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部“法国浪没主义文学里程碑”式的名作,雨果“命运三部曲”之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中国读者必读的外国文学书,被译成多种文字,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等。
《巴黎圣母院(新课标珍藏版无障碍阅读)》艺术地再现了15世纪中后期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本书以1482年的法国为背景,以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与年轻英俊的卫队长,道貌岸然的副主教以及畸形、丑陋的敲钟人之间的关系为主线,热情讴歌了吉卜赛姑娘与敲钟人高贵的人性,深刻鞭挞了卫队长与副主教的虚伪与卑下。小说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的艺术表现原则,它的发表,打破了伪古典主义的桎梏,标志着浪漫主义的彻底胜利。
《巴黎圣母院(新课标珍藏版无障碍阅读)》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与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的一个故事:
在愚人节那天,有个叫爱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在广场上表演歌舞,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看见后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相貌奇丑无比的教堂敲钟人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弗比斯救下了爱斯梅拉达,抓住了伽西莫多。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也爱上了她。之后弗罗洛出于嫉妒用刀刺伤了弗比斯,然后逃跑了。爱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把她交给国王的军队绞死了。伽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最后他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布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友爱善良、舍己为人,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诗人格兰古瓦精心设计、编排的圣迹剧不受欢迎,于是,转瞬间,一切准备停当,按照裤袜商科珀诺尔的主意便做起来了。观众们一齐动手。大理石桌子对面的小教堂被选定作表演怪相的舞台。把门楣上面那扇漂亮的花辦格子窗的一块玻璃砸碎,露出一个石框的圆洞,约定每个竞赛者从这圆洞伸出脑袋。不知从何处弄来两只大酒桶,马马虎虎摞了起来,只要爬上桶去便够得着那个圆洞了。为了保持怪相新鲜和完整的印象,还规定每个竞选人,不论是男或是女,得先把头蒙起来,并躲在小教堂里面,一直等到正式露面时为止。不一会儿,小教堂里挤满了参赛的人,小教堂的门随即关上了。科珀诺尔在座位上命令一切、指挥一切、安排一切。在喧闹声中,红衣主教并不比格兰古瓦好受一丁点儿,也狼狈不堪,推说有事要张罗,还得去做晚祷,遂带着他的全部人马,提前退场了。他驾到时,全场群众激动不已;现在他离去,谁也无动于衷。
怪相竞赛开始了。第一张露出窗洞的面孔,眼皮翻起。呈现血红色,嘴巴张开成血盆大口,额头皱得像帝国骑兵式的靴子,大家一看,爆发出一阵难以抑制的狂笑。接踵而来的是第二个、第三个,随后又是一个,接着又再一个。一连串面相接二连三出现,形形色色,奇形怪状,从三角形直至梯形,从圆锥体直至多面体,各种几何图形,不一而足;其表情,从愤怒直至淫荡,各种表情,应有尽有;其年龄,从皱巴巴的初生婴儿直至老纹纵横的垂死老太婆,各种年龄都有;还有各种宗教的神怪幻影和牛头马面之类的侧面。仿佛是威尼斯狂欢节的各种各样假面具,一个个接连出现在您的夹鼻眼镜底下。什么学生,什么御使,什么市民,什么男人,什么女人,全不复存在;只见一片乌烟瘴气,放荡不羁,整个大厅变成了厚颜无耻、嬉戏胡闹的一个大熔炉,张张嘴巴狂呼乱叫,双双眼睛电光闪闪,个个面孔丑态百出。
突然,大厅里进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和地动山摇的欢呼声。狂人教皇选出来了!
果然,这时从花辦格子窗的圆洞伸出来的那个怪相,光彩夺目,妙不可言一一那个四面体的鼻子,那张马蹄形的嘴巴,那只被棕色眉毛所堵塞的细小左眼,那只完全被一个大瘤所遮盖的右眼,那上下两排残缺不全、宛如城堡垛子似的乱七八糟的牙齿,那沾满浆渣、上面露着一颗象牙般大门牙的嘴唇,那像开衩似的下巴,特别是笼罩着这一切的那种表情,狡黠、惊愕、忧伤兼备。如可能,请诸位读者把这一切综合起来想一想吧!
全场一致欢呼。原来这副怪相竟然是他的真面目!
民众一眼便认出他来,异口同声喊叫起来:
“是卡齐莫多,那个顶呱呱的敲钟人!是卡齐莫多,圣母院那个响当当的驼子!独眼龙卡齐莫多!瘸子卡齐莫多!绝了!绝了!” 成为喧闹对象的卡齐莫多,一直站在小教堂门槛上,神情阴沉而庄重,任凭人家赞赏。
这时,所有的乞丐、所有的听差、所有的扒手,聚合起来跟学子们一道,列队前往法院书记室,翻箱倒柜,弄来了狂人教皇的纸板三重冠和滑稽可笑的道袍。
P4-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