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访问学者在美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窦鹏辉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窦鹏辉著的《访问学者在美国》以散文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在美国期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更有作者对美国农业教育的思考。本书反映的美国工作、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国内的大众奉献了五彩缤纷的场景,是我们了解美国人文思想、风俗习惯和社会文明的窗口。

内容推荐

窦鹏辉著的《访问学者在美国》以日记的形式来呈现,原汁原昧地不做任何修饰与加工。全书共收录作者132篇日记原稿。在作者看来,在文字与形式上下功夫修饰与加工,除了可能会比较吸引读者眼球之外,似乎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作者坚信在图书市场纷杂的今天,决定读者最终选择的应该还是书的内容和对自己的有用的那点价值、开阔视野的作用或开示启迪的意义。

目录

初游美国大学校园

感受美国校园公共交通

初遇农学院娜尼助理

参加美国大学生Party

改善生活

第一次给人理发

人熟多吃四两盐

印第安纳大学(IU)之行

会见玛利·帕莱特博士(Mary Pilat)

忙碌的一天

简单而有意义的中午Party

一份来自国内的意外收获

二次约见帕莱特博士

感受美国酒吧文化

访问Bethany神学院

访问布朗农场(Brown Farms)

到帕莱特博士家做客

普渡大学的春节(Spring Fest)

高效率的项目论证会

约见农学院院长Deboer教授

访问研究生院副院长Thomas博士

参观约克林农场(Juclin Farms)

与陈利夫教授约见并共进午餐

初临宣道会

拜访89岁高龄的名誉教授哈丁(Hardin)博士

一封意外的来信

彼得斯教授的友好帮助

购物随想

与中国乡村促进会(RCEF)初接触

访学两月来的反思

美国人印象

驾车赴会沿途散记

他们并不孤独

感受平凡与简单

感受民间音乐

美国家庭生活第四天

第一次在自己宿舍待客

参加中国乡村教育促进会(RCEF)网络讨论会议

特殊日期

今天我取得了驾驶资格

艰难购票记

亲历暑期大学校园学术及社会活动(Days On Campus)

对美国高等教育社会定位的考察与思考

致成思危副委员长的一封信

听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做报告

妻儿抵达美国

促成普渡大学农学院副院长Deboer教授访问中国

汤姆斯(Thomas)院长请我吃午饭

参加Lafayette华人聚会及家庭Party

家人首次赴美国人家中做客

感受小城的“美国独立纪念日”节日气氛

初识“西部阳光行动”及给尚立富先生的信

普渡菜园小记

访问拉斐亚特成人培训学院(LARA)

文化的差异与写作的困惑

在我家中举办校友老乡聚会

参加高层农场主论坛随记

拜访国际项目部主任Nolan博士

访问印第安纳州私人农产品市场服务(经纪)公司

酷热之中的凉意

家宴招待美国朋友Matt

在美国感受社会温暖

收获的季节

去印第看篮球赛

全家赴Todd博士家中做客

与陈利夫教授畅聊

拜访著名管理学家、中国史学家朱永棠教授

初游芝加哥

参加小学生野营活动随记

多事而艰难的十来天

怀念老西农旱冰场

体会美国大学的“信息高速公路”

我的美国汽车的故事

从儿子上学了解美国基础教育

拜访美国北中心区农村发展中心主任弗洛拉博士

Surprise

 ——一次真正令我惊奇并感动的聚餐

安排并接待我校来美访问团

参加普渡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欢庆国庆中秋晚会

在校友留学生家中过国庆节

感受留美中国年轻学者的治学精神

商谈申请赴中国访问交流项目一事

特殊的中秋节

 ——传播中秋文化

参加拉城华人市民中秋聚会

准备参会论文及其摘要

二次买车随记

跟彼特斯教授学写作

会见青少年研究专家Linda Chezem博士

参加威尔斯县中学生未来就业展(Wells County Career Expo)

参观威斯农场(WyssFarms)

约见英国高等教育专家Elspeth Jones教授

参观Fair Oaks奶牛农场

忙于写作

美国南部四州之旅

芝加哥交通印象

成功申请得到访问学者资助基金

看着儿子做作业:在拼贴画中到底学什么?

