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风云语/当代杂文名家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青云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清风云语/当代杂文名家书系》作者赵青云杂文的第一个特点是接地气。青云杂文的第二个特点是较为透彻的阐释性。青云杂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批判性。青云杂文的第四个特点是奇思妙想。青云杂文的第五个特点是其趣味性。毫无疑问,青云的杂文已经取得相当成绩,达到了一定高度;但如果用更高的标准衡量,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内容推荐

《清风云语/当代杂文名家书系》作者赵青云应时代之大势,聚民间之琐见,既有当代人的社会责任,又有文化人的闲庭信步,举轻若重,以小见大,妙趣横生,让人过目难忘。文章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勇于直面问题,抨击当下时弊,独辟蹊径仍入木三分,嬉笑怒骂又酣畅淋漓。言官论政,总能一针见血;针砭时事,总能一语中的;言志抒情,总能一气浑成,令人不忍释卷。文化底蕴深厚,古语哲言信手拈来,或隐喻,或反语,或引用,或拆字,逻辑严密,丝丝入扣,切中要害,总有意表之外、情理之中之佳句,令人会心一笑中回味无限。

目录

走正你的路

 反腐与“贤内助”

 也谈官员的“高风险”

 说“会”

 “指指点点”不如指点

 形式主义的末路

 咬文嚼字谈官撩官僚

 给享乐主义套上“紧箍咒”

 向奢靡之风说不

 别把“务虚会”开“虚”了

 “隐性”党员做不得

 谁说了算

 “跑偏”也是一种病

 “转非”怪象

 “新常态”中的官场酒文化

 时刻警惕的灰色地带

 敢于碰硬的紫色地带

 对“精神困乏症”说不

 五官杂谈之管好你的嘴

 五官杂谈之用准你的眼

 五官杂谈之疏通你的耳

 官员的艺术与权术

 用对你的手

 走正你的路

 你为谁“卧底”

 给迷信之路封道

 “睫”妻之鉴

 不违规的违规

 庸政与懒宦

 阳奉背后的阴违

 以言代法休矣

 实不实,谁说了算

 熄灯,请闭跟

 也谈行政成本

心平则安

 立德行善归正道

 五指会谈

 五藏趣谈

 五德从温谈起

 看低自己

 躬身为仆

 你在忙什么?

 诚信和相信

 平淡是真

 心平则安

 高调和低调

 干部之“家”在这里——有感于《周恩来的四个昼寝》

 吐掉的规矩

 名声与名雕 

 家书屋几多愁

 医在前,利在后

 无奈

 颓废“汉字”几时休

 警卫与礼仪小姐

 老板与千里马

 时间主人·仆人

 何来“不杀之恩”

 再谈校园投毒

 谈干部之后备

 社区的“定心丸”

 五水共治不止是“治水”

 插队

 另一种雾霾

 7的纠结

 知识贬值和人格贬值

 平等相待农民工

 试衣间试出了什么

茶与人生

 朋友

 劳动和运动

 健身更需健心

 “土汤圆”碰上“洋玫瑰”

 端午小议

 圆梦中秋

 难得健康

 运动是种生活艺术

 麦饼和披萨

 让OA更OK

 客来一杯荼

 看《秘密花园》有感

 茶与人生

 秋雨茜湖

 荼香处处

 名茶出名山

 闲走楠溪江

 彩虹

 家燕

 远去的白云

 九寨的夏

 五彩田塘

试读章节

也谈官员的“高风险”

去年有一段时间,媒体与网络对于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种种表现显得十分关注。此君在事故现场的无端笑容,触犯众怒而遭“人肉”,不依不饶的网民仅在两三天内,便“搜”出这位大腹便便的官员所拥有的十余块高档名表来。只弄得这位杨大人疲于奔命,再多的解释都变得苍白无力。略想纪委介入后,不久总会有个交代。这些年,随着网络的发达,总有一些官员或其家属因在公共场合言行幼稚或举止失态,或因为一桩偶发事件而引发众怒,最终被网民推向难堪的境地,如抽天价烟的南京房管官员周久耕,叫嚣“我爸是李刚”的官二代等,无不因网民的“人肉”而弄得身败名裂。

对于此类事件的发生,自然也少不了一些自作聪明者对此发表高论,或指责媒体过分炒作,或归咎于监管部门失职,等等。针对杨达才灾难现场的“傻笑”所引发的后果,新华社为此还专门刊发了一篇题为《官员不自律,才会“高风险”》的评论文章。该文指出,官员之所以也会成为高风险行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本身不自律。“官员如果能自觉自律,不管是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基本就没有风险。如果不自觉不自律,还很怕他律,那就会处处是陷阱、处处有风险。”文章说,“如果那位安监局长不偶尔疑似傻笑,还那么大腹便便,会引起网民的气愤且‘人肉’吗?”

