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董建中
出版社 辽宁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董建中著的《白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为《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之一,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叙述了白族的历史渊源、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和区域自治与现今情况等。此书的出版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民族知识,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内容推荐

董建中著的《白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将带您走进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白族人民当中,了解他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历史,领略他们多姿多彩的文化,欣赏白族地区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和光辉灿烂的名胜古迹,体验白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白族的形成与分布

 多元融合的民族

 白族的形成

 白族分布与人口

 四季如春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 辉煌的历史文化

 古滇国的灿烂青铜文化

 华夷交融的西爨文化

 洱海地区的白子国

 南诏国的建立与发展

 大理国的建立与发展

 元代以后白族社会的变迁

第三章 为建立新社会制度前赴后继的白族先贤

 近代抵御外敌侵略的白族先贤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

 共产党成立初期的白族先贤

 抗日战争中的白族先贤

 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族先贤

 走实业强国之路的白族工商业

第四章 走向新时代

 大理白族自治州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第五章 云南省外的白够

 贵州白族

 湘鄂白族

 四川白族

 东北和胶东等地的白族后裔

第六章 民俗风情

 饮食与服饰

 婚姻与丧葬

 居住与节庆

 礼仪与禁忌

第七章 宗教信仰

 本主崇拜

 佛教

 道教

 自然崇拜

第八章 灿烂文化

 语言文字

 文学与艺术

 音乐、歌舞与戏剧

 扎染与银制工艺

第九章 教育、科技与史学

 教育

 科学技术

 史学

第十章 名胜古迹

 大理崇圣寺三塔

 太和城遗址与南诏德化碑

 喜洲白族民居古建筑群

 剑川石钟山石窟

 佛教圣地鸡足山

 寺登街古建筑群及兴教寺

 西门街明代白族古建筑群

 南诏铁柱

 水目寺塔

 大理国经幢

 千年白族村——诺邓

 蝴蝶泉

第十一章 白族文化科技名人

 理学名臣杨士云

 云南理学巨儒李元阳

 经学大师、大史学家、教育家王崧

 清代廉吏杨名飏

 杰出政治家、文化奇才赵藩

 著名政治家、学者、诗人、书法家周钟岳

 云南高等教育的奠基者董泽

 云南航空与公路建设第一人段纬

 享誉中外的著名军事家、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杨杰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

 神州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

 著名教育家、学界泰斗马曜

 国学大师张文勋

 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晓雪

 中华舞神、孔雀公主杨丽萍

参考文献

图片提供者

后记

试读章节

东北和胶东等地的白族后裔

白族除了分布在云贵川与湘鄂等省外,明清两代,由于战争原因导致部分云南白族外迁。这些外迁的白族主要流落在祖国东北的黑龙江、辽东和山东胶东等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他们的后代基本上已经融入当地汉族当中。但由于历史的记载与这一群体的后人代代相传祖先来自云南,来自大理,后经各方人士调查研究与寻根问祖,这些人是白族的后代问题已经搞清楚了。不过他们现在的族称是汉族,所以,不能直接称其为白族,只好暂时称其为白族后裔。这里简略介绍一下他们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迁徙历史是白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外迁东北与胶东主要在明初与清初。

明代白族外迁,在《南诏野史》和一些地方志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在山东胶东地区和东北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家谱也记载其祖先是从云南迁来的。

明初云南移民胶东半岛的史事在《莱阳县志》和《牟平县志》中有明确记载。两书都说,迁入两县的云南籍家族,计有张、迟、于、尹、万、王、李、杨、孙、赵、郑、勇、林、冯等14个姓氏。由于明初移居云南的汉族人口还比较少,朱元璋将汉族迁入云南的目的是移民实边,不可能刚迁进来,马上又移出去。所以,从云南迁移到山东,其中一部分人后来再迁到辽东的这些云南人,主要是白族。因为当时云南的其他土著民族基本不通汉语,迁移起来困难重重。

