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灵鼠小弟(中英双语珍藏本)》是美国作家EE·B·怀特的(1899-1985)所著的三部被誉为“二十世纪读者最多、最受爱戴的童话”之一。
利科尔家的第二个孩子斯图尔特生下来只有两英寸高,模样活脱脱就是一只老鼠。这位老鼠小弟心地善良、聪明伶俐,一家人里头,除了那只名叫“野茉莉”的猫,没有不喜欢他的。斯图尔特最要好的朋友是寄居在他们家的小鸟玛加洛,为了让美丽的加玛洛不受“野茉莉”的欺负,鼠小弟可真是鼓足了勇气,动足了脑筋。然而,春天来了,玛加洛不辞而别,飞回到北方去了,这下可让斯图尔特伤透了脑筋。他发誓要把玛加洛找回来,于是开动玩具车就上了路。一路上,险情趣事层出不穷,鼠小弟历经千辛万苦……
3.洗脸的烦恼
斯图尔特起床起得早,早晨几乎总是他第一个起来。他喜欢第一个醒来的那种感觉。他欣赏安静的房间,书静静地插在架子上,苍白的亮光从窗子照进来,有一股白天的新鲜气息。冬天里,他从他那张香烟盒子做的床上爬出来的时候,天还很黑,穿着他那件睡袍做早操,有时候他冷得直哆嗦。(斯图尔特每天早晨要弯腰用手碰脚趾十次,好让身材苗条。他看见过哥哥乔治这样做,乔治告诉他,这样做可以保持腹肌结实,是一种很好的腹部锻炼。)
做完早操,斯图尔特套上他好看的羊毛套衫,在腰上紧紧缚上带子,悄悄穿过还很黑的长过道,经过他妈妈和爸爸的房间,经过存放地毯拍子的过道壁橱,经过乔治的房间,经过楼梯口,来到浴室那里。
浴室自然也很黑,不过斯图尔特的爸爸想得周到,在电灯的开关链子上接上了一根长线。线一直拖到地面。斯图尔特在线上有多高抓多高,用整个身体拽住它,这样就能开亮电灯了。他这样在线上荡过来荡过去,睡袍的长下摆包住他的脚脖子,那样子真像一个修道院里抓住钟绳敲钟的小老头修道士。
为了够到洗脸盆,斯图尔特得攀登一道很细的绳梯,这当然也是他爸爸特地为他装的。哥哥乔治曾经答应过,说要给斯图尔特特制一个专门的小洗脸盆,只有一英寸高,装一根小橡皮管,让水从它里面流出来。不过乔治就是这么个人,总是嘴里说要做什么什么,到头来忘了个干干净净。斯图尔特还是照旧每天早晨攀登他的绳梯,爬到一家人公用的洗脸盆那里去洗脸洗手刷牙。利特尔太太给他准备了洋娃娃牙刷大小的牙刷,洋娃娃肥皂大小的肥皂,洋娃娃毛巾大小的毛巾,洋娃娃梳子大小的梳子——他要用它来梳他的胡子。他把这些东西都放在睡袍的口袋里,到了绳梯顶上,他把它们拿出来,整齐地放成一排,然后动手做旋开水龙头那个繁重的工作。像他那么小,旋开水龙头可就是个大问题了。有一天,他旋了几次都旋不开水龙头以后,跟他的爸爸商量过这个问题。
“我站到水龙头上面去没问题,”他解释说,“可是我没有办法旋开它,因为我没有东西可以撑脚。”
“对,我明白,”他爸爸回答说,“整个麻烦就在这里。”
一有机会总爱听别人谈话的乔治说,他认为应该给斯图尔特做一个架子用来撑脚。说着,他拿来了木板、锯子、锤子、螺丝刀、打眼钻和钉子。接着他在浴室里乒乒乓乓弄得震天价响,做他所谓给斯图尔特做的撑脚架子。可是一转眼工夫,他又被别的什么东西吸引去了,一下子无影无踪,丢下了那些工具在浴室地板上到处都是。
斯图尔特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看了一遍,又向爸爸转过身来。“也许我能用一样什么东西敲打水龙头把手,把水龙头旋开,”他说。 于是斯图尔特的爸爸给他找来了一个非常小、非常轻的木头槌子。斯图尔特发现,只要挥动这木头槌子,把它在头顶上大转三圈,然后让它啪的一声落到水龙头的把手上,他就能够让很细的一道水流下来——足够让他刷牙和冲洗他的毛巾。就这样,每天早晨他爬上洗脸盆以后,一把抓住那个木头槌子就敲打那个水龙头,这时候,家里还在床上睡觉的其他成员就可以听到斯图尔特那个木头槌子砰,砰,砰的清亮响声,就像远处铁匠在打铁,这告诉他们,天亮了,斯图尔特要刷他的牙了。
……
P11-14
译者的话
E·B·怀特(Elwyn Brooks White,1899--1985),他本来就是美国著名的散文家,还有人说他是美国最优秀的散文家,后来他兴之所至,又写起了儿童文学作品。结果,在国际范围来说,他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名声反而更大,因为他的儿童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了许多国家。