乍一听,觉得言之有理,当官的收敛些、低调点,风险肯定会与你拉大距离。可仔细想想,却又感到不是滋味。此类话语与其说是告诫,还不如说隐含着教唆:“兄弟啊,你贪就只管贪,但在公共场所要注意保护自己。”文章看似在分析官员不自律而落败的成因,却在下意识地替官员们“出谋划策”,其意思也就是说,官员等同于腐败已属铁板钉钉,想要做官顺利,就得精通人情世故,学会隐藏甚至阴险,如此才能排除风险。周久耕只要在家里抽天价烟、杨达才只要不在现场傻笑,李刚的儿子只要不公然叫嚣“我爸是李刚”,那么风险就会与他们擦肩而过,于是就是再腐败,也是天知地知的事了。

表面上的低调或确切地说伪装果真会化险为夷吗?非也。对于丑事,中国的谚语早已说得很多,如“纸包不住火”、“隔墙有耳”、“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等,其意思只有一个,就是为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公民如此,公仆更要如此。倘若只要求官员学会在公共场合低调,就等于是在毒瘤表面涂些膏药做些应付,因为所谓的人民监督是不可能进入你家里的。

事实上,将官员划归为高风险行业是可笑的,到目前为止还未听说过有谁因“高风险”而拒绝当官的,为了高位而不择手段甚至闹出人命的倒是屡见不鲜。所以这种划分同样是一种把网民当作傻蛋来糊弄的行为,因为这种所谓的风险是建立在腐败的基础上的,倘若你两袖清风廉洁奉公,倘若你鞠躬尽瘁甘为孺子牛,那么这个行业对你而言就不是高风险,天底下最“刁钻”的网民别说“人肉”,就是潜伏在你家里也拿你没办法。

正如那位作者自己说的:“心中无愧,就不怕监督;心中有鬼,才会四面楚歌。”

P6-P8

序言

熟悉赵青云的名字始于赵相如老师主编的《华商汇》。因为常在其中的“社情杂思”栏目中碰面,由知其文而知其人,逐渐成了朋友,觉得此君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如今写杂文的人大致分为四类:一为报人,二为学人,三为文人,四为官人。前三者好理解:报人原本报道时事、纵论天下;学人依托所学、探究规律;文人描摹众生,揭示世相,都是分内之事。而“官人”之于杂文似乎并不搭界,却有其针砭时弊的特殊路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既是实干家,又是评论家,既有“入乎其中”的便利,又有“出乎其外”的超拔,因而常有文人、学人、报人所不能及者。当然,这里所指的,是那些有理想、有情怀、有气节的官人,是由报人、学人、文人而至官人的那种优秀之人。贪官污吏通常只生产杂文素材,而不生产杂文。

照此四端衡量青云,似乎很难将其归类。说是报人吧,他确也编过报刊,但不是通常意义上公开发行的报刊,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报人;说是学人吧,他头上顶着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的学位,写过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但此后并不专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似乎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学人;说是文人吧,虽然写过一些吟花弄月的抒情叙事文字,但并不以形象思维为主业,好像也不便称为文人;说是官人吧,确实在单位扮演过不少角色,如今还担任着宁波海事局的领导职务,但他从来不以官人自居,也不愿朋友称呼他官职。如此说来,他似乎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他比一般报人、学人、文人多了一些社会阅历、领导经验,在他们面前,他是一个实践者、实干家、操盘手,治的是经世致用之学,深知其中甘苦;他比普通官员多了一些书卷气,在他们面前,他是一个思考者、探索者、殉道者,做的是形而下的工作,琢磨的是形而上的规律。四者兼杂,拼的是综合实力,恰恰在这点上,青云有其过人之处。不仅如此,文章之外,举凡绘画、书法、篆刻、烹饪他都有所涉猎,而且达到出版专著、全国获奖的水平。如此的“驳杂”,使他不写杂文都难。于是乎,在缤纷的杂文园地中,我们见识了青云这朵杂文奇葩。

青云杂文的第一个特点是接地气。看他的杂文,很少有“据报载”之类开头的作品,而多从身边小事、琐事、杂事人手,从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娓娓道来、徐徐展开,仿佛扯闲篇、唠家常,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说的都是贴近生活的小道理,用的多是朋友交心的寻常口吻,没有高大上、没有假大空,也没有煞有介事的“杂三股”。文风朴实、道理平实、做人老实。他长期供职于基层,熟悉基层情况、了解百姓甘苦,因而常能察别人所不能察,说出一番让人会心的道理。比如他对“会”字的妙解,不仅观察细腻,而且别具慧眼,他说“汉字很有趣,由‘人’与‘云’构成的这个‘会’字,可有两种解释,一是人头云集,人云亦云,形式大于内容;二是凡参会者都能各抒己见,朝着某个目标达成共识。把会场当作剧场,把讲话当成表演。”这样的解读,确实道出了中国某些会议的常态和本质。