清代白族的外迁主要与康熙削平“三藩之乱”有关。三藩之乱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在清朝康熙时期发动的叛乱。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乱之后,正遇上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尼布楚、雅克萨等地。为了抗击沙俄入侵,加强北部边防,及时提供战争后勤供给,确保文书、政令传递畅通,根据康熙皇帝的诏令,从吉林乌喇至黑龙江,共1340里,设置驿站19个,将被俘虏的吴三桂士兵送往各驿站充当站丁,传递文书、谕旨、奏折等。《鸡林旧闻录》记载:“康熙时,云南既平,凡附属吴三桂之滇人,悉配戍于上阳堡。”后来又下饬令,将这些人送去关外,充当为防备沙俄侵略而遍设军台的台丁。“台丁”其他史书称为“站丁”,这些站丁的后代通常又称为东北站人。当时站丁的主体就是被俘的吴三桂士兵中的云南白族兵。

300多年来,站丁及其后人在抗击沙俄的战争和黑龙江的早期开发与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中俄雅克萨之战期间,站丁们马不停蹄,昼夜穿行于上下驿站间,传递军令、奏报,接待大军,为前线运送粮草给养。当时,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属于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站丁人驻驿站后,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所谓的驿站,无非就是只有一个牌子标明此驿站的名称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生活设施,可以想见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异常艰辛。  作为“军犯”的站丁,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按照清政府的规定,站丁及其后代有三不准,即:不准当官,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不准离开驿站百里。站丁离开驿站百里者砍头。其家属的生产生活范围,也被划定在4公里以内。站丁作为特殊的军人,不能与外人通婚,只能世世代代站丁与站丁之间通婚。直到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设邮废驿”,准许站丁由军籍改为民籍,站丁才由“特殊军人”变成了真正的普通“人民群众”。

2009年9月,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委、自治州人民政府启动了“中国白族百村百人”大型影像工程,以真实记录白族厚重的历史文化。拍摄结束后,将拍摄成果制作成大型图片展览和6集电视系列片《中国白族》。据《中国白族》第六集报道,东北白族后裔站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肇源、杜尔伯特、富裕、瑷珲等地。没有人统计过他们的人数,但保守估计,站人后代的人数至少会在10万以上。读者可以观看电视片《中国白族》,了解详细情况。

P88-91

序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建设、发展、捍卫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各民族都是兄弟,相互离不开,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进了解、紧密关系,深化友谊、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加深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依据上述原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特色浓郁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民族常识链接,向读者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第二,作者多为本民族专家学者和与民族研究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撰述的对象既有深厚知识积累,也有真挚情感。第三,内容彰显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彩画卷和轨迹,引导读者走近少数民族,聆听他们的古老传说,感受他们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面向民族干部和各级干部通览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的普及读本,也是图书馆必备藏书。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丹珠昂奔

2014年6月26日

后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各族儿女世世代代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各民族都以不同方式为创造伟大的中华文明,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宣传中华文明,继承与发展中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与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旨在为各级干部与广大读者提供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读物。这对宣传55个少数民族,增进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了解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血肉联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共同建设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3年3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辽宁民族出版社编辑张学林同志打来的电话,在说明编写丛书始末后,邀请我承担丛书之一《白族》一书的写作,并将已经出版了的《蒙古族》《满族》两书的电子文本,发送给我参考。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作为白族人民的儿子,又是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民族研究长达30年的专业人员,自然是责无旁贷,便很乐意地接受了写作任务。年底,辽宁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吴昕阳编审又亲自到昆明,与承担丛书写作任务的几位云南作者见面,强调丛书写作不求全面,要以各民族的特点与历史贡献作为写作重点。而白族的特点与历史贡献最显著的就是辉煌的历史文化与各个时期都出了大量杰出的人物,因此本书在这两个方面写得较为详细。

中国西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各民族交错居住,经济文化联系紧密,又各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历代史籍记载西南古代民族的名称很多,各个朝代的名称又不断变化,历史上的地名也是经常发生变化,加上民族常常迁徙、融合,各个时期的民族分布与历史文化就会随之变化,所以现在写作历史就不能用当代民族分布来写,而应该按变迁情况来写,才能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

