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起飞起飞再起飞/李鸣生走出地球村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鸣生
出版社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鸣生著的《起飞起飞再起飞》介绍:一个聪明的民族,应该始终具有和保持一种对外开放的姿态,一种正视现实的坦诚。纵观历史风云,面对八面来风,我们随时需要睁大的,不是一只眼睛,而是两只眼睛:一只认清本国的现状,一只瞄准世界的“风景”。

在通向宇宙的远征途中,在创造空间文明、开发空间资源的风险路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和期待,中国的下一次起飞!

中美澳三方,再度风险合作。虽然各居东西,彼此拥抱的,却是同一个太阳同一轮月亮同一片星空;而“澳星”传递的,则是同一种悲欢同一份焦虑同一个旋转的节奏。

内容推荐

李鸣生著的《起飞起飞再起飞》写的是中国“长二捆”大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基地发射“澳星”失败的故事。书中既写了中国火箭只冒烟不上天的真相,也写了美国“澳星”横空爆炸的秘密;既写了因失败而导致的国际诸多冲突,也写了因失败而引发的国内种种矛盾。但作品不是简单地揭示真相,撕裂“伤口”,而是通过写失败,探讨一个民族如何面对失败、正视失败、超越失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失败。

目录

序言

火箭紧急关机

第一章

黑色的“3·22”

第二章

“澳星”失败,牵动国人情怀

第三章

发射失败后的故事

第四章

正视失败,超越失败

第五章

争取国际商业发射合同

第六章

加班加点,赶造火箭

第七章

火箭大院的秘密

第八章

中、美、澳再度风险合作

第九章

“长二捆”火箭再次起飞

第十章

“澳星”爆炸之谜

尾声

告别昨天,寻找新感觉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黑色的“3·22”

西昌又要发射“澳星”了。

打点行装,我匆忙上路。

上路这天正是“八一”建军节,也就是说,离“澳星”再次发射的日子还有14天。作为军人,赶上这天出发,自然别有一点悲壮的意味。

1992年3月,首次发射“澳星”时,我曾去过西昌发射场。18年前,还是年少青春的我,就在那儿开始了既痛苦又辉煌的军旅人生。当兵本来很苦,在那蛮荒的大山沟当兵就更苦。如今发射塔下那个设在山洞里的“先锋指挥所”,就是当年我和我的战友们用铁镐一镐一镐地挖出来的。

我乘坐的是从北京开往成都的7次特快。一上火车,最大的感觉就是热。都说北京今年的夏天比往年热,加上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奥运会已经开始,而西昌将重新发射“澳星”的消息又已公布,因此,气候热、奥运热、“澳星”热,全热到一起了!

车上很拥挤。硬座车厢不用说,就连卧铺车厢有票的和没票的,有关系的和没关系的,有后门的和没后门的,也全挤在了一起。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抽烟、喝茶、吃橘子,还是吹牛、聊天、侃大山。

话题先是巴塞罗那,接着是奥运会金牌,再接着就是西昌——西昌又要发射“澳星”;最后,再从这次“澳星”发射,谈到上次“澳星”失败!

然而此刻的我,满脑子旋转的仍是“澳星…‘澳星”。直到火车隆隆驶进西昌火车站,我心里还在默默祈祷:

愿上帝保佑,此次澳星发射成功!

在西昌发射场,人们议论得最多的话题,你猜是什么?

失败!

无论是在宾馆还是办公室,不管是在机房还是发射场,每当我同人们交谈时,几乎无一不谈到3月22日那个失败的夜晚。

而且,从人们的言谈中,从人们的表情上,我分明觉察到,那个夜晚在人们心灵上留下的伤口,仍在暗暗滴血,隐隐作痛。失败似一道无形的阴影,笼罩在发射场的上空;失败像一个看不见的幽灵,潜伏在人们的心底。谁都想忘掉它,但谁也无法摆脱它,如同一道横空扯响的闪电,尽管稍纵即逝,却已深深融进了夜空。

那个夜晚的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那是一个与往常没有什么区别的普普通通的夜晚。

从气象情况来看,自1991年12月入冬以后,西昌发射场只是经受了几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的袭击,人们普遍有一种“今年冬天特别冷”的感觉。也就是说,发射前,发射场区的气候有些异常: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大。  但是,在“澳星”发射的当天夜晚,没有雷电,没有乌云,没有狂风,没有暴雨。换言之,大自然没有向人类发出任何警示,今晚的发射要出问题。

从发射技术准备情况来看,据发射场有关人士讲,这次发射准备,比以往任何一次发射所付出的代价都要大,参试人员也比任何一次发射都更加辛苦。发射前的几次联试和综合检查,都很顺利。当天各系统设备运行情况,也很正常。而且,作为“长二捆”火箭本身的研制者们,发射前在对火箭的整个测试检查过程中,也没发现火箭本身有何问题。就在发射的前几天:我还亲口问过“长二捆”火箭总师王德臣:“这次发射有把握吗?”王德臣笑了笑说:“应该没问题吧!”

