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巴黎是一场盛宴》代表了所有钟情于这个城市的人们想象中的巴黎:一座我们可以年纪轻轻、囊中空空地幸福相爱的城市。巴黎怎么可能成为一曲为生活、艺术、创造力和人与人之间友爱奏响的挽歌呢?
控诉恐怖袭击不是书的核心内容。安东尼·莱里斯的这本《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是一曲爱与亲情的咏叹调。
本书为读者描绘的,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或已经经历或某天将要面对的——失爱之痛。安东尼用他的笔,以一种融合了记者的冷静与诗人敏感的风格,解剖了这人类情感中最难以接受的剧痛。
这本书因此也教会了我们如何直面失爱之痛——“我们无法医治死亡。我们满足于将它驯服。”
星期五晚上,你们偷走了一条出色的生命,我的生命之爱,我儿子的妈妈,但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
你们想要我害怕,想要我以怀疑之眼看待我的同胞们,想要我为安全而牺牲自由。你们输了……
我知道她将陪伴我们今后的每一个日子,我们将在灵魂自由者的天堂里重逢,那是你们永远进不去的地方……
我们只有两个人,我儿子和我,他刚满十七个月……这个小男孩将以他的幸福和自由羞辱你们。因为,你们同样无法得到他的恨。
2015年11月13日晚上,安东尼·莱里斯失去了他的妻子海莲娜·缪雅儿-莱里斯,她在巴黎恐怖袭击中遇难。面对失去爱人的难忍之痛,他只有一件武器:他的笔。如同那封透着希望与柔情的网文“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在这本《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中,安东尼·莱里斯向我们讲述生活在发生了这一切后应该如何继续。他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父亲与一个儿子之间受伤但温存的日常生活,一段震憾内心的见证。
安东尼·莱里斯是一名记者,也是原法国新闻电台(France Info)和蓝色法国电台(France Bleu)文化专栏作者。《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是他的第一本书。
11月13日
22时37分
梅尔维尔安静地睡着了,像平时他妈妈不在的时候那样。他知道爸爸唱起歌来不那么温柔,爱抚也不那么热烈,所以不会过分要求。为了自己不在她回来前睡着,我在看书。讲的是一个侦探小说家发现一个杀手小说家事实上并没有写那本令他想成为小说家的小说。绕来绕去,我发现杀手小说家其实根本没杀过一个人。虚张声势的一本书。我放在床头柜上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喂喂,一切都好吗?您在家里吗?”
我不想被打搅。我讨厌这种没话找话的信息。
我没回答。
“一切都好吗?”
……
“您在安全的地方吗?”
为什么要说“安全的地方”?我放下书,赶紧踮着脚走到客厅。不能吵醒宝宝。我抓过摇控器,费了老长时间电视机才打开。法国体育场发生袭击事件。图像说明不了什么。我惦挂着海莲娜。得打电话告诉她小心点,最好叫辆出租车回家。可事情还不止于此。在体育场的过道里,有些人呆滞在屏幕上。我只能越过他们的面孔去寻找图像。他们显得惊惶失措。他们看到了一些我看不到的事物。我仍蒙在鼓中。接着,在屏幕下方滚动疾速的动态新闻突然静止不动了。无知就此终结。
“巴塔克兰遇袭。”
声音遁去。我只能听到自己胸膛里那颗想逃脱的心脏。这两个词语在我的脑袋里鸣荡着,仿佛永远不愿停止的回音。一秒如一年。一年的沉静占据了我的沙发。这应该是一个误会。我核对她去的是否就是那个地方。我有可能搞错或忘记了。
音乐会确实是在巴塔克兰。海莲娜在巴塔克兰。
图像遁去。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感觉到身体被一股电流击中。我想跑,想偷一辆车,想去找她。被急迫感烧灼是我大脑内仅存的感觉。只有行动才能平息它的火舌。但我动弹不得,因为梅尔维尔在旁边,我被困于此。被迫看着火势蔓延。我想狂吼。但是不可能。不能吵醒宝宝。
