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传》是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漫长学术生涯的绝笔之作。本传的第二次整理本由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先生主持出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稿的内容,较上一整理本增加万余字。
《元好问传》不仅写出元好问的一生,写出他的追求和坚持、妥协和经营、委曲和痛苦,更写出从靖康之变到崖山覆亡一百五十年间重大关键史事,以及在辽、金、夏、蒙古环伺恶斗中,金、宋王朝的最后失败,中华民族经历了史上最惨烈的苦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元好问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朱东润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元好问传》是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漫长学术生涯的绝笔之作。本传的第二次整理本由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先生主持出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稿的内容,较上一整理本增加万余字。 《元好问传》不仅写出元好问的一生,写出他的追求和坚持、妥协和经营、委曲和痛苦,更写出从靖康之变到崖山覆亡一百五十年间重大关键史事,以及在辽、金、夏、蒙古环伺恶斗中,金、宋王朝的最后失败,中华民族经历了史上最惨烈的苦难。 内容推荐 《元好问传》不仅写出元好问的一生,写出他的追求和坚持、妥协和经营、委曲和痛苦,更写出从靖康之变到崖山覆亡一百五十年间重大关键史事,以及在辽、金、夏、蒙古环伺恶斗中,金、宋王朝的最后失败,中华民族经历了史上最惨烈的苦难。 作者朱东润不回避元好问为崔立撰碑、投书耶律楚材、依附严实、谀颂张柔等行为之可圈可议,更以同情立场对身处乱世之诗人无从主导命运有所理解,对元好问文学成就有充分揭示。 目录 第一章 元好问的先世及其时代 第二章 元好间的青少年时代 第三章 入仕的前夕 第四章 入仕 第五章 在汴京中 第六章 三京的失守 第七章 汴京陷落以後 第八章 和严实的关系 第九章 取道河南 第十章 从邓州取道东平回家 整理后记(陈尚君) 试读章节 事实上宋是曾经亡过的,在金人南下的时候,南宋的统治者赵构一一历史上称为高宗,是曾经进行抵抗的,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能在陆上打他就在陆上打,不能在陆上打,他就下海到水里打。他逃到明州,逃到温州,待到金人一边感觉到南方距离自己的根据地太远,而且也吃不消南方的炎热,退兵了。高宗调转船头,踏上浙东的海岸,终于在杭州做他的皇帝。不过这个皇帝是很辛苦的。他一边要对金人承认父亲霉宗皇帝赵佶、大哥钦宗皇帝赵桓流放到东北的五国城是罪有应得的,是合情合理的,而且自己是女真人收养的儿子,这个皇位只算是女真爸爸赏给自己的宝座,一边还得承认淮水以北完全是大金皇帝的统治地区,自己算是赏得了淮水以南金人认为湿热的地区,替大金皇帝看守这南方的土地。好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过儿皇帝的,自己得到这样一个名号,不算什么创造,因此虽然没有什么创造的荣衔,也不必感到创造的耻辱。所以元好问称南方为亡宋,南方尽管可以自由自在,甚至可以自我安慰,因为南宋的有志之士,正在考虑怎样地从死亡之中求生存,从耻辱之中求光荣。事实上正是如此。 西方人说,人死了以后可以昇天堂,坐在上帝的旁边吃糖果。是不是真的这样,我自己没有见过,因此不敢承认,可也无须否认。可是在中国历史里却有许多不易理解的事。宋是亡了,但是在杭州却建立了南宋,统治大半个中国。这是遗山看到的。倘使他多活几年,他还会看到在金哀宗蔡州幽兰轩自缢、彻底亡国以后,南宋还坚持了四十五年,终于在崖山失败后,少帝投海,羣臣自焚,留下了一个亡国之后死而不亡的典范,这真是中国人的骄傲,可以在世界自豪的。 遗山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曾国藩撰述《十八家诗钞》的时候,把他列为十八家中的一家,尤其欣赏他的七律。尽管我们对於曾国藩的政治立场不一定完全同意,但是对於他的文学认识,还是不能轻易否认的。 孔子的地位,自汉代以后就确定了,问题在於怎样推崇孔子。从我们的认识看,孔子的地位,主要还是在於夷夏之辨这方面。可是自从五胡乱华以后,再加以南北朝的对立,五代的纷争,问题已经不是这样的简单。在这个时期,一般人注重的已经不是孔子所主张的夷夏之辨,而转移到诗赋格律方面,这已经不是孔子的学说问题,而成为排偶对仗的问题。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对於统治阶级有利。 统治阶级之中是很少有傻子的。在异民族统治中国的时候,要由统治者来提倡夷夏之辨,那不是要他们实行自杀政策吗?其实即是本民族的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时候,他们也不会看不到孔孟之道那些言论对於统治阶级是不利的。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是真相信孔孟的理论,那么要那些夷狄来中国做什么?他们的地位在哪里?