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拉·马奇奥著杨献军译的《旺多姆的丽兹(巴黎奢华世界的欲望背叛与死亡)》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海明威、香奈儿、普鲁斯特、温莎公爵等十余位社会名流,讲述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揭示他们不能说的秘密。本书作者历时数年,辗转于巴黎市历史图书馆10余处图书馆、档案馆和政府机构,考证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做了详实的实地采访,使得书籍中所呈现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书中还精选了近20幅插图,力图更加生动地还原历史真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旺多姆的丽兹(巴黎奢华世界的欲望背叛与死亡)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提拉·马奇奥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提拉·马奇奥著杨献军译的《旺多姆的丽兹(巴黎奢华世界的欲望背叛与死亡)》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海明威、香奈儿、普鲁斯特、温莎公爵等十余位社会名流,讲述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揭示他们不能说的秘密。本书作者历时数年,辗转于巴黎市历史图书馆10余处图书馆、档案馆和政府机构,考证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做了详实的实地采访,使得书籍中所呈现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书中还精选了近20幅插图,力图更加生动地还原历史真相。 内容推荐 提拉·马奇奥著杨献军译的《旺多姆的丽兹(巴黎奢华世界的欲望背叛与死亡)》讲述了丽兹酒店的百年惊魂史。位于巴黎旺多姆广场的丽兹大酒店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海明威、可可·香奈儿、普鲁斯特、温莎公爵等各界名人都曾在此停留。1940年6月,巴黎被纳粹攻陷,丽兹大酒店是唯一一家被希特勒特许可以继续营业的酒店。于是社会各界的名流与普通人:作家、艺术家、电影明星、商人、间谍、纳粹军官、反抗军等都涌入到这里,一起被卷入了历史的漩涡。 目录 人物表 前言:丽兹大酒店——巴黎的一面镜子 1.巴黎市内的瑞士王国 2.轰动巴黎的开业庆典 3.旺多姆广场上空的激烈空战 4.丽兹大酒店的“美国天使” 5.漂向巴黎的美国人 6.法国女演员和她的纳粹情人 7.酒吧犹太侍者与抗德秘密组织 8.美国妻子与瑞士经理 9.德国将军与巴黎命运 10.记者团风风火火赶赴巴黎 11.欧内斯特·海明威与丽兹大酒店的解放 12.不让须眉的战地女记者 13.巴黎开出的最后一批列车 14.战争期间的可可·香奈儿 15.金发美女与核物理学家 16.同德国人重续前缘 17.日益衰落的巴黎影响力 18.战争的漫长阴影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图片出处 试读章节 最后还有一代流亡的欧洲王子公主也把丽兹大酒店当成了自己在巴黎的家。而当温莎公爵夫妇在德国开始显示出敌意之际放弃了他们下榻的丽兹大酒店豪华套房时,这无疑预示着形势将要发生重大变化。1940年6月第二个星期,德军不断向巴黎推进的消息传来,大酒店里立时窃窃私语,空气紧张。是走还是留,已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问题。阿莱蒂一直摇摆不定,最终还是加入了巴黎市民的逃难队伍,往南赶去,寻找安全栖身之地。可可.香奈儿关闭了丽兹大酒店临街对面的时装店(位于康邦街),声称当时已不再适宜做生意。她实在不想在那个星期离开自己常住的丽兹大酒店客房,但是她的侍女热尔曼和珍妮姐妹俩吓得不敢继续留住首都。可可.香奈儿本人也不知道离开了用人该怎么办。就在她准备逃难时,酒店职员为她物色的那位新司机拒绝驾驶她那辆浅灰蓝色劳斯莱斯豪车载着她穿过人群。 一位名叫安妮。杜本纳的9岁小女孩也是丽兹大酒店的常客,同她富有的法国父母和苏格兰奶奶一同钻进了一辆不太显眼的等客汽车。杜本纳一家人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每年都在丽兹大酒店住上几个星期。 乔治·曼德尔也准备同比特丽丝.布莱蒂和他们的小女儿克劳德一起离开巴黎。他要同法国政府一道去往南方,但是他却无法完全放弃为法国而英勇战斗。