生活可以廉价,但梦想不可以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那个屋子,我大概永远无法想象生活到底有多么艰难。
那还是好多年前,在我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顺便探望了一个久别的朋友。这个姑娘从小便和我相识,就住在我家隔壁。小时候,我们曾一起跳过皮筋,踢过毽子,吵过嘴,打过架。直到后来要升高中,她因为成绩不好,去了另一所职业高中。高中的学习任务很重,我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后来,她家搬走了,我们便彻底断了联系。我还是从父母口中得知,高中毕业后她便去了北京,读了一所民办职高,不知是学会计还是外语。
我上大学的时候,她不知道从何处打听到了我的电话。当电话中传来她熟悉又陌生的声音时,我有些心酸,亦有些想念。丝丝的尴尬在彼此之间萦绕,这并不影响我怀念曾经和她两小无猜的时光。我们约定,如果我哪天去北京玩,一定要去看看她。那时,她已经有两年没回过家了。
那个暑假,我带着简单的行囊坐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至今记得,整整十五个小时的硬座,早已让我分不清哪条才是自己的腿。烟味,酒味,汗味,鞋味,在小小的车厢中汇聚成了一种诡异的气体,让人闻之即吐。当我头重脚轻地走出站台后,我看见那个美丽的姑娘穿着一件大红色的毛衣冲我使劲地挥手。
她带着我在五道口吃饭,那是我第一次吃呷哺呷哺火锅,新鲜而畅快。那时候连锁店还没有开遍中国,我还是第一次吃这种一人一锅的台式火锅。即使是现在,我仍然对呷哺呷哺感到莫名的牵绊,或许就是因为在我最虚弱无力的时刻,它给了我一丝温暖和力量。
姑娘其实和我一样大,我却觉得她的眉眼间有着比我更加浓烈的忧愁。我看得出她为了见我化了妆,可是厚厚的粉底仍然遮挡不住她眼底的青黑。我问她是否平时休息不好,她笑了笑,不愿多解释,只拼命往我的锅里下羊肉,生怕我不够吃。汤水开始慢慢沸腾,渐渐又恢复平静,恰若此刻我难以道明的心情。
北京的夜色很美,却也带着热闹的疏离。在宛若流水的灯光中,她牵着我的手回她口中的家。我就像一只聒噪的麻雀,一刻不停地问着她各种问题。你租的房子到底在哪里啊?我们走着就可以到吗?是不是一个人住特别开心?你有没有把家里那只大大的玩具熊也带去陪你?等以后我毕业了也要一个人住……
那一年,她刚刚毕业,在北京拿着两千块钱的工资。
那一年,我还在读大三,对这个世界充满向往和期待。
她带着我绕啊绕啊,来到了一栋高层居民楼门口。我刚想问她我们住在几楼啊,却没等我开口,她带我走到了楼房另外一侧。这边有一扇不甚宽敞的门,门是打开的,里面有往下去的楼梯。她看着我抱歉地说,我住的是地下室,我住惯了倒没什么,只是委屈你了。
我看着幽暗的楼梯,嗅着潮湿阴暗的气味,内心已经有些受不住。只是,此时此刻,我若转身离开,未免太过矫情娇气,还会辜负她的一份好意。我笑了笑,安抚了她有点紧张的情绪,主动沿着楼梯往下走。楼梯看似狭窄,下面却别有洞天。楼梯尽头向右看去,那条一望无际的长走廊真的深深震撼到我了,恐怖片也不过如此吧。走廊两边是密密麻麻的木门,木门上头便是一个巴掌大的排气口。每个门上都有一个号码,大概是老板为了方便管理。大约快走到尽头的时候,姑娘终于停下脚步,掏出钥匙,打开了右手边的房门。
屋子里散发着潮湿的霉味。那时刚刚入秋,温度并不算低,屋子里却格外阴冷。我缓缓地在床边坐下,仔细地打量着这个小小的房间。很小,真的很小,大概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和一个小桌子。地上放着电饭锅和电炒锅,桌子上还有上顿剩下的一点点饭菜。唯一让我觉得给房间增加了几分色彩的,莫过于桌子角落里高高的一摞书,还有一只装了一朵白色玫瑰花的细口玻璃瓶。
见我一直盯着那朵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居民楼旁边有一家花店,总有打折的花,我见了十分喜欢,偶尔买一朵。瓶子是我和同事逛宜家的时候看到的,九块九,觉得便宜还好看,正好可以装一两朵花。这屋子已经够阴沉了,总得添点生气吧。
P14-16
我患了一种叫作写作的病
我总是相信文字的温度是可以透过纸张传递的。
此时此刻,你是否可以感受到我的心情?有些紧张,有些期待。
夜已深,人入梦。车辆的轰鸣声被窗子隔绝在了温柔的夜色里,屋内柔和的灯光暖暖地打在了桌子上。我想和你聊些什么,比如写作。
写作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有很多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有朋友,有读者。我认真地想了想,发现我并不能给出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答案。也许,你们期待听到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理由,一个我为了梦想而不断努力奋斗的故事,但是对不起,我似乎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文学梦。
小时候我就觉得写作文是一件极为容易的事情,因为我总是可以敏锐地感知到老师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也参加过很多比赛,取得过一些成绩,但从来没想过自己的未来会和写作有怎样的联系。
后来的后来,自己稍稍幸运了一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如果你看过我的第一本书,那么谢谢你对我不离不弃;如果你没看过,那么依然谢谢你,因为你可以重新认识我。我并不是一个勤劳的写作者,甚至连写日记的习惯也没有。于我来说,既然是秘密,就应该保存在心里。忘记了,没关系,因为我们忘记的永远是不重要的事情。
