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徐占权//徐婧
出版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占权、徐婧著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观点正确,完整地记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和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弘扬了主旋律,对传播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着重要作用,对今天的艰苦奋斗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有着示范意义;书稿史实清楚,框架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叙事严谨,运用和挖掘了许多新史料,有一定的原创性,可读性也比较强;作者注意对长征中有争议问题的把握,如密电问题,张国焘与中央斗争问题,所有引用的最新史料都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审定的最新出版材料相对表。

内容推荐

徐占权、徐婧著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全景式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按照时间线索对红军长征的起因,红7军团北上、红6军团突围西征、红6军团同红2军团会师、四渡赤水河、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等的红军长征全过程,以及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系统性论述。值得一读。

目录

前言

一、红7军团北上、红6军团突围西征

二、红6军团同红2军团会师

三、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四、实行战略转兵

五、伟大的历史转折

六、四渡赤水河

七、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八、中共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九、北上抗日救国

十、红25军的长征

十一、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

十二、开创抗日救国新局面

十三、张国焘南下碰壁

十四、红2、红6军团的长征

十五、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十六、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

基本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实行战略转兵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蒋介石判断红军仍将北出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遂急忙调整部署,以原“追剿”军第l、第4、第5路军等部编为第1兵团,刘建绪任总指挥;第2、第3路军编为第2兵团,薛岳任总指挥。两兵团分别由黄沙河、全州一带向新宁、城步、绥宁、靖县、会同、芷江地区开进。同时,命令黔军王家烈部在锦屏、黎平一线堵击红军;桂军以一部兵力对红军实行尾追,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途中。

这时,博古、李德等人不察敌情的变化,于12月4日决定:红军继续西进至通道以南及播扬所、长安堡地域,准备北出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

按照中革军委的决定,中央红军于5日以一部兵力阻击追敌,主力分为左右两路,沿湘桂边界继续西进。

毛泽东在他那不朽的《七律·长征》词中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里所说的五岭之一,就是指越城岭,最高峰毛儿山海拔达2142米,真宝顶达2123米。

越城岭,又称老山界,属于西延山脉,山岭连绵,道路崎岖,是红军长征以来最难行的一段路程。当时,毛泽东感慨万千,挥毫写下《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随,赖以拄其间。

这三首十六字令,充分表达了红军广大指战员历尽千难万险,无所畏惧,乐观豪迈,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

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红军,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奋力攀登,进入龙胜县境。龙胜属广西,境内居住着苗族、瑶族和侗族。该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红军来到这里时,由于民族隔阂和国民党特务的造谣,不少群众逃到山上,给红军增加了困难。12月10日,红军在龙坪、广南城、平溪和流源等地宿营时,潜伏的特务纵火烧毁房屋,并嫁祸于红军。红军广大指战员奋一力扑灭了大火,并对受灾的群众进行救济和帮助。在救火中,红军抓获了几个纵火犯,经公开审判,揭露了国民党派遣特务的罪恶行径,使广大群众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当初害怕红军而逃进山里的群众纷纷返回村庄,许多青壮年还积极参加了红军。

12月11日,红军先头部队第1军团第2师占领通道县城。12日,第1军团主力和第9军团集结于通道及其附近地域;第3军团主力进到长安堡地域,第5、第8军团由流源、辰口、麻隆塘之线西移;野战司令部、军委纵队到达芙蓉镇。

这时,国民党“追剿”军主力已分别进到城步、绥宁、靖县、洪江、武冈等地,构筑工事,张网以待。其中,“追剿”军第1兵团陶广部主力向临口、通道方向寻觅红军主力截剿,李云杰、李韫珩师进驻绥宁策应;第2兵团薛岳部先头部队已抵洪江,周浑元部续向洪江前进;桂军到达马蹄街、石村、独境山一带;黔军已到锦屏、黎平一线。如果中央红军继续北出湘西,同红2、红6军团会合,就会陷人敌军重围,后果不堪设想。

