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蒙古帝国的兴亡(上下)(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日)杉山正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蒙古帝国的兴亡》是一部全球范围内欧亚史、蒙古史顶尖学者——日本京都大学杉山正明教授有关蒙古帝国历史的精彩铺陈,是杉山关于蒙古帝国兴亡历程的研究精华。全书分上下两部(上部:军事扩张的时代;下部:世界经营的时代),详细评述蒙古兴起及其对欧亚世界深远的历史性影响和蒙古从一隅游牧部落成长为地跨欧亚世界的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蒙古时代历史的研究是一项具有相当古老传统和积淀的领域。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日本,新的潮流不断兴起。所谓“新潮流”,就是让东方的汉文史料和西方的波斯语史料双剑合璧,跨越多语种史料的壁垒,从人类的统一视角来眺望当时跨越东西范围的整个“时代”的研究角度。从中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于此前关于蒙古帝国和那个时代的普遍认识。杉山正明编著的《蒙古帝国的兴亡(上下)》也尽量吸收了这些最近的研究成果,也直截了当地叙述了专业论文里不会提到的一些事实。

目录

序 历史的讲述者

Ⅰ 时代的产物蒙古

 1 蒙古国的诞生

 2 征服世界的道路

 3 帝国的动摇

 4 与欧洲的碰撞

Ⅱ 世界史面貌的改变

 5 忽必烈夺权

 6 旭烈兀的旋返

 7 多极化时代的序幕

蒙古帝国史年表(1155~1266年)

索引

Ⅲ 陆地和海洋的巨大帝国

 8 世界的改造者

 9 草原世界的缓和

 10 向大河之国扩张

 11 向海洋扩张的征程

Ⅳ 缓慢的大统一

 12 从内陆纷争到东西和睦

 13 帝国的经济系统

Ⅴ 蒙古解体与后话

 14 天历之变

 15 渐渐沉没的蒙古世界

 16 蒙古的后裔们

后记

蒙古帝国史年表(1267-1405年)

索引

试读章节

迟暮的苍狼

13世纪,由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突然崛起。

虽然次数不多,“蒙古”一词在唐朝的史料中就已经有所提及。然而成吉思汗此人却似乎被种种谜团包围,让人捉摸不透。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生于乞颜氏,即孛儿只斤氏(发源于蒙古高原东北部,是蒙古部的一支小部落)。其父为也速该·巴阿图儿,其母为诃额仑。孛儿只斤氏并非族长,只是蒙古部的一个支流,虽然不是平民,但也不是特别突出的牧民贵族。成吉思汗的血统便大抵如此。

对于成吉思汗生涯的记录,古今东西的著作汗牛充栋,但事实上其可信度都有待商榷。由于关于他的史料大多含有虚构的成分,所以很难分辨哪些是传说和创作,哪些是史实。其中,成吉思汗的子孙也编纂了一些记述其生平的著作。中文正史《元史》、以汉字记载的蒙古语著作《元朝秘史》以及用波斯语写成的蒙古正史《史集》,这三部史料是研究成吉思汗生平的基本史料,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文献可供参考。其实,这些史料之间也有内容不统一之处,以成吉思汗掌权之前的阶段尤甚。

我们今天看到的相关著作,大多都是以这三部史料的其中一部或两部为基础。但要写作能作为历史研究而足以信赖的成吉思汗传,就要求研究者最少能拥有通读中文、蒙古语和波斯语资料的能力,在从根本上对这三部史料进行细致研读的基础上,还需能够搜罗出其所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找出在何处存在何样的问题,并要对每一个细节都有清晰的认识——虽然这是研究成吉思汗的理所当然的基本要求,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因而迄今为止,该领域虽已存在不少优秀的著作和学说,但大多都是囿于研究人员和历史学家自身个性的见解、感想、评论和讲述。

