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撒和奥古斯都之后繁荣昌盛百余年的罗马帝国达到了其发展的拐点。一系列悲剧性的决策使得罗马帝国几乎丧失了所有再次繁荣的机遇。但是,并非所有人都甘于接受罗马帝国逐渐衰亡的命运,东哥特王、意大利的统治者迪奥德里克,西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最后的执政官格列高利试图成为罗马帝国倾塌的最后屏障。詹姆斯·奥唐奈著的这本《新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罗马帝国的衰亡”,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呈现出发人深省的问题,预示了我们当今社会面对的危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詹姆斯·奥唐奈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恺撒和奥古斯都之后繁荣昌盛百余年的罗马帝国达到了其发展的拐点。一系列悲剧性的决策使得罗马帝国几乎丧失了所有再次繁荣的机遇。但是,并非所有人都甘于接受罗马帝国逐渐衰亡的命运,东哥特王、意大利的统治者迪奥德里克,西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最后的执政官格列高利试图成为罗马帝国倾塌的最后屏障。詹姆斯·奥唐奈著的这本《新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罗马帝国的衰亡”,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呈现出发人深省的问题,预示了我们当今社会面对的危机。 内容推荐 罗马帝国是被“野蛮人”终结的吗?在《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詹姆斯·奥唐奈教授的最新力作中我们将会发现,罗马帝国衰亡绝不是简单一句“野蛮总能战胜文明”可以概括的。 文化上,罗马人敬畏希腊文化,却将被征服的其他民族视为“蛮族”,认为不必尊重这些民族及文化,也不必向他们推广罗马文化。但要知道,没有一个社会可以单纯依靠武力保护自己。 经济上,罗马帝国脆弱的经济模式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漫长的贫困和苦难,本来这一切都可以避免。 罗马人还缓慢而艰难地发现,宗教能够有力地塑造社会并促进公益,但同时也带来了冲突和分歧。 帝国都不是永恒的,那些应能实现而未实现的事情,始终如阴影一般笼罩在往日的成功之上。罗马帝国的衰亡也预示了今天的危机,为解决今天的危机提供借鉴。 目录 中译本序 前言 序曲 第一部分 狄奥多里克的世界 第一章 公元500 年的罗马:回首过去 第二章 或可存在的世界 第二部分 查士丁尼的世界 第三章 查士丁尼登场 第四章 失去的机会 第五章 祸害甚于内战 第三部分 格列高利的世界 第六章 重启人生 第七章 紧缩的君士坦丁堡:帝国的残躯 第八章 最后的执政官 尾声 罗马皇帝年表 注释 进一步阅读书目 致谢与版权许可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在公元6世纪和7世纪,罗马的皇帝们不得不去关注那些发生在国境以外的事情……面对如此辽阔的地域,他们的注意力从未如此分散过。 在继续讲述查士丁尼时代的历史之前,我们必须适时回过头来看看5世纪,回顾一下那个阿纳斯塔斯一世所继承并交给查士丁的世界。 阿纳斯塔斯并不完全是个乡下人,但也算不上是城里人。他来自第拉齐乌姆,即现在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地方(意大利人称之为杜拉佐)。它位于埃格纳提安大道的最西边,这条罗马大道从君士坦丁堡直抵亚得里亚海岸,在那儿再由往来的船只与意大利的布林迪西联系起来。从古至今,都拉斯这座城市一直是个重要而规模不大的港口。虽然它曾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开篇中出现过,却从来没有在文化史上留下太多印记,也谈不上多少名气。有种说法认为阿纳斯塔斯的母亲是摩尼教徒,而她的一位兄弟则是个阿里乌斯派信徒—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个蛮族人。在他当上皇帝前不久,安提阿的主教就认为阿纳斯塔斯是个对宗教很感兴趣的人。在他还只是廷臣的时候,他曾经讲授过温和的一性论观点。 阿纳斯塔斯在年轻的时候就来到了君士坦丁堡讨生活,在宫廷里当上了一名侍从官。芝诺去世的时候,他的遗孀挑选了阿纳斯塔斯做她的配偶,使他君临天下。起初,阿纳斯塔斯延续了5世纪的皇宫所特有的维持稳定的传统。有人嫉恨他,但他们这样是恨错了人。 外表高大、威严的阿纳斯塔斯,以他的慷慨和智慧赢得了声望。他善于小心谨慎地管理资源,寻求机会。他把伊苏里亚引入帝国生活的主流,处理了与意大利的狄奥多里克的关系(有过一两次小冲突,也使用了一些小动作,但都无伤大雅),使得波斯边境基本保持了安宁(除了在502~503年的短暂动荡)。……但总体而言,这位皇帝把这一危险也处理得很好。当阿纳斯塔斯去世的时候,国库充盈,税收平稳,罗马世界一片祥和。 尽管他如此成功,还是有人嫉恨他。这是很有趣、很重要的。一份珍贵的材料反映了这种憎恨,作者托名西彼尔的神秘女先知,并以她们的口吻写下这些内容。1关于这些女先知的传说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罗马共和国的时候。有个故事里记载说,当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的库美时,女先知中的一位接见了他,并把他带到地下世界。在罗马历史上的每个阶段,都流传着据说是由这些女先知所写的书。这些书往往会在举出事实真相之后提出她们的预言,然后就等待时间来验证这些话的真实性。