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是那样的漫漫,又是那么的曲折。付出了不少,收获似乎也不少,有欢乐,也有伤痛。然而,这一切是否就足以说明什么是人生?也许在匆匆来去的路上,没有多少空闲驻足回味,因此会觉得一切都是当然,人生本该如此。但当你鬓角渐白,皓首回望时,仿佛一切都还未定,一切都值得重新来过。
读自己的足迹,俨然是在读一部他人的传记,在读一本从来没有读过的无字书,一本永远读不懂的无字天书。陈谷嘉编著的《岁月留痕》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岁月留痕(一个知识分子的一生)/当代中国学术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谷嘉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生的道路,是那样的漫漫,又是那么的曲折。付出了不少,收获似乎也不少,有欢乐,也有伤痛。然而,这一切是否就足以说明什么是人生?也许在匆匆来去的路上,没有多少空闲驻足回味,因此会觉得一切都是当然,人生本该如此。但当你鬓角渐白,皓首回望时,仿佛一切都还未定,一切都值得重新来过。 读自己的足迹,俨然是在读一部他人的传记,在读一本从来没有读过的无字书,一本永远读不懂的无字天书。陈谷嘉编著的《岁月留痕》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一生。 内容推荐 陈谷嘉编著的《岁月留痕》共七章,分别叙述孩提记、求学记、师生记、婚姻记、学术记、工作记、学友记,较为完整地叙述了一个知识分子新旧两个社会的经历。孩提记、求学记主要记述作者在旧社会家庭教育及成长的经历,学术记、工作记叙述一个知识分子学术研究和工作以及学术征途迷惘的人生。婚姻记则反映了作者婚姻中悲欢离合的情境,师生记和学友记记述了师生的情谊和学友之间的相助。本书全面地概述了作者八十余年的人生经历,期求后学对作者人生阅历获得一些了解。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孩提记 一、故乡情 二、不忘的家训 三、记住的乡愁 第二章 求学记 一、故乡私塾 二、就读长沙市一中 三、武汉大学学习 第三章 师生记 一、不忘的恩师 二、心中的学生 第四章 婚姻记 一、早到的婚姻 二、分居的日子 三、自首相聚 第五章 学术记 一、走上学术研究之路 二、学术征途上的迷惘 三、“文革”结束后的学术研究 四、退休后的学术研究 第六章 工作记 一、在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上 二、参加党的中心工作 三、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的策划与成立 四、书院工作开创的日子 五、书院文化研究所大发展的日子 第七章 学友记 一、“岳麓山下三家” 二、不忘的友情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二、不忘的家训 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我的祖父经常以家规家训教育我们:“三要三不”家训,至今铭记在心。三要:要勤俭,要睦邻,要孝道;三不:不懒惰,不偷盗,不嫖赌。违反家规,予以惩戒。十太公的孙子嫖赌不听家教而被沉潭致死,因有违家规而把亲生儿子沉潭,这在当地几十里都让人感到惊骇和可怕,这种残酷之事,虽不可取,但陈家的家风可见一斑。我们家兄弟从小必须遵守家庭的不成文的规定,黎明即起,不许睡懒觉,吃饭不许掉饭,睡觉不许说话,说话必须起床,吃饭不许讲话,说话必须停下碗筷,大人讲话不许小孩子插话,等等。家庭成了我的第一所学校,家规、家训成了教育我的教材,祖辈和父母成了我最初的老师。从娘胎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这是我学习的第一课,是我人生的最初开始第一步,虽然是人生的起步的一小步,但却是我人生开步必不可少的一步。