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有的优势,造就了现有的香港人。陈冠中无疑抓住了时代的要害。
香港人了解自己必读,外地人了解香港必读。——龙应台
香港文化大家陈冠中,曾获《亚洲周刊》十大好书,香港书展“年度作家”等无数荣誉。
《香港盛产我们这样的人(精)》以小说的方式,深度解读香港人的心理,抚掌称快,恍然大悟的文化解读!
陈冠中所著的《香港盛产我们这样的人(精)》是一部小说作品集,包含一部中篇和两部短篇,写作时间跨度二十五年,讲述回归前后的香港故事,分别以过着波希米亚式生活的海归游子、注重游戏规则的现代专业人士和天天去茶餐厅吃饭的半“鬼佬”为主角,以传统的言情故事、老练的人情世故,去写某一角都市的深层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老朱掉转头向后面的太太们说:“小周先生真好,香烟老酒全勿会吃,老实人。老周先生阿拉认得,华丰纱厂做会计辰光已经认得了,一道在甬江状元楼吃过饭。跟小周先生交关像,样样勿来。”老朱说的是事实,小周没有接话。老朱是老资格迎宾,走来走去,完全不为他近二百磅的体重影响,朋友间有喜庆,这份迎宾差事少不了他。
小周并不喜欢人家说他老实人,但是朋友圈都爱这样说,那就老实吧。今天他的确是不太想别人注意他。初次染头发,不晓得别人看不看得出。小周四十出头,脸孔嫩嫩的,但白头发不少。还是老朱保养得好,虽然血压高点,可是满头乌黑。小周的白头大概是遗传的,老周先生也是这样一头。怎么样说也好,小周总觉得给人家知道自己染头发不好意思。他仍是巧练地吃瓜子,旁边的太太们正在谈论她们的儿女,小周不感兴趣。他并不是有什么主义思想,但事实是他来了香港冒廿年,还没讨着老婆。他并不是不晓得有家室的好处,他的朋友大多结了婚,也不见得苦到哪里去。今天请客的陈俊甫就是好例子。陈家双喜临门,陈老太太七十大寿,健得不得了,陈大公子伟仁美国归来,学业有成。陈老太太嘛是陈夫人的姊妹淘一致公认最开通的婆婆,平常吃饭睡觉,再不是就搓几圈麻将,什么都不管,所以现在仍然和陈俊甫他们一道住。那位少爷说起来更海威了。他在香港大学毕业后,在麻省读了个博士学位,是真材实料的航空工程师,叔伯辈当然只有称赞。陈家三代同堂,个个争气,正如陈俊甫新买的一幅名家字画:“积善之家必有余荫。”
小周吃了一口茶,吃起瓜子来他不能停口。陈伟仁在圆台面的另一端,好像今天的宴会不关他的事,静静地一个人坐着。小周跟他点了头。小周刚来香港的时候曾替在念小学的陈伟仁补习了一段时期,自己的学生就算做了博士到底还是自己的学生。
另一边陈太太在门口中乐队前嚷起来,两手舞来舞去抖得手腕上几串金镯子响朗朗的:“来啦来啦,我的好妹妹哟,为啥嘎慢啦,现在才来,急煞我啦。”陈太太的妹子嫁了姓王的珠宝商,生活写意极了,看她新烫的头发,亮闪闪大得要命的蝶形心口别针贴贴地别在显得略紧的枣红色丝绵旗袍上,神气活现地走进来:“阿姊,恭喜恭喜!嗳哟莫讲了,就是小王部车子被人家碰了后面,气煞我啦,还好人没事情。阿平阿中叫人了勿?”她两个儿子朗声说:“恭喜大大阿姨!恭喜大姨丈!恭喜外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也真是后生可畏,才十五六岁却差不多六英尺高了,而且两个都神采飞扬,像足他们妈妈。小周顺便价拨一下散满半台的黑瓜子壳,只觉得印象中自己七个兄弟个子最高的是老六,也不过五英尺八九英寸。对啦,就是他上个月在新疆结婚。兄弟之中,除了最小的老七年纪还没有到国家的结婚年龄,就剩下自己这个做老大的还未娶。不过他们都没出来,没来香港,我来了香港……
“小周,啥辰光请阿拉吃喜酒呀?”陈太太妹子虽嫁了人老脾气不改,专捉狭人。小周略带尴尬说:“阿妹,侬来啦?勿要开我玩笑。”
“好好好,对勿起,乱讲闲话,等一息罚我吃酒。”她笑着,转身像微醺的活鱼一样,游到别的人堆里去了,捉也捉不牢。
P33-P35
两短篇,一中篇,二十五年。
唐番交杂的婴儿潮世代,五十年代横空出世,六十年代孵长,七十年代登场,担大旗演义新香港大戏,时口沫横飞,时语无伦次,翻跟斗,耍花枪,搞特效,打锣打鼓,花样挺多,好歹落个热热闹闹、生生猛猛,正飞扬得意,忽然日转星移,台上招式用老,台下意兴阑珊,戏尾巴说着拖着到今天,黯淡退场,没多少掌声,也该是另一台戏开场的时候了。
感谢:牛津林道群,凑三拙作成集;也斯,百忙中写序,含信息量却高,并让一条线索的香港写作不致失落。
(感谢:黄子平兄钩玄提要的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