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坦伽利《瑜伽经》被誉为“瑜伽的圣经”,自诞生以来,被无数哲学家、修行者,甚至政治家或文学家做过注解,无以计数的圣哲和瑜伽大师都将其视作经典广泛研读,并从中收获了无限窟迪。如今,《瑜伽圣》已成为人类非常重要的智慧源泉和生命修行指南。
现代瑜伽剑始人——艾扬格以五十余年瑜伽修习与教学经验为基础,对《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中国艾扬格瑜伽学院指定教材)》这部传世之作进行了再次呈现,为无数人开启了灵性大门,让读者得以沉浸在修习中,品尝不朽的甘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中国艾扬格瑜伽学院指定教材)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印)艾扬格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帕坦伽利《瑜伽经》被誉为“瑜伽的圣经”,自诞生以来,被无数哲学家、修行者,甚至政治家或文学家做过注解,无以计数的圣哲和瑜伽大师都将其视作经典广泛研读,并从中收获了无限窟迪。如今,《瑜伽圣》已成为人类非常重要的智慧源泉和生命修行指南。 现代瑜伽剑始人——艾扬格以五十余年瑜伽修习与教学经验为基础,对《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中国艾扬格瑜伽学院指定教材)》这部传世之作进行了再次呈现,为无数人开启了灵性大门,让读者得以沉浸在修习中,品尝不朽的甘露。 内容推荐 《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中国艾扬格瑜伽学院指定教材)》是艾扬格大师继《瑜伽之光》《调息之光》之后又一部经典之作,不仅深入解说了帕坦加利《瑜伽经》中的灵性智慧,而且全面介绍了瑜伽哲理和修行方法,帮助现代读者透彻地理解瑜伽哲学与艺术,体会自由与解脱。 全书共分四篇,涵盖艺术、科学和生活哲学等方面内容。三摩地篇定义了瑜伽和意识活动,修习篇介绍了瑜伽修习要经历的阶段和修习方法,力量篇探讨额瑜伽修习的非凡效果,解脱篇则从宇宙的哲学观点出发,对解脱和三摩地的不同之处进行了详细说明。读者不仅可以在日常瑜伽习练中调理身体,享受健康,而且可以在纷繁忙碌的现实中体验身体与心灵的奥秘,收获自身真实本质的圆满。 目录 推荐序一 为您开启福利之门 推荐序二 艾扬格对瑜伽的贡献属于每一个人 推荐序三 没有人可以绕开的经典之作 推荐序四 瑜伽,唤醒生命内在沉睡的能量 作者自序 在修习中品尝不朽之甘露 致谢 音译和发音注意事项 重要词汇表 前言 概述 《瑜伽经》概述 导读 《瑜伽经》所探讨的主要论题 第一章 三摩地篇 第二章 修习篇 第三章 力量篇 第四章 解脱篇 后记 附录 1 :《瑜伽经》论题线索 附录 2 :经文关系表 附录 3 :经文按字母排序 附录 4 :瑜伽概要 词汇表 索引 试读章节 禁制是强大的通用誓戒 ◆禁制的戒律 禁制有五条戒律:不害(非暴力或不伤害),不说谎,不偷盗,不奸淫,不贪婪。 在语言、思想或行动上不伤害,真诚、诚实和可靠,小心不侵占他人财富,贞洁,不贪图他人所有或接受礼物,这便是禁制的修习。要守戒律——这一点必不可少。无论什么传承、时间、地点、条件和职业,都要独自地和共同地修习禁制。帕坦伽利说,禁制是强大的通用誓戒。 ◆禁制的作用 如果修习者坚持不害原则,那么他周围的一切存在者都会放弃敌对反应。不说谎之人言必果。不偷盗之人被给予各种财富。不奸淫之人(贞洁之人或独身者)的精力、活力、能量和灵性知识如同小河流淌。不贪婪之人将知晓前世和来生。 劝制可引导人持守戒律 遵循五种劝制,不仅要把它们当作个人律条,而且要当作灵性律条。它们是洁净,满足,苦行,自我研习(研读经典和研究自身)和臣服于神。 洁净有两种,即外在的和内在的。每日沐浴为外在的洁净,体式和调息则从内部清洁。它们帮助人净化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动,并使身体适合主居住。满足带来一种快乐和善意的状态。苦行是包含净化、自我训练和严格修习的一种强烈的努力。