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王艳芳著的《千山独行——张爱玲的生命轨迹与情感》一书聚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一生的行旅轨迹,重在展示她与家庭成员、女性朋友、异性恋人以及文人后进之间的种种交往行状。
王艳芳著的《千山独行——张爱玲的生命轨迹与情感》一书聚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一生的行旅轨迹,重在展示她与家庭成员、女性朋友、异性恋人以及文人后进之间的种种交往行状。在一个王纲解纽、分崩离析的时代,张爱玲带着她来自旧家庭和旧时代的创痛,孤独行走人间,羁痕处处无不彰显她孤标的个性与傲岸的才情。其与家庭成员的刚烈决绝,与闺中密友的心有灵犀,与异性恋人的因为慈悲、所以懂得,与文人后进的嘤嘤其名、求其声友,在在显示张爱玲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才女千山独行、不必相送的独立人格和个我性情。
走投无路的张爱玲,悲痛欲绝,抱着保姆何干哭了个山崩地裂,直到再也哭不出声来。何干一手带大张爱玲,还是张爱玲母亲从娘家带来的老佣人,看看实在于心不忍,偷偷地给张爱玲的舅舅打了个电话。第二天,舅舅连同姑姑一起上门来为爱玲说情,没想到这一举动愈加激怒了张爱玲的父亲。在后母的挑唆下,姑姑和父亲两姐弟吵了起来,吵着吵着居然还动起手来,姑姑戴的金丝眼镜被打碎,眼睛被打伤。后来缝了三针,却在眼皮上留下一道白色的伤疤。姑姑当场发誓再也不踏进张家的大门。恼羞成怒的父亲下令把张爱玲关在楼下的一问空房子里,不许任何人和她见面,甚至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更不许她走出大门半步。
这次家庭冲突来得实在突然。然而,看似突然的事件实际上是家庭矛盾长期积压的集中爆发。本来,张爱玲的家和舅舅的家在一条马路上,距离很近,因此她经常到舅舅家里去和表姐妹玩耍;另外,姑姑家也是她常去的地方。然而,每次从舅舅和姑姑家回来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带来有关母亲的只言片语和零星信息,而这正是被身为后母的孙用蕃所深恶痛绝的,何况当时张爱玲的父亲对她的母亲还有几分旧情在。尤其是1937年,母亲为了张爱玲出国的事情,专门从国外回来,约她的父亲见面,谈判相关教育费用,父亲却不愿出钱,有意避而不见。最后,事情不得不由张爱玲直接提出,不但遭到父亲的断然回绝,还受到一顿冷嘲热讽。
后母的反应则更加强烈,她觉得张爱玲的母亲既然已经跟父亲离婚,就不应该再来管张家的事情,甚至刻薄地放出话来:“既然放不下这里,为什么不回来?可惜迟了一步,回来只好做姨太太!”这一次,张爱玲不告而别,在母亲那里住了两周,更是给她落下口实。事实上这也只是一个表面的借口,真正的原因在于:后母绝对不能容忍母亲的影响依然在这个家庭发挥作用,并频频地牵动父亲的神经。在张爱玲开口向父亲讨要教育费的时候,后母不断累积起来的对张爱玲母亲的嫉妒和恨意终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爆发,并由此引发了这场山崩地裂的家庭战争,直接造成了张爱玲对父亲和父亲的家的彻底的永生的绝望。
被禁闭着的张爱玲为逃走做着各种设想和准备,偏偏这个时候患了严重的痢疾。父亲听说后,既不给她药吃,也不给她请医生诊治,好像故意要她活活病死一样。最终,还是在佣人何干的一再劝说之下,父亲唯恐背上恶父的骂名,悄悄地为她注射了消炎的抗生素针剂,张爱玲才免于一死。在身体慢慢恢复的同时,张爱玲的心已然死了。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女,却经历了如此惨绝人寰的亲情虐杀,也难怪张爱玲一生对人情冷暖有那么焚心蚀骨的体察和冷峻入骨的描绘。P13-14
1995年9月30日上午,位于美国西部洛杉矶海岸三公里外的太平洋面上,碧空如洗,潮音如歌,三三两两灰白相间颜色的海鸥自由翱翔于蓝天与碧波之间,一派风和日丽的秋日景象。九点半钟,一艘约可容纳二十余人的轮船缓缓地驶来并停泊在洋面上,在船头正中的木架上,安放着一只木质圆桶状的骨灰盒,约有一英尺高,直径十英寸左右,四周环绕一大捧红白两色的玫瑰和康乃馨。六位神情肃穆的中国面孔的男女围护在骨灰盒旁边。
船停稳后,只见他们徐徐立起,按照中国传统,默默面向骨灰盒行三鞠躬礼、缓缓诵读祭文。随后,其中的一位中年男子向美国船长要来螺丝起子,轻轻打开骨灰盒的金属底盖。船身突然开始摇晃得厉害,靠着朋友的帮助,他才打开了骨灰包,又按照船长的指示,走向轮船左边的下风处,在低于船舷的高度,开始慢慢将骨灰洒向浩瀚的海洋。同行的其他各位,也随之把带来的鲜花大捧大捧地缓缓洒向大海……哀悼的汽笛呜响,贴在骨灰盒上的逝者的名字定格在闪烁不定的阳光下:Eileen Chang Reyher一她就是从中国读者的视野中失踪了将近四十年以至于人们并不确知她是否还在人世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上海最为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
此时,太平洋上波平浪静,伴随着海鸥一声声高亢而清亮的叫声,海风飘飘,海水滔滔,灰白色的骨灰和着红白色的花瓣随风漂到深蓝的海天之间,跟随波波海浪奔向远方,遥遥抵达大洋的彼岸——上海、香港、中国台湾,抑或日本、新加坡,那是她曾经长期生活并深深眷恋的地方、曾经短暂逗留且爱恨交加的地方,也是一度想去而最终没能成行的地方,还是她至死都不愿回去的东方故乡。
