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和父亲季羡林(修订纪念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季承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增《以荷相传》《我了解父亲我热爱父亲》《最后的眼神》等精彩篇目,重现一位心怀家伙的文化老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苍凉,还原一个备受争议的孩子对父亲真切的热爱与崇敬!

本书作者秉笔直书,以情感人,文风简朴,对父亲弥留之际二人亲近时光的留恋、父亲离去后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之情一一诉诸笔端,感人至深。

季承著的《我和父亲季羡林(修订纪念版)》抛开了学界泰斗季羡林卓著的学术成就,着重展现了季羡林先生不俗的家庭情结,带我们认识一个生活中如你我一样平凡、真实的季羡林。

内容推荐

正如评论家说的那样,“这是一本真实得近乎残酷的书”,它抛开了学界泰斗季羡林卓著的学术成就,还原了一个生活中如同你我一样平凡的季羡林。

季承著的《我和父亲季羡林(修订纪念版)》从一个普通儿子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国家和社会的大师的家庭生活,表现了他纷乱复杂的家庭情结——从一个农村家庭来到一个城市家庭,他与城市这个家庭格格不人;农村的那个家,距离也越来越远了。

在作者的笔下,季羡林骨子里就是一个具有悲剧情怀与叛逆思想的人,他感情丰富、文思泉涌、善于学习,天生具有文人气质,对女性、爱情、家庭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然而根植于心底的责任感让他选择了一条委曲求全、与家庭妥协的道路,他的这种态度一直保持到他人生的最后。

目录

季家渊源

气派的四合院

季家功臣

没有父亲的岁月

父亲的家庭情结

父亲回家

济南解放

平静的十三年

季羡林安家

“四清”运动

干校生活

故乡之行

出使美国

在高科中心

风暴前夕

季家主心骨“老祖”之死

婉如姐之死

母亲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意气用事的“成仁之举”

姐夫颐华也走了

秘书李铮去世

父亲的“特别助手”

父亲的爱情观

天意难违

温馨的八个月

严肃的嘱托

歪打正着——藏画流失事件终见结果

噩耗突降

魂归故里

我看父亲

父亲离去后

一书激起千重浪

以荷相传

附录一 和父亲谈心

 祭父文——和父亲谈心

 最后的愿望

 最后的题词

 最后的关注

 最后的散文

 最后的高论

 最后的眼神

 我了解父亲,我热爱父亲

附录二 父亲的日记摘抄

 为何学梵文

 关于伊姆加德

 清华园日记

 年元旦

 出访尼泊尔

附录三 读者评论摘录

 季承能说父亲季羡林是人生失败者吗?

 催人泪下父子情——读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有感

 我们得感谢季承先生

 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大师

试读章节

以荷相传

父亲爱荷、种荷的故事已经传为佳话。父亲故居北大朗润园13公寓前面的荷塘里的荷花,被周一良先生命名为“季荷”,也已经成为公论,父亲因此自诩要以荷相传。

荷有什么好?周敦颐的《爱莲说》已成千古绝唱,对荷的赞美无以复加。但是,大家或许没有注意,父亲也写过一篇荷的赞歌《荷之韵》:

世人宁有不爱荷花者乎?梅兰竹菊,旧称四君子,然以吾视之,则荷花实凌驾四者之上,诚君子中之君子也。周濂溪《爱莲说》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厥因其在兹乎?盛夏之时,炎阳如燃,红花映日,绿叶接天,清香流溢,翠满尘寰,诚大千之盛景,乃宇宙之伟观。世之人宁有不爱荷者乎?然而西风起于青萍之末,碧叶落于千山万山,金秋下临,荷塘凋残,昔日之绿肥红肥者,转瞬渺然,值此之时,世之人宁有不悲伤者乎?

这是父亲为一位摄影家的荷花影集所作的序言的主要部分,可见他对荷花的热爱。

既爱荷花,又有种植荷花颇为浪漫的故事,所以他在此之前已写过《清塘荷韵》。因为我是种植荷花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人,在1994年8月,受盛开的季荷的促动也写了一篇散文《播荷记》:

播荷记

北京大学朗润园13公寓是父亲的寓所。地处学校东北角的朗润园共有6所公寓楼,其间环抱的是一片湖。岸边垂柳,湖里莲花,山上凉亭,远处石桥,酷似世外桃源。单说那片湖,中间原来有一段土堤将它分做两半,13公寓正面对着土堤西面那片,得天独厚,直面垂柳与荷塘。

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自辽金时期开始营建,延续近千年。到清朝中叶已形成了以圆明园为主的庞大群落。圆明园附近原有许多园子:正南有澄怀园,西南有蔚秀园、承泽园,东南有朗润园、勺园,东边有近春园、熙春园,西有一亩园、自得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朗润园只是其中的一个“赐园”,规模虽不甚大,但也有山有水,有湖。所有园子里的水都源于玉泉山。泉水出山,河流形成,湖泊棋布,依次相连。建园时仿效江南庭院,掘湖植荷,美化湖泊,所以园里的湖都长满荷花。不用考证,朗润园的这片湖过去肯定也是长满荷花的。在我的记忆里,1962年,父亲从中关村搬过来的时候,湖里就有荷花。可以想象,这些湖里的荷花,已经有多少年的繁荣滋长,皇亲国戚赏心悦目,平民百姓偶感欢快。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独独朗润园湖里的荷花被铲除了。原因已经无从考察,猜想可能是为了搞副业以便克服那时的经济困难。荷花没了,学校有关部门就在湖里养起了鱼。每年秋后,放水捉鱼,在岸边凭证出售。父亲近水楼台,又是一级教授,自然可以领到鱼票。每次买到鱼之后,家里就有一餐鱼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期,能吃到活鱼大家都很开心。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鱼就没人养了,于是湖里水草疯长,密布全湖。这时又有人来割水草,据说是拿去喂猪。这些可能都属于学校的副业。再往后水草也没有人割了,湖就荒起来了。

说起荷花,恐怕没有人不喜爱。我小的时候,在中学课本里,读过周元公的《爱莲说》,知道莲花是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他的这一番话,真个道出了荷莲的君子之气!他又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大概是周元公认为人们对待花中君子应有的态度或者说是政策。对花中君子,本应该尊重,何谈亵玩。

北大校园的其他湖里都有荷花,朗润园的湖却被水草统治着,这实在令人感到非常遗憾。记得是前年初夏时节,万物复苏,湖里的水草也疯狂地长起来,不但填满了整个湖水,甚至长到水面上来了。我忽发奇想,要在湖里播种荷花,一则可以把水草压下去,二(P236-238)

序言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关注我的父亲——季羡林先生。关注他的成长历程,关注他的事业成就,甚至关注他的感情生活。作为一位世纪老人,他的一生,算得上是传奇的一生。从一个善良质朴的农村少年,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大学者,其成功当然离不开他的家庭。不过,大家熟悉的可能只是父亲的学问,而对他的家庭以及他对自己的家庭是什么感受,并不太了解。对大家来说,季家是什么样的,季家的家庭对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等等,我相信,许多尊敬我父亲的人是十分关心的。

现在,不妨跟大家一起聊聊我们这一家的故事。

书评(媒体评论)

您(季羡林)很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温家宝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胡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5: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