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锡诚所著的这本散文集作品《写意凤凰(周明散文集)》中的这些文章语言清新明丽,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情真意切,实现物我的统一,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展现出深远的思想和意境,使读者领会深邃的道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写意凤凰(周明散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明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刘锡诚所著的这本散文集作品《写意凤凰(周明散文集)》中的这些文章语言清新明丽,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情真意切,实现物我的统一,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展现出深远的思想和意境,使读者领会深邃的道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 内容推荐 由刘锡诚所著的这本散文集作品《写意凤凰(周明散文集)》讲述了:这是一个温煦的夜,一个宜人的夜,一个初夏时节五月的夜里。首都民族文化宫灯火辉煌的大厅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报告文学和诗歌获奖作者同在京作家、艺术家济济一堂,欢声笑语,交流着生活和创作,倾诉着感受的心声……窗外,夏夜的柔风轻轻吹来,飘拂着五月的花香,飘拂着清新的空气,人们感到舒畅,感到愉悦。 目录 初见巴金 永远的柳青 不落的星 记忆,驶进往事的海洋 我的心向着你们 如诗岁月 植根生活的赵树理 张光年与《人民文学》 人有尽时曲未终 罗汉岭下正气歌 桑干河畔的忆念 正当月季盛开时 一代师表叶圣陶 醉在茅台 诗心如火烈 冰心的幽默 又见巴金 一生知己 不能忘却的纪念 诗哲艾青 胡同往事 前年我见王洛宾 沙飞,让照片告诉后人 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岁月遥相忆 巴金:一生后一件工作 雨湿神州望故乡 虚怀若谷的季羡林 走近柏杨 将军的心怀 写意凤凰 君借缥缈长恨歌 我与秦腔 夜“闯”中南海 故乡的剪纸 米脂婆姨绥德汉 “我永远不会和你分离” 洛阳寻梦 周养俊和他的乡村牧歌 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一边落叶,一边开花 我见到了“乡党”连战 光未然的黄河情 云水襟怀 道德文章 来自嘉陵江边的花香 多彩的风景 金沙江畔的歌 甲午春节访宗英 试读章节 永远的柳青 作家柳青同志已经离开我们将近一年了,但是至今这位前辈作家生前许多感人的事迹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难以忘怀。而且时日愈长,印象愈深刻。 柳青长期深入生活,是我们的榜样。早在1952年,他就离开繁华的城市西安,落户到了终南山下的长安县皇甫村,成为这个村一名普通的“庄稼人”了。虽然他也担任着中共长安县委副书记的职务,却不曾在韦曲城里坐过一天办公室。他把全家搬到了皇甫村。他的住房是利用村头一座旧庙宇修补而成的,柳青自己又在院里种植了些花草树木,别有一番田园风味。柳青的长篇巨著《创业史》正是取材于皇甫村,酝酿于此,写作于此。他在和皇甫村农民长期的共同生活和战斗中同呼吸、共命运,结下了血肉相连的鱼水之情。 群众把柳青当作知心人,当作自家人:心里有话儿喜欢向他倾吐,遇到困难事儿愿意找他出主意帮忙,哪家女儿出嫁、儿子结婚,总也要先奔村头来告诉老柳。队上的牲口病了急得没法子,队干部半夜里提上马灯也来找老柳,商量医治的办法。柳青在构思和写作《创业史》的过程中,最方便最亲近的老师就是皇甫村的农民朋友。有时他写出一段或一个章节,必要时就念给农民听,征求他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批评,常常是农民社员给了他莫大的启示和帮助。我几次到皇甫村去拜访柳青时,我们的谈话常常被络绎不绝的来客(都是本村的男女老幼社员)所中断。社员们有的来向他报告生产上的喜讯,有的和他来商议某一件具体的工作,还有的是发生了家庭纠纷,来请老柳评议、解决,有的遇到了某些解不开的“疙瘩”,也诚挚地向他敞开自己的思想,请老柳分析帮助……柳青总是耐心地帮助农民朋友们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助社员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队干部、社员们总是愁着来,喜着去,甚至有的两口子面红耳赤地吵着嘴来的,被老柳说服了,走时却高高兴兴,亲亲热热。与此同时,他又十分注意虚心地从农民身上汲取营养,学习他们的优良品德和勤劳的作风。看到柳青和皇甫村的贫下中农亲如一家的动人情景,我觉得柳青之所以能够为我们创作出如此成就卓越的长篇巨著《创业史》,正是他坚持不懈地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生活的结果。