这样的伪造还不算太泛滥,所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而这本《巴勒贝克神谕》(The Oracle of Baalbek)则获得了足够多的关注,得以流传至今。 这本神谕写于502年后不久,作者应该是生活在赫利奥波利斯一带。从时间上来说,它肯定是写于阿纳斯塔斯去世之前;它还预言了君士坦丁堡要在510年遭遇一场大灾难,因此肯定写于那年之前—当那一年过去的时候,都城安然无恙。考虑到书中没有提到当时在波斯边境发生的事件和活动,更为确切地估计,它很有可能写于503~504年。 这本神谕声称是距离罗马不远的提布尔地方的女先知所写的。据称,在基督诞生的4代人之前,她坐在罗马卡皮托利山上的神庙里讲述了这段传说。这本书后来历经坎坷:它的拉丁文版本于11世纪在伦巴第人的意大利被人们发现,而它的希腊文版本首次发现于修道院林立的阿陀斯圣山上,之后又在梵蒂冈图书馆和雅典国家图书馆找到了复本。 赫利奥波利斯就是现在的巴勒贝克,这里至今还以对神灵的敬畏和神秘的氛围而著称。黎巴嫩贝卡谷地的北端,有一片很大的什叶派穆斯林聚居区。在20世纪80年代黎巴嫩处于困难时期,大批的外国人质来到此处暂居;现今它已经变成了以色列人袭击的目标之一。这里还有令人惊奇的古代太阳神神庙的遗址,总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朝圣者和崇拜者前来。古代从安提阿或阿勒颇到大马士革或耶路撒冷的旅行者大多都要经过这里。即便是在干旱的年份,穿越山谷时也能见到很多这样的旅客。他们当然都会被当时尚未受到破坏的建筑物所吸引,驻足参观一会儿。在其他地方早已没有异教活动之后,异教分子还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公开地在那里活动着。这个地方一直很边缘,但却欣欣向荣。神庙里的娼妓一度很是泛滥,以至于冒犯了刚开始信仰基督教的君士坦丁,于是他坚持在朱庇特神庙的庭院里建起了一座礼拜堂,但于事无补。 总之,赫利奥波利斯是个好地方,能使一位假称的古代女先知更有影响。这本做得看上去像是古代神谕的小册子,是一位信仰基督教的传统主义者的作品。那时的宗教现象就是这样,经常以新旧并存的方式使我们感到惊讶。在形式上,它以诗歌或预言出现;在内容上,它反映了政治和历史的状况。这里就是它对利奥一世皇帝在位前后那些年的叙述。由于是同时代的作品,我们可以把它和我们之前已然提及的历史互为参照。 P255-257 序言 罗马帝国的成功令人惊叹,失败也影响深远。它是成功的,因为它将整个地中海世界及其腹地,将那片从泰恩河到底格里斯河,从尼罗河到直布罗陀海峡的广阔土地都统一到了同一个政治、经济的体制之下。它的统治延续了许多个世纪,它的遗产更是影响后世。200多年前,爱德华·吉本写过一部名著,讲述了它的“衰亡史”。本书将要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因为换个角度来重新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已经到了。本书的写作保持了学术上的严谨性,但它的文风应当能够适应所有对历史及其教训怀有兴趣的读者。直到今天,对我们来说那些教训仍然是活生生的。 传统的教科书都说,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就终结了,但是,我将在本书中说明,那个时间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罗马皇帝的传承一直延续到1453年。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他们的继承者们还会继续统治同一个帝国,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在那场大战中,至少有4个欧洲大国自称以各种方式直接承续了罗马的统治[德国的皇帝(Kaiser)、奥匈帝国的国王与皇帝(Kingand Kaiser)与俄国的沙皇(Czar),其称号都源于罗马的“恺撒”,而奥斯曼用苏丹这个新称号延续了古老的罗马统治]。我们甚至还可以说,“罗马”已经被“欧洲”取而代之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代的欧洲还在争论,到底该不该允许土耳其成为欧盟的成员。他们不知道,那片最早被称为“欧罗巴”的土地就在土耳其境内。 然而,罗马帝国也是短视的、野蛮的。它的统治者们敬畏希腊文化,却将被征服的其他民族视为“蛮族”,以为自己不必尊重这些民族及其文化。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最终还是无法在奥古斯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它的文化。他们不懂得如何治疗奴隶制的痼疾。他们痛苦地发现,没有一个社会可以单纯依靠军队来保护自己。位于莱茵河与多瑙河以东、以北的欧洲以及红海沿岸一带,都处于罗马的势力范围之外,与波斯的对抗却持续了数百年—划分西方与东方的界线至今仍位于爱琴海与底格里斯河之间。 进一步说,罗马人不懂现代人所谓的经济学,因而发展出了一种脆弱的经济。到了5世纪,这种脆弱性所造成的痛苦就显露无遗了。突然间,建立在武力和掠夺性税收之上的一切都无法运作了,因为士兵和税吏已经丧失了对北非的控制—在所谓的“汪达尔人”的统治下,北非依然生生不息,迎来了自迦太基亡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代。即便如罗马人般的想象力也无法应对军事力量失去作用,不能再作为文明的黏合剂的局面。于是,漫长的调整时期随之而来,与之相伴的是巨大的贫困和苦难。本来这一切都可以避免。 罗马人还缓慢而艰难地发现,宗教的信仰、实践和组织能够有力地塑造社会并促进公益,但与此同时,与任何其他形式的社会组织一样,宗教也会带来许多冲突和分歧。如果说在21世纪,我们才认识到,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不是全人类都已经充分理解的,那么,这段历史还能帮助我们思考各种机遇与挑战。 帝国都不是永恒的,但那些应能实现而未实现的事情,始终如阴影般笼罩在罗马的成功之上。