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莫厘王氏人物传(王鏊家族精英选)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杨维忠编著的《莫厘王氏人物传》,记载了这个家族南宋迁居东山,明代读书兴族,清代科举从政,近现代走出家门与国门,从教、从文、从医、从商,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一百五十八位人物。书中所介绍的莫厘王氏二十三世(王鏊十三世后裔)王颂蔚家庭,在近现代出了三名中科院院士和六十八名正副教授,在中国科教界创了七个第一,无疑是莫厘王氏家族的代表,读后多少能给人一些启迪。

内容推荐

杨维忠编著的《莫厘王氏人物传》介绍:王鏊,字济之,苏州东山人,明代尚书。子孙繁衍昌盛,名人辈出。作者十年磨一剑,查阅了大量有关王鏊及其家族的文史资料,较为全面、客观、公正地记载了王鏊家族名人的生平。书后附有谱牒。书中人物涉及从宋代到当代的100多人。

目录

宋元时期

 莫厘王氏一世祖之谜

 解甲归田,退隐东山

 慧眼识宝化龙池

 重振门庭的伯英公

 伯英公的贤内助

明代

 百姓称道的王佛子

 商海中的“江湖客师”

 旅京十年广家业的避庵公

 重教重礼重情义

 相夫教子,无怨无悔

 口无二价称“板王”

 陆巷乡邦耆老

 “光化”山前救流民

 撑起王家半边天

 绝迹城市的安隐公

 壑舟园与吴中雅集

 “山中宰相无双”

 身世迷离的张皇后之妹

 输于伊人一着高

 亦官亦商的宰相之子

 甘作阶梯的延喆发妻

 陆巷修建从适园

 病榻训子其言善

 好友风雅的中书公

 承上启下拓家风

 敢斗“阉党”的知府

 入祀沧浪祠的名贤

 重兴支硎山中峰寺

 为明王朝殉葬的公晋公

 王学伊与金圣叹交善的名士

 明末苏城的“怪诞”画家

 王铎襄阳金镶坪始祖

 王氏江宁始祖

 莫厘王氏贞烈女

清代

 被康熙帝召试的举人

 政绩卓著的道台

 紫禁城里的风雅状元

 严于律己的状元夫人

 王志汲兄弟知县

 修筑石坞山房

 王奕祖兄弟义行载志书

 携母远行的知府

 湖南直隶知州

 全椒县教谕

 孝心动天的贵州督学

 为民请命的平阳县令

 徐州王氏始迁祖

 颇多善举的县丞

 历城修志举人

 勇于任事的嘉峪关巡检

 十年小吏,处处为民

 孝道为先,仁慈为怀

 忠诚勇敢的商南典史

 务实便民的哈密司巡检

 《吴门补乘》有传的孝子

 医治伤寒的名家“王一帖”

 嘉庆赞其“丙辰”诗

 一生孝义传美名

 王凤韶父子举人与县令

 吴中方志留芳名

 殉职河工的滁州知府

 病卒官署的山西知州

 云津堂义庄创始人

 与清咸丰苏州府《示永禁事》碑石

 一生治水的清代大禹

 林则徐称颂的学者

 小训导为民办实事

 双节妇坊中出的进士

 子承父业治水患

 一生苦读成举业

 英年早逝的词人

 苏城好义名士

 清代精书细字的奇人

 夫妇评点《红楼梦》

 王兰贞工诗善画的姐妹才女

 王叔锟兄弟舍身救母

 河南祥符县“河神”

 “三官亭”中一清官

 敢为百姓办事的知府幕僚

 沪地早期商人

 深明大义,助夫创业

 三品高官,一身清廉

 甲午海战中的主战派

 王氏家族中的武进士

 苏州女权运动的杰出战士

 传奇人生

 接待李根源的王氏族长

 著述宏富的学部图书局副局长

 诚信待人振家业

 常熟实业家、名士

 朝廷追封的花翎同知

近现代

 清末物理教育家与曲论家

 天才数学家、机电学家、佛学家

 撰写《玉润堂家训》

 献身振华女校的主任导师

 京师大学堂提调

 东莱银行上海分行经理

 “德生堂”中药店创始人

 北洋工学院院长

 民国时上海实业家

 助夫培养精英子女

 王氏民国谱的采访人

 荆山有幸埋忠骨

 民国少年诗人

 不忘孝道,英年早逝

当代

 “皮蛋博士”的海外生涯

 她把一生嫁给了“振华”

