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夕阳那边独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郭存孝//周文杰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郭存孝、周文杰编著的这本《夕阳那边独好》是一部随笔作品集,分上下两篇:上篇“华夏奇胜可餐”主要介绍了包括叶挺、曾昭炳、齐白石、李小龙等几位近代名人在内的身世与历史贡献;下篇“寰宇关摄人心”主要介绍了澳洲华人华侨史和中澳关系史。最后附录一篇《谁是潘柳黛》和一篇对作者夫妇一部作品的读后感。

内容推荐

《夕阳那边独好》是作者夫妇二人(郭存孝、周文杰)在暮年合著的随笔。上篇内容丰富、情感细腻,特别是给近代名人如胡适、关璐等,都做了“独家”的介绍补充,让世人更多了解这些中国著名学者的身世与历史贡献;作者二人研究澳洲华人华侨史、中澳关系史近二十多年,在全澳寻觅华人遗存,写成下篇,下篇字字珠玑,堪称“历史碎片”,其中讲述很多中澳关系史料和华人华侨事迹,如澳大利亚华人侨领——杨锦华,澳大利亚乒乓耆宿一一刘嘉宁等。全书内容翔实,文笔流畅,引人入胜。

目录

(上篇) 华夏奇胜可餐

 周文重著《出使美国演讲录2005—2010》读后感

 透视尘封档案解析近代秘闻——张威著《端纳档案》阅读心续

 1920,北京政府及中外名流与苏俄远东共和国的交往

 抗战期间李宗仁等致澳门同胞的谢函

 从白崇禧在南京的户籍卡说起的事

 1953,董作宾台北受查记

 中国考古博物馆界先驱——曾昭炳

 叶挺将军及其澳门故居

 东北名士——关吉罡的风雨人生

 浅议满族追念先慈

 琐忆抗战时期的流亡生活

 清末齐白石作画吟诗赞广西

 《东方杂志》是座淘之不竭的“金矿”

 上海早期名流——沈敦和二三盛事

 广东番禺冼星海纪念馆一瞥

 澳门及澳门博物馆直击录

 福州琉球国纪念馆及墓园纪事

 左联女诗人关露与潘汉年

 潘柳黛与陈蝶衣

 著名导演胡金铨与作家潘柳黛

 潘柳黛笔下的国际巨星——李小龙

 2013,台北三日行

(下篇) 寰宇关摄人心

 为《飞出悉尼歌剧院》作序

 龙飞凤舞芳香袭人——读《陈玉明书法艺术》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中国人民的抗日之友——美国记者阿班二三事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及其创办的中国学院

 新加坡“牛车水”复原馆

 孙中山先生五渡槟榔屿

 寻访马尼拉“华侨义山”

 新西兰华人今昔与奥克兰剪影

 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澳大利亚之旅

 墨尔本犹太博物馆巡礼

 墨尔本邮海猎珍

 澳大利亚“银信”知多少

 澳大利亚北部一小岛发现清朝“乾隆通宝”

 良师益友——感念刘渭平博士

 缅怀华人翘楚——杨锦华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先行者——谭达先

 追思澳洲乒乓耆宿——刘嘉宁

附录:

 张奥列:谁是潘柳黛

 吴润扬:篇篇如珠玉般闪亮——读郭存孝、周文杰夫妇合著新书《往事尽在笑谈中》后感

主要参考书刊目录

试读章节

在澳门家中,叶挺得知他受到“表现消极,留党察看六个月”的处分,心甚怏怏!加之国民党要追捕,于是叶挺便偕夫人离澳门赴新加坡、马来亚去探亲访友。1928年秋季,叶挺取道日本转赴苏联,一是为了治病,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在莫斯科举行第六次代表大会,也想从局外了解此次大会对广州起义问题的态度。叶挺终得知“六大”并没有讨论广州起义问题,却批判了军事上的盲动主义,他感到中央未改变对他的处分,于是非常不理智地声明脱离共产党。旋离苏联,先去德国柏林,后去维也纳,再去巴黎。由于生活无着,夫妇二人便以卖豆腐、豆芽和水果为生。但因夫人怀孕,叶挺遂陪夫人回到澳门。