他们又为什么到中国来?说老实些,他们来就是要奴役中国,要和中国人争夺中国的土地。但是他们是征服者,是皇帝。既然是皇帝,他们的阶级会带给他们一些阶级自卫的认识。要杀尽中国人,他们是不敢的,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的人比任何入侵的部族多得多,中国人也不完全是弱者,完全服贴地接受他们的屠戮。他们也有理智,他们的策略是运用儒家的招牌为他们服务。这一套法术也真灵验,中国的统治者,特别在异民族统治的时候,运用得更巧妙、更灵活。 女真人侵入北方以后,他们的人数很少,力量也很不够,可是他们运用的统治方法却显示得更灵活、更巧妙,因此他们居然统治了北中国一百一十几年。他们的统治方法第一是注重文采,其次才谈到义理。为什么?因为义理不能多谈,谈多了是对於外来的统治者不利的。文采才是最实用的东西。无论平仄对偶、鸳鸯蝴蝶,都可以谈,而且谈多了对统治者更有利,因为谈了,他们就没有功夫谈现实、谈政治,这都是与统治者有关的。所以遗山的早年,便完全由这一道关卡入手,而且取得相当的声誉。 遗山的远祖元结,在唐代是一位有名的好官,前面已经说过。他的曾祖父元春,宋忠显校尉。祖父滋善,金铜山县令。这已经到了金宋对峙、南北分家的时代了。好在正如后来有些人说过的一样,不问谁来做皇帝,官总是要的。皇帝即使是异民族,官总是要的,他就做他的铜山县令,效他的犬马之劳。这位铜山令生了两个儿子,居然做官竟是传代的,大儿子元钢德明做了东岩县令,小儿子元格做了陇城县令。元格妩子,因此把德明的好问继承过来,所以元遗山对於陇城县令是有父子之义的。在宗法社会里,这样的情况是常见的,遗山对於陇城县君的感情,也确实是不坏的。 遗山虽然只是一个县令的儿子,在这个南北对立、杀气腾腾的日子裹,他也只能算一个寻常百姓,不过他的天才,即使在幼年的时候,已经是崭露头角,不同寻常了。十六岁那一年,他的一首《雁丘词》,更是证实了一位不同寻常的文人正要从侪辈中脱颖而出了。P24-26 后记 整理后记 《元好问传》是业师朱东润先生的最后一部着作,大约经始於1984年或1985年,完稿於1987年10月或11月。我记得该年12月初,先生指导的传记文学博士李祥年论文答辩,先生在此前十多天已经放下手边工作,作答辩之相关工作。其间曾见告,“元好问”已经写完,还差一篇前言,可以等到稍空再写。但论文答辩结束不久,病情就开始变化,於12月17曰入长海医院治疗,次年2月10日辞世。可以说,本稿是先生漫长学术生涯的绝笔之着。 记得在1986年左右,曾与先生有过关於此稿的长谈。先生说到,自己根据以往的一般认识,选择元好问作为写作的传主,但在很充分地阅读了元好问的文集和同时史料后,对於元氏在金亡前后的从政为人,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并不完全如前人所述为金源文宗,大节凛然,而是奔走南北,节义有亏。先生前此所写传记的人物,包括张居正、王守仁、陆游、梅尧臣、杜甫、陈子龙等,都是忠诚谋国、大节明朗的人物,他在传记中希望表彰他们的功名事业,激励民族正气。元好问与他们显然有所不同。先生当时说,自己已经九十岁,没有精力更换传主,重新开始阅读文献。元好问的先世出自鲜卑,虽然已经高度汉化,也可不必完全站在汉民族正统的立场上来对他提出要求。前此写了许多人物,最后的一位有些变化,也还是好事。 完成的全稿大约十万字,不仅写出元好问的一生,更写出从靖康之变到崖山覆亡之间一百五十年间重大关键史事,以及在辽、金、夏、蒙古环伺恶斗中,金、宋王朝的最后失败,中华民族经历了史上最惨烈的苦难。在这样的时代,元好问有过追求,有过坚持,也有过妥协和经营,有过委曲和痛苦,以自己的诗歌完成史诗的记录。先生不回避元好问在为崔立撰碑、投书耶律楚材、依附严实、谀颂张柔等等行为之可圈可议,更以同情立场对身处乱世之诗人无从主导命运有所理解,对元氏文学成就有充分揭示。“庾信文章老更成”,先生这部写成於九十一岁高龄的着作,是他一生开拓进取的最后总结。先生九十咏怀诗云:“经行带索有遗篇,九十衰翁剧可怜。我与荣公同一瞬,尚思为国献残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本书文稿全部由先生亲笔书写於毛边纸上,字体比早年手稿稍大,仍苍劲有力,并在他生前亲自装订成册。另存若干另页,可能为初稿,但也可能曾部分改写。但毕竟时已年过九十,手迹苍迈中也有手颤而难以把控的痕迹,全稿也偶有前后重复、语意回环的内容,这些都增加了本稿整理的难度。 本稿首次整理出版,由朱先生早年在无锡国专时期的学生,后来任教於南通师范学校的王翌群先生承担,由东方出版中心作为《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之一出版。可能因为看到的手稿不完整,或者还有尽量整合避免内容复沓的考虑,这次整理时於原稿多有删节。比如有关元好问早年经历,特别是写作《雁丘词》的部分,即告缺如。这些都受制於当时的整理和出版条件,朱先生这部绝笔得以较早与读者见面,王先生为老师所作努力,值得给以充分的肯定。 这次是本传的第二次整理本,所有内容均全部依据原稿整理,内容有重复的部分,除个别完全相同者略有删节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稿的内容。原稿另页的部分,凡传中未及的部分,已经尽量插入相关部分,同样内容而有两稿者,则尽量取较详的部分。最后定稿,较上次整理本约增加一万五千字。需要说明的是,朱先生之传记作品是特殊的文学创作,部分引文於历史典籍有所改写,内容忠实,行文有变,请读者有所理解。这样整理是否恰当,殊无把握,敬请读者谅察。 受业陈尚君 2016年6月15日於复旦大学光华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