在瑜伽修习中,苦行乃是虔诚。苦行清洗和净化身体、感官和心意。自我研习以对不朽的内部存在的认识照亮修习者。臣服于神将内部存在带到创造者至上神那里。 实际上,持守禁制带来劝制,而修习劝制又训练人持守戒律。例如,不害使思想和行为洁净,不说谎导向满足,不贪婪导向苦行,不奸淫导向自我研习,不占有导向臣服于神。同样,洁净通往不害,满足通往不说谎,苦行引导人不侵占他人财物,自我研习通往贞洁,臣服于神使人摆脱占有。 到现在为止,读者已经了解苦之因。禁制和劝制不仅帮助人减少和根除痛苦,而且是灵性经验的坚实基础。它们是伦理训练,向我们表明必须做什么,以及必须抛弃什么。它们是开启灵性大门的金钥匙。 对语言的不恰当使用,以及不洁的思想和错误的行为迟早会导致痛苦。痛苦可以是自己造成的(依内),也可归因于命运或遗传(依天),还可归因于身体诸元素的失衡(依外)。痛苦可由直接沉迷于淫邪、愤怒或贪婪导致,也可由挑衅或屈从导致。痛苦带来的悲伤可以是轻微的、中等的或强烈的。 淫邪、愤怒和贪婪的原因可以通过自我分析直接消除,或者通过诉诸它们的反面来抵消,这些反面为:平衡,平静,和平与和谐。由于诉诸反面的二元论方法可能会使人逃避事实,所以前一种方法更好。进行分析、研究和调查要求勇气、力量和审慎。对反面的诉诸不是一种治疗,而是一种帮助。第一种方法是直接的净化,第二种方法是间接的缓和。帕坦伽利提议,两种方法都应采纳,以加速进步。 体式及其作用 体式指姿势,即整个身体的摆放,这关系到心意和灵魂。体式有两个方面,姿势和安住(repose)。姿势是对适当姿态的艺术呈现。“安住于姿势”指发现并保持一个姿势的完美,并在此完美的姿势中以智性的洞察力和专注来反思。当求道者接近灵魂时,体式伴随着即刻而来的延展、安住和平静。 一开始,掌握体式要求努力。努力需要许多个小时,许多天,许多个月,许多年,甚至好几世。当体式中费劲的努力变成毫不费力时,练习者就掌握了该体式。通过这种方式,每一个体式都必须变得毫不费力。当练习体式时,必须放松脑细胞,活化重要器官的细胞以及身体结构与骨骼的细胞。那样,智性和意识可以延伸到每一个细胞中。 在体式中,努力、专注与平衡的结合迫使我们认真地活在当下,这在现代生活中是一种罕见的体验。这一现实性或者“活在当下”具有巩固和净化的作用:在身体上消除疾病,在精神上使心意摆脱僵化的思想或偏见;在知行合一这个相当高的层面上,则教导我们当下的正确行动,也就是说,行动而不引起反应。在知行合一的层面上,我们也可以除去前世行动残留下来的作用。 随着我们从清晰的观察发展到正确的思维,再到正确的行动,痛苦的三个来源通过体式得到根除。 对于初学者或不练瑜伽的人,不懈地追求体式的完美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对于高阶学习者,老师教导的整个体式关系到每一个动作中所发生的。在这一精微层面,当我们能够在一个脚趾中观察罗阇、答摩和萨埵的活动时,当我们能够调整能量在左脉、中脉和右脉(三条主要的脉或能量通道)中的流动时,我们就能在最细小的方面感知原质的宏观秩序。当学习者在那时明白一个脚趾最细微的变化如何能够改变整个体式时,他就在观察小宇宙如何与整个宇宙关联,并把握宇宙结构的有机整体。 身体是灵魂之庙宇。如果我们通过体式练习保持身体的健康、清洁和纯净,身体就真的能够成为庙宇。 体式是统一身体和心意、心意和灵魂的桥梁。它们使修习者脱离痛苦的魔爪,并引导他走向训练后的自由。它们引导他的意识离开对身体的关注,走向对灵魂的觉知,从而帮助他转变。 通过体式,修习者得以认识和彻底了解有限的身体,并使之与无限者——灵魂——融合。那时,既没有已知的也没有未知的,只有到了那时,体式才整全地存在。这便是完美体式的本质。P34-36 序言 关于瑜伽 瑜伽是一种艺术、一门科学、一种哲学。它从身体、精神和灵性上触及人的生活的每一层面。它是令一个人的生活有目的、有益和高贵的实用方法。 如同蜂巢任何部分品尝的蜂蜜都是甜蜜的,瑜伽亦是。它使人体系统的每一部分都与其本质—内部清醒的观者—相协调。唯有瑜伽能使修习者感知和经验内在于他和围绕着他的世界,品尝整个创造的神圣喜乐,随后与同胞一起分享这神圣的财富与喜乐的甘露。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十分凝练。