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用九:出现一群龙,谁也不自居首领的位置,则无过亢之灾,这是吉祥的现象。
[解说]
“用九”不是卦辞,也不是爻辞,是说周易卜卦的体例方法,坤卦有“用六”之说,意思相同。其他卦没有“用九”、“用六”的说法,“用九”意思是采用老阳之数,也就是采用变爻的爻辞占断,具体方法见前述。采用变爻爻辞占断,也有效法天道,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求吉祥之意,因为到极点后,山穷水尽,只有思变、改革、否定自己才有出路。爻辞后句“群龙无首”,不是没有首领的意思,而是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生生不息之意,如斗转星移、四季交替、日出日落,永不会休止。
[原文]
《彖》日:孔颖达《周易正义》引褚氏、庄氏并云:“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王弼注:“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侯果日:“大明,日也。”六位时成,时乘六龙孔颖达《周易正义》:“六龙,即六位之龙也。”以御天。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苟爽日:“御,行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周易正义》:“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保合大和,乃利贞。孔颖达《周易正义》:“以能保安合会大利之道,乃能利贞于万物,言万物得利而贞正也。”首出庶物,万国成宁。朱熹《周易本义》:“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犹万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
[译文]
《彖传》说:博大的、象征万物创始的乾卦,万物依靠它而开始生长,它是统帅万物之本源。它使云朵飘行翻动,使雨水施洒降落,各种事物各具形态而不断发展。明亮的太阳周而复始,乾卦各爻按不同的时位组成,犹如六条龙接连驾驭在天地之间。天地的自然变化形成万物的规律,万物各自运蓄精神,保持太和元气。如此则祥和有益,顺利贞固。天道创造万物,天下邦国都和美昌顺。
[解说]
《彖》辞一般用来解释卦辞或卦象,通常以“彖日”两字开头,意思就是《彖传》说。“大哉乾元”首先赞美乾天创始万物的功能,具有造物的伟大,这里也表现出《易经》关于世界创造说的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万物要借乾天的资助才能生长,乾即是天的主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表明乾天的亨通广大,进一步说明乾天是通过云行雨施分布元气和能量来造物的,“品物”即各类物体,“流形”即形成,体现出元亨一体且相承的关系。乾卦六爻都是阳爻、刚爻,阳爻代表白昼,所以说乾卦“大明终始”,六爻从潜到亢的时运、时势不同,所以说“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就是宇宙总的运行模式。天道变化的规律,在于万物各正性命,各自得到并坚守自己的本性和位置,保合元气(古人认为元气聚集则生成,散则死亡),达到极其和谐、圆融、生机盎然的“大合”境界,就是利贞。“首出庶物,万国成宁”是表明元亨利贞对于社会的意义,意为天(首)创造出众多(庶)物体,万国得到安宁。这段《彖》辞最后提出了对中华民族影响极为深远的“和谐”思想。
[原文]
《象》日:孔颖达《周易正义》:“万物之体,自然各有形象,圣人设卦以写万物之象。今夫子释此卦之所象,故言‘《象》日’。”天行,健。高岛吞象《易断》:“行者运也,进也,为也,往也,道也;谓天道运行,犹如太阳日日运行,循环不息,无一刻之停止也。”君子以自强不息。徐子宏《周易全译》:“君子,指德才兼备的人。”“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覆道也。朱熹《周易本义》:“覆,反复,重复践行之意。”“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孔颖达《周易正义》:“九是天之德也,天德刚健,当以柔和接待于下,不可更怀尊刚为物之首,故云‘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文]
《象传》说:乾卦如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亦应如此,坚强振作,不断努力。“龙潜入水中,暂不宜有所作为”,所以初九之象,阳气刚刚萌生,自然居位低下。“龙出现在田间”,此象说明德业昭著,大德之人经潜藏休养,必会将大德普济于世。“整天勤勤恳恳”,表明反复行道,没有偏差。“潜伏深谷,或腾跃上进”,表明龙处在进取而无损害的时机。“龙高飞于天”,说明怀德之人可一举创就大业。“龙高亢至极,终会有所悔恨”,表示物极必反。用九,说明天之宏德也并非永居首位。
P4-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