英国首相丘吉尔已经催促他前往伦敦。这位英国首相一直希望乔治·曼德尔,而不是戴高乐,担任流亡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领导人。一架军用飞机上也为他保留着座位。乔治.曼德尔无法容忍这个主意。“因为我是犹太人,所以我不会走。”他解释说,“否则就显得我害怕了,好像我在逃跑。” 就在乔治·曼德尔离开之前,玛丽一路易斯.丽兹找到了她的老朋友。乔治·曼德尔在丽兹大酒店深得大家的信任,毕竟在十年里绝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同他生活在一起。玛丽一路易斯·丽兹遇到了棘手的问题。这位不屈不挠,讲求实际,被称为“咪咪”的女士,是位瑞士人。就如同1940年春季的美国人一样,瑞士人也没有参加希特勒发动的那场战争。瑞士曾被海明威描述为:“山势陡峭的小国,地势更多是高低起伏,很少向两边伸延。”瑞士高高地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历来各界政府刻意保持中立立场。纳粹德军在向东开进的过程中没有侵犯骚扰瑞士。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事同瑞士无关。 玛丽一路易斯遇到的难题是:她和其他投资人在第三帝国统治下是否应该让丽兹大酒店继续开门迎客?她是否应该关闭巴黎市区内这个久负盛名的豪华大酒店?纳粹军队一到达巴黎,酒店大堂中就会出现德军高官。玛丽一路易斯对此心知肚明。 乔治·曼德尔身穿皱巴巴的外套,彻夜难眠且面带忧色。不过他还是非常肯定地对他那位房东太太表示没有其他的选择。如果她关闭大酒店,整个建筑都将被征用。“这样你就永远也不要回来了,丽兹夫人。”他对她这样说道。他对酒店经理汉斯.埃尔米格说得更为直截了当,“你是瑞士人,”乔治对他说,“所以立场中立,德语讲得又很棒,这在当前形势下是个有利条件。德国人一进巴黎就会占用你的酒店。不过他们会尊重这家酒店,因为你在这里,你来自中立国家。” 就这样丽兹大酒店继续开门迎客。法国政府逃离巴黎时,乔治.曼德尔随同戴高乐和一批身居要职的部长们一同去了南方。 6月12日英国报纸纷纷报道说: “数百万巴黎市民想尽各种办法撤离这个城市,宁肯撇家舍业也不愿意在纳粹统治下苟活。”正当法国居民和已战败的东欧国家国际精英难民逃离巴黎的时候,美国记者团的几十名记者带着各自的报道任务和经费正在赶往巴黎,尤其是他们都想在丽兹大酒店寻找人住的豪华客房。 6月13日,星期四,这是自由巴黎的最后一天(四年多以后巴黎才重获自由)。在丽兹大酒店举行的一次值得纪念的宴会上,一去一留两类客人均轻轻地屏住呼吸片刻,一起为尚无定数的巴黎前途举杯祝愿。 P12-13 序言 本书的写作念头最初并不是在美丽的旺多姆广场形成的,甚至也不是在巴黎。本书最初酝酿成形是一年冬季的下午,在柏林前东区俯瞰亚历山大广场的一位朋友的公寓里。 当时我们在聊天。我一边聊天一边仔细翻阅着厚厚一摞影印的英法政府文件,那上面记录着著名时尚设计师可可·香奈儿在战争时期参与从事的各种活动。在描述巴黎占领情况的解密情报信件中,我多次读到丽兹大酒店这个名字,了解到一些大名鼎鼎或声名狼藉的房客。人住大酒店的有些房客是德国高官和轴心国高官,有些房客是法国富人,有些则是美国人。其中许多人是间谍,掌握着各种危险的秘密情报,其效忠态度动机复杂,令人头晕目眩。他们在旺多姆丽兹大酒店里过着富裕豪华的生活,关系密切,四分五裂的欧洲大舞台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那天下午,我对我的那位德国朋友道出了心中的疑惑:在巴黎被德军占领期间那些生活在这家著名大酒店的人士背后都有哪些来历与故事?在香槟鸡尾酒会上和铺着白色台布的餐桌上,在走廊,在富丽堂皇的套房和厨房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如何影响了在丽兹大酒店里不期而遇、或有约相见的那些人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影响了成千上万其他人的生活?如何影响了法国,影响了我们整个欧洲错综复杂的21世纪发展进程? 这些人住丽兹大酒店的男男女女各色房客来自20世纪最大冲突的各方,被一起卷入了历史潮流漩涡。在二战期间对于数百万名酒店人住者而言,生活仍在继续一一有时生活已告结束一一就在王宫般豪华的大酒店墙内;这里已经融人了成为现代巴黎文化传奇。当丽兹大酒店成为国际列强的汇聚之地时,那里发生的一切将会改变每一个列强国家。而他们又会以其合力改变20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本书讲述的就是那段激动人心、不同凡响的历史往事,其中交叉呈现着既鼓舞人心,又令人生畏的复杂多变的人性画卷。 20世纪40年代的巴黎距今有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在当时那个花花世界身穿绸缎晚礼服的女士们用长长的象牙烟嘴吸着香烟,男士们仍戴着宽边礼帽;头戴便帽的侍者匆匆地把女客人的毛皮披肩带走,司机们在街角等待着乘客,而爵士歌手则在蒙马特高地深夜卡巴莱歌舞表演中低声哼唱着爵士歌曲。 