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经文的汇编方式使它们涵盖并深刻探究生活的各个方面。帕坦伽利向入门者和门外汉、睿智者和无知者展示了如何在对每一节经文的探究中,吸纳瑜伽的原则、掌握瑜伽的技巧,以便带着整全性、纯粹性和神圣性来理解瑜伽。 对于那些真诚而彻底地拥抱瑜伽的人,瑜伽将成为他们的朋友。它让修习者脱离痛苦与悲伤的魔爪,能够充实并快乐地生活。瑜伽修习帮助懒惰的身体变得积极和充满活力。瑜伽转变心意,使心意和谐。瑜伽有助于让身体、心意及其本质(灵魂)保持协调,令三者融为一体。 多年来,我的学生和朋友一直让我以一种简单明晰的方式表达帕坦伽利《瑜伽经》每一节经文的深奥含义,并配上我的解释性注释,来帮助人们理解和遵循发展之道。所以,犹豫再三,我承担了这一工作,以使我的学生和其他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人能够受益。 在古代,类似于《吠陀》和《奥义书》这样的传统知识,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递的。如今,这些教导的大部分内容已经遗失。我们不得不依赖书面材料,以便回到过去,抓住这一遗产,它关系到如何认知与领悟我们内在的灵性绿洲。 从书中学习并非易事,但书本是我们进步的唯一工具,直到我们遇见珍宝—一位真正的导师或师父。尽管我有局限性,我探索不同经文之间的细微差别的能力也相对有限,但我还是承担了这一任务,以试图帮助我的修习伙伴,让他们在寻找自己内在身份的途中受益于我的实际指导。 帕坦伽利《瑜伽经》有很多注释本和相关著作,但其中几乎没有作品关心真诚求道者的实际需要。译本有时难以理解,而注释过于繁重和模糊。所有的解释也都各不相同,甚至连后世所有注释者都要仰仗的毗耶娑(Vyāsa)、遮婆斯泊底·弥室罗(VācaspatiMi?ra)和识比丘(VijnānaBhiksu)等智慧巨人也彼此不一致。各种不同的译本通行,在求道者的头脑中造成了混乱。我的注释会不会遭受同样的命运?我真诚地希望不会。提供这样一个注释本来帮助我在瑜伽之路上的旅伴,这个任务从我内心深处讲,非常值得承担,因为在这个领域中,我们缺乏实际性的指导。 我既非博学的梵学家,也非精深的学究。为了帮助知识方面有所欠缺的瑜伽修习者,我为经文中的每一个词都列出了字典上的若干解释。鉴于我自己稳固的修习和经验,我选取的是那些于我而言有说服力的词。 瑜伽是个知识的海洋,本书只是这片海洋中的一滴水。如果我犯错或离题,希望读者能够原谅。追寻知识是我的职责,我会很高兴收到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以便将来再版时修正。 愿本书成为修习之火的燃料,让追求者获得些许微光,直至那样的时刻:他们找到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知识与经验的导师。 那些阅读本书并辅之以阅读我其他著作(《瑜伽之光》《艾扬格调息之光》《瑜伽的艺术》和《瑜伽之树》)的读者,我希望他们能使经文的各种解释与他们自己的经验对接,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 我自觉已尽绵薄之力,望本书能够帮助瑜伽修习者。 后记 对帕坦伽利《瑜伽经》的阐释到此结束。帕坦伽利是印度已知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穿越时空对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言说:随着技术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人性价值与灵性价值的匮乏,我们人类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在《瑜伽经》的结尾处,我们迎来的是对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希望,是对帕坦伽利的普世哲学重燃兴趣的希望,这种普世哲学以全人类的善为目标。 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瑜伽已经取得了如此轰动的成功,并被如此广泛地修习,若非如此,我所说的就是徒劳无益的。