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朽师魂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向晏漪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地处崇山峻岭中的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镇,有一块狭长的冲积平原,平原中有一条河弯曲流过,此河名日茹水河。河东名日罗家岗,背靠朝天观;河西名日七家坪,以前名字为姚家坪。或许因“姚”与“摇”同音,摇来摇去,摇得这一带年年灾荒,战乱不止,鸡犬不宁。本地人认为此地名不吉利,决定更改地名,因这里住着覃、吴、李、陈、张、曹、钱七姓人家,故人们就把此地更名为七家坪。

七家坪四面环山,北面的山像一座圆柱形的甑子,人们把它取名为甑子岩。“甑子岩,甑子岩,只准吃来不准攒,谁若攒了来年不要来”,这是在当地人们之间流传的俚语歌谣。七家坪西北角瓦渣峪后茂古岭的半山腰有个猫脑壳顶,顶的左侧约20米处有块平地,叫飞机塔。因民国时期一架直升机没汽油了迫降于此,四乡五里的人赶来看热闹而得名。猫脑壳顶的下面有个高约4米,宽约2。5米,长约6千米的黑洞,一直延伸到中坪的麻溪峪。

据传说,山下村民家如有大务小事需要碗、杯、勺、筷,尽管来借。只要你在洞口往里走5米烧点香纸,说出你的来意,一扇石门会自动打开,东西点好后,石门会自动关上。假如需要借甑子可到甑子岩去借,那里大、中、小三种型号的甑子都有。但到后来,山下有个贪心懒汉到石洞借东西后,少还了1只碗、10个杯子、10把勺子,石门震怒,从此就紧闭不开了。

七家坪东面的山最高、最奇、最秀丽,那里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著名景点朝天观。

七家坪西面是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脉,仰望去,巍峨高耸,像一位英姿的女将军镇守边关,当地人把它命名为望军岩。

相传唐朝中期,天下战乱不止,七家坪一带许多男丁被征去守卫边关。山下有一户贫穷人家,男女喜结连理时只有十七岁,小两口相敬如宾,恩爱有加。新婚妻子突然获知第二天丈夫强行被征去服役,小夫妻难分难舍。

一个炎热的夏天,一名道士云游至此,他看到这里景色优美,就在千年桂花树下摇扇乘凉。道士手抚胡须对乘凉的人说:“此处风水极好,十八年后必出个将军。”众人不信,道士拿着浮尘而去。

十个月后,第二年农历三月十八午时,天空突然出现两道彩虹。这户女子产下一女,重十斤有余,骨骼粗大,眼大有神,声如洪钟,大哭不止,直到天黑才慢慢停下哭泣。

丈夫被征兵服役四年,同乡的一些男丁早就回家,其妻思夫心切。每月农历初二、十二、二十二申时,该妇女都会准时站在高耸的望军岩山顶上眺望,寻找丈夫的身影。

幼女长到七岁时,同母亲一起站在望军岩山顶上寻找父亲的身影。

幼女到私塾读书时比同龄孩子高一个头,下课玩耍时伙伴们都听她的,就是比她大三四岁的孩子也听她指挥。该女聪明伶俐,悟性高,读书过目不忘,教书先生很是欣慰,说她长大后会有个好前程。

不知不觉过了三年,该女已满十岁,力大无比,臂力过人,想学武艺,全村决定筹措银两送她拜有名望的武术宗师学武艺。

半年后,一天风雪交加的夜晚,少女迷迷糊糊随两个白胡子老道来到一个山洞里学武艺。少女家人知道后很着急,找了许久没有音信。少女学艺用功刻苦,一点就通,六年后武功大进。

少女回到家时已满十七岁,吵着出外寻找父亲,其母担心不允。少女要爷爷、奶奶给母亲说情,母亲终于答允。

P14-15

后记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人们的思想容易受到波动的时代。我们一面搭乘着经济腾飞的列车,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争夺着名与利;另一面却又在富足的物质生活中放慢了灵魂与道德的脚步,忘却了及时补充精神食粮。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一个有信仰并有信心为坚持这个信仰直面坎坷的公民,我们需要一个呼喊民声并竭尽全力保民生的共产党人。

