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诗意和禅思的百年茶道经典!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之作!
原书《茶之书》以英文出版以来,已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十几种译本,畅销不衰,以优美文辞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
“茶道”为日本传统美学之精髓,冈仓天心以诗意纯净的语言,通过茶道的产生、流传、仪式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带领读者一窥日本古典美学的世界。
考究精装工艺,封面采用复古大红色配专色金,内文采用进口东方书纸,全彩印刷,插图为极其珍贵的《卖茶翁茶器图》,深沉典雅,美轮美奂。
著名茶文化学者周重林作序,生活美学家周华诚导读,诚意推荐!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冈仓天心以“茶道”为切入口,以诗意纯净的语言,条分缕析地剖陈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通过茶道的产生、流传、仪式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来解释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为西方人理解东方文化及艺术之美打开了一道迷人的回廊。
《茶之书》是冈仓天心用英文写就,1906年在美国出版,即获得世界性的声誉,并入选美国教科书,至今已有十几种语言译本,畅销百年不衰。本书在英文原版基础上翻译,结合日本古典美学,力图还原冈仓天心构造的茶道世界,为读者呈现至真至美的审美体验。
茶,始于药,后成为饮品。在8世纪的中国,茶作为一桩雅事进入诗的范畴。15世纪,日本将其提升为一种对美的信仰——茶道。茶道是一种追求,是在日常生活的污浊之中,因对美的倾慕而产生的。纯净和谐的状态,仁慈互爱的秘诀,以及社会秩序中的浪漫主义情怀,都是茶道的谆谆教诲。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不完美”的崇拜,是在众人皆知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完美而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之哲学,并非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仅是表达唯美主义的一个术语。它所表达的是我们融合了道德伦理与宗教信仰的天人观①。它要求卫生,坚持洁净;它展现出简约的舒适,无须讲究排场,亦不必铺张浪费;它是一套道德架构,界定了我们与宇宙之间的分际。茶代表着东方民主的真谛,它的信徒不论出身贵贱,都能从中获得不俗的贵族气质。
长期的与世隔绝,使日本崇尚自省,这对茶道的发展极为有利。日本人从家居摆设到生活习惯,从穿着打扮到烹调饮食,瓷器、漆器、绘画,乃至本土文学,无一不受到茶道的影响,任何研究日本文化的学者也都无法忽略它的存在。它既存于香闺雅阁,亦出入蜗居陋室。它让山野农夫通晓花草摆设之道,也让粗鄙工匠欣赏山石流水之意。在日常用语中,若有人对这亦庄亦谐的人生趣味无动于衷,我们会说他“心中无茶”。同样,若有人对这世间的疾苦视若无睹,只是沉溺于随心所欲的情绪之中,对这类放荡不羁的唯美主义者,我们则指责他“茶气太重”。
确实,圈外人士可能无法理解我们为何要如此小题大做。他们会说:这无非就是个“茶杯大的事几”!然而,当我们细细思虑,就会发现人生喜乐只需这小小一杯,泪水很快便会充溢其中,而对永恒难以抑制的渴求,让我们能轻易地将其一饮而尽。念及此,对于在一杯茶上下如此大的功夫,我们着实不用自责。真要和人类做过的其他事情相比较,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在对酒神巴克斯①的崇拜中,我们的献祭不加任何节制;甚至连战神马尔斯①这个双手浸染鲜血的残酷形象,我们也对其进行了美化。那何妨奉茶之仙为王,并纵情于那自她的祭坛流泻而出的温暖情意之中呢?就着那象牙瓷茶盏中盛装的琥珀色茶汤,新进的门徒或可一品孔子的温雅静慧,老子的犀利快意,以及释迦牟尼的缥缈芬芳。
人们若不能感知己身不凡之中的渺小,多半也会忽略他人平凡之中的伟大。西方民众大多傲世轻物,茶道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东方国家的万千怪状之一,这些怪状构建出他们眼中奇特而幼稚的东方世界。当日本沉浸于温雅的和平艺术之时,西方人习惯于称其为蛮夷之地;而当日本在中国东北领土上肆意屠戮之时,他们反倒称其为“文明之邦”。近来西方盛行有关日本“武士道”的评论——这个让日本士兵对自我牺牲如痴如狂的“死的艺术”,却鲜有人关注这完全代表“生的艺术”的茶道。如果必须要借由惨无人道的战争光环,才能被视为文明,那我们乐于继续野蛮。若终有一天,我们的艺术和理想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乐于继续等待。
西方究竟何时才能够理解,或是愿意理解东方?他们用以偏概全的事例,加上各种异想天开,在亚洲人身上编织出一张光怪陆离的网,其内容令人惊骇莫名。我们要么是以吸收莲花香气为生,要么就是以老鼠蟑螂为食。我们的形象不是无能癫狂,就是骄奢淫逸。印度的灵性之说被嘲笑为无知,中国的冷静节制被视为愚蠢,而日本的爱国精神则不过是顺从命运的摆布而已。甚至还有人说,我们的神经组织麻木迟钝,所以感觉不到痛苦与伤害!