这一切已成为过去。但是对于许多人而言,却根本无法忘却往昔的时光。因此,归根结底,这也是当前我们要面对的事实。我们全都生活在历史那漫长的阴影之中。 在这家豪华大酒店的餐厅里,暂时看不到战争及其各种奸诈的迹象,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占领巴黎期间,德国军官脱去军服,经常使用法语与人交谈。和他们一同进餐的巴黎人采取一种故作中立的姿态,以求得自己的快乐。在午餐“圆桌”社交宴会上,设计师、实业家和外交政治家之间经过讨价还价达成相互合作的经济利益协议。在丽兹大酒店里进行的上述磋商会谈为建立当今的欧盟奠定了基础。 对于其他人而言,这段历史留下的记忆更加具有个人色彩。德国人占领的是现代法国的中心。而在把自己视为亲法者和讲求实际利益者的人看来,德国人占领的是现代法国的最难以回避的中心。 在任何一种文化当中,总有一些事情即使过了几十年、几百年之后仍然使人感到险象环生,心有余悸。在法国就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至少有一次别人警告我不要讲述这样的故事。向我提出警告的是一位法国老妇人,这是一位穿着整洁、目光敏锐的女士,多年来仍然清楚地记得在二战以及二战结束后那些黑暗的岁月里发生在巴黎的许多往事。2010年春季一天下午,我们在一点儿也不时髦的巴黎17区一间很不起眼的咖啡馆里见面了。她已故的丈夫当年参加了地下抵抗运动,同占领法国的法西斯当局作过斗争,同那些并不总具有德国人方便身份的法西斯分子作过斗争。通过几番周折联系,她终于同意和我见面,也许还能透露一些秘闻轶事。 下面是她对我讲述的第一件事。 “大多数跟你说当年参加过抵抗运动的那些人顶多是捏造事实。有些最恶劣的人简直就是骗子。那是一场规模很小的抵抗运动,行动隐蔽,对外保密,一旦被发现就会付出惨痛代价。战后每个人都认为他们支持过那场抵抗运动。这是法国人的一种集体幻想。” 后来随着我们周围的环境变得非常安静,她便把丈夫生前获得过的战争勋章一一摆放在我面前的咖啡桌上。 “这下你知道我不是装腔作势了吧。”然后她又说道, “有句话我要在这里跟你说一下:你要寻找的事实真相随着战争结束就埋没在历史陈迹中了。也许在那之前就消失了。你提的问题比你认为的还要危险。有关丽兹大酒店和德军占领法国的那本书,你还是不写为好。抱歉了。” 无论如何,你手里掌握着证据,所以我没有听从那个建议。我之所以没有听从那个建议,原因可能是对于20世纪70年代成长起来的美国作者而言,那段历史颇有些离奇神秘的色彩。那一段往事有什么可能打动我?有什么可以打动像我一样已到中年的后原子时代出生的那代人?然而,二战时期在丽兹大酒店发生过的事情,德军占领期间在巴黎发生过的事情,均在一定程度上为那些不完全同我们无关的核冲突奠定了基础。德军对巴黎的占领是极为明显的大规模城市恐怖主义行动。 但是以白纸黑字写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常常叙述得过于简单化,这也是事实,只是将其视为一次善恶力量之间所展开的史诗般激战。我们知道,其中有抵抗者,也有通敌者。当然,这些人不属于这一类,就属于另外一类,泾渭分明。然而,对于在德军占领时期生活在巴黎的大部分人而言,能否生存取决于一个人在微妙复杂的战争现实中游刃有余的能力。丽兹大酒店里各种模棱两可的事情一时极难分辨,难以把握。在那里发生过许多另人惊叹不已的事情。在那些真假难辨,是非混淆的灰色地带勇气与欲望同残酷与恐惧相互冲突,壮怀激烈,上演出一幕又一幕形形色色的人间悲喜剧。这便是牵连到众人生死存亡及其情感交际安危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那段历史全部形成于永远焕发着诱人魅力的巴黎旺多姆广场。 后记 20世纪70年代,丽兹大酒店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境地。曾经拥有的传奇色彩正在渐渐褪去,营业利润也随之一同消失。查理。丽兹苦苦硬撑,力图保住丽兹大酒店,直到他于1976年去世。最终丽兹大酒店濒临破产,只能对外出售。1979年丽兹大酒店租赁公开招标。救店之主来自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埃及出生的59岁商业大亨穆罕默德.法耶德小时候到过丽兹大酒店,并发誓将来有一天要成为它的主人。当年他只花了两千万美元就买下了丽兹大酒店,价钱低得令人无法想象。一年后。他率领一个由新型创新人才组成的团队,启动了为期九年令人咋舌的全面修缮装饰工程。他们真可谓不惜血本。这座宫殿式大酒店每间客房的重修价码超过一百万美元。 修缮装饰工程于1987年全面竣工,将丽兹大酒店打造成了一个具有现代清新风格的大酒店,其时运也得到了恢复。天下皆知,又一批新生代追星族蜂拥而至,将其走廊挤得人满为患。