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寻真理大洲出川 遵党命庆庄返乡
黄泥脚杆受欺凌,妻啼子哭恸地哀。干人齐心除军阀,血沃巴山传惊雷!
大巴山高耸入云,挺拔险峻,绵亘千里。大巴山南麓,千沟万壑,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潜水河。大巴山险峻的高山孕育出人们粗犷与忠厚的豪情,潜水河甜甜的水流培育了人们温柔与多情的性格。大巴山下,潜水河畔,有一座千年古城,叫永定城。永定城街道纵横,低矮的茅草房和高大的瓦房交相杂处,使上千家民众有了创业歇息之地。城中凤凰头乃永定县府大衙。大衙之侧是永定府衙。古老的城中,不宽的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店铺两边,摆满了小贩的小摊;凹凸不平的街道上往来着赤脚巴山背哥,身穿长袍、手拄文明棍的绅士,衣衫褴褛的妇女和瘦骨嶙峋的老人和小孩……人们为生计劳碌奔波。小贩的叫卖声,形成城市的喧嚣,震得县城嗡嗡作响,显示着县城的繁华与生气。
二十世纪初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唤醒了大巴山下永定县、宜兰县、巴山县、夤河县等县沉睡的人们。一些有识之士,遵循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号召,组织革命军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推举新人掌握了政权,满以为从此以后可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可是,时隔不久,袁世凯复辟帝制,接踵而来的军阀混战,造成土匪猖獗,地主豪绅对贫苦农民进行了更加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种种残酷现实打破了人们期待幸福安康生活的美梦。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的情况下,革命志士向中华民族发出了“亡国灭种”的警告,呼吁广大民众奋起救国救种,振兴中华。在此感召下,大巴山下的先进青年及有识之士,纷纷出外到重庆、成都、上海、北京、日本、英国、法国等城市和国家寻求解救人民脱离苦难的革命真理。在寻求革命真理的人流中,有一个人特别显目,他就是张大洲。张大洲为何特别显目?一是因为他是带领辛亥革命同志军拿下宜兰县城和永定县城,立下赫赫战功的勇士;二是因为他是在有望升为旅长高位之时,而毅然舍弃团长之职,放弃豪华舒适,甘心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寻求革命真理的。张大洲去职寻真理,还得从一次军阀混战说起。
战火飞扬,杀声震天。炮弹在古老的永定城头炸响。陕西军阀陈宗光部向被炸塌的一个缺口处发起疯狂攻击:“冲啊,攻进城里自由三天,陈司令还另有重赏!”众军士疯狂地冲向永定城墙缺口。
城头上,张大洲指挥川军进行坚决还击:“机枪排长唐志学用机枪封锁缺口!”唐志学朗声应道:“是!”他立即用机枪封住了被陕军炸塌的缺口。机枪怒吼,将在缺口外的陕军打得抬不起头。张大洲指挥军队将冲进缺口的陕军枪击刀劈,完全歼灭。
张大洲:“二连连长罗翥鹏,带领百姓用圆木土石堵塞缺口!”罗翥鹏带领一群军民,抬着圆木土石,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堵塞缺口。张大洲见军民迅速堵住了缺口,这才松了口气。何忠辰拿衣襟为张大洲擦拭脸上的鲜血:“团长,你也受伤了,马上找军医包扎一下?”
张大洲摆了一下手:“不用管我,传令一营,做好出城反击准备!”何忠辰:“是!”
永定县城古老的城墙上,川军旗帜已被战火撕裂,随微风飘扬,但一个大大的“川”字却赫然在目。旗帜下,站着高大威武、脸上流着鲜血的张大洲。他仔细观察着战场形势,发现陕军攻势大减,立刻果断地下令:“出城反击!”一营营长黄志尚气喘吁吁地跑到张大洲跟前说:“团长,古人说,穷寇莫追……”
张大洲果断地说:“陕军在我地奸掳烧杀,无恶不作,百姓深恶痛绝。对此穷寇,此时不追何时追?”黄志尚转身跑下城墙: “打开城门,反击陕军!”
城门大开,黄志尚率部杀出城门。川陕两军展开鏖战。城头上的川军用炮火猛烈地轰击陕军。一股陕军向永定城疯狂反扑。一营被压了回来。张大洲见状,立即下令:“二营随我来!”张大洲带领二营出城向陕军侧面发起猛烈攻击。黄志尚高喊:“弟兄们,团长出城支援我们了,冲啊!”一营军士又勇猛地杀向陕军。
陕军受到夹击,伤亡大增,纷纷后退。陈宗光挥舞着手枪:“陕军弟兄听着,跟老子冲,杀进城中自由三天,老子还另有重赏!”众军士:“旅长,川军攻势太猛,我们顶不住了!”陈宗光看着军士一片片倒下:“撤!”陕军慌忙撤退,又死伤不少。
张大洲、黄志尚带着川军乘胜追击,直到不见陕军踪影才下令:“停止追击,回营!”
永定县城锣鼓喧天,鞭炮炸响,彩旗飘扬,掌声不断。高大的石雕“德政碑”落成典礼正式开始。人们簇拥着三十多岁年纪,身材高大,面容憨厚,身穿靖国军军衣,胸戴大红花的张大洲走到“德政碑”前。他揭开覆盖“德政碑”的红绫,现出苍劲有力、镌刻精致的“兆民赖之”四个大字。张大洲面对那一张张笑脸,一双双充满信赖的目光,高声讲道:“父老乡亲们,我们军民联防,又一次打败了陕军的进攻,保住了永定城不受陕军蹂躏!”
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一身学究气派的龙耀先高声讲道:“张团长护民之功将永载史册!”众:“张团长功高日月!万民称颂!”
一个少年走近张大洲:“团长,请您批准我到您部队里当兵。”张大洲摸着少年的头:“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了?”少年回答:“我是永定县立中学学生,叫刘庆庄,十六岁了。”张大洲:“为什么不在学校念书,要跑来当兵?”刘庆庄:“我当兵是为了制止军阀混战。”张大洲:“嗬,好大的口气!小小年纪很有志向,令人钦佩!你为什么要制止军阀混战?”刘庆庄:“军阀给百姓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龙耀先走上前来:“团长,别看这孩子人小,他志气可不小。前不久,他写了一首诗:‘魑魅魍魉也操竿,无辜百姓受摧残。民膏民脂全刮尽,草木难得半日安!’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这首诗代表了永定县广大饱受军阀混战痛苦的民众的心声,一写出来即被广为传颂!”
张大洲:“小小年纪就这么疾恶如仇,同情天下百姓,佩服佩服!”刘庆庄:“团长,这么说来,您同意我到您的部队当兵了?”张大洲拍拍刘庆庄的肩膀:“不,你认为当了兵就能制止军阀混战吗?”刘庆庄眨了眨眼睛:“我认为军阀混战只能用军队才能制止。”
张大洲:“军队能制止军阀混战?你的想法太天真!我是个军人,现在还没有找到制止军阀混战的办法。你年纪还小,要好好读书,增长知识和本领,长大了,才能找到制止军阀混战的办法,才能为天下百姓做更多更有益的事情!”刘庆庄:“听从团长的教导,我回学校一定好好读书。长大后再到您的部队当兵。”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