在此严重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同红2、红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挽救危局。他的这一主张无疑式正确的。首先,可以避免同优势的敌军决战。当时,红军已空前减员和极度疲劳,如果北出湘西同红2、红6军团会合,就势必与五六倍于己的敌军决战,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其次,可以避强击弱争取主动。在各路敌军中,黔军最弱,武器装备差,部队组织纪律涣散,战斗力低下。黔军内部派系多,侯之担、犹国才、蒋在珍等部各据一方,矛盾重重,红军可以利用矛盾,各个击破,争取主动。第三,不仅可以打乱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途中的计划,而且可以与红四方面军和红2、红6军团形成鼎足之势,利于红军尔后的发展。P40-42

序言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团结战斗、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它虽然已经过去80多年了,炮声消失,硝烟散去,但它用血与火铸就的长征精神,已经生动地揭示了人类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这样一个真理。它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已经突破了时空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然而,红军长征之初并不叫长征,而是被称作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去”,同红2、红6军团会合,先放下行李,而后实行战略反攻,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恢复中央革命根据地。因此,这种转移,当然是短距离的,不可能是长途远征。那么,长征一词究竟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据现有历史文献资料记载,“长征”一词最早见于1935年5月,中国共产党以朱德名义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次使用了“红军万里长征”一词。从此以后,红军的战略转移开始冠以“长征”二字,载人了史册。

早在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继续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领导人民和革命武装,首先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接着,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然后,组织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数百次武装起义,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新时期。至1930年夏,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全国红军已由零星的起义武装发展到10多个军共7万余人,地方武装3万余人,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遍及中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陕西等省100多个县境,其中赣南根据地(后与闽西根据地合并为中央革命根据地)、闽西根据地、湘赣根据地、湘鄂赣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赣东北根据地等在全国影响比较大,特别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当时是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红军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根据地。此外,在广东东江、琼崖(今属海南省)、江苏中部、四川东部、陕西北部等地活动的红军和游击队还建立了若干小块根据地和游击区。在根据地内,红军和游击队普遍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组建了工农武装,进行了土地革命。这些根据地和游击区,成为红军和游击队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震惊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1930年10月,蒋介石在同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结束后,即一面委派豫鄂皖边区、豫陕边区、江苏、湘鄂赣边区,湘鄂川边区、江西、赣西、赣南、赣北、福建、鄂东、鄂南、鄂北、豫东等“绥靖”区督办、司令或总指挥,一面迅速将其主要兵力逐步转向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围剿”,并把重点置于中央革命根据地,企图在3~6个月内消灭红军,摧毁革命根据地。红军为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先后建立了军团和方面军一级的正规兵团,逐步实行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同时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接连打破国民党军的四次大规模“围剿”,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正式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

与此同时,湘鄂西、鄂豫皖、湘赣、湘鄂赣、赣东北等根据地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系列反“围剿”的胜利,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格局,影响了其他各根据地的斗争,使中央红军被迫举行的战略转移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闻所未闻的伟大长征。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由红一方面军改称)主力和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开始举行战略转移,并由项英、陈毅等领导和指挥红24师和地方lO多个独立团共1.6万余人掩护。随后,这些部队遭受严重损失,被迫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邻近地区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后,位于鄂豫皖根据地的红25军、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和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2、红6军团也先后长征,直到1936年10月,这些部队会师陕甘,完成了历时两年的伟大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红军长征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步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的总形势下进行的。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红军长征的前进大方向与抗日救国的前进阵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步把战略转移导向战略反攻,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因此,红军长征又是一部英勇不屈的抗日救国赞歌,是一部人类求解放的壮丽诗篇。

当然,红军长征,并不是一次坦途旅游,而是一次求生存求发展的伟大战略转移,充满了变数,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战斗历程,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因此,回顾长征历史,对于深刻了解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继承与发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优良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