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德雷克的理念截然相反,德雷克主张“全体船员是一个团队,绅士们要与水手一起劳动出力。”
王权总是声称有权“强征”或强压水手进入海军。据说,撒克逊国王时期就有权要求任何一个子民到民兵部队或军队服役,但多年来随着海军在国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海员身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在中世纪,军舰就是武装的商船,海员也随着船只入伍。后来,军方普遍向海员支付一点儿钱,作为一笔“预付款”以让他们留下来服役。因此,“强征”男丁进入海军这种说法变得有些歧义。在亨利八世时期,征兵的过程很温和,水手可以得到不错的补偿,而且战争时问也较短。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1588年7月29日,在耽搁很长一段时间后,西班牙无敌舰队被发现从普利茅斯出发。据后来的一种说法,当时德雷克正在打保龄球,在得到消息后决定结束比赛。这并非谬传,因为他本来就在等待潮汐,他的计划是跟在无敌舰队后面利用风浪,即在航海上占据有利位置,这样他就可以随心所欲攻击敌人。西班牙的舰队有130艘军舰,载有将近3万人,其队形被英国人看作新月形(但实际上要更为复杂)。不过,至少有一个传言可以打打折扣。西班牙的战舰和英国的比起来并不算庞然大物。即使有几艘大船,也主要是用来运送军队的。而且,即使双方在小一点的战船上有一些差异,也主要体现在霍金斯建造的西班牙大帆船上,其差异也远非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传说中所认为的那么大。
英国的舰队有大约110艘战船,但大部分是征用的商船,动力不足。德雷克当时仅是副指挥官,因为按照传统,舰队要由一位贵族指挥,这支舰队的指挥官是海军大臣霍华德勋爵。在很多次交战中,英国的舰队试图利用他们的火炮远距离进攻,但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很有限。在波特兰岛外的一次交战中,英国的“拔毛”(feather plucking)战术被证明是徒劳无功的。此后,舰队被分为4个小舰队展开更有力的进攻。结果俘获了两艘西班牙战船,不过是在他们自己相撞误伤之后。进入英吉利海峡一周后,西班牙舰队停泊在格拉沃利讷外,此时英国动用火船攻击他们。尽管这些火船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武器,但西班牙舰队正抛锚停泊着不动,船上的船员对这种爆炸船心存畏惧,因为在3年前荷兰人曾在安特卫普使用过,让他们吃尽苦头。最终,无敌舰队的队形被破坏,英国战船趁机驶入他们中间,使用短射程重炮展开进攻。英国人的再次装填技术比西班牙要好得多,西班牙人将舷(侧)炮看作一次性武器,只能离开战区后再进行装填。为此,处于劣势的西班牙舰队放弃了与帕尔玛的陆军联合起来的想法,掉头绕过苏格兰北部返回,其中很多船只在暴风雨中失事。格拉沃利讷战斗之后一周,伊丽莎白女王通过在泰晤士河边轻便马车上对她的士兵发表的一段演讲而名声大振:“我深知我有一副弱女子的身躯,但我有王者的心和胃口;我坚信无论是帕尔玛还是西班牙,甚或欧洲的任何君主,从此都不敢再踏入我王国的边境。”
P(10-11)
“英国皇家海军的历史漫长且辉煌……作为其所在领域公认的专家,布莱思·莱弗里(BrianLavery)将海量信息浓缩到一本书中,而且是以一种非常平朴、可读的方式”。
——《先驱》杂志(Ancestors magazine)
“这本精彩的图书为我们讲述了英国皇家海军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海军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准国歌‘大不列颠颂’(Rule Britannia)灵感的来源……作者让德雷克、霍金斯、纳尔逊和罗德尼等英灵重生。”
——《好书向导》(The Good Book GLlide)
“如果一位有权影响国防支出的白厅官员正计划这个周末读一本书消磨几个小时的时间,那么这本书是他应该选择的。这会使他想起,在冲突和战争不断的岁月,我们国家名称中‘Great’这个词很大程度上来自海军的功绩”
——《西部早间新闻》(Western Morning News)
“这本书概述了英国皇家海军从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不过,还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内容,着眼于展现海军水手的本来面目。一艘15世纪战舰上的船员实际上需要完成什么工作?18世纪高桅横帆船上的水手可以获得怎样的给养?诸如此类细节帮助我们理解、体会海军先驱的生活……一部绚烂的书卷。”
——《家史月刊》(Fainily History Monthly)
今天的皇家海军比德雷克、纳尔逊、费舍尔或丘吉尔时代火力猛得多,射程也远得多。在19世纪初,皇家海军有1000艘战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家海军有8000艘战船,而现在,这个数字是88艘。不过,现代最小的巡逻船也足以抵挡并摧毁纳尔逊的整个舰队,它可以逆风航行,躲在对手射程外,使用30毫米口径火炮一个接一个地将对手战船击沉或将其木质外壳烧毁。现在的舰队拥有可锁定处在浓雾、黑暗中目标的雷达和可监测100英里外潜艇的声呐;有能够寻找并攻击数百英里外陆地、海上或空中目标的战斗机。