青云杂文的第二个特点是较为透彻的阐释性。或许是常年做领导工作的原因,或许是基于中国知识分子“替天行道”的传统自觉,青云杂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阐释学特点。他的杂文多从生活中寻找题材,从文件和上级指示中寻找思想支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所阐发的道理,往往契合中央精神和上级指令,符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律令,中规中矩,一板一眼,显示出明显的趋同性思维特点。比如他所写的反“四风”系列杂文,就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活体验出发,较为准确深入地阐述了“四风”的种种表现和严重危害,所论既符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对“四风”问题的判断,又有自己区别于常规论述的独特表达,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青云杂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批判性。杂文有多种写法,然而其本质和精髓,无疑是其批判性的体现,是鲁迅先生所谓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杂文如果只有趋同性,而没有质疑性和批判性,就丧失了作为杂文的存在价值。青云的杂文既有趋同的一面,也有批判的一面。比如他对“当官高风险论”的诘问,对所谓“低调”的辨析,就没有为表象所迷惑、没有陷入一般议论的话语陷阱,而是体现出较为深邃的批判性。他指出“风险是建立在腐败基础上的,倘若你两袖清风廉洁奉公,倘若你鞠躬尽瘁甘为孺子牛,那么这个行业对你而言就不是高风险,天底下最刁钻的网民别说‘人肉’,就是潜伏在你家里也拿你没办法”。在对广受推崇的“低调”论进行辨析时,他指出“低调有时也是伪装”,是一种更高级的表演,比直接的高调亮相更能博得眼球,更具有欺骗性,当然也更具危害性。这样的思考,就超越了是否应该“低调”的平庸议论,显示出高人一筹的思想深度。

青云杂文的第四个特点是奇思妙想。好的杂文往往存乎一念之间,是多年积淀一朝进发的灵感闪现。看青云杂文的题目有时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引发阅读的冲动和深入思考的兴趣。比如《“指指点点”不如指点》,显然是由消极被动的“指指点点”引向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指点”,思路新颖、起笔不凡。再如《土汤圆遇见洋玫瑰》,意象独特,构思奇巧,从两个各具象征意味的具象出发,引发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特别是超越孰优孰劣的无聊争论,指出“文化宽容比文化愤怒更好,指责别人是没出息的表现”,显得气象更加恢弘、胸怀更加博大。又如他的《五指合谈》、《五官杂谈》等篇什,也表现出不落俗套的构思技巧。

青云杂文的第五个特点是其趣味性。一般杂文家似乎不屑于谈什么趣味性,好像一说“趣味”便显得思想境界不高、学术层次有限,便拿周作人、梁实秋来比鲁迅,而我以为其实大可不必。鲁迅的冷峻、犀利固然备受推崇,周作人的闲适冲淡也未必不是一种绵里藏针,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并不是不能说的生活趣昧。从写作的角度,既需要大江东去、一泻千里;也需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既需要情感充沛、怒发冲冠,也需要委婉曲折、欲言又止。有时“曲笔”比“直书”更有力量,低沉的诉说比高亢的质问更显从容自信。青云生于江浙,在茶香缭绕中长大,这使他身上自然而然地带有江南文人特有的趣味。比如他说到“读-书行路”就有自己的看法:“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还得加上一句,品万盏茶。人若没有茶境、茶心、茶悟和茶友,没有茶的人生,怎么算得上完整?喝茶可修身怡情,使人心境明亮,可容花木,可去杂音;以茶相会的情谊更懂‘一期一会’的珍惜;茶文化的内涵是中国文化内涵的外化,透过茶,更能体会和了解处处茶香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这样的文字,让我看到左手执毛笔、右手握刻刀的赵青云,反而显得更加丰满可爱了。

毫无疑问,青云的杂文已经取得相当成绩,达到了一定高度;但如果用更高的标准衡量,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思维方式上,我建议青云可以适当少一些“趋同思维”,多一些“求异思维”,在“同”中见“异”和深入挖掘上下功夫,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当然,“深入挖掘”的话说说容易,做起来却难。要干好“挖掘”的活儿,首先需要有好的“挖掘机”,这就对作者的思辨水平和知识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本人就常常苦于自身局限,而不能把文章写得更深更好一点,这番议论算是我与青云的共勉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