在澳门这个温馨的港湾,叶夫人平安地产下第二子,叶挺甚喜,取名福麟(正明)。在澳门半年,叶挺的日子过得相当清苦,有时要靠一些老朋友的救济,甚至靠借贷典当度日,但他却依旧珍惜并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他除了尽心地照顾妻子,还谆谆教育儿子。待到空闲时,还带着全家到路环一带野餐、游泳,给家人拍照。他暂时排除了政治上的纷扰,静下心来,读书阅报,关心国家大事。此时正值蒋介石向中共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失败之际,国民党为此一筹莫展。当得知叶挺此时正在澳门闲居,以为机会来了,蒋介石立派重要人物陈诚到澳门,央求叶挺出山,助剿工农红军,并许以军政要职。叶挺听罢十分不悦,不仅拒绝所求,而且义正词严地说道:“现在日本占我东北三省,在此国难当头之时,你国共两党,同室操戈,竞要我屠戮同胞,希夷决然不为!”陈诚只得灰溜溜地走了。不久,广东军阀陈济棠也派人来澳门,劝说叶挺出任他的麾下将领,叶挺照样不予理睬。

叶挺在澳门,并非无所事事,他的最大的心思,乃是要立即找到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因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组织已进入地下状态,在白色恐怖统治下,要想找到党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叶挺决心很大,他虽听说中共在香港设有南方局,负责人是廖承志,但是怎样才能找到他呢?后来,叶挺发现南昌起义时的战友阳翰笙在上海,于是便写信他,请他到澳门来面谈,因为他有许多心里话要向党倾诉。阳翰笙接信后,因为走不开,中共便改派中央军委副参谋长兼统战局局长张云逸(1892—1974)前往澳门,叶挺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中共高级干部,二人交谈甚欢。后来他俩在新四军里又成了生死战友。

1931年8月,叶挺又偕夫人及幼子重返柏林。但是,他是人在欧洲,心却留在祖国,因为此时的祖国,由于日本侵略者夺我东北,祖国母亲正在流血。1933年11月,叶挺又偕妻儿回到祖国,他把妻儿安顿在可靠的大后方——澳门之后,便重新站队,投入新的斗争,1933年加入由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和蔡廷锴等在福建成立的旨在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闽变”),同时加入“生产人民党”。但是“闽变”仅两个月,便在蒋介石镇压下失败了,叶挺于是再回归澳门躲雨避风。为了报国,叶挺在澳门板樟庙街开办了一个小印刷厂,印制宣传抗日的书籍和报刊,支持国内的抗日活动。

从1934年到1937年,叶挺和家人一直住在澳门,为时四年。不过叶挺在这段时间,曾两次去福建,在福州和厦门推动抗日活动;又曾去香港弥登饭店看望潘汉年,得知共产党将与国民党实行统一战线,共同抗日,他很高兴。同时会见李济深、陈名枢等老友,参加了由他们发起并成立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担任军委会委员。同时他又去上海,苏州等地,广泛接触国民党部队内的老朋友,推动国共合作,打击日本侵略者。

“福建事变”失败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红军的活动再度升级,叶挺时刻担心着红军的命运,他在报纸上忽然发现剿共指挥官中有一个他熟悉的名字——李振球师长。原来此人不仅是他的保定军校同学,且是挚友。于是他便给李振球写信,要求李师长对红军手下积德。一天,他在澳门街上偶遇曾给胡汉民当秘书的刘冠海,叶挺知道刘冠海与李振球是旧交,因此决定再利用此人现改经商的机会,让他与李振球做笔生意,助自己给李振球施压,同时鼓励刘冠海到赣南区贩盐赚大钱。这虽是偶然促成的一件好事,然可证明,叶挺为工农红军是何等的煞费苦心啊!

