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赖斯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马库斯·马布里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赖斯传》是赖斯亲自授权的传记!

美国前总统布什推荐阅读!

再现“美国位非裔女性国务卿”的励志传奇!

马库斯·马布里成为唯一一位赖斯在任八年期间,获得赖斯授权近距离记录其生活经历的传记作家。

康多莉扎·赖斯在这本充满温情的家庭回忆录中深情回忆了成长岁月:伯明翰冷酷而现实的种族歧视;慈爱的双亲倾其所有,给予赖斯最好的教育,不仅是她在学业、特长方面表现突出,更培养了她自尊、自信、坚强、友爱的性格;赖斯如何从斯坦福的教务长一路走到国务卿的位置。

内容推荐

《赖斯传》是赖斯亲自授权的传记。马库斯·马布里成为唯一一位赖斯在任八年期间,获得赖斯授权近距离记录其生活经历的传记作家。此外,马库斯·马布里还走访了赖斯童年生活的伯明翰地区,采访了赖斯的家族成员;并专访了赖斯担任斯坦福大学教务长时期的相关同事。本书出版后,赖斯曾对马库斯·马布里说道:“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我,谢谢你,马库斯,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与脆弱。”

《纽约时报》评论:“赖斯的青云直上,能让一代美国年轻黑人明白,‘黑色力量’意味着什么。”全书展现了成长在美国南方种族隔离严重的伯明翰地区的赖斯,从幼年起就保持着“压力下的优雅”。在双亲的熏陶下,赖斯无论何种环境中都拥有比普通人多百倍的努力、坚毅不可动摇的心智、优雅的教养,以及平和的心态。16岁的赖斯就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26岁拿到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期间的锋芒毕露,让她很快进入了老布什的苏联问题智囊团,成为终结冷战的“白宫明星”。当赖斯再次回到斯坦福大学时,她走马上任成为斯坦福大学历史上年轻的教务长,并且是位非裔教务长。2000年,赖斯成为美国历史上位非裔国家安全顾问;2004年,《福布斯》“全球有权力女性排行榜”名;2005年,赖斯成为美国历史上位非裔女性国务卿。中美撞机事件、9·11、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朝核六方会谈、台海危机,走访汶川地震灾区,全书见证了赖斯参与并影响了21世纪前十年国际格局中几乎所有的历史性事件,它们都打上了“赖斯的印记”。

普京会对赖斯露出迷人的微笑,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会对赖斯施以“吻手礼”,小布什会说:“赖斯是我这个总体班底中迷人的面孔”,联合国秘书长曾评价道:“全世界的政要都应该会会这位黑皮肤的女性”,大提琴家马友友音乐会会邀请赖斯演奏钢琴。马库斯·马布里在《赖斯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雅与权势完美结合的女性——康多莉扎·赖斯。

目录

第一部分 从阿拉巴马山谷到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

 第一章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演说

 第二章 在逆境中活出一片净土

 第三章 不要博取同情,要有所成就

第二部分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四章 钢琴梦夭折

 第五章 改变人生方向的课程

 第六章 终结冷战的“白宫明星”

 第七章 杀伐决断的斯坦福教务长

 第八章 剑指华盛顿

第三部分 巅峰之路

 第九章 与中国正面较量的国家安全顾问

 第十章 眼泪落下,战争揭开序幕

 第十一章 乱局丛生,针锋相对

 第十二章 “布什派出了其最美的面孔”:首位非裔女性国务卿

 第十三章 暴风骤雨

 第十四章 历史的缔造者

 第十五章 “世界领袖都应该会会这位黑人女性。”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演说

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思索如何保护美国的财富和社会不受威胁,但有时我最大的担忧是,当我们想清楚了如何动用武力保卫自己,并为此付出了种种代价之后,却发现需要我们保卫的已经所剩无几。

康多莉扎·赖斯

毕业纪念日演说

斯坦福大学

1985年6月

她引人注目,因为她与众不同。她还是个小丫头的时候,就从来不会坐不住。“她从来都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不情不愿地走进浴室。”1984年,为了与军备控制专家们对话,乔治·赫伯特·沃尔克·布什总统未来的国家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访问了斯坦福大学。彼时的赖斯显得很醒目,因为她年龄不大。二十年后,斯考克罗夫特评价说:“比魅力和肤色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还年轻,有望后来居上。”2000年,在费城召开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康多莉扎·赖斯又一次显示了自己的特别,因为2022名代表中,非裔美国人只有85人,而她正是其中一员。

