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哲学与生活之间的链接,探讨生活中的重大议题。
奥利弗·詹姆士著的《情绪健康五部曲》告诉你:追求成功或永远幸福容易让人好高骛远,往往得不偿失。相比之下,提升情绪健康更为务实。
阿兰·德波顿联手当代思想家中的翘楚,追问人生的本质与意义,诚恳解答当下的问题:
如何保持情绪的健康?如何看待健身?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积极地看待变老这回事?如何不被挫折所打倒?如何独处?……
基于深刻的思考、广泛的调查,涉猎各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心理学、视觉艺术等,从中汲取养料,旁征博引,给人带来激励、鼓舞、滋养和安慰。
所谓情绪健康,是对周遭事物的一种同步感知。你能快速、直接地感受这个世界,而不后知后觉。大多数人生来本是情绪健康的,但随着不断融入社会,各种情绪健康方面的问题就会开始日益彰显。《情绪健康五部曲》作者奥利弗·詹姆士的观点在于,人生在世,快乐幸福并非注定,但希望拥有更为健康的情绪却是人之常情。
所谓情绪健康,是对周遭事物的一种同步感知。你能快速、直接地感受这个世界,而不后知后觉。套用外国体育评论员常说的一句话:你状态极佳。
生活于你而言,真实而不虚幻。你自我感觉良好,既不幻想成为他人,也能容忍他人与你的不同。你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
你有一贯的行为准则,知道如何甄别对错。在遭遇逆境时,依然能够坚韧不拔、实事求是,并总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你善于洞察自己的行为动机,可以在出错前防微杜渐,或在意识到行为不当时及时更正。就好比撞过一次车,你会尽量避免重蹈覆辙:当发现交通灯由红变绿,或是察觉到前方有障碍物逼近时,能及时转动方向盘。这样的自我认知能够提升悟性,使你有能力做出选择和改变;这样的自我认知便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你能对他人的所思所想做出正确的判定。你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我行我素。你既不会拒绝分享信息,也不会拒绝接受意见;既不强人所难,也不受制于人。
你随机应变,却又不迷失自我。当需要在某些社交或工作场合逢场作戏时,能在人前适度伪装而不失本真。你尽可能地在人前展现真实的自我,但在必要时也能左右逢源、八面玲珑。
你充满活力,总能令所到之处充满欢乐,既不会对某件事欣喜若狂,也不会为了忘记烦恼而让自己成为拼命三郎。你天生随性,乐于用快乐的方式处理事情。你童心未泯,认定我们应该享受而非忍受生活,不会让自己陷入不安、幼稚、贪婪或游戏人生的状态而无力自拔。
有时,你也会受到各种不良情绪的困扰,比如沮丧、愤怒、恐惧,你也会犯错。但正是因为拥有健康的情绪,你才能立足当下并发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也正因如此,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你都能从容应对、张弛有度。
在你的影响下,人们通常变得更积极、更有活力、更开朗了。你的健康情绪和精神面貌使他们受益良多。虽然你并未委曲求全、刻意为之,但在社交和工作圈却被大家公认为不可多得的“正能量之源”。
各位读者朋友,你们遇到过这样的人吗?
你们没有,我也没有。
但以上种种就是我所定义的情绪健康。事实上,我们没有谁可以做到全天候、全方位地保持情绪健康。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品质,我们大多只具备其中几点,也仅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拥有。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情绪健康,这种人在我们当中大概只占到5%—10%。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逐步拥有更为健康的情绪。
情绪健康者的特征
情绪健康状况与个人智商、魅力、抱负或富有的程度无关。实际上,在很多领域,越有成就的人反而越有可能情绪不佳;而情绪良好者大多收入不高,职位也不高,与工作相比,他们更注重家庭生活。
P1-3
结语:不畏挑战
生命的目的究竟何在?难道只是为了繁衍生息?有人说,我们是执行天命的虔诚使者;还有人说,生命本无目的,只是始于偶然而已。而我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努力提升情绪健康,使我们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更能忠于自我、更富有洞察力;使我们与人交往时更灵活、更开放;使我们的生活更轻松、更有乐趣。既然如此,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挑战、提升自我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追求成功远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无需好高骛远;而且将永远幸福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其实得不偿失,因为它无法实现。对于精神健康而言也同样如此,这个世界上没有精神完全健康之人。相比之下,努力提升情绪健康却更为务实。还记得在开篇时我们提到的情绪健康树吗?其实没有人能到达树的顶端,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所处的“树枝”上日积跬步而逐渐改善状态。这些努力乍看起来或许微不足道,但却可以将我们逐步引领回归“树干”并继续“向上”。
不过在“出发”之前,我们需要清楚自己所处的“树枝”,因为如果不了解自己当前的处境,情绪健康就难以提升。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白自己基于何种缘由而困于某一处境。找到童年经历对自己当下的消极影响,并且改变它,对于提升情绪健康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逐本溯源
一位58岁的男士给我写了这么一封信:
我母亲在她25岁时紧急剖腹生下了我,在手术后的几周里她都不愿意认我。随后的两三年里,她把我当成一件“物品”、“工具”来对待,使我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羞愧感,多年来都未察觉。后来,在意识到母亲的态度对我的消极影响后,这种不被疼爱的羞愧感开始慢慢减轻。但由于这个经历对我影响太大,临床治疗医学家和心理咨询顾问也都对这个问题视
而不见,因此我的康复之路走得很艰难。
这位男士其实也明白,没有哪个“世外高人”、“江湖术土”或“全能专家”能根治他的问题,但他还是努力在寻求帮助。不过,如果真想“求医问佛”,就不要因对方常常错判而耿耿于怀。若是对方口若悬河却无一言中的,也完全不“懂”你,那就果断另觅它径;倘若他们还有点帮助,那已经不错了,不要有过高的期望。
该男士继续写道:
二十年前我儿子刚出生不久时,年近六旬的母亲来看望我们。聊天的时候她不假思索就评论我儿子:“有这么个小东西当玩具多好!”我和妻子都很无语。可见她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受自己母亲冷落的程度之深。
……
我母亲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她的童年很悲惨。我外婆是个冷若冰霜的女人,把我母亲交由保姆照料。虽说她还算有爱心,但常常很凶,会对我母亲拳脚相向。母亲14岁时,她父亲自杀身亡。她最爱的弟弟是个同性恋,在她生第2个小孩前不久也自杀身亡。有一段时间我们4个小孩都不满5岁,她抚养我们的辛苦自然不言而喻。在她踏入中年到我父亲去世前的那段岁月里,母亲虽说时常显露出一些情绪健康的特征,比如风趣开朗,但她从来没有打心底里高兴过。父亲去世后她又活了10年,而且活得非常开心。她的抑郁情绪减轻了,变得善于倾听,给人的意见中肯,生活积极而充实。她对于朋友更有担当,但从不对彼此关系过分矫情。我觉得在人生的最后一程中,母亲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都做到了情绪健康。
对于所有人而言,在任何时期改善情绪健康都是可能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确实会有不少艰难险阻,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在情绪健康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认清童年经历对如今生活的影响。但只要有心,并铭记我母亲的金玉良言“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我们就能依靠敏锐洞察力缔结更为健康的人际关系,享有更加率真坦诚、更生动活泼、更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