湖南张家界不朽师魂覃东荣就是这样一位好公民、好共产党人。他高举共产主义旗帜,坚信社会主义美好;他站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殚精竭虑;他舍小家为大家,心系百姓疾苦,一生清正廉洁。覃东荣廉洁奉公、舍己救人、艰苦奋斗、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崇高献身精神在贫困山区人们的心中永不磨灭。他的事迹彰显了为民而活的崇高品德,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楷模!

人去精神留。在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时,当地部分党员教师群众不想让覃东荣同志的精神永远埋在土层深处。他们说,覃东荣的精神不应该只属于他自己、他的家人,而属于整个社会,还是要违背他的遗言,将他夫妇献身贫困山区教育的感人事迹撰写出来,予以推介。

欣闻纪实性文学作品《不朽师魂》一书即将出版发行,我甚为高兴。该书顺应当地民众的呼声,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张家界市山村教师向晏漪在张家界宣传、教育、文联等部门支持下,经过八年的实地采访,并根据亲身感受精心构思写成的,多面而真实地反映了山区中小学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全力落实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史实,是我省乃至全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缩影。从他的身上,人们可以领略到一大批教育工作者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怀和执着的追求。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应该肯定,值得推广!

该书主要记录了覃东荣同志的助学义举。1986年覃东荣的月工资不到200元,家里穷得叮当响。在家庭经济状况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贫困山区早日脱贫致富,他同妻子伍友妹毅然收养了6名失学儿童,6年如一日抚育他们直至他们初中毕业。1996年儿童节,他去世时死不瞑目,担心有学生失学,家境一贫如洗,欠债2万元。乡亲们为他的遗体穿衣时,竞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寿衣,最后只好含泪将几件旧衣及两件破烂的运动衫作为寿衣穿在他的遗体上!

出版本书,一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覃东荣,学习覃东荣精神,希望社会上出现更多像覃东荣这样的共产党员、这样的教育工作者;二是想让人们了解贫困山区发展教育的艰辛,激励更多人来关心支持贫困山区的教育;三是想将他的感人事迹拍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想从该书的销售利润,及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话剧等版权费、播出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成立覃东荣教育基金会,扶助贫困学生,将他扶贫助学的火炬永远传承下去,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能够了解这个基金,并伸出关爱援助之手。

《不朽师魂》的主人公覃东荣非文学艺术塑造的典型,而是现实记录的真实人物。他1938年出生于湘西北大庸县西教乡七家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土家族,中共党员,1993年因公负伤致残,1996年因伤病逝,时年58岁。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他的一生中许多事迹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倾注一腔激情,奉献教育事业”,这是他的初衷,也是他一生奋进的思想基础。覃东荣虽出身寒门,但其先祖父“孝悌忠信”礼仪尚存,让他从小就受到熏陶。因此,覃东荣从小就能精心照料三个弟弟及长期生病的母亲,并随父亲下地干活,用其稚嫩的双肩撑起这个贫困的家。稍长,家乡解放,即沐党恩,思想开始成熟,15岁时,他在党的关怀下走进学校读书识字。他由衷地热爱共产党,热爱新社会。当他念及两个适龄的弟弟还没上学,同时看到周围与他同样大小的孩子也还没有上学时,又萌生了一种想法: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为了使三个弟弟完成学业,他千里徒步找工作。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使覃东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共产党的教育培养、新社会的无声感召,使覃东荣乘风斗浪、勇往直前。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工作鼎心切意,作风清正廉洁”,这是覃东荣校长始终坚持的人生信条。他勤奋工作,人们授予他“孺子牛”的光荣称号。他自己却永远也不满足,一直身躬力行,任劳任怨地拼搏。他任校长32年,却坚持第一线的教学工作,曾5次因过度劳累而晕倒在讲台上,大家急忙扶起他,要送他去医院,他苏醒之后立即推开学生说:“我没事,不要紧的!”又站起来肚抵讲台,继续把课上完。为了保生留生,一个也不能少,他身先士卒,带头家访,拖着残腿拄着拐杖走遍了教字垭镇的每个角落。遇着坡陡路滑,上坡他就手足并用爬,下坡就手足并用滑。30多年中,他访问学生10000多人次。在覃校长与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教字垭镇中心完小筑起了一道堤坝,它既是防止学生流失的“安全堤”,又是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堤”。于是,教字垭镇中心完小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年年都是双百,成为全省贫困山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创优集体。