时任州长的乔治·W·布什和当时的副总统阿尔·戈尔正为了谁能入主白宫而打得如火如荼、不能自拔。摆在布什面前的问题是,在经历了比尔·克林顿时代那还算风平浪静的八年之后,他要让整个国家抛弃民主党的统治。布什的战术有二。其一,不停地强调自己与戈尔的不同之处:戈尔是克林顿的政治继承人,后者可并不是什么正经人,毕竟他曾和白宫实习生有染;而他布什则是正人君子。布什许诺要开创一个道德标准的新时代——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充满乐观主义与诚信精神的时代,它会与克林顿时代形成对比。若撇开经济繁荣不谈,后者在布什口中完全是一场冗长的噩梦,一场让整个国家蒙羞的噩梦。

布什的第二个战术是专门用来对付那些不受克林顿道德丑闻影响的选民的。仅靠布什的公正态度说服不了这些中间派;而克林顿呢,无所谓,反正他的任期都快结束了。为了拉拢这类选民,布什阵营开启了“慈悲保守主义”的时代。民主党习惯于依赖政府去解民生之多艰;共和党,正如布什阵营的口号所言,倾向于无情地将不幸之人的不幸归咎于他们自己;而“慈悲保守主义”则介于两者之间。

慈悲保守主义争取到了一部分中间派,让他们相信州长先生就是下一位入主白宫的不二人选。但布什的政治策略中没有一点儿想当然的成分;他想做的不仅仅是重振共和党,而且要让共和党成为永远的多数派,让中间派、保守派甚至少数派都加入自己的阵营。

戈尔的攻势同样对准了布什所觊觎的中间派。莫妮卡·莱温斯基丑闻曝光后,这批尚在道路中央徘徊的选民更关心的不是比尔·克林顿,而是丑闻女主角本人的私生活。戈尔孜孜不倦地强调,布什阵营主张剥夺“妇女选择的权利”是极端男权思维的表现,这与美国民众的意愿是背道而驰的。

然而直到2000年夏天,究竟谁能成功争取到中产阶级中间派依然是个未知数。就在这时,康多莉扎·赖斯登上了第一联盟的讲坛。

大会主席安迪·卡德曾许诺“不同的共和党就要有一个不同的大会”。早在1992年,保守主义文化的卫士曾把中间派们从布什的父亲身边吓退,致使老布什坐失良机;而这次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卡德承诺这次他们带来的是“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会看到共和党的理想道义的最佳化身”。卡德找不到比赖斯更合适的人了:一名黑人女性,曾是老布什时期的国家安全局工作人员,斯坦福大学的前任教务长和副校长,小布什的现任外交政策顾问。P3-4

序言

在伯明翰城外的费尔菲尔德,我在格洛里餐厅见到了玛蒂·雷·邦兹。这家家庭风格的餐厅与迈尔斯学院在同一条街上,而玛蒂与安吉丽娜的母校正是迈尔斯。在玛蒂·卢拉·雷和阿尔伯特·罗宾森·雷的五个孩子中,玛蒂与康多莉扎的母亲安吉丽娜最亲近。我曾去找过玛蒂小姐,希望能和她聊一聊关于她的外甥女和她家族的话题,而84岁高龄却依然精力充沛的玛蒂告诉我,到了九月份周六的早晨,“我能让你亲眼去看,这比我转述的要好得多”。

她把我带到了伯明翰北部谢拉顿的一个小教堂前。这个教堂坐落在街道的尽头,面对着一幢挨一幢的房子。这就是圣保罗教堂,这所教堂里没有任何装饰物,甚至连个十字架都没有。玛蒂第一次听说圣保罗教堂的时候,CME还是有色人种卫理公会的缩写,而当时这所教堂的名字还是萨格斯礼拜堂。约翰·赖斯牧师与安吉丽娜结婚后,雷家族的许多成员都跟着赖斯家族加入了长老会,在此之前,雷家族一直是卫理公会的信徒。玛蒂特地强调,她自己依然是卫理公会的成员。她最大的哥哥阿尔伯特十七岁时就成为了卫理公会的牧师:“他小时候,只要看到附近的猫或者狗死掉,都要在它们的葬礼上祷告一番。”

2001年康多莉扎去了华盛顿,很久以后雷家人才又重新聚到一起。家人团聚后,他们又去了圣保罗教堂。玛蒂和康多莉扎是去做礼拜仪式的。(康多莉扎说,从政府卸任后她想给教堂买台钢琴,现在这台的音缺了G调)

随后,玛蒂带我去看了她的父母抚养他们兄弟姐妹长大的住处,在这里,两岁的康多莉扎第一次接触到了钢琴。雷一家搬去胡波市后,那里周围成了一片树林。他们先后有过三个住所,这幢由他们的父亲建起来的房子就是其中之一。他还在房子附近挖了一口井,方便家人取水。现在这口井上盖了一块木板。屋后台阶上还留着小阿尔伯特的字迹:A. R. R. 1946年5月14日。但前门廊上的秋千早已不见了,父亲的铁匠铺也已没有了踪迹。玛蒂曾听到父亲的一位朋友问他:“阿尔伯特,你干吗要把女儿送去读书?”父亲回答:“因为我不知道将来会怎样。”