然而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各史料一致认为,成吉思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是公元1203年秋,即他打败克烈部的王汗、成为蒙古高原东半部的王者时。也就是说,在那之后,他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权力,受到了来自周围地区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这一点,各史料基本是一致的。成吉思汗于1227年逝世,后人对他的研究便集中在1203年到1227年这二十五年,也就是他作为草原王者的二十五年。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点:成吉思汗真正作为掌权者活跃在历史上时,已经有相当大的年纪了。关于他的出生年,史学界有1155年、1161年、1162年多种说法。综合以上三种说法,成吉思汗在1203年时便可能为四十八岁、四十二岁或四十一岁,都已经是年逾四旬的“高龄”了(另有一种说法为,成吉思汗出生于1167年,1203年时仅为三十六岁)。经营游牧生活的牧民们必须克服严苛的自然环境、进行永不停歇的游牧,所以身体衰老得特别早,四十多岁就算是“老年人”了。草原苍狼事实上是已至暮年的苍狼,这对研究成吉思汗具有不容小觑的意义。

成吉思汗的追求

小小的蒙古部为什么能够成为高原牧民联盟的中心,成吉思汗又为什么能够促成已经消失了三个半世纪的牧民联合呢?

说实话,这些问题谁都讲不清楚。迄今为止的种种观点都是掺杂着臆测的结果论。成吉思汗本人的素质再好,笼络人心的手段再高明,在那可JLm即“僚友”关系下所集结的幕僚、信臣中的向心力再强,也不能说不存在其他类似的牧民英雄。为什么只有在这个时期,由这个人率领的这样一个集团能够成为牧民联盟的中心呢?这很难解释。,成吉思汗的称霸之路上充满了大量偶然的因素。他打倒王汗靠的是奇袭。铁木真在当时应听命于王汗,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王汗的推动下,蒙古高原正向着联合的方向发展,而铁木真打倒了自己的主人并夺走了这一事业的成果。不过,在铁木真率领的蒙古部幸运地打下蒙古高原东部时,大部分的高原牧民(不仅仅是东部,而是整个高原)应该都对这个领导者和他率领的蒙古部产生了期待的吧。若非如此,铁木真仅用短短两年就在这样一个对立不断的高原上一气呵成地实现统一,只能是天方夜谭。

牧民们所求为何?也许其所求正是“统一”本身。这是由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亲手完成的让高原走向统一和组织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曾经无休止的对草场的武力争夺才会停歇。想必牧民们自己也清楚,只有他们团结起来合而为一,才能形成能与周边地域相抗衡的强大力量。

P24-27

序言

历史的讲述者

托普卡帕的《史集》

土耳其共和国的伊斯坦布尔是原奥斯曼帝国的首都。连接欧亚的伊斯坦布尔海峡已披上落日的余晖。老街道一旁的托普卡帕宫殿便是奥斯曼帝国的旧皇宫,这里总有大量的游客云集。然而在宫殿的一角有一座石筑的图书馆却无人问津,只是静静地伫立着。那里沉睡着奥斯曼帝国在六百年间搜集的各种书籍与旧抄本。研究蒙古历史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古老也是最好的史料抄本亦包括在其中。

拉施特主持编纂的、用波斯语写就的《史集》可以说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史书。它是在位于现今伊朗的蒙古政权旭烈兀兀鲁思(俗称伊儿汗国)政权期间完成的。

公元1295年,第七代伊儿汗合赞通过军事政变夺权上台,改信伊斯兰教,并对国家进行彻底改造,推行了行政改革。为了推行改革,他任命自己的御医拉施特为维齐尔(即宰相)。拉施特出生于伊朗西部的哈马丹,有人认为他实际上是犹太人。合赞和拉施特这对主仆为了重振旭烈兀兀鲁思,一边合力推行改革,一边着手编纂蒙古帝国的历史。

修史的目的有很多。从成吉思汗起家以来已经过去了九十年左右,蒙古已经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东西、实至名归的世界帝国。但是蒙古人——尤其是在“大西征”中同旭烈兀一起来到“伊朗之地”并定居在此的蒙古人——开始逐渐遗忘自己的来源和历史:

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什么会在“伊朗之地”生活,我们与东方的宗主国“大元兀鲁思”以及其他的汗国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有怎样的血脉联系?

