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大先生(陶行知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一心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驾鹤西去

1946年7月25日,五十六岁的陶行知逝世了。

他的死,就像森林里,一棵参天大树忽然连根拔起,訇然倒下。一时间,大地颤抖,山谷震荡,风声呼啸,峡水急漩!

有的人,死如灯灭。一死,一切都消失了,消失如入夜幕。

有的人,死如风停。一死,一切都定格了,树也终于静了。

有的人,入土为安。一旦入土,死者真的已矣,生者也真的安了。

可是陶行知,一生轰轰烈烈的陶行知,死后灯不灭,死后风不停,泥土隔不断阴阳,毁誉轮流至,虽然“身后是非谁管得”,总之是不寂寞了。

一、身后不寂寞

陶行知因为死得太出乎人们的预料——以他那样的年龄、那样的体魄、那样的精力,谁会想到他会一朝倒下呢!而且倒在除了政府的各方——学生、民主同仁、中共人士——都正急需他的时候,于是有了极度的惊讶、极度的痛惜、极度的遗憾,结果一发而为无尽的追悼和怀念,一时间,占据了报刊大量篇幅,充满了人们的视听。

当国民党被赶到小岛上去后,人们以为陶行知的时代到来了,以为从此可以高举他的旗帜,尽情地、自由地研究,宣传他的教育思想,沿着他筚路蓝缕开辟的大众教育、教育救国之路甩开大步前进了。可是形势陡转,陶行知遭到了全国范围的大批判,继而被打入冷宫。

三十年后,“陶行知”冰消雪融,急速回暖,曾经剥夺了的、禁止了的一切,重又还之于陶行知。陶行知就像一个出远门的家人,在沧海桑田之后,回来了。

1.武训再世

武训是清朝晚期的一个著名的乞丐。民国的冯玉祥将军是陶行知的“黑颜”知己,却对陶行知的年龄搞不清楚——在陶行知死之前三个多月,那时陶行知已经五十五岁了,冯将军还以为只有五十岁。他与陶行知一样,也喜欢写普通士兵、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打油诗,他又喜欢书法,于是用毛笔写了一幅字去贺寿,是一首诗,其中两句是:“古今两大叫花子,乞讨兴学救赤子。”将陶行知与武训并列,调侃的话中有实情。

陶行知对武训情有独钟,也可以说,他是武训的化身。陶行知的一生,从青年到晚年,在超过二十年的时间里,在不同场合,不知有多少次,做报告,或演讲,或与人交谈,不时提到武训;在他笔下,于不同体裁,诗歌,散文,教材,连私人的书信里,也都屡屡涉及甚或专论武训。而也有人在陶行知的生前身后,称他为“活武训”“当代武训”的,而他也自称要做“新武训”。陶行知对武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兴趣呢?他又为什么会成为武训的“化身”呢?

武训与陶行知虽然都生在清朝,但不同期。武训比陶行知早出生五十多年。陶行知出生方五年,武训就去世了,仿佛武训是见有后来人,才放心撒手西归似的。

武训是山东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西武庄的一个贫苦农民,他七岁丧父,跟着母亲与兄长过活,家里虽然有几亩薄田,但维持生计仍很困难,遇到青黄不接或歉收,竟要随母亲行乞度日,年纪稍长即到远房亲戚家做佣工。武训家贫上不起学,可他很想读书,每当见有儿童到乡塾去,就会情不自禁地在后面跟随。上学的小孩都觉得他很讨厌,于是群起而辱之。武训自尊心又很强,这时便非常悲愤。(P2-3)

后记

在学历相仿、职业相同的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中,陶行知“另类”的特征十分明显,他是独特的“这一个”。可是时代的洪流太过湍急,主流话语的声若洪钟,使陶行知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呈现出刻板、僵硬的模式化,几乎成了话剧舞台上的英雄人物,这是亟待改变的状况。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哈佛大学历史系孔斐力教授对于陶行知就曾说过这样的话:“不用说,关于这个复杂而又令人着迷的人物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写。”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然令人深思,实际上也指明了应如何书写陶行知的方向,即于陶行知思想变化与性格特点的复杂性上着力,于人格魅力且不止于此处深掘。

我曾在无数个日夜,试图涉入、察明陶行知思想观念之河的源流,试图触摸、感受他那心灵的悸动与情感的起伏,我在他的以及别人写他的那些文字中睃寻、徜徉,就像守着他的心脏血压监视仪,他脉搏曲线的小小一跃,都会使我精神一振。

我也曾先后两次专程前往他的故乡,每一次去,都希望在他的出生地、在养育了他的水土里对于他生命的秘密有新收获。我驱车在皖南秀绝天下的名山异峰间疾驶、盘旋,试图追寻他高远志向的来源;在他的母亲河——岸阔涧深的丰乐河畔伴水徐行,寻思他胸怀博大的因缘。

我曾寄宿在与徽州古城一河之隔的山顶客栈,居高俯瞰,城郭尽收眼底。想陶行知早年,必也喜欢这样的视角,所以才能不恋家乡山水,而决意走出大山,这才拥有了广阔的世界。

陶行知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这使我每一次为他提起笔来,都有言之难尽的感觉。他又是一位喜欢实验喜欢创新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实践中灵感泉涌,有数不清的发明创造。为这样的传主作传,也常常令人文思遄飞,故此书稿采用整体倒叙的结构,既期于传记体裁有所实验,想也应合传主性格作风。

此书于五年前首印,如今有机会再版,谨向团结出版社、赵晓丽编辑致谢!