 收藏家、苏州平江实验学校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

 革命家庭中的大姐与慈母

 妇科专家“北林南王”中的“南王”

 敢同日本浪人较量

 中国机械工业的拓荒者

 王氏家族中的“老黄牛”

 中共上海地下党“学委”的“干妈”

 清华大学第一名女教授的坎坷生涯

 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

 大手笔画家、鉴赏家、收藏家

 重光松江王氏祚椿支

 昆曲曲谱理论家

 王氏忠厚本色不变

 英国《曼彻斯特导报》助理编辑

 中国民族染料工业先驱者

 参加香港起义

 中科院副研究员

 兵器工业部副部长

 精密机械及仪器仪表专家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半导体科学之父

 随傅作义华北起义

 上海漫画家

 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哈尔滨船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上海水产大学硕士生导师

 杭州市科协副主席

 上海电影制片厂资料室主任

 自学成才的中科院院士

 上海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

 上海外事协会秘书长

 北京轻工业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市物价研究所所长

 北京轻工业学院院长

 十年修谱,功在千秋

 王氏家族中的著名书法家

 美国国际纸业集团副总裁

 金狮自行车集团副董事长

 生物化学工程专家

 吉林工业大学教授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西北地区地质专家

 香港儿童基金会执行董事

 《王鏊诗集详注》作者

 苏州大学副教授

 他让“蓝领”闪光

 苏州市立医院副院长

 中国民航快递公司副总经理

附录一 莫厘王氏世系表

附录二 莫厘王氏名彦一览表

附录三 莫厘王氏近现代高级知识分子一览表

附录四 莫厘王氏家族历代主要著述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千七将军

解甲归田,退隐东山

江南深秋,草木泛黄,大雁南飞。太湖水面上一叶风帆朝东而去,一位身材高大的汉子站立船头,眺望着不远处的洞庭东山,喃喃地说:“到了,吾将以此山为家焉。”这位大汉名王悖,是南宋军队中的一名军官,称千七将军,后世称其为千七公,是东山莫厘王氏的二世祖,当然这只是根据史料的一种推理而已。

《莫厘王氏家谱》中,对千七将军的记载也极为简略。二世:千七将军,生万六将军、万七、万八三子。万六将军,字大志,娶蔡氏五娘,生胜一、胜二、寿一、寿二四子;万七传胜三、胜四二子;万八传胜五,胜五传福十二,字仲逵。万六、万七均传到第七代“延”字辈而止,现东山莫厘王氏已传三十世,都是福十二的裔孙,也就是万八的后代,当然也是百三、百八公的后裔。

有关千七公王悖的世系,专家学者们的考证见智见仁,杨巨源标点的《三槐王氏表》中云:“王悖,曾任武德将军,南渡后随父王华定居于吴县东洞庭山。”又说:“王素之孙王华曾任吏部尚书,他率家迁居山阴。王华长子王新建,谥号‘文成’,著名学者,人称‘阳明先生’。王华的后裔迁居地方较多,但定居于山阴者都是王华之子王悖的后代,其原居地是吴县东洞庭。王悖八传至王鏊。”按此说千七将军王悖应是王华的儿子,但与历史难以吻合。王华是明代浙江余姚人,曾读书于龙泉山中,人称龙山先生。成化年间的状元,任过南京吏部尚书,儿子王守仁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称“阳明先生”,可他们与王鏊是同时代人,其中王守仁生卒皆在王鏊之后,同南宋的千七公相差数百年,显然误差较大,不是同一人。

而王庸敬所著《三槐王氏通谱》中说,三槐王氏起于北宋王{;占,他曾亲植三槐于庭,预言后世子孙必为三公者。王祐次子王旦官北宋宰相,旦三子王素,素四子王巩,巩传时,时传华,王华之子即王悖。《王氏通谱》中所提到的王悖,同《莫厘王氏家谱》中的千七公较为相近。说三槐王氏传至华,即王氏家谱中所说的百八公者,华有长子悖,即王氏家谱中所称的千七将军。华有兄王颜,无嗣,故将华之长子悖过嗣于颜。这则史料言之凿凿,与历史较为吻合。《王氏通谱》中还有一种合理解释,王悖,即千七公护驾南渡,安顿好全家于洞庭东山后,又返回北方,欲将嗣父百三公之墓迁至东山,途中遭遇金兵而被杀,当然这仅是推理而已。《三槐王氏通谱》另一说是:九世王绘,生崿,崿子千七将军,字以愚,行千七,历官武德将军,葬洞庭山。子三:惠卿、万七、万八。