P3-9
近百年来,无论在哪一个时间节点,阅读《茶之书》都是一次寻芳之旅。
一是因为这本书,固然也讲了茶,但讲茶之外,更多是讲道与美。冈仓天心一开始就把茶置于东方的哲学和审美之中,茶不再是单纯的饮料,而是一种东方精神的代表。
二是这本书引人思考一个非常紧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为何没有出现像日本这样的茶道?
我们的字典里没有“茶道”这个词,生活中也没有真正的茶道践行者。
但日本历代学者与茶人都认为,日本的茶道源自中国。
那些向往中国的日本茶人,就像荣西禅师一样,他们离开自家的小茶室,跋山涉水而来,只为看一看茶道的发源地到底是什么样子。
可是,他们到了中国才发现,这里的人喝茶居然是另一番景象。就像我们一头扎进日本茶室,也会莫名惊诧一样,这么小的茶室,这么烦琐的仪式,喝的居然是“茶渣渣”!
因为有了《茶之书》的世界,与没有《茶之书》的世界,是大不一样的。如果说陆羽的《茶经》是中国人的“茶之圣经”的话,那么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就是西方人的“茶之圣经”。从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茶叶帝国》的引述看来,《茶之书》在英语世界比《茶经》流行更广。
中国的茶不分阶级,但日本的茶道却有等级。
确实,荣西禅师带回去的茶,治好了源实朝将军的病,茶在日本才得到推广。但问题是,在中国,茶的推广难道没有得到权贵乃至帝王的支持么?从陆羽起,茶叶就与权贵紧密联系,宋徽宗也曾大力推广茶叶。
茶在全球的扩散,遵循了一个铁律:先是药品,可以救命;后是神品,可以通灵;再接着是妙品,可以舒心;最后才是饮品,可以解渴。冈仓天心讨论的是前三者,茶解渴的功用,他才不关心呢。
冈仓天心在西方传播东方的茶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无人能及。他与同时期的佛学大师铃木大拙一起掀起了“禅茶一味”的惊涛骇浪,至今尚未平息。我们也许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像冈仓天心和铃木大拙这样在茶文化领域有影响力的大师。重要的是,冈仓天心与铃木大拙带给日本国民文化上的自信,使他们不再盲从西方文化。
冈仓天心与铃木大拙,向西方传播东方文化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在用东方文化对抗西方文化。茶道在其中,显得异常耀眼。
“喝茶不过是小事一桩,与灵性境界有什么关系?”
“茶就是茶,还能是什么?”
“把茶变成某种奇怪的艺术有什么意义呢?”
…… 铃木大拙说,“当我坐在茶室喝茶的时候,我是把整个宇宙喝到肚子里,我举起杯子之刻即超越时空的永恒。谁说不是呢?茶道所要告诉我们的,远比保持万物的平衡,使他们远离污染,或者单纯地陷入宁静深思的状态要多得多。”
《茶之书》在千利休一章戛然而止,令无数人潸然泪下。
利休在茶会结束后,温柔地凝视着致命利剑那闪亮的刀锋,口中吟诵着优美的辞世之句,面带微笑,迈向了未知的彼岸。
日本艺术家赤濑川原平在为电影《利休》写剧本的时候,不满意这个结局。他把千利休的结局安排在一个未完成的茶室里,千利休构思了一个茶室,还来不及建造。这给世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我也画过一个茶室,它就是我现在办公室的样子。很是巧合,我在重读新版《茶之书》之前,刚好把陆羽《茶经》能找到的20多个版本翻了个遍,我发现他们太在意那个“茶”字,反而忘记了解释“经”字。所谓“经”,就是已经准备好了的经线,经线与纬线构建了一个秩序,乃至一个世界。“茶经”其实就是使茶有秩序,这难道不是茶道?