作者

2014年9月25日于南山

目录

第一章 驾鹤西去

 一、身后不寂寞

1.武训再世

2.电影《武训传》惹祸端

 二、哀荣

 三、病逝

1.教育家做了民主斗士

2.死在上海朋友家

第二章 大后方办学与再婚

 一、与政府和而不同

 二、苦办难童学校

1.租寺为校

2.日解万烦

 三、第二春

第三章 出国抗日

 一、做了国民外交使节

 二、成立全欧抗联

 三、新华侨的“接生婆”

 四、第八君子

 五、争取洋人同情与支持

 六、信心的力量

第四章 公而忘家

 一、理还乱的西南之行

 二、病笃爱弛的发妻

 三、亦慈亦严为人父

第五章 愈挫愈奋

 一、“通缉犯”做了《申报》顾问

 二、让“赛公主”下嫁平民

 三、冷对政府无常

1.恢复自由身

2.晓庄学校得而复失

3.写小说寓教育理想

4.连累《申报》禁邮

 四、一个快速普及教育的梦想

1.创办工学团

2.尊儿童为先生

3.为办学“卖艺”

4.难得与人打了一次笔仗

第六章 流亡生活

 一、匿居租界

1.不屈的抗争

2.磨难不改其志

 二、与胡适越来越远

 三、岛国疗伤

第七章 为了一所新奇的学校

 一、创办晓庄师范

1.向乡村教育进发

2.奇特的招考与开学

3.自把校长变义工

 二、大祸降临

1.蒋介石参观学校当面赞扬

2.骨气与血性

3.受冯玉祥牵连

第八章 走出象牙塔

 一、从南高师到东大

1.一有机会马上改革

2.支持学生运动

3.放眼全国教育

 二、想给上亿人扫盲

1.专职改进社

2.与晏阳初分道扬镳

第九章 留学美国

 一、赴美之途不轻松

 二、在伊利诺一年半拿硕士

 三、升入哥伦比亚大学

 四、与胡适同学并不亲热

第十章 徽宁求学及确立信仰

 一、故乡启蒙

 二、金陵读中学和大学

 三、做了基督徒

第十一章 从哪里来

 一、先祖

 二、父亲

 三、母亲

后记

序言

以我们所习惯的时代来划分,陶行知是一位民国人物。他生于晚清,死_于国民政府土崩瓦解前夕,算起来离开这个纷繁的世界已将近七十年了,即便他的转世之身,也到了生命的晚期;如今他的墓木不是“已拱”,而已“参天”了,我到他的墓前去过。这样一位久逝的人物,可是在人们的感觉里,却新鲜得好像是一位当代人物。换句话说,这样一位前世人物,却使后辈的我们不觉得有些微隔阂。所谓不朽,大概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形吧。

诗人臧克家在解放之初曾写了首诗纪念鲁迅,其中有这么几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将它移来形容陶行知倒颇贴切。死者活着的证明,可以看他的名字挂在人们嘴上的频率。即以21世纪以来学术期刊发表的以“陶行知”为主题的论文来看,平均一天半就有一篇,而近三年论文数量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陶行知”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在他身后,人们不断发现,他的思想,对于脚下之路仍有指导作用;他的理论,对于后来者,启迪犹存;他的精神,对于不甘平庸、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永远是激励。

以心地、修身、为人、处世等衡量,说陶行知是一位圣人并不为过。在他心里,也极可能会以圣人自期,“内圣”本即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自我要求。但他说起来,是只想做一个君子。有天夜里,他读《周易》,看到第十五卦里写着:“劳谦君子,有终吉。”又有“劳谦君子,万民服也”之语。大合心意,先是写信跟儿子说,不久贺冯玉祥六十大寿,又将此语纳入诗中。

纵览陶行知一生,用“劳谦君子”四字来概括,也颇相合。他留学归来,不耽安逸,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大众教育中去,夸父逐日般追求理想,西绪福斯推石上山般经营事业,劳碌一生,功劳卓著;他弃象牙塔如破屋,布衣草履,甘与平民为伍,并为他们服务,若无彻底的谦和,绝不能如此。

陶行知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像一块煤,生命即燃烧。乐观是理想主义者的标配,陶行知就有着“无穷的乐观精神”。胡适曾自言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在乐天这一点上,陶行知也同样是“无可救药”的——所有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大约都是“无可救药”的,倘若愿听智叟者言,那么他就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就不会有“无穷的热情和创造力”,他峣峣的理想之树就会被一阵风折断。

陶行知原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可是在时代的疾风险浪中,未能坚持住本来的立场,先是被动后又主动地与他的同乡同庚同学的胡适反向而行了。探究其道路的选择,不仅可以了解作为个案的思想与性格因素,还可以明了使其转变的社会因素,从而为那一代同样作此选择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共性提供参照。

作者

2014年9月24日于小仓山

内容推荐

王一心著的《民国大先生(陶行知传)》讲述了纵览陶行知一生,用“劳谦君子”四字来概括。也颇相合。他留学归来。不耽安逸,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大众教育中去,夸父逐日般追求理想,西绪福斯推石上山般经营事业,劳碌一生,功劳卓著;他弃象牙塔如破屋,布衣草履,甘与平民为伍,并为他们服务,若无彻底的谦和,决不能如此。

陶行知原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可是在时代的疾风险浪中,未能坚持住本来的立场,先是被动后又主动地与他的同乡同庚同学的胡适反向而行了。探究其道路的选择,不仅可以了解作为个案的思想与性格因素,还可以明了使其转变的社会因素,从而为那一代同样作此选择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共性提供参照。

编辑推荐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生于晚清,卒于民国。王一心著的《民国大先生(陶行知传)》从其病逝和身后哀荣写起,详细记述了其致力教育事业的一生。“陶行知”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在他身后,人们不断发现,他的思想,对于脚下之路仍有指导作用;他的理论,对于后来者,启迪犹存;他的精神,对于不甘平庸、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永远是激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3: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