这本书就是该阴影如何笼罩于罗马社会之上的故事。 我十分高兴,现在中国的读者们有机会阅读这段历史,并思考它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我曾经多次访问中国,这种经历使我更好地理解了这段历史,帮助我认识到一种具有不同历史,深谙帝国兴亡之道的文化是如何理解自身的。现在我们都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里,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愿意长久地享受繁荣、健康与和平带来的好处,并将这一切带给更多的人,那么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又需要做些什么呢?历史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它能够给我们一种有力的手段,帮助我们进行思考。中国的读者拥有特殊优势,因为这不是你们的历史,因为你们熟知另一种可以与之进行比较的历史。非常感谢译者和出版者,感谢他们给我这一机会。 2011年2月26日 后记 本书作者詹姆斯·奥唐奈是一位颇具魅力的美国古典学家。他197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古典学系学士学位,又于1975年获得耶鲁大学中世纪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师从著名神学家帕利坎(Jaroslay Pelikan)。从1975年至1981年,他历任布林·莫尔学院讲师、美国天主教大学希腊文与拉丁文助理教授、康奈尔大学古典学助理教授;从1981年至2002年,他先后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古典学副教授、教授;从2002年起至今,任乔治敦大学教务长(provost,相当于中国大学中主管教育与科研的常务副校长)、古典学教授。此外,他还曾在都柏林大学就读,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大学和耶鲁大学担任过访问教授。他先后在9所有影响的大学读书或任教,学术经历极为丰富。 作为一位古典学家与历史学家,奥唐奈教授的学术著述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方面。其一,对“古代晚期”若干作家与政治家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专著《卡西奥多鲁斯》(加州大学出版社,1979年)和对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的校勘与评注(布林·莫尔,1984年)。在关于卡西奥多鲁斯与波爱修斯的研究中,这两本著作至今仍是常用的参考书。值得一提的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从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布朗开始倡导“Late Antiquity”的概念以来,“古代晚期”研究已经逐步兴起,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问题意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领域。“古代晚期”的“发现”,重新凸显了这个从古典走向中世纪的大过渡时代的意义,打破了以往西方历史三阶段划分的简单史观:正是在风起云涌的这500年中,罗马帝国渐渐从中兴走向了衰亡,古典文明在地中海边吟出了最后的晚唱,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的结构也逐步奠定了。可以说,继彼得·布朗之后,奥唐奈教授的早期著作也在“古代晚期”的兴起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古代晚期”方面的代表性学者之一。 其二,对于奥古斯丁的研究。作为早期教会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与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塑造者之一,奥古斯丁研究一直都是西方人文学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基督教学术中更是占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地位。奥唐奈教授在奥古斯丁研究方面的贡献是长期、重大且深远的。早在1985年,他就在波士顿出版了《奥古斯丁》一书,受到了学术同行们的广泛好评。1992年,他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的《忏悔录》校勘与评注。其重要意义有二。一方面,自从19世纪末以来,《忏悔录》研究长期都是一个炽热的学术焦点,而奥唐奈的重量级评注实际上总结了百余年来的激烈论争,成为奥古斯丁研究的又一里程碑;另一方面,对古代作品的校勘向来都是德语、法语学者的传统项目,而奥唐奈的浩大、严谨的校勘评注本无疑是英语学界在这方面的一项标志性成果。2005年,奥唐奈教授又在纽约出版了《奥古斯丁新传》,以标新立异的方式呈现了奥古斯丁的形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论。除了以上三大奥古斯丁研究著作,他还在美国的《奥古斯丁研究》(Augustinian Studies)、法国的《奥古斯丁学刊》(Recherches augustiniennes)等有影响的刊物发表过若干论文,并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过“奥古斯丁”这一词条。 其三,技术对于文化的影响。