除此之外,现代海军的三叉戟核潜艇还拥有令人生畏的热核武器,这种武器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所有部队总的破坏力还大,能够摧毁世界上的多数大城市。虽然英国皇家海军在规模和实力上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也失去了昔日所享有的巨大声誉,但她还是一支非常强大、无限灵活的部队,其拥有的军舰、飞机和潜艇能够在海上、水下以及陆地执行任务。不过,正是现在看来相对脆弱、易受攻击的由德雷克、布莱克、佩皮斯、安森和纳尔逊率领的海军,成为了英国实力的符号,也成为大众喜爱的对象,他们通过各种微妙、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了英国甚至整个世界。纳尔逊的战船是木制的,极易起火而且在受到岩石撞击后可能会快速解体。这些战船上的多数船员是被强征入伍的,不像现在的船员有那么高的积极性。除了水面和地平线,他们什么也看不到。在看不到陆地后,他们与岸上的领导机构就失去了联系。
他们的枪炮最大射程仅有几百码,而且海军陆战队不可以离开陆地太远以免与母船失去联络。对于现代航空母舰上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的技术看起来有些原始,但在当时他们的战船是最先进的机器,需要大量技巧才能有效操纵。相比同时代其他国家的战船和海军来说,英国皇家海军是非常成功的,是海上的主宰者。英国皇家海军在保护英国免受侵略、保护英国的贸易和帝国霸权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她在世界和国家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此,她是世界强国的仲裁者,也是英国民主的主要创建者和守护者。这里出现的悖论是:像英国皇家海军这样的一个独裁组织如何为民主的培育做出如此大的贡献?部分原因是海军需要大量军费,而且不仅是短期为军事行动提供补给,还包括长期的战船建造以及职业军官和海员的供养。这些钱最终只能在获得民众——起初由富裕阶层支付大部分税收,但后来税收负担逐渐散布到整个社会——同意后才能募集。亨利八世用掠夺的教会财富供养他的海军,但查理一世在试图通过议会权力之外的途径募集军费上遭遇失败。
此后,国王在扩充舰队时都小心翼翼地拉拢议会,1677年,塞缪尔·皮普斯(Samuel Pepys)对下议院说,“我们的安危都与之相关”。在君权减弱后,扩充海军的计划——如1889年的海军国防法案——还是要征询议会的意见。20年后,部分权力移交给民众,1909年,人们走上大街,拉出横幅要求建造更多的无畏战舰——“我们想要8艘,我们不能等了”。与陆军不同,海军在人员控制调动方面较弱,尤其是在大部分船员都是强征入伍、一有机会上岸就想逃跑的情况下。议会对17世纪50年代压制这个国家的克伦威尔的少将们记忆深刻,仅通过了按年赋予陆军军官法定权威的《兵变法》(Mutiny Act)。而与此对应的海军的《战争法规》(Articles of War)是永久性的。英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依赖她的海军,除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外,基本上不需要大规模陆军。与西班牙、法国和后来的德国不同,陆军在英国的政治上从来都不是主要因素。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时,海军都是事务缠身,总体来看,海军军官很少有时间(或兴趣)关心政事。在船上,海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独裁专制。《“邦蒂”号》(Bounty)小说中布莱船长的残暴是被大大夸张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罕见的。当然,船长手中令人生畏的惩戒权,也许比守法社会中的任何人都要大,但他们要管好自己的战船,需要船员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船上生活会很自然地在拥有共同目标的全体船员之间形成一种凝聚力,尽管也像其他群体一样有一些差异和分歧。只有当船内或船外出现管理不善时才有可能发展成兵变。1944年,海军上将马克斯·霍顿(Max Horton)爵士这样写道:“普通战船的全体船员不会出现群体性违纪,除非他们抱有不满或愤恨,而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公道的调查找到原因的。”1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海洋长期占据重要位置。第一位重要的海上人物是乔叟(Chaucer)笔下以达特茅斯港的约翰·霍利(John Hawley)为原型的船员。