“我们知道自己以后是要去读大学的,”玛蒂告诉我,“父亲总对我们说,‘你们应该体验一下自己挣钱的感觉。’”玛蒂带我去了教堂,然后又去了她的家和学校,这一路上,她跟我谈了许多和雷家族的价值观有关的话题。

接着,她带着我往公路相反的方向走。我们爬上了一座树木繁茂的小山。玛蒂要带我去看她的祖母、康多莉扎的曾祖母艾玛·帕罗姆下葬的地方。虽然他们的父亲没读完高中,玛蒂·卢拉·帕罗姆·雷却完成了学业,还在一个奥地利人那里学过古典钢琴曲。不过她最后也只能教教邻居的孩子们弹琴,收些学费补贴家用。40多年来,玛蒂小姐从没自己上过山,所以走到一半,她让我停下来向一个当地人问路。这个人名叫西奥德特·胡安-朗福特,恰好是艾玛·帕罗姆侄子的孙子,也就是玛蒂的远房亲戚。他跳进自己的车,在前面带路,想把我们带到更高处的黑人公墓;但很快他也迷路了,于是我们找到了另一位名叫安德鲁·凯利的当地人,他扔下手中的割草机,跳进了朗福德的车,开始给我们带路。

我们驶出了海耶斯高地顶端刚刚开发出来的区域,那里稀疏地矗立着几幢房子,站在这片区域内,你可以眺望远处的琼斯谷;我们经过了几片空地,每个地块上还标注着编号;接着我们驶入了一条没有铺过砖石的路,路旁的房屋是1977年龙卷风侵袭后留下来的,看外形有点像冰棍的模子。当年,龙卷风史密斯菲尔德只持续了15分钟,但造成了22人丧生,167幢住宅遭到损毁。如今,29年过去了,当年的许多房屋还依旧是损毁时的样子。最后,我们来到了一排8英尺高的、以铁链相连接的栅栏跟前,栅栏顶部缠绕着铁丝网。栅栏外灰黑色的“请勿擅自进入”的标牌上留了这么一个信息:“阿拉巴马州管辖。如需钥匙,请拨打322—9979。”

栅栏另一侧是茂盛的灌木丛。大门被锁上了,但一侧的栅栏被推开了一个口子。进去之后我们发现,唯一的道路就是两道平行的车辙,那是车轮轧过草地留下的痕迹。我对我的同伴说,我想进去找到墓地。朗福德和凯利也表示要同去。我对玛蒂说,她可以在开着空调的车里等我们,但她回答说,“不行,我也要和你们一起去。”

虽然我与玛蒂相识不过数小时,但我深知,与她争辩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于是我们便一个接一个从门边那个狭窄的豁口挤了进去;玛蒂进来的时候扶了一下我们的手臂作支撑。沿着车辙走了50码左右,我四下环顾了一圈,便对其他人说,这里看上去不像一个公墓,倒像个树林。周围的树木都有30多英尺高。但两个本地向导都向我保证,这就是个公墓;朗福德发现了隐藏在矮树丛中的两块水泥石板。我拨开枝枝蔓蔓,把其中一块石板从交错的树根底下刨出来。这的确是常用来覆盖墓穴的石板,但它的旁边没有墓碑。

事实上,我们最终只找到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

罗伯特·克洛斯

一等列兵

1938年9月26日

有那么一瞬间,我们在夏末潮湿的空气里一言不发地站着。这里长眠着数百甚至数千位阿拉巴马黑人的祖先,其中包括艾玛·帕罗姆,他们最后安息的地方已经被大自然侵占。

玛蒂把这个地方与美国原住民在芒德维尔的墓地作了对比,结果不言而喻,史前的美国原住民墓地是国家的历史地标,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尊重。

每一部传记都意味着挑战,就如同在树林里寻找墓碑一样。2005年3月提笔写书之前,我通过可靠的途径给时任国务卿的康多莉扎·赖斯的办公室递了一封信,请求她的配合。我想采访国务卿本人,同样重要的是,我想知道还有哪些人能帮助我洞悉真实的赖斯。得到她的肯定答复之前,我便以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开始着手准备赖斯的传记。我查阅了许多过去的文献——从她的父亲约翰·赖斯在丹佛大学的档案,到他在阿拉巴马的杰斐逊县的出生和婚姻记录。我还从各种不同的人那里了解过信息,和他们交谈并不需要赖斯本人点头——从她在伯明翰和塔斯卡卢萨的邻居到丹佛的同学,再到乔治·舒尔茨、詹姆斯·贝克以及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等老布什政府的同僚。我常常想,我这种搜集信息的方式就好像赖斯已经不在人世了,因为我没有第一手信息来源,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没有。