合赞从心底尊敬着忽必烈(忽必烈在合赞即位的前一年驾崩),并希望自己能以忽必烈建造的“大元兀鲁思”为蓝本,也像他那样创造出强大坚固的国家和政权。怀抱着这样一种热情,合赞希望能够唤醒所有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蒙古共同体”成员心中对蒙古的认同感。他特别希望居住在伊朗的自己的臣民们能够了解到他们自己所享受的光荣和富贵直接源于旭烈兀、源于他们所连接的蒙古血脉。

合赞希望拉施特编纂的是一部能够起到这样作用的蒙古史。所以《史集》中强烈地反映出了合赞个人的政治立场和见解。合赞不仅仅是修史的号令者,还参与了其中一半以上篇幅的写作和编辑工作。

在《史集》的编纂过程中,他们也参考了蒙古皇室共有的“AltanTebder”(即蒙古语的《金柜秘册》)等秘藏史料。除此之外,从蒙古本土派往伊朗(波斯语中称“yi-lan-en·za-mi-en”,伊朗之地)的孛罗丞相等许多人也为编纂过程提供了信息。蒙古各部代代相传的“旧辞”和族谱等口头和书面的史料都被运用到《史集》的编写中。尽管如此,据拉施特记载,其中核心部分许多内容还是以熟知蒙古诸事及秘史的合赞的口述为基础写就的。

……

但若不顾误解而在此直言,巴托尔德才应该是其中地位最高的历史学家,而且明显比其他学者高出一大截。他不仅研究中亚史,还为人类史和世界史梳理出了一条不可或缺的“主心骨”。巴托尔德并没有沾染近代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价值观,使历史群像被等级化,而是将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平等的考量,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叙述一个宏大的故事。

巴托尔德全身心投入到极为朴实的文献研究世界中。我们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一点轻佻浮夸的东西。而且,他的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财产。如果没有他的研究,我们现在普遍承认的历史面貌实际上是无法成立的。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但我们都是站在巴托尔德的肩膀上,借助他一生钻研的成果进行历史研究的。

以时代之名

13世纪,蒙古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版图。此后到14世纪后半期的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蒙古一直是世界和时代的中心。人类和世界的发展进程自“蒙古时代”开始从根本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蒙古帝国站到了欧亚世界中先后兴起又消亡的各个游牧国家、草原帝国的最高点,而且,在蒙古时代后期,它还取得了农耕世界,并扩展到海洋世界,形成了空前的陆海兼备的巨大国家。以蒙古为中心,欧亚世界首次实现了贯通东西的连接,世界、世界史也从这时开始,形成了一个可以一览无余的整体格局。

当我们思考蒙古帝国之时可以发现,虽然有一件件已知晓的事,但还有很多未解的内容。可以说,很多事实直到今日,即使我们游遍了二十多种语言的多语种原始文献海洋,也有可能找不到其含义而只能继续漂浮其中、等待其被发现。但是,就算我们冲出所有谜团,摆在我们面前最难理解的,还是“时代”。为何人类历史会在此时突然汇聚为一个整体?仿佛之前所有的漫长岁月都是迎接这一“时代”的前奏。同时,在蒙古时代之后可以看到,“时代”在漫长的停滞期中不断下沉,只有在帖木儿王朝大放异彩的中亚地区是唯一的例外,这仿佛也是为新“时代”——“大航海时代”的出现所埋下的巨大伏笔。

关于当时蒙古是否肩负着可以称为“时代的使命”的存在,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结果来看,蒙古为人类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上,它都为发展至今的世界及其发展过程留下了不可否认的巨大影响。为这个名为“时代”的存在画一幅简单的素描,这便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后记

迟暮的苍狼

13世纪,由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突然崛起。

虽然次数不多,“蒙古”一词在唐朝的史料中就已经有所提及。然而成吉思汗此人却似乎被种种谜团包围,让人捉摸不透。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生于乞颜氏,即孛儿只斤氏(发源于蒙古高原东北部,是蒙古部的一支小部落)。其父为也速该·巴阿图儿,其母为诃额仑。孛儿只斤氏并非族长,只是蒙古部的一个支流,虽然不是平民,但也不是特别突出的牧民贵族。成吉思汗的血统便大抵如此。