莎士比亚常常采用与海洋有关的主题,这可能与他曾在伦敦伊丽莎白港口旁居住有关。《威尼斯商人》以海上共和为背景,而《暴风雨》取材自1609年在巴哈马群岛沉没的“海洋探险”(Sea Venture)号。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在新闻业的职业生涯堪称不寻常,但是他的声望还是来自一本书。有人认为《鲁滨孙漂流记》是第一本英文小说,其影响绵延一个多世纪。许多年轻人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开启他们的航海生涯。托拜厄斯·斯莫利特(Tobias Smollett)原本是海军的一位外科医生,他在乔治王朝统治时期海军的苦难岁月中完成了《罗德里克·蓝登传》(Roderick Random)和《汉弗莱·克林科传》(HumphreyClinker)两本小说,其中描绘了一位半吊子船长。“我看到他以一种虚弱的样子懒洋洋地倚靠在沙发上,他的头由他的贴身仆人支撑着,这位仆人还不时把一个嗅盐瓶送到他的鼻子边。”弗雷德里克·马利埃特(Frederick Marryat)上校曾在托马斯·科克兰(Thomas Cochrane)手下作海军见习军官,后来成为19世纪中期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小说围绕一位年轻海军见习军官的生活展开,这对于当时的小伙子们来说很有吸引力。他所描写的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故事风靡了一段时间,一个世纪后又被福里斯特(Forester)描写的霍恩布洛尔(Hornblower)船长小说所替代。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位执行独立任务船长的遭遇,在收音机普及前,小说创作者还是有很大的主动权。后来的作家中比较有名的要数帕特里克·布莱恩(PatrickBrian)。虽然他将福里斯特的著作斥为“只供消遣而无文学价值的作品”(“pap”),但他吸纳了其中的一些手法,描写的是一位执行别动任务(detached service)的护卫舰船长,他所写的一系列书籍赢得了世在拍摄英国广播公司系列片期间,丹·斯诺在国家档案馆查阅1789年的《所得税法》界各地读者的喜爱。英国的所有地方距离大海都不超过80英里,而且在精神上这个距离还要近得多。海洋影响了我们的词汇,这可以从一些著名的短语得到印证,如“by andlarge”(总的来说),“nip and tuck”(势均力敌)和“chip on his shoulder”(愤愤不平)。海洋还影响着我们的装扮,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男孩穿的水兵服到现代的游艇服和甲板鞋(平底帆布鞋)。
更为深远的是,英国人的自由意识使得这个国家能够与欧洲的极权主义者——从路易十四到希特勒——相隔离,为此她也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它是一个大帝国的重要财产,使得英国在近代早期走向繁荣,今天还可以从这个国家多种多样的人口反映出来。这个帝国不是由海军创造的,但却是由它捍卫的。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这个帝国的存在,英语才成为世界语言。
不管怎样,海军自身常常反映出这个国家的阶级结构。在航行年代,它是世界上最能体现精英主义的体系之一,像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可以凭借能力升为指挥官。在维多利亚时代,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军成为最受阶级束缚的体系之一,20世纪前半段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扭转这种局面。英国皇家海军出了多位英雄人物,其中包括德雷克和纳尔逊。除了他们,无数英国人在绵延数个世纪的时间长河里在海军舰队服役。本书所讲述的就是他们对世界的影响。
由布莱恩·莱弗里所著的《海上帝国(海军如何锻造现代世界第2版海上力量)》一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橡木之心”、“金色海洋”、“高潮”、“突变”。沿着皇家海军从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立威于海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渐没落的时间轴,横向拉伸,讲述了皇家海军如何一步步崛起的“家史”,又如何在海上贸易中击败强大的对手,成为“大英帝国治下和平”的海上警察,最终建立了覆盖全球陆地面积四分之一,“帝国领土之上,太阳永不落下”的“日不落帝国。书的内容详实,划分的四个部分也对应了英国皇家海军崛起、发展、鼎盛、衰落的过程。对于想了解皇家海军历史,探索海军编制、作战艺术,回顾经典海战传奇的军迷们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布莱恩·莱弗里《海上帝国(海军如何锻造现代世界第2版海上力量)》“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从而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英国海军是一个大帝国的重要财产,使得英国在近代早期走向繁荣,今天还可以从这个国家多种多样的人口反映出来。这个帝同不是由海军创造的,但却是由它捍卫的。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这个帝国的存在,英语才成为世界语言。不管怎样,海军自身常常反映出这个国家的阶级结构。在航行年代,它是世界上最能体现精英主义的体系之一。在维多利亚时代,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军成为最受阶级束缚的体系之一,20世纪前半段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扭转这种局面。英国皇家海军出了多位英雄人物,其中包括德雷克和纳尔逊。除了他们,无数英国人在绵延数个世纪的时间长河里在海军舰队服役。本书所讲述的就是他们对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