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活力源于基层,人才的富矿来自员工。赵亚涛主编的《心声乐园(长庆第三采气厂员工文学作品集)》收集作品119篇,作品题材大多反映采气一线员工的生活,展示采气人的情感世界,皆为长庆苏里格气田第三采气厂干部员工所作。作者大部分为常年身处天然气开采、集输处理、维修抢险的一线员工。常年驻守野外,与寂寞为伴,日常工作已很辛苦。环境荒凉,是否意味人生荒凉?一线工作加班加点不可避免,是否只有抱怨?一篇篇作品有感而发、真情而作、情挚意浓,予我们坚定的答案,满满的正能量:因为热爱,所以奉献;因为执著,所以坚守!只有荒凉的环境,没有荒凉的人生!
赵亚涛主编的《心声乐园(长庆第三采气厂员工文学作品集)》收录了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气厂优选出的119篇员工文学作品。作品涵盖散文、诗歌、杂文三个篇章,反映采气一线员工的生活,展示采气人的情感世界。作者大部分为常年身处天然气开采、集输处理、维修抢险的一线员工。本书作品既是气田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员工创作繁荣的生动缩影。作品描绘如歌气田,抒发员工心声、展示采气人多彩生活的精神乐园。
本书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和学习。
一句话的温暖
◎苏里格烃类污油处理厂湛志良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我是作业一区综合大班的一名学徒,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每天跟着师傅去井场学习气井知识。师傅手把手地教我,先开哪个阀门,怎样控制压力,站在哪个方位操作是最安全的,看似简单的操作总是细心示范好几次。慢慢地我可以独自上井干活了。每次出发前,班长牛军在安排完工作后,总是不忘交代一句:“走的时候把水和吃的带上,干活时注意安全,干完活记得打电话说一声。”这一句简单的话让人心里暖暖的。
记得有一次和师傅去巡线,十多公里长的管线,背着水和干粮,扛着沉重的管线探测仪,头顶着三伏天的太阳走在荒漠里,让人倍感痛苦。看着我闷头赶路、气喘吁吁,为了鼓励我,师傅给我讲起了他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在生活设施不完善的艰苦环境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师傅说:“现在实行数字化管理,好多工作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完成了,随着数字化建设健全,咱们以后就不用这么辛苦地走管线了。”
枯燥的环境里有一群和蔼可亲的同事,总是给人一种坚持走下去的勇气,一路上的陪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转眼间四年多时间过去了,这个大家庭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一一烙在心中,我只有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回报细心教导我的师傅和关心、支持我的同事。
几年过去,我已经换了岗位,可班长的那句话仍然时常在我耳边回响。从懂事的那天起,在我们心中就种下一颗“知恩图报”的种子,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义,朋友的关怀之情,每一个成长的阶段都伴随着知恩、感恩、报恩·近几年长庆快速发展,无人值守站、一键开关井、巡线工作业务外包等,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企业发展的果实惠及了我们所有人,作为采气三厂一员,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用实际行动回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岁月如歌
◎党委宣传科赵冰玉
那是一个深冬,我坐在一辆面包车里,车上十几个实习生,蓬松厚实的工服里裹着一张张书生意气的脸。刚走出繁华都市的校园,多少有些浮躁。第一次来内蒙古,天高云淡,心情顿时开阔。突然间峰回路转,远远看到了集气站,初次相遇,它像起伏沙海里的一座岛屿,一叶扁舟,载满许多人的青春。