覃东荣一贯以校为家,在教字垭镇中心完小工作的13年间,每逢节假日,为了使得老师们得到正常的休息,也为了减轻学校的经费开支,他不计报酬地加班加点、义务守校折算成标准工作日2500多个。此外,他为维护学校安全和学校财产不受损失还做了大量工作。

覃东荣校长只讲贡献,只重务实,他是廉洁奉公的榜样。有一次他开公开会迟到两分钟,不仅主动交出两元罚款,还将自己的检讨贴在校务栏里。凡上级领导来校检查工作设招待餐只许专管人员作陪,自己绝不参与。他自己到村小或片小检查工作时,却坚决不吃招待餐,也不收受任何礼物。最感动人的是,他在临终之际,没有任何要求,只叮嘱家人不要忘了为他交党费,人们缅怀他是“焦裕禄式的共产党员”。

……

张家界市电视台副台长李文锋,湖南诗词协会常真中,覃东荣的同事覃建新、赵如秋、曹永富,覃东荣的学生覃正胜,教师彭平洲、田奇华、吴金平、宋德珍等为主人公写诗词或对联。

退休教师石福初对文章的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永定区委机要局原局长宋毅利用休息时间看书稿,并对书稿章节标题提出了修改意见;教师彭平洲在初稿创作之时经常将书稿拿到家里修改,在遣词方面作了许多努力;教师覃建新撰写了书稿的某个章节及对后记撰写提出合理的建议;自由撰稿人屈先登对初稿的部分章节进行相应调整并修改润色;张家界日报社总编室原副主任李康学对初稿结构作调整,并修改润色;退休老教师陈子玉很重视本书的出版工作,不顾年岁已高,就该书体裁、构架及内容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感谢爱心人士陈湖苏、许云静、吴贵方、秦泰东、聂井周、陈银周等照相,覃松辉、覃正顺摄像,覃松辉、卢利文制作光碟。

感谢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湖南记者站原站长唐湘岳、通讯员张留,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袁汝婷等采访报道过主人公及主人公妻子伍友妹所有的记者朋友!

另外还有一些朋友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帮助,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请谅解!

本书能顺利出版得到了爱心单位及个人的资金支持。感谢湖南省文艺创作扶助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管群华、省文联组织联络处处长谢群,张家界市副市长田华玉,张家界市财政局局长吕毅、张家界市委组织部、张家界市委宣传部、张家界市财政局、张家界市教育局、张家界市文联、永定区委组织部、永定区委宣传部、永定区教育局、教字垭镇党委政府等对此书出版给予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你们的赞助和支持,本书的出版将成泡影。衷心谢谢你们,祝好人一生平安!

