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身上亦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两者达到了完美融合。对普通读者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着恒远的魅力。鲁迅著李聪聪编著李遇春主编的《鲁迅集/中国现代作家旧体诗丛》以编年体的形式,收入鲁迅先生的绝大部分旧体诗,创作时间为1900年至1935年,共计61首。每首诗分为正文、题解、注释、评点四个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迅集/中国现代作家旧体诗丛 |
分类 |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迅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身上亦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两者达到了完美融合。对普通读者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着恒远的魅力。鲁迅著李聪聪编著李遇春主编的《鲁迅集/中国现代作家旧体诗丛》以编年体的形式,收入鲁迅先生的绝大部分旧体诗,创作时间为1900年至1935年,共计61首。每首诗分为正文、题解、注释、评点四个部分。 内容推荐 鲁迅著李聪聪编著李遇春主编的《鲁迅集/中国现代作家旧体诗丛》是以《鲁迅全集》为底本,以其他版本和手稿为参考。题解部分是对该诗的写作时间、背景和诗题本身的说明。题解多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引用这一时期鲁迅书信和日记中有关该诗的记载,以及相关研究者的说明,为读者提供创作背后的信息。注释部分主要是解释诗中难解的词语、典故,并注明出处和用法。评点部分是对该诗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所作的粗浅点评。 目录 第一辑 别诸弟 (庚子二月) 莲蓬人 庚子送灶即事 祭书神文 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 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园主人韵) 第二辑 自题小像 宝塔诗 进兮歌 战哉歌 哀范君三章 我的失恋 ——拟古的新打油诗 替豆萁伸冤 第三辑 哈哈爱兮歌三首 吊卢骚 题赠冯蕙熹 赠邬其山 送O.E.君携兰归国 惯于长夜 赠日本歌人 无题/大野多钩棘 湘灵歌 无题二首(其一)/大江日夜向东流 无题二首(其二)/雨花台边埋断戟 送增田涉君归国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偶成 赠蓬子 一·二八战后作 自嘲 教授杂咏四首(其一)/作法不自毙 教授杂咏四首(其二)/可怜织女星 教授杂咏四首(其三)/世界有文学 教授杂咏四首(其四)/名人选小说 所闻 无题二首(其一)/故乡黯黯锁玄云 无题二首(其二)/皓齿吴娃唱柳枝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 答客诮 二十二年元旦 赠画师 学生和玉佛 吊大学生 题《呐喊》 题《彷徨》 悼杨铨 题三义塔 无题/禹域多飞将 悼丁君 赠人二首(其一)/明眸越女罢晨妆 赠人二首(其二)/秦女端容理玉筝 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 无题/烟水寻常事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报载患脑炎戏作 无题/万家墨面没莱蒿 秋夜偶成 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 亥年残秋偶作 试读章节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题解] 这首诗作于1934年12月9日,首次发表于1968年北京大学《文化批判》第2期,诗作原无标题、标点。诗题是1976年9月在《诗刊》发表时编者所加。《芥子园画谱》是清代王概、王蓍、王臬三兄弟编著的中国画技法图谱,因刻于李渔的别墅“芥子园”而得名。三集分别为:山水谱,兰竹梅菊四谱,花卉草虫及禽鸟两谱。鲁迅曾购得此书以供消闲,这首诗即题在《芥子园画谱.三集》首册的扉页上。作为鲁迅夫人兼战友的许广平,从1925年女师大风潮起便与他并肩战斗,直到鲁迅去世。许广平曾写过《说明几句》,对我们深入理解此诗至关重要。全文如下: 鲁迅赠我的书,常常简单写下几个字, 《芥子园画谱集》亦类此。这是我记得的。但藏书不在一地,或世事匆忙,就搁置起来了。在1949年上海解放后,我由京回到上海,经一月之久,把在上海住了十多年的家分为四分:一部分什物存在鲁迅纪念馆,一部分鲁迅藏书捐给北京鲁迅博物馆,一部分《鲁迅全集》出版社的存书、纸版等转到有关单位处理,一部分自己书籍等,凡是鲁迅逝世后的私人物品归回自己保存。那些书交回我手时,另囚工作关系,也从未打开一视。昨偶检藏书,却在《芥子园画谱.三集》首册內,赫然见此旧诗,触景生情,追忆几句;所说“戌年”,乃1934年。购得此书,共同批览之下,因彼此都爱好书画,即蒙鲁迅见赠,并题字纪念,岁月不居,忽然已隔三十年之久了。诗中有云“十年携手”则是指从1925年到1934年,是指我在女师大读书和他通信(见《两地书》)时算起。但就在这时期中,鲁迅从北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居上海.