据宋代武官散阶记载,宋朝将军分从三品云麾将军、四品忠武将军直至从五品的游击将军等十个等级,而无干七将军之级别。千七究竟是王悖的字或号,还是军队中的武职官衔?一时还无从查证。从《莫厘王氏家谱》千七将军生三子:长子万六将军、次子万七、季子万八这三个儿子的名来分析,可能当年王悖护驾南渡,途经太湖东洞庭山,见地方不错,把家眷安置好后仍返回军队从军,后来他解甲归田,隐退东山,而长子万六却子承父业,在军队中待过一段时间,并官至将军。万七和万八两个儿子随父居于湖岛,以耕读终其一生。P4-5

序言

南宋初年,北方金兵大举南侵,宋室南渡,流亡政府被迫迁都临安,使全国出现了自隋以后的第二次人口大迁移。太湖洞庭东西山地处江浙两省交界之地,临近杭州,又因湖岛风光秀丽,地势险要,是一处极为理想的栖居之地,南渡大军中,许多达官贵人和中上层将领都把家眷安置在了东西两山,然后去临安从政。当然也有人不愿为官,在东西山以耕读或经商终其一生。据史料统计,始祖自南宋护驾或随驾迁居东山的中原世族有吴氏、叶氏、郑氏、王氏、金氏、周氏、徐氏、翁氏、刘氏、万氏、葛氏、严氏、汤氏、俞氏、蒋氏等近二十个家族,迁居西山的有徐氏、秦氏、黄氏、凤氏、劳氏、韩氏、邓氏、罗氏、李氏、曹氏等十多个中原世家。

战乱使大家一无所有,这一大批移居东西山的中原望族,开始均在湖岛上以种橘、育桑、耕田为生,间或出湖从商。但他们毕竟来自中原,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及先进的农耕技术,良好的家学与广泛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有高贵的血统,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与奋发,其家族又东山再起,成为江南或吴中的名门望族。他们大多走过了一条“农耕一经商~读书一从政一为文或经商”的“之”字形的家族发展之路。我国古代以科举取士、著书立说为尚。宋元明清四朝,洞庭山里科举考试被录取的进士、举人和从政的官员,以及绝大部分的文人,均是这些南渡氏族的后裔,是他们和东西山的劳动人民一起创造了灿烂的洞庭山文化。

在洞庭山众多的南迁氏族中,东山的莫厘王氏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家族。这个氏族从南宋建炎初年千七将军护驾南渡迁居太湖东山起,至今已传三十世。始以种橘为务,百年后随钻天洞庭的商人集团出山从商,积累资金后办校兴学,成化十一年(1475)莫厘王氏十世孙王鏊探花及第,后人阁为相,从此这个家族科举辉煌约五百年,独领江南风骚。莫厘王氏在明清两代出进士十三名,举人三十四名,内有状元、探花和内阁大学士,近现代出教授、研究员等高级知识分子一百一十二名,其中有中科院院士、博导和清华、北大等学校的教授以及多名邵局缴十部。

应该说莫厘王氏家族的生息繁衍与重光以及其中所出名臣、名士、名商的记载,要比洞庭山所有其他南迁世族的脉络更清晰些,这主要源于该家族承前启后的修谱之风。从明弘治初年,王氏九世光化公王琬始修家谱,弘治九年(1496)王鏊完成刻印,至2014年其裔孙曾先后七次续修家谱。光化公所修弘治谱是王氏家谱的母本,当时因迁山年代久远,七世前列祖世系极为简略,王鏊在《弘治宗谱跋》中云:“吾王氏十世而上,不可得而详矣。不可得而详,则不可得而谱矣。”这是因为其时家族迁山已历近三百年,始又为农商之家,缺少文字记载之故。在王氏弘治谱中,把百三、百八列为一世祖,其三世为万六、万七、万八三支,五世有福一至福十二与寿一、寿二共十四支。其中十三支传至延字辈而终,仅福十二一支(王鏊祖辈)有传。福十二生廷玉、廷宝二子,长子廷玉传五代,至祐字辈无后。廷宝生彦祥、彦祺二子,长子彦祥赘同村陆子敬家为婿,同妻陆素贞生五子,皆有作为,后还宗,称王氏老五房。

