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忆的魅力就是这么如此神奇
从表面看,人的记忆活动像变魔术。十年前的某段经历,会突然复现脑际。人内心的小银屏上,也会清晰展现这段经历的场景。各色人物熙来攘往,好像重新进入了当时的情境中,重新品味当时的感受以及再听当时说过的话……
(一)记忆到底怎么回事儿
记忆是人们记住事物的一种能力,是人们满足知性快感的一种典型行为。说得通俗一点,记忆就是我们大脑中储存东西的地方,它能为我们提供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它会记录下我们每天的动态,然后储存起来,等到我们需要的时候,它会提供给我们必要的信息。它是大脑固有的功能,会伴随着人们生命的开始而开始,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亡。
就人的记忆机制而言,它表面上看似简单,其实却无比奇特。人有了这个机制,就能把童年以来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的个性。知识是构成个性的核心。无怪乎在小说中与电视上,我们常看到某个秘密社团或专职警探,使用各种技术,企图消灭受迫害者的个性,摧毁其记忆力。因为,一旦人记忆的内容消失,便不知自己是何人,其思想亦无所依存,变成被动的人,驯服的人,只能听任即时事物影响力的摆布。
人们所见、所闻、所感到的一切,都是记忆的材料,人生就具有记忆功能。因此,人能追忆其记住的一切,直到其生命的终结。然而,人的记忆力又很神奇。人们常常对自己说:“我永远忘不了这个生我养我的故园小镇……”但是,几年之后,他们连小镇主要街道的名字也想不起来了。但也让人奇怪的是,仅仅几小时或几天后,一件偶然之物就突然触发了你的灵感,于是过去怎么也追忆不起的事物,却突然毫不费力地自动浮现在脑海里。
对于其中的原因,人们各抒己见,但迄今仍不能取得一致的认识。就拿“记忆是怎样工作的”这个最简单的问题来说,科学家们的看法就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些人认为是这么回事,另一些人又认为是那么回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难以做出定论。
当然,要想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任何简单的标签、抽象的定义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像物理学家并不能宣称自己已精确知晓电荷是什么,植物学家也不敢夸言自己已摸透了植物生长规律一样,心理学家也不能明白无误地说明记忆的载体是什么。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记忆根本就无法识破。事实上,正是无数科学家的努力,我们已逐步接近最后的答案。
(二)这个档案系统大到你无法想象
具体说,人类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分类精密的大档案柜,里面收藏着数不清的资料。在日常生活中,不论你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或者是读过什么.所有这些信息,都要经过大脑的适当编码,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这时,根据需要程度与重要程度,大多数信息经过简单处理后,给予感觉储存,或是短时储存,而一些重要的信息则经过进一步的编码,进入长时储存。
可以说,在这个分类归档的过程中,记忆功能的汰选作用日益明显,遗忘有时反而成了优点。大脑会自觉地协助你确定哪些信息一时无用,或根本没有用,从而把它们摒在记忆之外,或者把它们搁置起来,从而不使这些无用的信息充斥在你的记忆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会惊讶地发现,一些次要信息明明暂时保留在记忆档案柜里,但事后我们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事实上,这种分类归档、依轻重逐步排除的功能,也就是记忆的效能。
为了让大家能更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举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请记下这个问题:“你今天记住什么了?”然后逐一回答下列问题:
(1)你出门碰到熟人了吗?
(2)还记得他(她)的名字吗?这个人穿什么衣服?
(3)外出时,你曾和谁进行过交谈?
(4)请说出谈话的内容。
(5)在路上,你经过商店了吗?或者你经过小摊吗?
(6)在这些商店的玻璃窗内都陈列了什么样品?或者摊上都摆了什么东西?
这时,你肯定已注意到了:有些细节,简直是不招即至,很快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而有些细节则需要再三追思才能唤起。至于另外的更多的细节,你是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些细节记住了,而另一些细节却忘却了?你是否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去记住某些细节,而忘却另一些细节呢?
一切仿佛是冥冥之中有天意,无论你怎么想,无论你如何去追求,该记住什么,该忘却什么,你的记忆系统总会自觉地为你筛选为你过滤的,这些完全不用你多操心。
这时,我们的问题也提出来了:这种自觉筛选的功能,是依据什么准则的呢?换句话说,你为什么能记住某些细节呢?
无须多想,事实已在眼前:凡是你感兴趣的东西,大多数都记住了;凡是你不感兴趣的东西,差不多都忘了,甚至没有留下一点印象。
由此看来,我们已经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兴趣,这是记忆的先决条件。
这就是说,唯有激发兴趣,才会促使脑神经细胞敏锐灵活,从而形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这样,那些诱发人们兴趣的事物便牢牢地留存在脑海中了。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