家教中,在我少年心中最不能忘怀的是,我的祖父向我们讲授的曾祖父锡龄公感人至深的孝行事迹。曾祖父是本县的一个有名的孝子,他的孝行事迹在宁乡县志有记载,闻名四乡。在孝行中,他最重视的是对母亲的孝道,儿子是母亲的骨肉,儿子的第一个老师是母亲,母爱是大爱,儿子对母亲有血肉之亲,有血亲之爱。在古代夫权统治的时代,规定对父亲要守孝三年,对母亲却不如此。据说唐朝武则天临朝称帝,改变了这个不平等的规定,对母亲也要守孝三年。曾祖父行孝特别表现在对母亲尊重和怀念。母亲生前,百般孝顺,母殁守孝三年。据祖父说,母亲在世时,不管有事无事,曾祖父每天都要省问,叩问母安与母亲谈谈话,以示孝心。即使白天外出,夜深也要回家探问母安。如果夜深母已入寝,他点燃一根香跪在母亲寝房的门槛上,直待香烧尽为止,以示对母亲的问安。母亲得知儿子如此孝心,心里不安,以后儿子外出,即使到深夜,也要等待儿子归来,母子一叙之后,她再入寝,以免儿子孝行之苦。 锡龄公的母亲去世,曾祖父甚感悲痛,尽孝达三年六个月。在母亲坟地搭一个棚子,住宿陪伴母亲,我家居住地距坟地将近八华里,天晴下雨,每晚必至。宁乡县志记载说:“母没哀毁,尽礼庐墓三年。”又说:“庐居日毛虫蚀山树尽,独墓周数丈,青葱翳如。”这就是说,曾祖父坟地守孝期间,山地爆发了松毛虫的危害,大片松树林的针叶为毛虫吃光死尽,唯独锡龄公居住棚子坟地周围数丈毛虫不入,松树林依然郁郁葱葱,青葱翳如。县志的记载,不是杜撰,乡里都这样说,这大概是巧合的自然现象,未必与人的孝行有关。人们把此二者联系,无非是彰显孝行力量。曾祖父三年六个月守坟尽孝,子孙们没有必要去模仿,但先祖对父母一片孝心,却感动了他的子孙,曾祖父为他的子孙树立了尊重父母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没见过曾祖父,对我讲述故事的祖父也已去世五十多年,祖父对我们的教育,句句字字言犹在耳,每当想起,继家风追先祖的思念不禁骤然而起。 曾祖父是一个好善乐施的道德高尚的人,我祖父对我们讲述了令子孙们深为感动的一件事。曾祖父锡龄公就学的是著名的岳麓书院,离家有一百公里,有两天的路程。头年去岳麓书院上学,时值春节之后的二十天,天还很寒冷,挑夫肩挑箱担(放被褥衣服和书)随行,行至三十里大胜桥的地方,迎面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老者,满脸皱纹,面带饥色,曾祖父见状不忍,给了几吊钱。大概给的钱出乎乞讨者意料,数额较大,乞讨者猝不及防地跪倒在地,连声致谢。曾祖父搀扶起老人,发现老者单衣破衫,全身冷得打战发抖,曾祖父恻隐之心顿起,不假思索地把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下,给老人穿上。恰巧此时,箱担的挑夫,因方便费时落在后面,无法取替用衣服,无奈之际,曾祖父跑到附近的山丘坟地墓庐躲避寒风,直到挑夫来到。当祖父把故事讲到这里时,他加重了语气,双目凝视着我们兄弟:“你们太公一世清贫,不嫌贫爱富,看到穷人就想帮助,你们是锡龄公的子孙,要记住先祖乐人助人的精神。”年幼的我虽不懂事,但好与坏还是分得清,祖父的嘱咐: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曾祖父对穷人如此,对兄弟也如此。在兄弟之间,他大度无私,不分彼此的品格,也给后人做出了榜样。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古往今来,兄弟之间为了财产和权力的分配,兄弟、叔侄相残,屡见不鲜。汉代景帝时,“七王之乱”就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魏晋时期司马氏家族内部倾轧而出现“八王之乱”,也因财产与权力之争而起。唐代李世民兄弟的玄武门之变,同样是权力与财产再分配引起相残。曾祖父四兄弟,人丁兴旺,家大人多,难免分家。这虽是农村的普通人家,不存在权力分配,家产小也有一个分配的问题,家产的继承问题,在农村常引起兄弟不和。在曾祖父的父亲主持下田产平分,四兄弟各得一份。田产是不动的地产,平分有困难,田士丘有大有小,难以搭配,为了平分,势必要将大田划小。