好了,我已经完成了我的寻芳之旅。而你,又如何呢?
周重林
2017年5月21日于昆明
我对茶的最初印象来自于父亲。父亲爱喝茶,只要他在家,屋内必飘着袅袅茶香。小时候,家里条件并非上佳,但母亲惯会操持,总能节余一些钱下来,给父亲买些好茶叶,那是母亲对父亲的爱了。那时并未深想,只是隐隐约约地觉得很温馨。现在想来,或许那就是人生的滋味儿——带着点涩意,却又有着回甘,还伴随着那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美妙香气,融着亲人的爱,沁人心脾。那时父亲喝茶并不讲究器具,瓷碗、瓷杯、搪瓷盅皆可泡茶,后来家庭条件好了,家里才添置了各样茶具,原来父亲的“不讲究”只是条件使然。
茶香伴着我的童年,成为我幼时记忆中重要的一部分。后来母亲也爱上了喝茶,而且似乎比父亲更专于此道。母亲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原本她是个风风火火的烈女子,现在却慢了下来,性格也变得柔软,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坚韧的心。或许这种改变也有源于生活的其他因素,但茶之一道也必然对其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这让我对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茶到底是什么呢?它有着什么样的经历与故事?茶之一道又蕴含着怎样的意境与意义?茶是怎样影响甚至改变人的容貌和性格的?或许你可以在这本小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不仅仅是一本茶之书,也是一本散发着诗意哲思的美之书,更是一本蕴含着人之大道的思想之书。在这本书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悟,读者自己的思想也会映射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交相辉映,绽放出耀眼的光华。
冈仓天心先生是位奇人,虽是日本人,但其对英语的驾驭能力实在是令人惊叹,这本小书就是他用英文写就的。在阅读、翻译的过程中,书中的文字每每会让我或是拍案叫绝,或是心醉神迷;彼时彼刻,对于我来说,时间已经不复存在,我常常会悚然惊觉夜色已深,甚至是天色已微明。而沉醉于其中的那种感觉,实在是无法用语言尽述,就让我借用这本书中的一句话来描述吧:“惊鸿一瞥间,他看见了永恒,但是言语无法道出他内心的喜悦,因双眼所见无法全然用言语形容……”
与其称呼他为冈仓先生,我更喜欢“天心”之名——感应“天”道,一颗七窍玲珑的“心”,这个解释是我的妄自发挥,但在我看来,这个解释似乎可以更好地贴合此书的意境。天心先生用他的玲珑心细细地体味茶之一道,他能感受到茶道之中所蕴含的天道,以及茶道与天道之间的联系。其笔锋所至,纵横开合,切合主题,由表及里,他用优雅的文字,精准地道出了普通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生感悟,让人读后产生了“啊!确实如此!”的感慨。或许这就是大师之能——能用或平实、或优雅的语言,讲述出普通人模模糊糊间触摸到的、却无法说明白的大道。然而这讲述又并非是嚼饭与人,而是点到即止;指点迷津之时,亦留下了让读者自由游弋的空间。 尽管文中存在着一些不尽翔实之处,如混淆了祝融与共工的故事,或是把文人所在的时代张冠李戴等,然而,在当时,手中只有一本《茶经》的天心先生,却能写出跨越古今中外、涵盖范围如此之广的作品,可见其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瑕终归是不掩瑜的。
茶自中国传入日本,但因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茶道发展似乎已落了下乘。虽也有各色茶具、各种讲究,但人们多在聊天谈事之时才会泡茶饮茶,却很少有人愿意再去专心地从茶道中体会人生百态,思索大道真谛。茶之一道已沦为了佐谈之物。唯愿这本小书能对人心有所触动。就让我们手捧香茗,轻啜茶汤,在茶香缭绕中,徜徉在天心先生的《茶之书》所描绘的故事和意境里,体会这大干世界的三千大道,抑或是百味人生吧!
王蓓
2017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