而赖斯最终还是给了我肯定的回复,我最终在7楼办公室见到康多莉扎·赖斯本人的时候,已经是2006年5月。她的朋友兼同事科伊特·奇普·布莱克曾告诉我,赖斯一定会同意,看来他所言非虚。布莱克曾是我在斯坦福的国际关系学导师。正如多数学生与教授的关系一样,我和布莱克并不如何熟悉。除了在课堂上,我与他见面的机会仅限于我去找他签我的课程计划以及毕业申请表的时候。

我与赖斯并无联系,尽管她曾在斯坦福任教,而我在1980年代后期曾在斯坦福攻读国际关系学的苏联研究。我在斯坦福就读的那些年,有一半时间赖斯都不在校,除了在20世纪90年代见到在ABC新闻节目中以评论员身份出现的赖斯,其他时候我都没见过她,直到2000年10月,我们才终于在外交关系协会找到了交集。那时我刚进入这个机构一年,而她则领导着总统候选人小布什的外交政策团队。当时在场的有几百人,非裔美国人寥寥无几,而我与她就是其中两个。她没有拿稿子,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讲完后所有人都起立鼓掌。

写书之前,我与赖斯仅有过一次面对面的接触,那是在2005年《新闻周刊》的编委会上。但2006年5月她与我会面简单交谈时,她周身散发出的优雅和温暖的气息让我觉得我和她相识已久。我们坐在一起,在场的还有她的公关顾问。我向她详细说明了我的意图。我告诉她,我想发现一个真实的康多莉扎·赖斯。我原本是一个来自新泽西特伦顿的穷孩子,我的家族成员来自南方,而我是这个家中第一个出生在北方的成员。我的人生因为接受教育而发生了改变。进入斯坦福后,我的职业生涯便开始与国际关系挂钩,我先后担任过驻外记者和编辑。工作之余,我参加了阿尔伯特·奥利弗项目,这是纽约市的一个非盈利项目,主要目的是帮助有潜质的非裔和拉丁裔孩子进入私立学校就读,希望他们的人生能因为接受教育而发生转变,就如同我和她一样。换言之,我告诉赖斯,那些触动了她的话题也同样鼓舞了我:种族、教育、机遇以及外交。

会面接近尾声时,赖斯答应提供她的家人和朋友的联系方式,并愿意另找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尽管后者她无法保证。但2006年底,她花了三个多小时,接受了我的两次深入的采访。

赖斯的公私分明是出了名的,同时她又非常自律,她那一代的南方非裔美国人都坚信做人要有礼有节,而且要严格区分公私。

赖斯的许多亲戚朋友最初都不太愿意透露她的个人信息,尤其是那些他们认为会给赖斯带来误解和困扰的信息,但最后他们都变得非常配合。我认为,他们都乐于看到赖斯被刻画成有血有肉的鲜活模样,而不是通常公众眼中那种单薄的形象。对赖斯的亲友来说,她不只是小布什的红颜知己,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向我描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赖斯。

我访问的人之中,多数是像玛蒂·雷·邦兹这样的八十多岁的南方黑人女性。在她们所成长的年代地区,跨种族的交流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极为罕见——尤其是民间的——坦白说,如果我是个白人传记作家,她们应该就不会与我分享某些信息了。时至今日,美国依然存在这样的情况。这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赖斯的继母克拉拉·赖斯才60多岁,她也是伯明翰本地人,当她打开门见到我的时候,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他们没告诉我来采访我的是我们的同胞!”)

那些上了年纪的非裔美国女性告诉我,她们愿意与我分享她们的故事,是因为我是个“很不错的年轻人”。即便当了二十多年的记者,在传播这些讯息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依然会觉得有些不安。但我的职业责任还是超越了个人的情感。雷家族,尤其是这个家族的后人所熟悉的东西——责任和秩序——一直以来都是这个家族的信条。

我已尽了最大的努力把我这本书的主角完整地呈现给读者。我尝试着去探索她个人生活中世俗的一面,去解答公众心中的历史的问题。感谢那些出现在康多莉扎·赖斯生命中的人,感谢他们给予我信任,并与我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贡献充实了本书的细节。对于要求以非正式对话方式进行采访,或要求不署名的采访对象,我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我并不求立即在他们心中留下审慎的印象,但我希望,终有一天,他们至少会认同,我所说的一切都是诚实和公正的。

马库斯·马布里

巴斯基特,纽约

2007年1月31日

书评(媒体评论)

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2005年,她成了美国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在美国历史上从没有一位黑人女性掌握过如此大的权力。

——杨澜

她的青云直上让美国年轻黑人明白“黑色的力量”意味着什么。

——《纽约时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8: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