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2)》是一部由多位知名作家、学者和书评人合著的关于阅读的书,作者包括毕淑敏、刘心武、洪晃、唐山、朴素、潘小娴、王大庆、黄涌等。在本书中,他们分享了个人的读书经历和心得,引领人们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学习读书之法,走近古今中外著名的作家和经典作品。
继《越读》之后,再次力邀知名作家、学者和书评人合著《越读(2)》。书中,毕淑敏、刘心武、洪晃、唐山、朴素、潘小娴、王大庆、黄涌等谈村上春树、艾丽丝·门罗、余华……,评《日瓦戈医生》、《平凡的世界》、《红楼梦》……
读自己书架上的书
刘心武
有朋友来诉苦,说如今书价腾涨,真是莫再读书了,我却不以为然。
我当然并不赞成书价无节制地上涨,但我以为,书价上涨也许倒会促使我们更谨慎地买书——只买那些对我们来说必不可少或确有留存价值的书。
也许是因为以前书价相对其他消费品而言偏低,人们大都买了不少书来排满自己的书架。那位来诉苦的朋友家中的书架不仅爆满,壁橱中乃至于沙发边也都藏着摞着不少书。我问他:“你买的书,全都看过吗?”他摇头;再问:“看过其中的一半吗?”他想了想,又摇头;再问下去:“看过其中的三分之一?”他叹了口气说:“也许还达不到,唉,没有时间啊……”
是的,我们都忙,我们甚至没有时间读自己掏钱巴巴地买来的书,我们常常是先把想要的书买到手再说,这本不足为奇,但我们不能容忍自己的这种心态——仿佛只要
那本书我们买了并放在书架上了,我们就读过它了似的。不。我们必须郑重地提醒自己——对于任何一本书,只有读过它(不能详读时可以粗读,甚至可以一目十行地“瞄”过去),它才真正属于我们心灵书架中的一本书。我们不能仅仅买书、藏书,我们必须读书。
我一度达到过凡自己所买来的书皆读过的境况,但近些年我的买书量大大超过了我的读书量,并且坦白地说,某些书之所以买来,主要是出于一种虚荣心——人家有,我也该有;心理上的浅薄满足欲代替了心灵上的真诚求知欲。亏得我还能自知此弊,所以最近我向自己发出了最后通牒——
请读自己书架上的书,否则,暂停买书!
我于是开始读那些原是买来装阔气、撑门面、摆谱儿、充博学、赶新潮、唬客人的书——结果,我发现自家书架上的书完全够我享受很长一段时间,我为自己前一阵子动不动问别人“该看些什么书呀?”而脸红,事实上我现在很有资格回答别人的这类问题,并且我觉得与其告诉
人家“该看什么”,不如告诉人家“不必看什么”,因为唯有读过相当多书的人,才能对一束束的信息做出有信心的价值判断。读书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认同和排拒的选择过程,读书越多,则选择的余地越大,因而为自己带来的人生机会也就越多。
我把自己的这点经验,介绍给来诉苦的朋友。最近他来报知,他已放慢了买书的步伐,加快了读自己书架上的书的步伐。他还说,如今信息大爆炸,就是书价不涨,可买的书也极多,就是收入大增,也不可能将看中的书全买回家来,因此,今后不仅要认真清理、阅读自己书架上的书,并且应当认真考虑和设计一下自己的书架上该是怎样的一种阵容了。我得意地告诉他,这种“个人书架设计”我早已在进行了,其中还包括明智地淘汰掉了一些对自己来说是无用也毋庸收藏的书。不过,我觉得对多数人来说,包括我自己在内,眼下最要紧的还是——
读自己书架上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