正是大时代动荡的十年,也是鲁迅后半期工作最多的十年。因时常处在“围剿”的景况中,革命者的心情,是体会得到的:世事抑郁,时萦心怀,偶听佳音,辄加兴奋,故有“甘苦相知”的话。其实每见他遇有障碍,难免感叹时兴,不能自解,则惧影响前进,无非随时随地,略尽其分忧、慰藉之忱,或共话喜悅,相与一笑,俾滋鼓舞之意。而鲁迅却说“两心知”,则大有“相率而授命”的含义,却是深知我的性格者的话,作为一个革命者的胸怀,体会是无微不至的。这虽说明了当时被压迫人民的悲愤心情,但也表现了鲁迅作为革命者在压力和曲折下,仍不忘借画谱怡悦心情的一面。追忆往事,不禁抚然。 [注释] ①以沫相濡:《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 峋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指在极端困难的 条件下互相帮助。 [评点] 鲁迅与许广平顶着各种压力走到了一起,这首诗正是对他们十年来丰富而复杂生活的写照,在情感上是与一般赠答友人的诗作截然不同的。 首句是对他们十年来“曾共患难,相助既久,恝置遂难”(1931年3月6日,鲁迅致李秉中信)生活的客观概括。鲁迅对许广平“提携体贴,抚盲督注”;许广平也愿为鲁迅“尽其分忧,慰藉之忱”。二人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中相互搀扶,共同经历了“三一八”惨案、“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淞沪会战等,是名副其实的患难夫妻。第二句化用《庄子》典故:“泉涸,鱼相与处于陆”,鱼儿为求生存而“相濡以沫”。此句侧重表现他们的情感历程,既有美好幸福的感觉,也有因生活挣扎所产生的悲哀,言语中饱含对统治者的愤慨与控诉。第三句是对许广平的劝慰亦是诗人自勉, “韧”性的战斗精神闪耀于字里行间。他们希望自己能在战斗间歇稍事休息,从画谱中寻找一点安慰。因为在鲁迅看来,这种愉快和放松“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并非毫无意义。第四句朴素平易,亲切感人。“甘”即许广平所谓的“偶听佳音”,“苦”即“世事抑郁”。“两心知”是指遇到苦难,二人能“共话喜悦,相与一笑,俾滋鼓舞”。二人为革命“相率而授命”,此中真意,欲诉难言。 这首诗每句都出自诗人肺腑,没有丝毫的伪饰,可谓情深意切,真挚动人。诗人用白描手法,将重大的题材融于轻松的笔调中,清新自然,恍若口占,给人以余韵绵长之感。 P213-215 序言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是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首倡“文学革命”以来,伴随着中国“新诗”的草创及其日渐繁荣,传统的旧体诗词猛然被打人了历史的另册。从此,主流文学界谈到诗歌时就专指新诗,各种现代中国文学史也仅止于叙述新诗的历史进程,而对“旧诗”在历史另一侧畔的艰难行进则视而不见。百年来,虽然也有过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公开为现代“旧诗”张目和辩护,但毕竟属于空谷足音,应者寥寥。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文学史界对“五四”以来盛行的“进化论”文学史观的逐步反思和清算,各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才开始有限地接纳旧体诗词进入正统的文学史秩序,但也由此在新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连串的关于旧体诗词是否能够人史的争议。其实有争议也属正常,这至少说明了旧体诗词依旧具有生机和活力,它继续在对新诗唯一论或中心论的文学史观构成挑战。可以预期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现代作家的旧体诗词创作将会毫无愧色地走进主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新诗相颉颃,共同书写现代中国诗歌的历史图谱。 回眸现代中国旧体诗词的历史进程,无数的诗人词客在新文学和新诗处于文坛中心的话语霸权下依旧坚持着旧体诗词创作,他们不认为只有新诗才是现代中国诗歌的唯一合法形式,相反,旧体诗词在很大程度上更能代表中国诗歌的民族特色。实际上,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一直就在现代化与民族化之间游移和求索,越来越多的新诗人主动到中国古典诗词传统中寻找艺术资源,他们不满于中国新诗曰渐丧失了本民族的诗学传统和本土特色,他们不愿写那种翻译体的欧化诗,他们想致力于中国新诗对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此同时,百年中国旧体诗词同样处于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历史张力之中,一方面是对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艺术捍卫或坚守,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大胆吸纳西方现代诗歌以及中国新诗的艺术滋养,对传统的旧体诗词创作模式进行更新和改造,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中国人抒写现代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诉求,这同样也是对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由此可见,无论是旧诗界的以中化西,还是新诗界的以西化中,它们都属于现代中国诗人对中国古典诗词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艺术路径,只不过二者在侧重点和立足点上有别,但这种差别并不妨碍二者在深层次上的艺术对话和交流。