我曾祖父所分田产中,其中一部分是与其弟共有一蚯六亩的大田。为了分界,在大田的中央以田泥临时垒成一条分界线。这不是固定的田埂,经不起水泡雨淋,不到一年,泥糊起的分界的一些段落垮了,弟不断蚕食,最后大田被弟占有了。我曾祖父不理家事,更不过问地产之事。曾祖母从其他兄弟处得知与弟共有蚯田完全被弟占有了,她很气恼,向曾祖父诉说。曾祖父听后,不但不动怒,反而满怀亲情地劝说其妻,对曾祖母说:“你知道什么叫胞弟,胞弟是我娘胎里生下的弟弟,同母所生,血肉相连,所谓亲如兄弟,就是这个道理。兄弟之间不要分彼此,只要弟弟把田种好了就是了,我们家并不缺粮食。”就这样,把叫猪肚子坵的半边田产无偿送给弟弟了。P6-10 序言 写完《儒家伦理思想史》明代卷,五十多年来的学术人生终算是可以告别了。不过,学术之笔是搁置起来了,但人生的回顾却刚好由此起笔,弟子们“嘲笑”我要做“小说家”,其实,习惯了概念化理性化的文字,哪敢妄谈文学创作?!只是自己一介书生,在这个翻天覆地的大时代里,折腾起伏、荣枯沉浮,有所观察、有所感悟,有所秫惕、有所欣望,有所困惑、有所思考,有所担承,放不下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吞不下一个儒家学人的情怀,深恐余年无多,不得不秉烛而游。 一辈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润,以儒家哲学伦常为研究对象,学术也罢,做事也罢,儒家最为讲究的是坐言起行,是反身而诚。在学术研究中,也许需要虚一而静,但每每接触先贤的归训教导,不由不联系到人生,联系到自己八十多年来的生活,联系到自己生活的国家和身处的时代。 儒家人生的最高境界有所谓“三不朽”说,“立德”“立功”“立言”是也,如果以此来衡量自己这大半辈子,又岂敢稍有自足?好在胡适夫子把这圣人的三不朽译成三个平实的英文单词Worth、Work、Word,使我辈后学能略微放松仔肩。如果以胡适夫子的这三个译名来权衡自己这八十年的人生历程,则人生将老,略可自慰罢。自然,“立功”“立言”是不敢说的,但却不可谓无日不在Work(工作)中,无日不有Word(写作)的留存,这些,或许足以告慰先贤,告慰平生,告慰后世,告慰自己身处的这个大时代。 不过,即使将儒家高悬的“立德”一词译作颇沾地气的英文Worth,怕自己也无法承受这份沉甸甸的压力。尽管在人生道路上走过这漫长的八十余年,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一世,总如白驹过隙,总是那样的惊鸿一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留给后世的“德业”,究竟又有多少呢?! 人生的道路,是那样的漫漫,又是那么的曲折。付出了不少,收获似乎也不少,有欢乐,也有伤痛。然而,这一切是否就足以说明什么是人生?也许在匆匆来去的路上,没有多少空闲驻足回味,因此会觉得一切都是当然,人生本该如此。但当你鬓角渐白,皓首回望时,仿佛一切都还未定,一切都值得重新来过。 读自己的足迹,俨然是在读一部他人的传记,在读一本从来没有读过的无字书,一本永远读不懂的无字天书。 学问有多种做法,做有字之学问,耗费我五十多年的时光,从青年中年到耆耆老矣;但等到这有字之学问解答完成,才发现还有另一种学问——无字之学问——竟然尚未开始,而这无字之学问又是如此之高深,如此之令人扼腕三叹。难怪中哲西哲、南海北海会异口同声多有感叹,感人生之谜千古无解,叹生命之情而无能释怀。科学家们即使能够逃逸这个星球的引力,却不得不承认人生的奥妙远比宇宙复杂;银河系的引力已经是够强大了,但却总在人类理性的捕获之中,而人生虽是那样短暂,人生的命运却是最难把握理清。 认识你自己! 人类即使逃离星空,也还得回头向自己发出这样的一道命令,这道命令既是一道绝对的知识命令,同时也是一道绝对的道德命令。 认识你自己! 然而,人生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说,世界大舞台,人生小演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好像一个扮演着不同角色的舞台演员。