每一个写作的人,都是在不断成长的。
今天看昨天的文字,明天看今天的文字,我们在不断嫌弃自己的过程中进步。有很多读者会在微博上私信我或者圈我,告诉我他们正在读我的书。有人愿意读我的文字,我当然很开心,但难免也有些惶恐。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回头看以前写下的文字,字里行间透露着稚气。谢谢你们愿意包容我的成长。
在这个繁华热闹的城市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生动有趣的故事,我渴望将这些故事慢慢地讲给你们听。看得越多,走得越远,便会觉得自己的世界越发狭窄。
若是一年前的我,心态自然是“我若盛开,清风自来”。就像第一本书的主题那般——“若我足够好,终将遇见你”,虽然美好,却总有几分狭隘。现在的我,更愿意相信“我若盛开,清风爱来不来”。心态的变化,更多源自自身的成长。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换了一座城市,换了一个学校,认识了新的一群人。我体验了在出版社做一名编辑的酸甜苦辣,在大雨天跑到北京书市替公司看过书摊,见到了很多以前仰慕的作家和翻译家,我试着在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书店读书到天亮。生活在继续,对书籍和文字的理解在继续,写作也在继续。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网络传播的力量让我惊讶,也让我膜拜。这本书中的文章,有些大家可能在简书、十点读书、清华南都、人民日报的微信上读过,有些却是第一次和大家见面。一本书中的文章,很难做到每一篇字字珠玑,唯愿有那么几段文字动你心神,引你思考,我便心满意足了。
再回到我们聊天的主题上来,写作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不是梦想,不是前途,不是功名,不是荣耀。写作更像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让我可以瞬间沉迷。对于白羊座姑娘来说,三分钟的热情已经将我无数次燃烧殆尽,我需要有一件事可以让我证明自己的坚持。
二零一五年春天的时候,我有幸聆听了特别尊敬和喜欢的翻译家周克希先生的讲座。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有一个男生向先生提问:既然您的语言水平这么高,为什么您不试着自己创作呢?周克希先生的原话我记不得了,大概意思是说,每一个写作者的写作过程都是将自己撕裂给读者看,我性格里的内敛让我很难做到这一点。
我格外认同周克希先生的观点,写作就是不断撕裂自己的过程。
能把自己的文字给更多人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却也是_件可怕的事情。因为文如其人,我们无法做到让文章中没有自己的影子,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诚恳的。我想,大部分人喜欢一个作者,也许就是在文章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文章本天威,妙手偶得之。不能更在理一点。
我曾经和朋友说过,写作是一种病,而我们都是得病的人,只是这病无药可医。虽然不至于玻璃心,但内心敏感却是真的,而代价就是,情感很容易被放大,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不过换个角度来看,似乎也更容易发现生活的美好。
我是美好至上主义者,永远相信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一个人相信什么,就会写什么。所以,我无法告诉你如何去智斗小三,如何去鉴别渣男,如何去讨好上司,如何去腹黑同事。我更愿意告诉你,图书馆里可能有你想要的爱情,妈妈煮的面里满满都是甜甜的爱,阴雨天的情歌似乎比往日更加好听……我们要每天都过得优雅,即使没有人欣赏。
我就是这样庸俗地生活着,简单,恬静,美好,生动。
如果喜欢一个人能给我带来快乐,我就会一直喜欢下去,直到某天,我厌倦了他。
如果写作能给我带来快乐,我就会一直写下去,直到某天,我厌倦了它。
你在网店写过的每一条评价我都会读,你在微博私信我的每一句话我都会看。也许某日街头巷角,我就从你身旁经过。那意外的相遇,就是一场关于文字的久别重逢。 无关梦想,只为初心。
袁小球
2016年1月1日
没有人、没有文字能真正够教会你如何生活,因为没有千篇一律的人生。
袁小球著的《所有的梦想都需要全力以赴》不是一本小清新类的心灵鸡汤,而是一本能让你好好思索生活的有趣书籍。
有趣的人,有趣的经历,有趣的想法,那些成功失败里,是不是都有你的影子?
真的,人生没有一种努力是不美的。
也许,你初始所拥有的只是梦想,以及毫无根据的自信。
但是,所有的一切就从这里出发……
愿你勇敢找到更好的自己,向着梦想行进!
即使这个世界都在嘲笑你虚妄的梦想,但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这就是生活给你最大的恩赐。
《所有的梦想都需要全力以赴》不是矫情的心灵鸡汤,也不是生硬的生活理论,这是一本读后能引发思考的有趣书籍。
作者袁小球希望用简单的方式,让读者收获最多的价值,找回最初的自我,无论是关于爱情,关于人生,还是关于梦想,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