所以,二者之间不仅不应彼此敌视和排斥,相反应该彼此引为同道,一起为中国现代诗歌寻找民族艺术样式贡献各自的能量。 大体而言,现代中国旧体诗界可分为五大创作群体:晚清遗民诗人群体(陈三立、郑孝胥等)、现代学者诗人群体(陈寅恪、吴宓等)、新文学家诗人群体(鲁迅、郁达夫等)、书画艺人诗人群体(齐白石、赵朴初等)和党政军人诗人群体(于右任、毛泽东等)。而在这五大旧体诗人群体中,新文学家诗人群体和现代学者诗人群体在旧体诗词创作上所取得的整体成就无疑更为突出,因此更能够代表现代中国旧体诗词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水准。一般而言,现代学者所作旧体诗词更偏重于“学人之诗”,而新文学家所作旧体诗词更偏重于“诗人之诗”。前者更热衷于使事用典,展现自己作为学人的学术底蕴,因此在诗词语言上尤喜硬语盘空,讲究夺胎换骨、点石成金,主张字字句句皆有所本。由此带来诗风上的清苍幽峭、生涩奥衍之类,颇近于宋诗派的路数。而后者更喜欢直抒胸臆,几乎不掩饰自己的诗人性情,故而在诗词语言上偏好清新自然之辞,而反对以生字偏典示人,不做学术资本的炫技者,由此独抒性灵,信手信腕自成法度,这就颇近于唐人作诗的路数了。当然这种区别也不能过于绝对,因为确有新文学家作旧体诗词并不走自然清新的唐人路径,相反却步宋人后尘的,比如“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的闻一多即是。闻氏作诗,无论新诗旧诗,都不走寻常路,这与他同时身兼新文学家和古典文学学者的双重身份有关。新文学家和现代学者的旧体诗词创作之间还有一点区别值得注意,这就是现代学者作旧体诗词一般来说更讲究对传统诗词格律的坚守,他们在押韵和平仄上轻易不出格,大都属于现代旧诗创作中的传统派或守旧派。而新文学家作旧体诗词不仅致力于所谓“旧瓶装新酒”。所谓“旧风格含新意境”,而且他们还热衷于对“旧瓶”进行改造或改装,对“旧风格”进行颠覆或重构,从而使传统的“旧诗”有了“新诗”的意味。在这方面,胡适、鲁迅、周作人等新文学家堪作表率,他们都属于现代旧诗创作中的革新派,其诗词创新功绩不能轻易抹杀。 正是出于对中国新文学家旧体诗词创新能力的尊崇,我们策划了这套《民国诗风.中国现代作家旧体诗丛》。我们相信这套书的出版,既能为当前日渐升温的当代旧体诗词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现代范本,又能为日后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诗史提供重要的参考文本。中国现代作家热衷于旧体诗词写作并且成绩斐然者不在少数,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此次我们仅编著了鲁迅、陈独秀、胡适、郭沫若、郁达夫、茅盾、闻一多、沈从文、萧军等作家的旧体诗词以飨读者。此外,像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田汉、老舍、胡风等现代作家的旧体诗词同样各擅胜场,对它们的编著只能假以时曰,让我们期待着这套丛书第二辑的出版。 在这套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有一点需要特别加以说明,这就是我们统一采用了编年的体例,每位作家的旧体诗词作品均按照创作或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编排,读者可以借此领略同一位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的全貌和变迁。我多年来做旧体诗词研究比较偏爱编年体,曾先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旧体诗词编年史稿》和《新中国旧体诗词编年史稿》,最近又获得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人文社科类)重大培育项目《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的立项,所以这套丛书的出版也是以个案编年的形式绘制出的一部中国现代作家旧体诗词编年史。至于每首诗词的题解、注释和评点部分,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尽量搜集与诗词相关的创作史料加以印证和注疏,争取不辜负读者的厚爱。特别说明,每首诗词的题解、注释和评点部分,我们根据诗词的实际情况提供,以免哕唆、重复。 感谢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续小强先生的信任,几年前我曾在他主编的《名作欣赏》上开过《旧诗新话》专栏,这是我们之间的第二次文墨因缘。我希望自己能够不辱使命,但由于这套丛书的注评工作琐碎而繁重,故而丛书中的讹误和疏漏在所难免,还望诸君海涵并不吝赐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