对于成吉思汗生涯的记录,古今东西的著作汗牛充栋,但事实上其可信度都有待商榷。由于关于他的史料大多含有虚构的成分,所以很难分辨哪些是传说和创作,哪些是史实。其中,成吉思汗的子孙也编纂了一些记述其生平的著作。中文正史《元史》、以汉字记载的蒙古语著作《元朝秘史》以及用波斯语写成的蒙古正史《史集》,这三部史料是研究成吉思汗生平的基本史料,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文献可供参考。其实,这些史料之间也有内容不统一之处,以成吉思汗掌权之前的阶段尤甚。

我们今天看到的相关著作,大多都是以这三部史料的其中一部或两部为基础。但要写作能作为历史研究而足以信赖的成吉思汗传,就要求研究者最少能拥有通读中文、蒙古语和波斯语资料的能力,在从根本上对这三部史料进行细致研读的基础上,还需能够搜罗出其所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找出在何处存在何样的问题,并要对每一个细节都有清晰的认识——虽然这是研究成吉思汗的理所当然的基本要求,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因而迄今为止,该领域虽已存在不少优秀的著作和学说,但大多都是囿于研究人员和历史学家自身个性的见解、感想、评论和讲述。

然而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各史料一致认为,成吉思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是公元1203年秋,即他打败克烈部的王汗、成为蒙古高原东半部的王者时。也就是说,在那之后,他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权力,受到了来自周围地区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这一点,各史料基本是一致的。成吉思汗于1227年逝世,后人对他的研究便集中在1203年到1227年这二十五年,也就是他作为草原王者的二十五年。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点:成吉思汗真正作为掌权者活跃在历史上时,已经有相当大的年纪了。关于他的出生年,史学界有1155年、1161年、1162年多种说法。综合以上三种说法,成吉思汗在1203年时便可能为四十八岁、四十二岁或四十一岁,都已经是年逾四旬的“高龄”了(另有一种说法为,成吉思汗出生于1167年,1203年时仅为三十六岁)。经营游牧生活的牧民们必须克服严苛的自然环境、进行永不停歇的游牧,所以身体衰老得特别早,四十多岁就算是“老年人”了。草原苍狼事实上是已至暮年的苍狼,这对研究成吉思汗具有不容小觑的意义。

成吉思汗的追求

小小的蒙古部为什么能够成为高原牧民联盟的中心,成吉思汗又为什么能够促成已经消失了三个半世纪的牧民联合呢?

说实话,这些问题谁都讲不清楚。迄今为止的种种观点都是掺杂着臆测的结果论。成吉思汗本人的素质再好,笼络人心的手段再高明,在那可JLm即“僚友”关系下所集结的幕僚、信臣中的向心力再强,也不能说不存在其他类似的牧民英雄。为什么只有在这个时期,由这个人率领的这样一个集团能够成为牧民联盟的中心呢?这很难解释。,成吉思汗的称霸之路上充满了大量偶然的因素。他打倒王汗靠的是奇袭。铁木真在当时应听命于王汗,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王汗的推动下,蒙古高原正向着联合的方向发展,而铁木真打倒了自己的主人并夺走了这一事业的成果。不过,在铁木真率领的蒙古部幸运地打下蒙古高原东部时,大部分的高原牧民(不仅仅是东部,而是整个高原)应该都对这个领导者和他率领的蒙古部产生了期待的吧。若非如此,铁木真仅用短短两年就在这样一个对立不断的高原上一气呵成地实现统一,只能是天方夜谭。

牧民们所求为何?也许其所求正是“统一”本身。这是由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亲手完成的让高原走向统一和组织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曾经无休止的对草场的武力争夺才会停歇。想必牧民们自己也清楚,只有他们团结起来合而为一,才能形成能与周边地域相抗衡的强大力量。

P24-2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