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生著的《山沟升起美国星》介绍:这就是中国发射卫星的人。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偏僻荒凉的环境和很差的物质条件下艰难生存:尽管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秘密的面纱遮掩下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但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的却是光芒四射的现代文明!
在中国“长征三号”火箭腾飞的一刹那,全世界都感到了中国的分量,同时也感到了人类智慧与力量的伟大。在世纪末的惶惶岁月里,中国以自己的实力,又一次显示了自己的存在;中国以新的形象,再一次受到世界的瞩目!
今天,中国与美国,东方与西方,第一次成功地在25亿亚洲人头顶的上空,架起了一座空间文明的桥梁。相信在世界的明天,全人类也将一起携手并肩,踏着阳光的阶梯,向着宇宙隆隆挺进!宇宙问一切的一切,时空中所有的所有,都在地球纪元2000年后,逐一向人类全部展现。
李鸣生著的《山沟升起美国星》写的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山沟里携手合作的秘密与友情,也有中西方两种文明在发射场上的碰撞与冲突。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充分展露了作者吞吐与消化大吨位题材的气魄与潜能。该书打破了中国几十年来写科技题材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创了中国文学书写“空间文明”的先例,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
第一章
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
一踏上西昌的土地,便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
卫星、卫星、卫星。车站上,公路边,饭馆里,小摊旁,人们都神神秘秘地谈论着卫星、卫星、卫星。
一对年轻夫妇,领着一个大约五岁的小女孩,急冲冲地朝我走来。
“同志,请问去卫星发射基地咋走?”
“问这干什么?”
“听说要发射美国的卫星,孩子和我们都想来看看。”
“你们从哪儿来?”
“遵义。”
“是国防工厂的吗?”
“不是,我们是个……个体户。”
“叔叔,”小女孩突然拉住了我的手,“发射卫星,能让小孩看吗?”
“能,肯定能。”我忙蹲下去,双手捧起小女孩的脸,在她的额头轻轻留下一吻。
西昌,我的第二故乡。
十六年前,当命运的列车轻轻一颠,便将我抛在了这块荒凉的土地上时,我的心远比严冬的大凉山还要冰凉。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在这片被上帝遗弃的土地上,日后还会升起什么‘‘亚洲一号”卫星。
西昌位于四川的西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扼成都、昆明两大旅游区之要冲。北距成都577公里,南距昆明543公里。从成都搭乘去昆明或金沙江的列车,12个小时便可到达;若乘坐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只需45分钟。
西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除汉族外,这儿还有藏族、回族、蒙族、苗族、壮族、傣族、僳僳族、布依族、纳西族等十余个民族。彝族历史悠久,风情古朴,且彝族人待人热忱,十分好客。假如你有机会走进彝家山寨,主人定会十分高兴地留你做客,并为你奉上颇具彝家风味的“坛坛酒”和“坨坨肉”。
“坛坛酒”是用玉米、高梁和荞麦等杂粮为原料,再配以十余种草药,装进瓦罐里酿制而成的。这种酒喝起来香甜爽口,却并不醉人。
“坨坨肉”一般是用一种叫“子猪”的肉烹制而成。由于这种猪长年敞放于山坡野林之中,奔放自由,觅食丰富,能长就一身紧肉,故吃起来细嫩糯软,喷香不腻。待你吃饱道别时,主人还会将一条猪腿或半个猪脸送你带走,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西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便开始了人类的繁衍生息。据载,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都曾涉足此地,譬如:司马迁“西征巴蜀”,诸葛亮“五月渡泸”,忽必烈南征会理,杨升庵“夜宿泸山”,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蒋介石坐镇“西康”,等等。 西昌是西方学者和旅行家探险的乐园。公元1275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来到西昌,成为到西昌的第一位外国人。此后,从1868年至1909年的四十一年间,法国旅行家安邺、英国旅行家巴伯、法国亲王奥尔良、法国人凡尔赛、法国殖民军一等军医吕真、英国人布洛克,以及法国人多龙率领的考察团,也都先后来过两昌。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