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于1998年在哈佛出版的《词语的化身:从纸草到计算机空间》,该书很快就被译为了西班牙语和法语。 在扎实、严谨地开展精深学术研究的同时,奥唐奈教授也很重视学术的传播与交流。他发起创办的《布林·莫尔古典学评论》(Bryn MawrClassical Review,网址为http://bmcr.brynmawr.edu/)是在西方古典学界极有影响力的书评电子刊物。除了担任乔治敦大学的教务长,他还担任过美国古典学会的主席,并且是美国中世纪研究院的院士(Fellow)。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奥唐奈教授的最新力作。与2005年的《奥古斯丁新传》异曲同工,这部《新罗马帝国衰亡史》同样以标新立异为亮点,有可能引起学术界内外各种读者的热切关注。《新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另一大特色是强烈的现实关怀。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无数次感觉到,他笔下的“罗马帝国”其实就是当代“新罗马帝国”的化身,这部《新罗马帝国衰亡史》直接体现了当代美国价值观的历史投影。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借古讽今的《新罗马帝国衰亡史》具有超出历史之外的价值。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叙述重点在于“古代晚期”。尽管“古代晚期,,早已在西方的古典学与历史学中成为一个活跃的领域,但对于广大中国读者而言,它仍然显得比较陌生。因此我们更加相信,将《新罗马帝国衰亡史》介绍给中国读者是很有意义的:它以全新的视角重述了所谓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它生动地勾勒了“古代晚期”的历史画卷;它没有展开繁芜复杂的历史分析,而是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呈现出各种发人深省的问题。 对于爱好西方历史与文化的读者来说,《新罗马帝国衰亡史》是—部视野开阔且文笔生动的佳作;对学习罗马史与中世纪史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部兼具深刻思想与丰富史实的参考书。除了各章的注释,奥唐奈教授还专门提供了一份简明的“进一步阅读书目”。不过,从多数中国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中文参考书会更加实用一些。 …… 旅行家科斯马斯是开启本书《序曲》的重要角色,张绪山的文章《拜占庭作家科斯马斯中国闻纪释证》(载《中国学术》2002年第1期)深入地说明了他的背景。对于饱受争议的著名神学家奥利金,章雪富的《圣经和希腊主义的双重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提供了一种概览。尽管最著名的拉丁教父奥古斯丁在本书中只是一个配角,但其一生充分体现了“古代晚期”的时代特征,集中反映了罗马北非的状况。对于这位巨擘,夏洞奇(《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与王涛(见《主教的书信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所塑造的历史形象各有侧重。透过普洛克罗的《柏拉图的神学》(石敏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我们可以细细回味新柏拉图主义的余韵。波爱修斯是本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我们可以欣赏他的名著《哲学的慰藉》(朱东华译,载《哲学规劝录·哲学的慰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还可以参考胡龙彪的专著《拉丁教父波爱修斯》(商务印书馆,2006年)。在本书《尾声》中以天使学专家身份出现的伪狄奥尼修斯,其多种著作已在《神秘神学》(包利民译,三联书店,1998年)一书中被译为中文。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翻译工作历时一年。由于篇幅大、时间紧,本书的翻译工作是由3位译者分工承担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夏洞奇翻译了正文中的《序曲》、第5~8章、《尾声》以及《前言》《中译本序》;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康凯翻译了正文的第1、2章,以及附录中的《罗马皇帝年表》《进一步阅读书目》《致谢与版权许可》;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宋可即翻译了第3、4章;夏洞奇通读全文并做了修改;康凯、夏洞奇统核了全书各种名词的译法。在翻译过程中,原书作者奥唐奈教授不仅细致、耐心地回答了译者所提出的大量问题,还欣然为本书中译本作序。中信出版社的编辑王强先生也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 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假若《新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文版的问世能够为此略尽绵薄,使中国读者对罗马历史、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有所增进,那么翻译过程中的一切辛劳就会转化为我们最大的乐趣。 夏洞奇 2011年3月 2012年3月修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