感受小学生在法院的法律实践学习课堂

参加农学院圣诞聚餐(Holiday Lunch)

在美国过“圣诞节”,到底如何

 ——由国内名校十博士联名呼吁抵制洋节日说开去

今天圣诞节

世界变平了吗?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阅读随记

与中美朋友一起辞旧迎新

设家宴与部分访问学者共度元旦

参加系里的Departmental Retreat

关于普渡大学接受国外研究生收费情况的报告

在拉城当地华人家中做客

给国内博士研究生关于是否出国学习的建议

参加印州农场主年度碰头会随感

探究普渡大学2006—2009年活动日历

延期未果而终

 ——遗憾的放弃

华裔教授居家印象

 ——在华裔教授家做客

参加普渡大学农学院校友年度聚会

今天开始准备回家的历程

美国一年生活几次旅行的定义

得到哈佛之邀获得讲学交流的机会

领教美国暴风雪的恶劣天气(Severe Weather)

在美国过情人节(Valentine'S Day)

华裔老教授为我家饯行

在美国过中国春节

临行前的繁忙

系里为我举行欢送午宴(Farewell Party)

访问美国FFA总部(National FFA Center)

启程离开普渡

华盛顿印象

纽约印象

麻省理工学院(MIT)印象

访问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试读章节

的学生大多数都有汽车,很少有步行或闲转的。

雪越下越大,我几乎睁不开眼睛,逆着风寻找着回住所的路。远远地看见一个人向我打手势并喊了声“hi”,我未及看仔细也回应了一声。仔细看时,原来是离我住所不远的一栋房子前站着一个戴着帽子穿着棉衣正在抽烟的人,显然是一个女职员,憋不住了在门外顶着寒冷冒着大雪抽一支的。这栋房子周围停放着大约6部福特牌的警车,上面的“Emergency 911”非常醒目,显然这栋房子是学校警察局或保卫处之类的部门,这个普通职员自觉遵守着房屋内“No Smoking”规定的举动真令我震惊。当我走远时,回头一看,她正踩灭烟头钻进屋子。大学的几乎所有房子都是禁止吸烟,因为大多数都是木质结构或木质装修。

虽然远远没有转完校园,但我已经感觉到这座百年学府的悠久与厚重,还有学风的严谨,管理的先进。

March 7,2006,Tuesday,Cloudy

感受美国校园公共交通

刚来就听陈教授介绍说,美国的交通秩序非常好。今天早早下班后步行到校园西边的书店去,真正感受到了美国公共交通的文明与有序,感受到了美国公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高素质。

这几天大概留意了一下,仅校园里红绿灯不少于100处,每逢十字路口或主要的丁字路口,都会设有红绿灯。绿灯行时,红灯方右转也必须等绿灯方没有车通过时再转弯,没有抢行的车也没有抢行的人,无论是主干道还是一般小路,遇到行人,行车都会减速或停下来,打手势让行人先通过,井然有序,非常自然。凡是丁字路口或小岔路口,若没有红绿灯,则在路口几个方向都有白色实线,并在路边都会双向各竖立有一个STOP的红色标志牌。正巧我就找在这样一个没有指示灯的路口等公交车,眼看着先后有六辆汽车通过,尽管路上没有一个行人,也没有相反方向或垂直方向来车,但人们(无论驾车者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是男是女)却都照样会减速刹车,停止2—5秒后再前行,个个如此,无一例外。几天来,我在校园里没有碰见一个执法的警察,也没看到一个监视摄像头,偶尔看到911警车,也是在进行援助工作。

当我一个人等citybus时,车子到后徐徐停下,司机会主动微笑点头或跟乘客打招呼问好。一路上每一个上车的人上车时都会向司机打招呼问好,下车时都会说声再见或谢谢。如果你在下一站需要下车,只需要在经过前一站后触摸或拉一下车内窗玻璃旁边的提示按键或拉杆,司机头顶就会有一个小灯箱响一声铃并显示“question stop”,提示司机下站停车。实际上,即使不提示,或车站没有人等,司机照样也会停下车来等几秒钟之后再走。没有一辆公交车上有售票员,据说,大学的学生和员工都是免费乘车。校园公交车不会检查你的证件,若去市里,乘坐市里的公交车,需要出示一下学生或员工ID卡就行了。

校园里有10多条公交线路,还不算Lafayette市的公交线路,往来穿梭,井然有序,有站点时间,准确无误。

满校园里都是park,每个park都有入口、出口标志牌,几乎每个车位前有准停或不准停标志牌。特别是在校园中心区,有几个四层的立体室内park。听我所在办公室的Clint介绍,在这种立体室内停车场,若需要固定车位,每年需要交400元,若不需要固定车位只需要公共车位,每年只需要交100元。特别是在学生公寓区和留学生公寓,有房子就会有停车场。可以肯定的是,校园里的停车场和草坪面积比房子所占面积要大得多。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顺,安宁,有序。车里没有嘈杂没有吸烟,空调非常好,座位也很宽敞,一进车有两排专门为残疾人留的座位。这不仅令我想起国内公交车上的一幕一幕。