这一宝贵的实践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汲取的。 正是由于他如此深入生活,接近群众、熟悉群众、了解群众,所以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人物栩栩如生,语言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引人,生活丰富多彩,真正称得上是农村历史的画卷。他的创作态度也是极为认真、严肃的。有一次在皇甫村时,我偶然在他的书桌上看到《创业史》的人物表。那细致、周密、完善的程度,真像生活中实有其人一样。作者等于给他作品中每个人物写了一部简要的传记。然而这又是典型化了的人物形象。这是多么大的功力啊!当我指着人物表向他求教某些问题时,他笑着说,这些人物像梁生宝他们早已在我头脑里活起来了。他们整天在我脑子里跳腾哩!使你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非把他们写出来不可!我想,《创业史》的成功原因,也许就在于此。 不幸的是柳青积劳成疾,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是我国文艺界的一大损失。柳青对皇甫村人民有着多么强烈而深厚的感情啊!就在他备受林彪、“四人帮”残酷打击和迫害的情况下,他手中使用的战斗武器——笔,被凶恶的“四人帮”夺去了,可恨的病魔又缠上了身,但他依然顽强地与之斗争!1972年5月,当周恩来总理获悉柳青的病情后,立即指示卫生部门为柳青积极治疗,指示陕西省委要对柳青妥善安排,并说:希望柳青养好病,写完四部《创业史》。总理的无比关怀和鼓励,使柳青深为感动,他增强了要加快步伐完成四部《创业史》的信心和力量。于是他在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虽然病并没有痊愈,却于1973年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重返生活基地皇甫村,坚持把《创业史》第一部修改了一遍,之后又开始动手继续写第二部。打倒“四人帮”后,柳青也彻底得到了解放!他精神焕发,意气昂扬,在病床上坚持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第二部的修改工作。 1977年秋天,柳青曾来京治病,住在东郊中国青年出版社招待所里。我和阎纲去看望他,不曾想进屋后,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是,一位朴实的然而瘦削的、陕西农村“庄稼汉”模样的老人蜷缩在一张小床上,正在休息。他的身旁放着氧气袋,床头堆着几本新书,暖气管上还堆放着一厚摞小说校样。见此情景,我们真是感到心疼。他显然苍老了,病倒了!我们真不愿意把他惊醒,宁肯只看上他一眼,回头再来。正当我们悄悄退出时,他醒了,有气无力地用他那我们所熟悉的陕北话慢腾腾地说:“谁呀,进来呀。” 我俩又回到他的床边。他一看是我们,笑了。第一句话便是关怀地问:“‘文化大革命’中你们可好?现在哪里工作?”我们回答说,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刊物编辑工作岗位。他欣慰地笑了,直点头,并且像往常一样勉励我们要努力做好工作。 当时,《创业史》第二部上卷刚刚印行。我们提起此事,表示向他祝贺。他微微笑了,点点头,是沉重然而又是愤怒地说:“你们今天来不是看到吗,我的身体不行了,怕完不成计划了……不过,只要我还能动弹,我挣扎着也要写下去……”看得出,他说话时已经很费气力,时不时还咳嗽,但他的目光是坚毅的,精神是顽强的,信心是十足的。 这使我们感到高兴,坚信《创业史》一定能够全部完成。这其实也是广大读者衷心的愿望。我们又和他说了些故乡的情况,便告辞了。后来听说直到他病危时,还多次向大夫倾诉自己的心情说:“让我再活上二三年,我就能完成《创业史》,那时我就安心了。”这是多么感人的精神!这是一位作家的强烈的使命感哪!这使我记忆起有一次我在皇甫村访问柳青时,他就曾经说过“西安城里我是没有重要活动不去的,我希望集中精力和时间,这辈子完成四部《创业史》,就是我对党、对人民尽力了……”至今,这句铁铮铮的誓言依然时时响在我的耳际。它,已经成为柳青无法弥补的终身憾事,也成为我国文艺事业的一大憾事。但是,柳青同志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工农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以及他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的革命精神,必将永远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1979年3月,北京(P5-9) 书评(媒体评论) 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余光中 散文写起来没太重使命感,不拿架子,不装学问,神聊闲侃,自娱娱人。——邓友梅 假如我是一个地道的散文家,这本是不在题下的一件事,可惜我并不是一个地道的散文家,所以便将计就计地把散文想成了一条河。——铁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