尽管演员也者,总是按着戏剧家们的编排表演着别人的人生,但其一招一式却又总是呈现着自己的本色。仿佛木偶戏中的傀儡,演着的时候,竟然就成了自己。 舞台也许多半是他人设计的,但人生毕竟是自己的功课。而且人生之出演也不可能总是友情客串,没有人为你准备脚本,也不会有人为你导演一切。最终,你得自己准备自己的一切,自己承担自己的一切,自演自导,自品自评。无论悲喜,都是得你自己消受! 也许人生竟然不是演出,而是一场真刀实枪的战争?如同过河卒子,一旦出列,便无反悔?! 八十年家国,三万里河山,劳作不少,收获也不少;感悟多多,困惑也多多;有兴奋欢呼,也有忧思苦痛。阅历越是长长的,色彩越是混杂而斑斓,而那色彩之中,有早春的鹅黄,也有深冬的铁灰,有初秋的绚烂,也掩映着暗淡了的斑斑血点。记忆的印痕坑坑洼洼,一些早已随岁月流逝,一些却深深铭刻在心底,无法忘怀。 每个人都得向人世提交一份履历,那么就权把拙笔记叙的岁月痕迹,当作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履历的答卷交给时代,献给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以及读者诸君,共勉人生。 后记 二○○一年我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来,全身心地伏案一五年,至二○一四年宋、元、明三部理学伦理著作前后已出版发行,国家社会科基金项目《宋明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的完成,使我有释重负之感。我虽年届八旬,但写作读书尚能支持,对学术尚有恋栈,朋友和学生都为我以后学术生活支招。基于近几年我在中国文明起源路径作了一些研究,发表了一些文章,有的学生建议我继续作下去。另一些学生和朋友、包括出版社的同志希望我将宋明理学的研究延续到清代,著述一部《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把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理学划上一个句号。也有一些学生对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人生经历有兴趣,甚至感到好奇,有解放前旧社会的经历,又经历了新中国六十余年发展的重大变化,其经历在当代知识分子颇有代表性,希望我将此著述成书,以为这不亚于学术著作的意义。 朋友与学生的关怀与建议,使我受到莫大的鼓舞,似乎不知老之将至,学术生命是自然生命的延续,继续笔耕将使我晚年生活更充实。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将学术研究停辍(如有可能以后再继续),选择与学术研究有别的个人传记的写作。传记是不同于学术研究的一种文体,学术研究是一种逻辑思维,多运用于概念与逻辑,追求的科学与理论上的严密,传记则是一种传记文学体,要求有激情,有描述,有个人心灵的自然吐诉,是一种形象思维。我几十年从事的是学术研究,对此著述驾轻就熟,但对文学写作如小学生很不熟悉、不适应。为了适应这种转变,我边学边写,不断地向年轻的学生请教,如本书开卷的《孩提记》曾得到邓文初同学的鼓励和帮助。经过将近一年的写作,一部题为《岁月留痕——一个知识分子的一生》的传记遂已完成,正式付梓出版。 本著作原由八个《记》组成,在付印出版以前朋友和学生曾传闻这个本子。但我交付出版社公开出版时,自感第八个《记》即《困惑记》部分涉及许多理论上的新问题,一时还拿不准,须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还考虑到《困惑记》多于理论上的阐述,理论语言表述多,似乎与传记文学不切。基于以上考虑,本著作只保留了七个《记》,《困惑记》拿掉了。在此,特向对关注我人生传记的朋友和学生作个交代。 陈谷嘉 于长沙岳麓山下家邸 二○一五年七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