不值班的时候,我们去散步,相比城市公园,这更像是沙漠徒步。黄色的采气树,高耸的井架,久远的古生代形成的气层,就是从这里获得了新生,化作献给国家的高科技礼物,有些史诗的意味。
我用双脚丈量这块土地。时空在这里交错:古有匈奴人游牧狩猎,在马背上驰骋天下;今有采气工人挥洒豪情,在气田上纵横四野。采气工人是画家,在荒原绘制创新蓝图;采气工人也是魔术师,把沙漠变成能源宝库,采气工人更是厨师,把苏里格这块“半生不熟的肉”,烹饪得鲜美可口。
我用双手触摸这块土地。屏息凝听,平静下似乎潜伏着某种躁动,那是奔腾不息的气龙。静得能听到呼吸的夜晚,草原的星空美得让人心颤,这是霓虹下的城市人无法感受到的,沐浴在星光下,我感到无比地接地气。
后来,数字化革新的触角延伸到集气站。驻站人员陆续撤离。曾经生活的岁月,已尘封为历史,热闹非凡的餐厅,已失去人气。每一次重逢,胸腔里都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熟悉又陌生的情愫,像见到一个阔别已久的故人。曾经的站友,都已结婚生子,只有集气站,静静地守在那里,像垂暮的老人,见证了孩子们的欢笑、泪水、长大成人、离家闯荡,依然带着欣慰的笑,看淡风雨,波澜不惊。事物此消彼长,成长总是伴着消逝,集气站的寂寥正是气田现代化发展岁月、数字化建设长歌中的一个美丽音符。
人的经历会成为灵魂上的一块烙印,在午夜梦回的时候,灼烫得让人辗转难眠。只有沉淀到这辽阔的地方,人性得到最大凸显,人们更加珍视彼此的情谊,像家人般彼此照顾。别了,集气站。忘不了在异乡度过的第一个新年,忘不了伴我入眠、昼夜不歇的压缩机轰鸣声。集气站的那盏照明灯,就像沙海里的一座灯塔,从此化作我心里的坐标,为我照亮前行的路。
P28-30
广袤的鄂尔多斯盆地深沉厚重,神奇丰饶的苏里格热土丰盈灵秀。牢记使命、奉献气田的采气人的真情实感、走心之作如涓涓细流、轻吟浅说,集汇成这册新时代石油人的“心声乐园”,真诚动人,入眼人心,以平凡见证伟大。
通览全书,不过三个篇章,非鸿篇巨献,也不是名家之作,但一篇篇精致散文,一首首雅致小诗,一段段时评杂论,更像是一个个灵动的音符,一声声优美的旋律“大珠小珠落玉盘”,集体的发光发热终成气势恢弘、细节完美的交响乐。与读者心有灵犀,回味无穷美的盛宴;与作者心心相印,共享创作的荣光与自豪。
沸腾的活力源于基层,人才的富矿来自员工。此书收集作品119篇,作品题材大多反映采气一线员工的生活,展示采气人的情感世界,皆为长庆苏里格气田第三采气厂干部员工所作。作者大部分为常年身处天然气开采、集输处理、维修抢险的一线员工。常年驻守野外,与寂寞为伴,日常工作已很辛苦。环境荒凉,是否意味人生荒凉?一线工作加班加点不可避免,是否只有抱怨?一篇篇作品有感而发、真情而作、情挚意浓,予我们坚定的答案,满满的正能量:因为热爱,所以奉献;因为执著,所以坚守!只有荒凉的环境,没有荒凉的人生!
在苏里格气田,在采气三厂,喜欢创作、绘画、音乐、有才艺才华的员工非常多。气田广阔的发展前景,欣欣向荣的发展形势,融洽和谐的发展氛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这些作品从近三年员工作品中精选收集,既是气田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员工创作繁荣的生动缩影。
撒播好种子,需要好土壤。员工们的才华与创作热情让我们欣喜感动,更让我们深感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的责任重大。这些作品全部来自厂信息主页“心声乐园”栏目。这个栏目创办三年有余,人气旺、作品多、质量高,目前已成为描绘如歌气田,抒发员工心声、展示采气人多彩生活的精神乐园,成为凝聚向心力、传递正能量,广受员工欢迎的创作天地。但曾几何时,员工创作枯寂乏声,采气树下冷冷清清,几乎无人问津。如何引导激发员工热情,搭建起聚众之智、施才展艺的平台天地?开栏更名,力接地气,“心声乐园”由此诞生!领导带头,身体力行;管理者积极参与,渐有回响;员工发声,热情高涨。终至今天百花齐放、全员参与,成为大家共享的“心声乐园”。
一部优秀的作品如同一个优秀的团队,作者辛勤耕耘,编辑不辞辛劳。彼此全心付出,合作无间才能成就精品,无愧奉献于读者,令观者享受而受益!在心声乐园这片天地里,许多人既是作者,也是编者、读者,于潜移默化中相互感染、润物无声,传递满满正能量,很欣慰采气三厂员工文学创作队伍已从稚嫩幼苗成长为茁壮大树! 长庆油田第三采气厂党委书记、副厂长
李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