尽管瑜伽讨论的是超越的内容,但瑜伽不再被视为一个“边缘”学科,仅仅为凤毛麟角的精英服务。它不是一种蛊惑人心的理论,而是切实的、科学的,具有被证实的价值。瑜伽之火已经为全世界的修习者照亮了通往身体之健康、精神之强健和灵性之成长的道路。 印度被认为是“文明的母亲”。帕坦伽利以“瑜伽之父”著称。在我们印度人自己的祈祷中,我们奉他为元老(patriarch)、诸多世代的灵性之父、可敬的圣人。 他的《瑜伽经》是本简明之作,风格雄辩,用最少的词语传达了无与伦比的丰富含义。 经文非常凝练,却充满智慧的珍宝,可深思,可赖以生活。帕坦伽利深刻研究了人的处境,并表明了人为何受苦,以及人如何离苦——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能过一种更加圆满、更加幸福的生活。 他是意识及其各种状态和情绪的分析师。他的方法论展现了他的独创思想,他清晰而有穿透力的智性,以及他惊人的分析能力。 他为我们提供了意识的总体模式,既包括内在的方面,又包括外在的方面;意识如何转向外部,如何转向内部,以及如何在其自身之中安静地休眠。他向我们清晰地解释了自然界——但凡它与我们的意识、感觉和行动发生联结之处。他提供了意识进化与超越的阶梯式方法。他描述了三德引发的个体差异,并解释了每一个人如何根据自身的倾向和智性状态通过追求自由来整合自身。有趣的是,他不认为人们在心灵层面有着根本的差异。他引领我们从特殊性、差异性走向不可见的绝对者。 然而,帕坦伽利不是个干巴巴的心理学家或哲学家。他没把我们带到心意与意识的迷宫里,而是带到了内在的自我之中,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平静与庇护。这份平静永在我们的存在之核心,等待我们,指引我们,时而对我们隐匿,时而捉弄我们,时而欢迎我们。通过瑜伽修习,我们找到这份内在的平静。 帕坦伽利没有忽略印度传统在人的提升方面的独特贡献:通过禁制和劝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体式和调息的技术帮助我们进入制感、专注、冥想和三摩地的状态。如果没有这些,一个人的生命将是呆板、空洞而缺乏生机的。 《瑜伽经》作为人的生存的指引,被安置在普世的背景中,对每个人都有效。难道不是人人都在避苦求乐吗?帕坦伽利的教导方式非常实用,他尽可能少地讲述“什么”,尽可能多地提供“如何”,他一步步地向我们揭示如何从生命的痛苦走向自由。反复阅读《瑜伽经》,我们会注意到他多么频繁地抛出救命绳索,以便每个人都可在某处抓住它。每个篇章都解释、阐明并整合了其它篇章。 通过修习可以控制感官和心意,可以消除痛苦,可以让智性变得稳定与成熟。成熟的智性带来弃绝。帕坦伽利在探索一个人如何成功以及为何失败时,完全不带任何偏见。他说:“做吧!你自己会明白!”他不向我们承诺任何物质性回报,因为最诱人的奖赏是需要回避的。 无论我们今生是否能达到目标,瑜伽的自我修持之旅本身是值得我们努力的:我们都想要提炼我们的理解力,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随着我们读完《解脱篇》,我们获得的各种持续的印象伴随着光明、芬芳、清澈、质朴以及彻底的消融。虽然帕坦伽利是个严师,但他是个全然慈悲的引导者,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 最后,帕坦伽利的瑜伽体系不应拿来与其他传统的或现代的思想、知识或智慧相比较。他的工作是绝对完善与永恒的,不应从外部来评判。只有满怀信仰地实践并充满爱地弃绝的修习者,才会发现它的真理。 如果我们勤奋地、一丝不苟地遵循帕坦伽利的教导,并从内部自我的深处沉思其内在意义,那么我们将学会在新的光明中理解自我和他人。现在,让我们简单地概括这是如何发生的。 根据瑜伽哲学,原质有三德,它们渗透心意(末那)、智性(菩提)和意识(心)。智性可分为三层:精微的、较精微的和最精微的。它们可以理解为“一般的、强烈的和极其强烈的”智性敏锐性。 由此,帕坦伽利定义了智性与意识觉知的不同状态,据此,瑜伽修习者能够认识他的进化层次,并通过修习不断提升及超越,直至抵达存在的核心——观者。