怀特1899年生在美国纽约州的芒特弗农市,1921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26年起和《纽约人》杂志长期合作,担任特约编辑和作者。《纽约人》以其幽默风格驰名,幽默散文大家怀特对奠定这本杂志的独特风格起了重大作用。
怀特在世界儿童文学上如此有名,其实他一共只写了三部童话,这就是《精灵鼠小弟》(1945)、《夏洛的网》(1952)和《吹小号的天鹅》(1970)。在这个译本里收进了两部:《精灵鼠小弟》和《吹小号的天鹅》。
《精灵鼠小弟》,曾经译作《老鼠小少爷传奇》,原名《斯图尔特·利特尔》,也就是老鼠小少爷的名和姓。据作者自己说,这位小少爷在作品出版前二十二年,即20年代末期,就已经到了他的脑子里。有一次他出门坐火车回纽约。“当我在上铺睡着时,我梦见了一个小不点儿,样子像老鼠,穿着整齐,灵活勇敢,一个劲儿在追求什么。我醒来后,出于记者的习惯,还在本子上记下了几句,这位老鼠小少爷是唯一光临过我睡梦的幻想人物。”
怀特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有十八个之多,他们老缠着他讲故事。怀特说他最害怕讲故事,可是怕也没用,只好满足孩子们的要求,那位曾经入梦的老鼠小少爷就成了他那些小故事的主角。一个个临时编出来的小故事,后来串成了一个大故事,1938年他的老伴劝他写了下来。可是这部书直到1945年才出版,而且出版得也很偶然。当时怀特生了一场病,他回忆说:“我几乎断定我这回非死不可了,我的脑袋感到那么古怪。死期已届,我寻思有什么办法将来可以减轻我那位可怜未亡人的痛苦呢,于是我又想到了斯图尔特’利特尔。”1945年春天,他把手稿整理完成,交给出版社。“斯图尔特终于问世了,耽误了大约十五年。”可是怀特大难不死(他自以为是必死的大难),他还活了整整四十年呢!
书出版后,怀特看到广告上把斯图尔特.利特尔说成是老鼠,大为不满,马上写信给出版人说:“这句话是不正确的,还是删掉好。我在书中没有一处地方把斯图尔特写成是老鼠(我想这一点我错不了)。他只是一个小家伙,看上去像老鼠罢了,实际上他不是老鼠。他是第二个儿子。”可是天啊!他在同一封信后面只好加上两句:“我错了,在第36页上,斯图尔特是被叫做老鼠一一我刚翻出来。他本不该是老鼠的。”总之,老鼠小少爷在怀特的脑子里就是一个像老鼠的小家伙。我想在小读者的脑子里也一样吧——反正是一个童话人物。
正因为这位小少爷像老鼠那么小,这部童话的前面几章尽讲他因为小而历的险。就像格列佛在大人国里一样。在他这些历险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灵活,勇敢,喜欢帮助人。到了书的后面,他认识了遇难的小鸟玛加洛,对它产生了感情,当玛加洛发现猫要害它,突然出走以后,老鼠小少爷执意要去寻找它。一路上也发生了好些事,可是他始终存着一个目的,无论如何要把它找到。一直到书结束,他还在寻找当中,这就让读者急了:到底找到没有?作者是不是准备写下去,写到找到它为止?然而不,作者不准备写下去了。(万一这本书刚出版时,怀特真的不幸去世,大家会以为他是准备写下去的吧?)
这个问题有不少读者问过作者,作者这样回答:“斯图尔特的旅行象征了每一个人不断的人生旅行——追求完美又到不了手的东西。把这样一个概念放到一本儿童书里可能太深一些,可我还是这样做了。”他又在给一位热心小读者的回信中说:“《斯图尔特·利特尔》是一个写追求的故事。生活主要是追求,我就写这一点。书在追求还在进行着的时候结束,我是存心这样做的。等到你大一点,你就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许多人都在过着追求一种美好事物的生活——这种事物我们常常说不清楚。对斯图尔特来说,他在追求小鸟玛加洛,那是他的美好事物的理想。”
“生活主要是追求”,“追求一种美好事物”,这是很有意思的话。作者是这样说的,请小读者们自己去领会吧。
由于这部童话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小读者欢迎,美国1999年把它改编成电影,由真人和一只电脑制作的老鼠合演。这部电影拍得实在好玩,十分轰动,而那只电脑制作的老鼠也实在太可爱。这本书的封面上有它的“玉照”,大家可以欣赏欣赏。
任溶溶
2000年春节之年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