两百多年后的清乾隆年间,十八世晚壑公世钧首次续修家谱,这时王氏家族的支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又定孟方公支、公荣公支、以润公支、光化公支、友泽公支等新的五大支。王琮字孟方,是老五房中东宅惟道公王舁的独子。王璋字公荣,王琛字以润,王琬字朝用(一字光化),三人都是北宅惟道公王逵的儿子。王琛字友泽,是南宅惟能公王谨的独子。原老五房中惟德公王礼和惟贞公王敏,其裔孙或数代传而止,或默于乡间,或散居他处,谱中不见记载。2004年起,二十五世孙王守青第七次续修家谱,查阅1937年季烈公续修的旧谱,发现北宅惟道公的裔孙为多,在清乾隆年间晚壑公世钧续修的家谱中,新五支中占了三支。在本书中我们又可以发现,以光化公王琬次子王鏊支最为兴旺,莫厘王氏的古代进士、举人和近现代教授中,王鏊的裔孙占六成以上。清末进士、军机处章京王颂蔚是王鏊十三世孙,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世家,这个家族祖孙三代出六十八名正副教授,曾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和科技史上创了七个第一。

名门望族的后裔,因良好的家风传承和严格家教而人才辈出,同样,农耕之家的子孙在当代也因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有出息。编著《莫厘王氏人物传》这本书,同已经出版的《王鏊传》《王鏊诗文选》形成一套莫厘王氏研究系列丛书,就是想告诉人们,良好的家风会对人的一生起到重要作用,莫厘王氏五百年来裔孙的兴旺就是最好的典范。“天生我材必有用”,希望读者能从小立大志,长大了事业有成,为生养自己的家族和祖国争光,这就是我编写本书的一点小小的愿望。

后记

“王鏊研究系列”第三部《莫厘王氏人物传》终于也出版了,加上2014年出版的《王鏊传》、2015年出版的《王鏊诗文选》,一套三部书,约一百五十万字,三百多张图片,厚厚的一套书,摆在案头,使人感到欣慰。

从2002年编写《太湖古村:陆巷》一书,开始接触莫厘王氏家族人物(包括王鏊)资料,就想创作一部《王鏊传》,随着资料的不断积累,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越来越多,感到东山莫厘王氏的历史资料太丰富了,仅一部《王鏊传》无法装下如此大的内容,最好能分写三部曲,把被誉为“状元宰相故里,院士教授摇篮”的陆巷,这个太湖边的小山村在约五百年问爆发的能量,所出的人才较为完整地记录下来,写进历史。

当然要创作、编写与出版这样一套书,开始只是个梦想。且不说资料收集、人物采访、手稿打印等方面要耗的精力与费用都非常之大,仅出版的资金就不是一笔小数,况且我在机关只是个小小的文化干部,妻子又是农民,家中无厚蓄。2006年退居后,一切费用得从家中打点,夫妻俩蜷缩在农村一幢旧房中,省吃俭用,把家中有限的一点钱投入到这项“工程”中去,这些年来,此套书输入电脑的手稿达两百多万字,光家中电脑就换了三台。就像造房起屋一样,一砖一瓦砌起来,高楼造成了,感到辛苦,但很值得,这毕竟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周围的邻居大多翻建了新楼,我建造了一座文化大楼。

细想起来有许多事情是辩证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得必有失,而有失必有得。2014年完稿并出版的《王鏊传》九章,五十二节,约五十万字,用纪实文学的笔法,写了王鏊光辉与坎坷的一生。这部书出版后,获20115年苏州市宣传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而2015年出版的《王鏊诗文选》题解、浅释一书,也是约五十万字,选释了王鏊《震泽集》中诗四百多首、文八十多篇,获江苏省方志办著作评比三等奖。这两部作品的获奖,对我的创作也是一种激励。

这部《莫厘王氏人物传》,记载了这个家族南宋迁居东山,明代读书兴族,清代科举从政,近现代走出家门与国门,从教、从文、从医、从商,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一百五十八位人物。书中所介绍的莫厘王氏二十三世(王鏊十三世后裔)王颂蔚家庭,在近现代出了三名中科院院士和六十八名正副教授,在中国科教界创了七个第一,无疑是莫厘王氏家族的代表,读后多少能给人一些启迪。

“王鏊研究系列”能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苏州大学出版社的倪浩文先生,他是这套书的责编,三年来在责编过程中花了大量心血,也给了我很大帮助。还要感谢陆巷王鏊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叶庆荣先生、苏州大学的张修龄教授、莫厘王氏家族的王守青先生,要是没有他们的支持,这套书是不可能在三年中顺利出版的,在此一一深表谢意。  杨维忠

记于东园书屋

2016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