因此才出现了如下一幕:1997年一个夏末的夜晚,英国王室一位离异女士同穆罕默德.法耶德的儿子从康朋街上的一个后门溜了出去,以逃避狗仔队的追踪。 20世纪90年代,丽兹大酒店再次成为巴黎最为豪华富丽的大酒店,但是夏尔.戴高乐却没实现他重返巴黎、再次成为世界舞台上备受瞩目人物的梦想。然而从此以后,政治家、企业家,当然还有一些双重间谍在康朋街酒吧,在劳拉.梅.克里甘与赫尔曼.戈林曾经穿着睡衣懒洋洋地躺过的套房里一边喝着鸡尾酒,一边争论不休,讨价还价。 1991年,荷兰东部城市马斯特里赫特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法国、西德、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与荷兰六国同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英国举行会议,扩大20世纪50年代战后协定确定的一体化原则运用范围,最终创立了统一货币和欧盟组织。 早在德军占领时期就于巴黎丽兹大酒店开始举办的圆桌午餐会谈时隔多年终于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再往近了说,这也实现了夏尔。戴高乐希望在冷战超级大国时代建立统一的欧洲与英美两国联盟相抗衡的愿望。这使得一些人不禁要问,协议中心那些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引起激烈争执的问题是否也是无意中批准的。英国被坚决排斥在欧洲经济共同体之外几十年,而且对法国转向德国将其作为核心经济伙伴持谨慎态度,后来也终于同欧洲大陆各国协商出一种特别的和平外交关系,并拒绝完全加入统一货币市场。统一的后共产主义德国积极开展工业复兴运动,而法国则致力于发展奢侈品行业。瑞士一如既往地保持中立,静观其变。 新的世界秩序一度似乎即将来临,旧的裂痕再次出现。英国等待着在2020年之前就欧洲共同体的前途举行一次全民投票。法国与德国就经济文化的优越性地位再次公开发生争执。在20世纪第二次大战幸存下来的世界再次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也许另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 在旺多姆广场,丽兹大酒店经过另一次耗资1.64亿美元的顶级修缮装饰以后,在其115年的漫长历史上第三次开门迎客。也许它会再次吸引新一代全世界旅居海外的侨民重返永远美丽的巴黎,也许它会再次成为重新打造的洋溢着现代清新之风的巴黎和世界的那个丽兹大酒店。 书评(媒体评论) 倾情推荐……马奇奥用艺术手法将读者带回到二战时期纳粹占领下的世界......将这座旺多姆广场上的著名酒店融入到丰富的1940年代巴黎的历史背景之中,使得这段往事读起来有如小说一般迷人。 ——《时尚芭莎》杂志 这本书图文并茂,可以说是读者消磨盛夏的绝佳读物。通过追溯巴黎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酒店的传奇历史,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阴谋诡计的温床,以及在这里所上演的一幕幕令人震惊的反抗与背叛的戏码。 ——布拉德·托尔(NBC《今日秀》夏日阅读栏目) 丽兹大酒店,作为二战时期巴黎唯一获纳粹特许开放营业的酒店,在提拉·马奇奥的讲述下是如此地充满魅力。围绕这个地标建筑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听起来又是如此令人震惊。 ——《纽约邮报》 一段段发人深省的充满阴谋与戏剧性的历史却发生于一个如此优雅的地方......这本书读起来如小说般流畅,却有着比小说更令人信服的证词、研究文件与访谈。 ——图书报告网(Bookrepoter.com) 艺术品失窃、双重间谍、一个传奇的调酒师所运作的抵抗运动:这无疑是一段凌乱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 ——《科克斯书评》 马奇奥揭开了巴黎丽兹大酒店的厚重面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关性、毒品、社交聚会和政治阴谋的迷雾重重的世界。 ——艾伦·赖丁(《表演还在继续:德占时期巴黎文化界的生活》) 马奇奥以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兼具高雅和世俗气质的场所……作者精心收集的所有这些有着不可告人秘密的、充满阴谋诡计的历史角色,却都隐藏于同一个优雅的屋顶之下。 ——美国《出版周报》 小说所无法杜撰的背叛、抵抗与合作全都集中于本书中,史书所无法展现的著名作家、艺术家、军官的故事都集中于这个酒店之中。 ——《书单》杂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