在撰写过程中,虽然笔者已经竭尽全力,但因水平有限,未能将主人公的事迹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存在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加以完善。

衷心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本书撰写、出版、发行及覃东荣教育基金成立的各界人士!在此一并致谢!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透支过度逝医院 万人涌来悼英雄

第二章 出生乱世盼识字 沐浴党恩上学堂

第三章 徒步千里找工作 跋涉路上遇恩人

第四章 百里挑粮挣学费 拾金不昧众人颂

第五章 教字铭记执教鞭 心中梦想终实现

第六章 女童犁田挑重担 志同道合结姻缘

第七章 儿生六天妻仙逝 痛失爱妻抚婴儿

第八章 徒手建校感乡村 有饭同享济同事

第九章 危难之中救学生 身体致残终不悔

第十章 培养幼子凝毅力 跪悼慈母泪长流

第十一章 临危受命展宏图 立体网络强校风

第十二章 严谨治校正品行 深化教改求质量

第十三章 勤俭治校树正气 开源节流账目清

第十四章 座谈教改求实效 外地考察取真经

第十五章 关爱学生深夜访 爱生如子施恩惠

第十六章 爬遍青山访学生 收养儿童传真情

第十七章 替父守校遭火灾 谢绝救济子承业

第十八章 举步维艰抚学生 为生居住建寒舍

第十九章 清正廉洁拒礼物 严于律己终入党

第二十章 平淡人生争朝夕 淡泊名利求实际

第二十一章 严管子女树形象 遵守制度作表率

第二十二章 净化环境驱亲友 跋涉乡村撰校史

第二十三章 编外妈妈撑蓝天 爱洒乡间人世情

第二十四章 率先普九受褒奖 爱校如家拒补助

第二十五章 调查路上身负伤 瘫倒在床心向校

第二十六章 卧病榻心系师生 众校长深受熏陶

第二十七章 沿夫道路传火炬 身着绶带洒热泪

第二十八章 模范重病牵人心 青山依旧驻精神

附录

 缅怀东荣老校长弘扬精神建名校

 张家界市教育系统学习覃东荣事迹选编

选编1 张家界崇实小学 弘扬覃东荣事迹 争做师德模范

选编2 传承雷锋精神 学习最美师魂

选编3 武陵源区教育局机关、各学校学习最美师魂覃东荣事迹

 诗祭“拐杖校长”覃东荣诗词选编

 《一封公开信》

 覃东荣一生活动年表

 不能忘却的记忆——谨以此文献给已故尊敬的覃东荣校长

 关于开展向覃东荣同志学习活动的部分党员、教师、群众代表签名单

序言

欣闻《不朽师魂》这部纪实作品将要出版,我认真捧读。读着读着,字字情深,句句芬芳,感人的文字渐渐触动了我的心灵。在这字里行间,我不仅读到诸多的意外,更感受到湖湘文化、教育强省的精神脉搏在我眼前强劲地跳动,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已故覃东荣的事迹却远不止于此,他以爱立德,立德为本,本固而道生,实现并升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德如月,亘古辉映。自古以来,师德育人、化人、树人。覃东荣的言行与我们老祖宗的德育思想一脉相承。

孔子办学,创师德之范,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覃东荣对《论语》烂熟于心,比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覃东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

学习孔子后,覃东荣对荀子、墨子、孟子等师德体系如饮甘露;对董仲舒的“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谨记于心;对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耳熟能详;对朱熹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躬体力行。如此,他便达到了王夫之所说的“德以好学为极”“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的臻至化境。

师德如梅,斗雪流芳。当今社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教师是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美崇高事物与新生一代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覃东荣就是这个桥梁和纽带中的佼佼者,纵观他的光荣事迹,他是在这吐故纳新、绵延不绝之师德历史长河中绽放的一朵奇葩。

覃东荣同志从教35年,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严谨治校,爱生如子,无私奉献,先后担任7所乡村小学负责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他去世多年后,当地群众仍对他念念不忘。

尽管覃东荣自己的家庭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却累计为贫困学生垫付学杂费、生活费三万多元,并收养了6名贫困学生。他舍生忘死,抢救落水学生,左腿落下了终生残疾。他节假日义务守校、不计报酬,加班加点折算成标准工作日2500多天,却从没向单位要过一分钱。他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30多年拄着拐杖走遍了所在镇的每一个村庄,上、下陡坡时只能手脚并用,缓慢爬行,每年家访近400人。灾害来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和学校财产的安全。

