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与爱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的时间里,基于进化的观点对人类心理的解释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心理学家们开始讨论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进化的?一些特定的心理模式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更具体地讲,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爱”起着怎样的作用?基于进化的观点对爱进行解释的理论主要有:交配行为理论、依恋理论和迷恋理论。
交配行为的进化理论是什么?
很多研究者指出,进化方面的压力导致男女两性采取了不同的生育策略。也就是说,对男性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最佳方式与女性不同。相比来说,男性参与生育行为的时间和精力微乎其微,他们对生育行为的结果也并没有太多的控制能力,不知遭自己的后代是否能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并把他们的基因传递下去。因此,对于生育行为来讲,男性的兴趣在进化方面,通常希望多找些选择,尽量大范围地传播自己的基因,尤其是拥有生育特征的异性,比如年轻貌美的女性。而另一方面,女性在整个生育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妊娠、哺乳以及养育。因此,女『生希望能够尽量少地与其他男性进行生育活动,选择配偶时希望尽量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她们关注的是男性能够为养育后代提供怎样的资源。
上述模型通常被称作性选择理论,它已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在1989年由大卫·巴斯(David Buss)所主持的一项研究中,来自37个不同文化国家的1万名男、女被测试者接受了访谈,访谈的话题为他们看重配偶的哪些方面。男性强调对方的身材要有吸引力,而女性则看重对方的社会地位、财富以及他们内在的追求。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男性都比女性更可能进行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事实上,男同性恋者比男异性恋者更可能进行比较随意的性行为,很可‘能是因为男异性恋者的性行为受到他们的女性伴侣的喜好的限制。
在进化过程中依恋关系重要吗?
性选择理论由于对情感依恋的忽视而遭到了学者的批评。人类寻找爱情伴侣并非仅仅是为了获得性满足,也是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与满足。在巴斯的研究中,以及在斯腾伯格和格拉西克的共同研究中都提到,与依恋相关的一些特征,比如善良与理解,无论在男性还是女性都认为在恋爱关系中是最重要的。另外,由于巴斯的数据来自37个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因此,这些研究结果在不同文化中似乎都适用。根据辛蒂·哈赞(Cindy Hazan)和丽莎·戴梦德(Lisa Diamond)的观点,性伴侣之间的依恋关系,或被称作情爱关系,可能与性选择一样对于进化的作用同样重要。
爱情与亲子之情有关联吗? 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母婴之间的感情要早于两性之间的爱情,或许爱情就是从母婴之间的感情中发展进化而来的。对很多物种而言,雌性与幼崽之间的感情都比雌性与雄性之间的感情要深厚,这就说明亲子之情是一种比爱情更早、更广泛的进化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爱情很有可能是由亲子之情演化而来的。
爱情对于进化起怎样的作用?
研究者提出,爱情的演化是为了促进父亲在养育子女方面投入精力。由父母双方共同抚养的后代更有可能活到成年,并且将亲代的基因传递到下一代。因此,找到一个伴侣并且维系这段深切的感情(比如说爱情关系)就有了进化方面的优势。在现代社会,大量研究表明父亲的参与能够给子女的成长带来极大的好处,并能使子女在经济、认知和情感方面获益。此外,研究还表明父母的关系和谐稳定也会给子女的成长带来极大的好处。
P5-6
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对心理学如痴如醉。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去做想做的事,在他们行为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我想剥去思维的外衣,去看看大脑这架机器。多年以后,我仍然醉心于心理学这门科学。心理学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我们为何会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爱、恨、吃、工作和舞蹈的方式为何如此?我们的1.36千克(3磅)重的大脑如何造就了如此不可思议而又复杂的人类行为?我们的心理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基因?又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环境?这些问题每天都要在全美国甚至全世界数以千计的实验室和咨询室中被提出。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些古老问题的答案。虽然,我们并没有揭示人类大脑全部的非凡的秘密,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能够掌握——甚至已经掌握了——关于我们思维过程的大量信息。此外,这些发现还能够帮助数以百万的人减轻痛苦、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有趣的是,在过去,公众对于心理学界的主要人物颇为了解。50年前,任何一个普通的路人都可能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B.F.斯金纳(Burrhus.Fredericc.Skinner)和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喜好津津乐道。人们曾一度十分理解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当今时代,对心理学领域贡献的认识还远达不到一般程度。也许心理学——即心理的科学学科——已经成为心理学其自身成功的牺牲品。当然,脱口秀节目和杂志通常也有很多心理学话题。菲尔博士(Dr.Phil)、劳拉博士(Dr.Laura)和乔伊斯博士兄弟(Dr.Jovce Bromers)也因此家喻户晓。但我认为,如今大众心理学的娱乐价值已经超过了对这项严肃科学的理解。
与此同时,心理学在学术界也泛滥成灾。心理学难以置信地成为大学生和研究生追捧的流行专业。但在大学里,该领域的严谨性要远远大于其内在的娱乐价值。因此,心理学现在已经分为两部分:一是具有娱乐性质但不严密的通俗心理学;二是严肃且非专业人士不易理解的学术心理学。
本书采用了一种折中的方式,提供了既对公众有吸引力又便于理解的精确的科学观点。
本书纵览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其中涵盖了心理学的历史及其先驱者、主要的理论运动、心理学科学、大脑及其与行为的关系以及一生中心理的发展等。这些也是传统教科书中所讲授的内容。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来组织。每个问题在一个至两个自然段的篇幅内完成回答,其目的就是将复杂的话题拆成零散的观点。书中的问题均经过精心筛选,以叙述的形式进行回答,使你可以随时开卷浏览。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从头到尾阅读本书。当然,你也可以随意翻阅,从特别吸引你的问题开始阅读。
写作本书时,我采用了为其他专业期刊撰写科学文章时使用的科学标准,并力图在书中只呈现有坚实事实作为依据的结论。在专业论文中,你会在行文过程中引用原始资料,也就是你获得这些信息的出处。尽管出于科学的严谨性这么做十分必要,但如果仅是泛泛的阅读就不必苛求了。
本书的目标阅读群体是普通大众。任何对心理学有一点兴趣的读者都可以拿起这本书,更多地了解这一领域。你在大学学过心理学吗?你始终对心理学感兴趣吗?你自己或者你的家人有过心理问题吗?你会考虑在心理健康领域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吗?或者你仅仅是在惊讶人们为何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方式?那么,这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就是你的最佳选择。
无论你出于什么原因拿起这本书,我希望当你掩卷时,你能对心理学的迷人之处及它在日常生活中带给我们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丽萨·J.科恩博士
自1994年出版以来,本套图书多次修订重印,深受美国读者喜爱,是美国家庭必备图书。丛书的魅力来自于采用通俗易懂的问答形式,通过有趣的事实和精彩的花絮来解答人们感兴趣的各种问题。
曾经有一段时间,几乎每个人都听说过这几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和埃里克森,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也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今天的心理学,要么成为娱乐大众的“通俗心理学”,要么就是束之高阁、阳春白雪的深奥理论,无人问津。
丽莎·J.科恩所著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1000个心理学知识)》的心理学话题,讨论了许多实用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比如:金钱、道德、家庭、子女、衰老、成瘾、工作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耐人寻味的探索过程中,使我们对当今人类思维的科学有了新的理解。
几乎每个人都听说过这样几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和埃里克森,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也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丽莎·J.科恩所著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1000个心理学知识)》解答了1000多个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以及心理学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并为我们呈现出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发展,同时也通过一些独特的例子对人类行为的动因进行了深入思考。本书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历史,同时也讨论了许多实用心理学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