我想,这不仅仅因为美国法律制度健全,更是一种行为素质的体现。人们养成的这些行车先人后己、先替他人着想的意识和习惯,远非几年的教育和培养能够形成的,这是一种长期的耳濡目染、互相影响的结果,是从小就接受熏陶和感染的结果,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素质。

我们的素质教育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都在开展,为什么我们仅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这点就做不到呢?(P2-3)

序言

这是一部迟来的书。

因为工作调动、岗位变动,加上自身的惰性,这本书的整理出版整整推迟了7年。

现在翻看起来,7年前的日记,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激动不已。其中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鲜活的事,令人追忆,给人启迪。这迫使我不得不下个决心,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分享给更多的国内大众。目的只有一个——了解真相——让大家了解真实的美国留学生活,了解真实的美国生活状态,了解真实的美国人民,了解真实的在美国访学的中国学者。

迄今为止,我们曾看到过国内各类出访者、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随记、日记、随感、见闻录、启示录等,不胜枚举,洋洋洒洒,酣畅淋漓,表情达意,各有千秋,从不同视觉、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不同立场、不同方面,或客观叙述,或尽情表达,或主观反映国外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点点滴滴,为国内大众奉献了五彩缤纷的情景。毫无疑问,这些见闻录,无疑是我们了解国外人文思想、风俗习惯和社会文明的窗口,对加快我国对外开放进程和增进国内外人们互相了解或多或少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的这本记录中所反映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状态,无意也不可能代表在美或者在国外访问学者生活、学习和工作状态的全部,只是我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点滴记录,权当作沧海一粟、抛砖引玉罢了。

2006年3月-2007年3月,我有幸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公费派遣,以大学副教授的身份,赴美国普渡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我永远也忘不了离开普渡大学的那一天——2007年2月26日,我赴华盛顿、波士顿访问讲学,在芝加哥机场,我带了整整四箱书籍资料,连同生活学习一年的衣物用品等,行李远远超重了,为了尽可能减少托运费用,减轻行李重量,我忍痛把我从国内带去的乒乓球拍、羽毛球拍、冬季衣服、鞋帽甚至还有一套自己理发的专用工具,统统扔到了安检口的收纳桶,或者干脆顺手送给机场的安检员。唯一没有扔掉的,是我带回来的四箱书籍资料,一张纸也没舍得扔掉。而这些书籍资料,包括很多成册的、单页的教学资料、教学用品、各种学术活动宣传品等,都是我一年来在美国各地参加学术、推广活动所收集的宝贵资料。这些资料若翻译过来,对国内相关教育和教学活动都具有参考价值。而这些图书、资料的收集和消化过程,正是贯穿在我在美期间360多天里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

在这一年期间,我同美国人一样起居,同他们一起工作,这意味着我需要暂时把国内所受熏陶和熟悉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藏在心里,把对祖国的爱与思念藏在心里,把家乡人民的嘱托与希望藏在心里,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尽快提高自己的英语沟通能力,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学习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所以,从踏入美国第一步开始,直到回国的前一天,我都没有松一口气的时候。同众多的中国访问学者一样,我的学习和工作目标,我的责任与使命感不允许我错失哪怕是每一个机会,浪费哪怕是每一天。

于是,我克服种种生活上的困难,时刻绷紧自己的弦,一直在紧张、忙碌中。就在每天忙碌之后的晚上,我总不忘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记录下来,作为我人生一段征程的记录,也作为自己在美期间学习、研究的记录。回头看来,12月近50万字的访问随记,记录了我研究与访问、学习与生活的点滴收获与感受,印下了我这一年的一个个脚印。

这本书专门反映我在美期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态,以见闻和思考随记形式呈现给大家。这其中没有包含关于学术访谈、学术研究、学术见闻等内容,有关学术方面的内容,我希望以另一本学术专著的形式单独出版。因为时间过去太久了,我原打算打破日记的按时间记录的框架,将所有记录按板块整理成“感受生活”“参观访问”“沟通交流”“随感随记”四大板块,但在中国言实出版社朋友的建议下,我最后还是决定以日记的形式来呈现,原汁原昧地不做任何修饰与加工。全书共收录我132篇日记原稿。在我看来,在文字与形式上下功夫修饰与加工,除了可能会比较吸引读者眼球之外,似乎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我坚信在图书市场纷杂的今天,决定读者最终选择的应该还是书的内容和对自己的有用的那点价值、开阔视野的作用或开示启迪的意义。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对于日记中涉及的熟人、朋友或者陌生人,说的妥当的或不妥当地方,敬请谅解并批评指正。

窦鹏辉

2015年8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5: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