他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动力?这与党的关怀和培养是分不开的。15岁那年,家贫如洗的覃东荣,在党的关怀下走进了学校。他曾经这样写道:“我的生命是党给的,我的知识是党给的,我要报答党的恩情,我要把我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让所有读不起书的孩子都有书读。”

覃东荣对工作要求严格谨慎,一步一个脚印,绝不拖泥带水。他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顶住各种压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山村小学办成了“全国先进单位”,并荣获贫困山区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优秀集体,其教育目标管理经验在全省农村中小学中得到大力推广。直到去世的那一刻,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学校、同事还有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他用自己的行动都做到了。

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至理圣言来形容覃东荣的一生,那是再贴切不过了。为了节省开支,学校的课桌椅坏了、墙破了,都是覃东荣和老师们自己动手修;上级来人检查工作,他从来不安排进餐馆,就在学校食堂开餐。他廉洁奉公、淡泊名利,许多老师提名他为省劳模候选人,他却婉言谢绝了;他拒绝了《人民日报》记者的专访,他说:“学校搞得好,是大家的功劳,不是某一个人的。”他倒在了校长岗位上,临终前对妻子说:“我死后不要买寿衣,就穿旧衣,不要开追悼会,不要立碑,把节省下来的钱多扶助几个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不然我死不瞑目!”如今一座土坟静静地躺在家乡的大山之中,一抹师德之魂却亘古长存。

师德如鹤,鸣响清远。一位普普通通的山村小学校长,为何辞世十余年还让人们念念不忘?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成百上千的人们自发地去缅怀他、去祭奠他?他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引起人们对他如此的崇敬与爱戴?师德善行,自在人心。只要你饱含深情地读完此书,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为师之道,立德为本。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只有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言传身教,树立起师德意识,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才能不辱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时至今日,大多数教师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并善于奉献。他们以崇高的师德和出色的教学技能培育出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但因市场经济观点的错位,不当利益的驱动,也有极少数教师迷失了方向,丢失了师德和人格。因此,提倡向覃东荣同志学习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爱生是师德的关键,是师德最集中的表现,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我们要像覃东荣那样,用博大的父爱去关心少年儿童,用无私的母爱去滋养每个学生的心灵,呵护学生的生命,让学生在爱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号召全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要深受学生喜欢、家长称赞、社会公认,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这是总书记对全国教师的殷切希望,作为教师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覃东荣同志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我相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覃东荣”式的好人好事会越来越多。

内容推荐

向晏漪著的这本《不朽师魂》是一部描写张家界市乡村基层中心完小校长——共产党员覃东荣献身贫困山区教育的纪实文学作品。作品的主人公出身贫寒,15岁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发蒙读书,走上讲台后,爱生如子,因两次在危难中救学生而残疾,行走需要拐杖,因此人们称他为“拐杖校长”。为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学生失学,他拄拐拖着残腿,手脚并用爬遍青山劝学,还在自家极度贫困的情况下收养了6个贫困儿童。他廉洁奉公,勤俭治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建“立体式德育网络教育”。事迹感人至深,榜样催人奋进。

编辑推荐

向晏漪著的这本《不朽师魂》是一部描写湘西北张家界市乡村基层中心完小校长——共产党员覃东荣献身贫困山区教育的纪实文学作品,主要记录了覃东荣同志的助学义举。1986年覃东荣的月工资不到200元,家里穷得叮当响。在家庭经济状况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贫困山区早日脱贫致富,他同妻子伍友妹毅然收养了6名失学儿童,6年如一日抚育他们直至他们初中毕业。1996年儿童节,他去世时死不瞑目,担心有学生失学,家境一贫如洗,欠债2万元。乡亲们为他的遗体穿衣时,竞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寿衣,最后只好含泪将几件旧衣及两件破烂的运动衫作为寿衣穿在他的遗体上。

本书导向正确,文笔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是一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比较优秀的书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3: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