P57-58

序言

时光不知不觉地在生命的长河中渐渐溜走,如今我俩已是八十五六、离天堂很近的老人了。我俩已拥有一个四代同堂的幸福家庭,也许令人羡慕的是我俩还置身于中国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都有家庭的天伦欢乐之中。

我俩在祖国度过六十多个春秋,那是一段从出生到少年、青年、中年,止步于甲子年的经历。我俩在这一时段,二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认真,勤奋,敬业,从一般职员到升任基层领导,最后在辉煌中谢幕昂然走下舞台。当然,我俩像所有干部一样,都在“文化大革命”年代里,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特别是家庭一时被拆散,那种对精神的折磨则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因此也可以说,我俩连带未成年的子女,在那十年的岁月,实在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不过,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熬过了多少个寒暑,我们终获新生。往后各自获得高级职称,郭存孝还以其研究成果,幸得中国国务院授予特殊津贴的殊荣!尤其高考制度恢复的1977年,我们的一双儿女同时踏入高等学府,成为我们的骄傲!

1996年,我俩漂洋过海移民澳大利亚,随女儿女婿在墨尔本颐养天年。往后,每隔两三年,我们的生活在中国的儿子、儿媳和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女儿、女婿包括他们的女儿,在墨尔本的大家庭中欢度传统的春节。别样风情,其乐融融!杯盘声响笑语频,休管明日何处飞!虽然我们全家乐在异邦,然而却始终心存祖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想想至今不觉在澳大利亚已过了近二十个春秋。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日澳大利亚的确已非昔日可比,近80万华人华侨已生活在自由民主幸福的氛围之中。我俩虽不免仍有置身于异国他乡之叹,但已从内心深处感到澳大利亚在哺养着我俩这一代“夕阳移民族”。我们获得和澳大利亚老人一样的福利,郭存孝为研究澳洲华人华侨史、中澳关系史,近二十年中,在子女陪伴并支持下,走访调查,在全澳七个州中的市、县、镇和部分农村与山区四十余处,寻觅华人遗存,有幸终获多项硕果。

我俩加入了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和澳洲华人作家协会,笔耕不辍,也算赶上时代步伐,均学会了使用电脑写作。周文杰的《文坛四才女》,荣获全国第四届优秀妇女读物奖,乘风破浪,又完成了30万字的长篇纪实人物传记《谁是潘柳黛?》,填补了历史的空白,由台北大旗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又在内地发行了简化字版。郭存孝在澳大利亚先后出版了11本书和一盘电子书。其中太平天国史方面的有三本,中澳关系史方面的有四本(一本获澳大利亚澳中理事会资助;一本荣获2008年作家节优秀作品奖)。2012年,还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一部精装的《清末民初职官名录》。此外,还出版了历史散文、游记、回忆录三本。与此同时,我俩还有合著两部。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往事尽在谈笑中》,按友人戏说,这是一本我俩钻石婚的纪念品。

好心的人们,包括我们的子女和亲戚,不禁焦急,认为我俩年事已高,早该歇笔。是的,这样的关怀,令我俩感激不尽!殊不知,这是我俩的延年之术,益寿之策,而何尝不是既利人亦自娱之举哩!一般公认的道理是:一个作家的形象是靠笔杆子的不竭挥舞来塑造的,我们感到欣慰!再者,我俩的现状是:体质已减弱,精力未衰退,耳聪目又明,真有“山到尽时,脚力更好”之感。回首瞻望,总觉得生命的价值在于拼搏,一个老年人活在世界上,更应该有充沛的乐观精神,努力做无畏的追求,尽力发掘潜能,去争取极值的突破。

本书出版了,是不是到此便应该止步了?我们的共同回答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众多未尽的人和事;祖国万千山河美景如画;它们的背后都包含着一个个精彩而又动人的故事,那是值得我们去宣扬的。由于尘封的中澳关系史料还会被发掘出来,尤其是澳大利亚和中国的旅澳华人的遗存尚在不断问世中。因此,我们共同的心声是:面临挑战,岂可沉默;生命不息,笔耕不止。我们的共同行动是:定将余生化成书!

最后,请允许我俩借此机会,谨向为我们的写作和著书提供方便的中国和澳大利亚有关单位和个人鞠躬,以表达我俩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谢忱!

郭存孝、周文杰

2015年8月于墨尔本之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