她一生和大海结缘,每一个重要的人生关口似乎都与海和船有关。
她出生在中国最大的海边城市上海,两岁时坐船来到另一个北方的海边城市天津,八岁的时候又坐船返回上海。她19岁的时候去香港读书,来回坐船。她32岁时坐船离开上海,后来又从香港坐船去日本,38岁时从香港乘船奔赴美国。75岁去世,朋友们遵照她生前的遗嘱,刚好在她的75岁冥诞的那天,将她的骨灰洒向深蓝的大海——从此,她魂归大海,漂泊一生的灵魂在波涛不息的海浪中得到永久的休憩。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中国上海,如今,整整75年时光倏忽流逝。她有着短暂无忧的童年,在父亲母亲的情感纠葛、灰暗别扭的家庭气氛中成长为一个特别的少女。1938年,在经历暴打关押事件之后,她彻底逃出父亲的家。之后,在母亲和姑姑的帮助下,她报考伦敦大学并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然而,由于欧战爆发,她不得不改到香港大学就读。在港大,她连获两项奖学金,毕业后即可免费赴英国牛津大学继续深造。谁知造化弄人,前途无限光明的她,短短两年之后,又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香港大学停课,不得不折回上海。
1943年,一直寄居在姑姑家的张爱玲生活无着,开始卖文为生。一不小心竟然红遍上海滩,造就了上海文坛的旷世传奇,也经历了饱受世人非议的恋爱与第一次婚姻。1952年,当民众还沉浸在振臂欢呼上海解放的兴奋中时,她孑然一身重回香港读书,又从香港转赴日本友人处,寻找人生出路不得,铩羽而归再返香港。直到1955年,她才终于告别暂居三年的香港,踏上奔赴美国的旅程。但是,美国并没有给予这个奇特的东方女子应有的垂青和机遇,为了生存和写作,她不得不辗转于美国各文艺营和大学研究所之间,其问有过十年磨难的二次婚姻,也曾为搜集写作素材远赴台湾,并为筹措生活费用转道香港进行剧本写作,短期居留后再重返美国。
1967年,她的美国丈夫去世。1972年,她移居洛杉矶,开始了长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并且直到去世再也没有离开这座城市。虽然有效地阻挡了人们对她个人生活的窥探,她却不能停止一个人的战争,由于受到皮肤瘙痒症的困扰,她不停地搬家,有三四年的时间几乎天天搬家。甚至,在她74岁的时候,还在信中告诉朋友,打算于次年夏天搬到新加坡去住,只因为她对这个国家的法制精神特别有好感。次年夏天刚过,1995年9月8日,她被发现病逝于洛杉矶市西木区的公寓中。根据法医的鉴定,她去世的日期应该是六七天以前,死因是心血管疾病。
世间再无张爱玲。
一生之中,她来来去去,千山独行,无人相送;一生之中,她磕磕绊绊,生活如袍,烦恼如虱;这一生当中,她所交甚少,惜友如金,皆为知己。对于世变惊涛骇浪,她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同时保持着对于生活本身的热情和沉醉,对于人情世故炎凉,她宠辱不惊、飘逸出尘,同时剥离出人性深层的琐屑和不堪。出身豪门贵族,但对于父母兄弟一众家人,仿佛哪吒脱胎转世以肉身相还,从此清坚决绝,不复任何瓜葛。爱得惊天动地,但对于奉若明灯的亲密爱人,激情耗尽之后,从此恩义两绝,不复点滴相思。倒是对于艰窘时期患难与共、提携相助的友人故旧,她用一生的时间念念不忘、叨叨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还是在心里对着一个人讲话,丝丝缕缕,事说从头。她的特立独行、绝世才华引得无数文人学者击节赞叹,惺惺之意溢于言表,不惜作巨书为长文褒奖盛赞,两相成全。她的作品畅销华人世界,连年如潮,引得万千“张迷”顿足膜拜,为见一面求一字绞尽脑汁,而她对于见与不见一切随缘。 这就是张爱玲孤绝卓然、无可复制的一生。 她时刻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每一步都耽搁不得,从年青时就是这样。时间的残酷,在于从不停息,从不回头。张爱玲在写作上不是一个快手,甚至她写作的速度比较缓慢。写作之外,她还需要更多的时间阅读和思考;又由于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加上身体的原因,她不得不在生活细节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而,她极端害怕并警惕各种各样的打扰夺去她无多的时问。当年,在沦陷的上海她与文人交集,是迫不得已勉为其难,还凭着她年轻人的心魂和体魄;人到中年不得不四处奔波、辗转求助,还是因为经济来源无着;于是,在她的晚年,一俟生活来源稍微稳定,她立即隔绝了来自外界所有的无谓干扰,专注于个人的内心和独立的写作生活。
小时候,弟弟的保姆张干说她将来要“住独家村”,“嫁得远远的”,老人家说得一点都没错;张爱玲在19岁时发表的《天才梦》中也说过:“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晚年的张爱玲曾经回忆:“我是孤独惯了的,以前在大学里的时候,同学们常会说他们听不懂我在说些什么,但我也不在乎。”甚至,张爱玲还说过:“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孤岛。”所有这些都说明,张爱玲不善于与人交际,更不喜与人交际。尽管她一生疏于交游,从不与人牵扯,但是,她的一生却和很多人因缘际会,留下一段段不得不说的情感轨迹和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