再从当天的现场情况来看,秩序井然,平安无事,整个发射场区附近的山山岭岭,小道大路,同往常任何一次发射一样,围起了数千名参观的人群。不同的只是,这次参观的人数大大超过了前几次。

随着夜色的降临,数千名参观者拭目以待。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所有的眼睛都毫不怀疑地期待着“长二捆”火箭那辉煌的一瞬。由于西昌发射场已发射了九枚“长征号”火箭,每次都是一声令下,火箭大吼一声,便乖乖地上了天。所以,这次大家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肯定没有问题。

坐在指挥大厅观礼台上的几百名中外贵宾,脸上大都呈现出疲惫之色。他们是分别乘坐三架专机当天赶到西昌的。一下飞机就吃饭,就参观,就照相,就会谈。他们的眼里除了好奇之外,同样信心满满,充满期盼。可以肯定地说,这几百名贵宾,几乎不会有人去想到失败,至少没人愿意去想失败。因为他们漂洋过海大老远跑来,不就是为了看中国火箭腾飞那一瞬间吗?

而远离发射场百里之外的西昌“腾云楼”宾馆,庆贺“澳星”发射成功的晚宴这时已经准备就绪。五粮液、健力宝、椰子汁等酒水饮品均已摆在了桌上。两小时后将在这晚宴上祝贺“澳星”发射成功的讲演稿,也分别装进了美国休斯公司和澳大利亚卫星公司两位代表的腰包。

与此同时,远在北京南苑地区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也早将鞭炮、锣鼓、标语、贺电等全部安排停当,只等西昌发射场“长二捆”火箭凌空一跃,立即锣鼓喧天,鞭炮狂响!P5-9

序言

火箭紧急关机

旋转的地球,每天都有新的故事。

岁月的脚步跨进了1992年。

1989年12月8日,第四十四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提案,宣布1992年为国际空间年。这是人类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庆祝空间时代到来的盛事。7月4日的美国国庆日和7月14日的法国大革命纪念日,都将以国际空间年为主题举行大型庆祝活动。

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一开始便积极参与了国际空间年的有关活动,很早就加入了“国际空间年机构”,并派代表参加了该组织的历次会议。1990年初,经国务院批准,还成立了“国际空间年中国筹备委员会”,由宋健出任名誉主任。

那么,在这国际空间年里,中国除了参与正常的学术活动之外,是不是也应该再来点什么呢?

这时,新华社正式宣布:

1992年3月22日,中国将在西昌发射“澳星”!

全国各家报纸、电视、广播,也很快对此作了报道,中央电视台还将首次向全国和世界进行现场直播!

于是,“澳星”仿佛成了人们急需狂饮的“兴奋剂”。刚刚走过冬天的中国,一下子便活跃、兴奋、青春、亮丽起来。似乎寻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振奋一下精神的地方。

于是,一双双充满渴望和期盼的目光投向西昌——渴望落后的中国来一次新的腾飞,期盼古老的民族来一次耀眼的辉煌!中华民族的命运似乎在此一举。

而发射“澳星”的人,也自觉或不自觉地默认了这一事实,部分或全部地接受了这一厚望。于是,悲剧便从这里开始;不幸从此开始酝酿。

据有关部门统计,发射“澳星”那天晚上,至少有6亿中国观众,端着饭碗守在电视机前,盯住西昌,盯住西昌发射场,盯住发射场上的“长二捆”火箭!

然而,大出所料,“长二捆”紧急关机,“澳星”没有升天!

于是,6亿双面对电视机的眼睛,一瞬间全部定格;6亿双捧着饭碗的手,颤抖着送走了那一刻。

那一刻,夸张地说,全中国好像都傻了;

那个夜晚,过分地讲,整个民族似乎都在集体失眠。

本来,人们对那个春天的夜晚,寄予了再大不过的希望。结果,那个春天的夜晚回报给人们的,却是天大的懊丧和无尽的遗憾;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受到了空前的刺激,火箭子孙的感情遭到了莫名的戏弄。

于是中国在一夜间又激动了,甚至还表现出了一点愤怒!

当然,几天之后,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人们该干什么照旧干什么。时间无情地冲刷了一切,黑色的“3·22”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昨天。人们的兴奋点开始转入淡漠,眼睛又盯住了明天。

百天之后,一枚重新研制生产的“长二捆”运载火箭,又高高挺立在了西昌卫星发射场!而且,新华社受权宣布:1992年8月中旬,中国将在西昌再次发射“澳星”!国务院又一次大胆决定:照样实施现场直播!

人们刚刚平息的情绪,又被挑逗起来;急于寻找的目光,再次按捺不住地投向西昌。尽管这目光有些小心翼翼而又疑虑重重,却依然饱含一腔热血与希望!

那么西昌,这次你让中国和世界看到的,又将是什么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4: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