从此,他安住于灵魂的居所。这个本源无始无终,它是生命力永恒的、不间断的流动。 意识(心)有七面,它们是:生起心,控制心,应心,平静心,专注心,有穿心,以及神圣心。 如果修习者揭开了意识的这七面,那么他就抵达了那尊贵的、不可见的存在之境,在那里,对自我的追求终结,追求者成为了观者。 帕坦伽利根据修习者所处的智性和觉知层次,对每一类修习者都给出了指导。针对普通智性的人,他解释了五种痛苦,以及它们在心中导致波动的方式。针对具有敏锐智性的人,他强调去研究可导致痛苦的五种意识波动。针对智性最为敏锐的修习者,他解释了可在意识之源泉中出现的裂隙。他因材施教地引导每一个层次的修习者,帮助他们在灵性成长的道路上克服所遇到的各种障碍。 帕坦伽利将整本著作的论题串连起来,某些观点重复出现。每当它们重现,我们就能看到略微不同的、更加深刻的洞见。例如,在谈到行动的作用(业报,kanllaphala)时,他解释说,虽然作用可能略有变化,但内容是不变的(对比经文2.13—14和4.1—2)。在经文2.20和4.18中,他给出了几乎一致的解释。针对普通智性的人,他谈论尚未到来的悲伤与痛苦可通过修习来避免(经文2.16);针对具有最精微、最敏锐之智性的人,他解释说,意识中所生裂隙的作用能立刻被体验到。在经文1.23,1.29和经文2.11,4.6中,他给出了相同的方法来克服痛苦和波动,但在后两节经文中,阐释得更加深入和精微。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将来,对《瑜伽经》的经文及它们和不同领域——比如儿童教育——的关联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将是富有成效的。 我们对孩子的最初规训是“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可以比作“禁制”和“劝制”。等孩子长大一些,就要鼓励他和别的孩子玩。他学会让行动器官与感觉器官协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发展出友爱、伙伴关系和运动精神。这对应“体式”和“调息”。上学以后,他的心意从玩乐转向学习,在此,我们看到“制感”原理的应用。将自己沉浸在学习中的过程就是“专注”。实现他的教育目标就是“冥想”。此时,他开始探究这个过程是出于自私的还是无私的理由,并认识到只有无私的进路才能通往生命的最深处。 然而,帕坦伽利这位得到天启的观者最重要的信息——穿过岁月抵达我们——是: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横渡幻海,从世俗欢愉的此岸走向解脱与永乐的彼岸。 书评(媒体评论) 帕坦伽利的经文体现了他在语言和思想上的巨大灵活性。……每一句经文都传达了修习背后的实践和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供求道者和修习者在生活中遵循。 ——畅销书《瑜伽之光》作者艾扬格 从著名的帕坦伽利首次描写瑜伽到今天已有2500年之久,他鲜活的遗产被当今很好的瑜伽倡导者之一——我的老师艾扬格注释并介绍给现代世界,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和贡献。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 B.K.S.艾扬格的版本以他五十多年专注而富有造诣的修习与教学为基础,其适用性和实用性对当代瑜伽修习者来说是较好的选择。……没有任何瑜伽修习者可以绕开这本无价的经典之作! ——《动态瑜伽》作者高德福瑞·德福罗克斯 艾扬格大师的这本著作——《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可以说是为《瑜伽经》的现代读者开启了一扇巨大的福利之门。 ——《瑜伽之书》导读作者多杰 通过瑜伽,可以摧毁那些我们对于宇宙、神和人的错误认知,从而揭晓隐藏的、内在的光芒。现在,我们自艾扬格手中所授得,自帕坦伽利经中所抉发,正是这种存在界的光。 ——中国《瑜伽》杂志顾问 闻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