我抓过手机。我得给她打电话,对她说话,听到她的声音。通讯录。“海莲娜”,简简单单的海莲娜。我从来没有改变她在我手机通讯录里的姓,从未加上“我的爱”或我俩的照片作为来电显示。
她也没有。这个晚上,她从未收到来电显示为“安东尼L.”的电话。响铃。留言。我挂掉电话,重拨,一次,两次,一百次。需要多少次就拨多少次。
我感觉沙发向我压裹过来,令我窒息,整个公寓正在坍塌崩溃。每一个没有回答的电话之后,我就在废墟中陷得更深一些。一切在我眼里都显得陌生。周围的世界被抹掉。只剩下她和我。我弟弟打来一个电话,让我回到了现实中。
“海莲娜在那里。”
在我发出这串词的瞬间,我明白没有出路了。我弟和我姐都赶来了。彼此不知如何开口。也无话可说。总之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客厅里,电视机开着。我们等待着,眼睛被铆在那些新闻直播频道,它们已经开始以最招徕眼球、最邪毒的标题大战俘获着我们这些坐观世界瓦解的看客。“大屠杀”,“屠戮”,“血浴”。在“屠夫”一词被说出之前我关掉了电视。开向世界的窗户被关上了。把位置腾给现实。
N.的妻子打电话给我。N.和海莲娜一起在巴塔克兰。他没有危险。我打他的电话。他不回答。一次。两次。三次。他终于接听了。海莲娜的妈妈也来了。
P5-9
一
“我到处在找她。”
“……”
“那里还有人吗?”
“先生,您该做好最坏的打算。”
那天早晨,打开国内出版社编辑发来的本书电子版,心被这句开场白骤然揪紧。
2015年11月13日晚,巴黎突发有史以来最惨重的系列恐怖袭击,共有130人丧生、413人受伤。仅巴塔克兰音乐厅一处,在恐怖分子的冲锋枪扫射下,89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其中就有本书作者安东尼的爱妻:海莲娜。
我是与这场袭击擦肩而过的人。因为临时工作安排,事发前一天我离开了巴黎。而恐怖袭击选择的场所,从餐馆酒吧到音乐厅,都在我的住所附近,无一不是我习惯光顾的地方。最近几年,由于巴黎年轻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作家的聚集,我所居住的这个街区正在成为巴黎的新蒙马特尔。居住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无论肤色和国籍,都有着一个共同爱好:乐于享受和分享生活。遇袭的酒吧餐馆正是大家聚会的首选之地。可以说,这场袭击是对巴黎生活方式的宣战。在我当时为国内媒体撰写的报道中,这样记录着事件发生后的第四天:
原本拥挤的街上空空荡荡,鸽子咕咕-1着横穿小街,有拿着鲜花的路人停下来看手机上的GPs,我知道他要找的地方,却张不开口。楼下以往坐满人的酒吧露台,现在被一条红白相间的封锁线保护着,血迹已被冲洗的地面水痕未干。每一个弹孔上都被人插上了一朵红玫瑰。一张纸条在风中摇晃:无尽悲痛,难以言表……
这句开场白瞬间复苏了我的相关记忆,可这并非我心理不适的根源。它大声唤醒的,是蛰伏于我内心的对灾难突然降临的恐惧。
……
要对抗全速行驶的卡车、填满积怨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和随时可引发的爆炸物,一枝蜡烛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但是,它却比所有他们能够使用的武器更有威力。因为,假如有一天,别人的死令我们无动于衷,我们不再点燃蜡烛,那么我们就成了他们。
我们不怕死。但要战胜死亡的恐惧,我们首先必须在生命面前因害怕而颤抖过。那么,让我们害怕死亡拥抱生命吧。次日,我在窗台上点燃了一枝蜡烛。今天它仍然燃烧着。它让我回忆起恐惧、憎恨与消沉的气味。它提醒我活着的迫切感。
巴黎是一场盛宴,因为有着像安东尼这样时刻准备赴宴的人。有紧迫感地拥抱自由与生命、享受爱与被爱:这是巴黎,也是安东尼和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共有的信念。
2016年8月25日,巴黎
“巴黎是一场盛宴,因为有着像安东尼这样时刻准备赴宴的人。有紧迫感地拥抱自由与生命、享受爱与被爱:这是巴黎,也是安东尼和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共有的信念。”
——朱艳亮《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