白族是一个在祖国西南地区很有作为的民族,西南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文化多与白族相关。历史上白族人口众多,分布很广。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在的白族分布地区大为缩小,大的聚居区只有大理。因此,提到白族一般读者只熟悉或者只知道大理,有的将古代的大理国和当代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相混淆,甚至将白族与大理画等号,不知道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领土比现在的两个云南省还要大。再加上学术界对云南的历史存在一些争议,如果不用充足可靠的历史资料来说明问题,一些对西南历史,特别是云南历史不熟悉的读者往往会产生疑问,说写白族的情况,怎么写到大理之外去了?怎么把现在没有白族的地区与现在其他民族分布地方的古代历史说成是白族的古代历史?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在写作初稿时,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充分论证本书所写内容都是白族历史,用来解决读者可能发生的疑问。但是这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图书的学术性太强,古文引用较多,大大降低了图书的通俗性,造成一般读者阅读困难。

根据原来规划这套丛书为通俗读物,以及责任编辑张学林同志对初稿的意见,我对历史部分进行了大幅度精简,只保留了基本线索,行文尽量用叙述的方式,引用古文时,只引简短易懂,又很说明问题的少量字句、段落,必要时在后面用现代汉语或者括号加以解释。而所引用的少量古文是必要的,如果只顾讲通俗,将所引古文资料全部删除,就找不到讲历史的根据了,也就无法解释大理国比当今大理大得多,古代白族人多面广、现代白族人少面窄的疑惑了。这样做当然会降低了图书的一些学术价值,却符合了简明易懂的出版初衷。

还有一个问题涉及历史疑问,那就是南诏王室的族属问题,在此做简单说明。由于学术界对南诏王到底是彝族还是白族有很大的争议,此事关系到南诏历史到底是白族史还是彝族史。许多学者从各自角度寻找各种证据,以证明南诏王室是彝族,或者证明是白族,好像谁都有道理,但谁都无法说服或者驳倒对方,这是因为研究者走入了用“当代民族”的概念硬套古人的误区。由于唐代以前没有彝族、白族之说,也没有像现在经国家用行政手段认定为两个民族这样的明确区分,所以将南诏王室说成彝族,或者说成白族是个伪命题。因为在唐代以前,彝族和白族还没有完全形成。当时被汉文史籍称为“乌蛮”和“白蛮”的部落,是在族源上具有一定同源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的近亲民族集团。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内部的向心力十分强大。被史籍称为“乌蛮别种”的南诏王依靠“白蛮”建立南诏国;被称为“白蛮”的段思平依靠“乌蛮三十七部”建立大理国。经过南诏的长期发展,主要城镇坝区的人口形成白族,而大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与较为边远地区的人口,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被国家认定为彝族。

因此,我的看法是,南诏是今彝族和白族的共同祖先,南诏国是彝族和白族先民共同建立的国家。彝族与白族是兄弟关系,并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自古以来就是泾渭分明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无论是南诏王,还是大理王,指挥起“乌蛮”或是“白蛮”来,均政令畅通,没有丝毫民族隔阂情况发生的历史现象,改朝换代也没有发生一个民族推翻另一个民族的任何痕迹。

本书的写作得到多位亲友和大学同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为了提高插图质量,除了使用笔者多年积累的一些图片外,多数图片都是笔者的亲朋好友提供的。一些历史图片与极少数因插图需要找不到的图片下载自网络。提供图片的同志有:云南民族出版社编审欧燕生,大理日报社主任记者赵锐明,大理电视台原记者赵嘉鸿,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学者杨新旗,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原副巡视员、云南交通报总编辑杨珠,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原副调研员杨昆玉,大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原主任、摄影家杨士斌,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院院长和生弟,中共巍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尹全,湖南省桑植县白族学会会长谷利民,贵阳市白族学者赵卫峰,贵州省六盘水市白族学会副会长杨华。

因丛书体例不使用注释的原因,本书所引用资料,按体例不再列出,只在书后列了参考文献,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大量文章,由于篇幅限制,难以一一列出,在此一并对文章与图片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董建中

2014年5月8日初稿

2014年6月5日定稿于昆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