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走的生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露露
出版社 贵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命在行走是《行走的生命》的情感动力。从这点出发,作者王露露带着激情与爱,与你一起同行,和你一起聊天,共同来感受行走生命的力量。

作者是一位美丽知性充满热情与懂得生活情调女士,请你打开本书,你就可以看到她给你讲她的真诚与善良,以及一种对生命无与伦比的爱与激情!

内容推荐

《行走的生命》为作者王露露多年在国内外采访、出游的行纪合集,其中,大部分在《环球》杂志上以专栏的形式连载过。书中的稿件很多涉及欧洲国家,比利时和法国占的篇幅较大,还有一些非洲和加拿大的内容。读起来,能感受到浓浓的异域风情,同时也为作者的思考折服。

目录

前言

chapter 1/法国细节

 门窗

 敬礼,登陆将士!

 如此巴比松!

 葡萄酒,喝的是耐心

 奠奈与诺曼底的画缘

 流行音乐?京剧西皮?

 桥之魅

 奥拉杜尔,不该忘却的杀戮

 海盐

 “小猫钓鱼街”——名字趣话

 诗画墓园

 D-Day与美食

 谁造就了罗丹?

 从香榭丽舍到万里长城

 露天咖啡座

 人狗情未了

 法式婚礼终结还是重启?

 花缘·乡居

 用生命祭奠艺术

 以文化的名义,致敬中法50年闭幕

chapter 2/色彩非洲

 带冠词的城市

 加纳奴隶堡

 与科特迪瓦前总统面对面

 四十个世纪的注视

 打起手鼓跳起舞

 穿越沙漠的大河

 亮眼睛的几内亚小姑娘

 不发达的美丽

 早安,内罗毕!

chapter 3/行走的生命

 到隆达玩一场私奔

 仁者乐山

 冬季印象垦丁

 红宫

 马桶的温度

 精于储蓄,懂得铭记

 谁在荷兰最自豪?

 萨尔斯堡的忏悔

 富裕中的节俭意识

 你是磐石

 香港,咋就那么香?

 寻找奥林匹亚

 守望童年的阳光

 枫叶围片段

 圣诞离我们多远?

chapter 4/人物素描

 《海燕》——致父亲

 我的老师

 他,左右为难

 我们的歌——旋律台湾

 过年的幸福

 你好,希拉克!

 因为是女人

 杜拉斯

 相信爱情

 枝枝叶叶总是荫

 《小王子》,不只是童话

chapter 5/丁丁的故乡

 城市的气质

 老鲁汶新鲁汶

 诗意的生态

 顺风车

 语言大战何时休?

 汽车文明

 为官不易

 一窗风情布鲁日

 丁丁

 谁是布鲁塞尔人?

 班什狂欢

后记

试读章节

欧洲最好看的不是恢宏的教堂,不是华丽的宫殿,也不是神秘的古堡。

是门窗。

门窗是装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门,是房子主人的脸,是主人的尊严,门上写着他的品质和修养。窗,则是主人的眼睛,从这里看向世界。

我会花很长时间,在沿街的灰石或红砖公寓门口,看各种图案的老式木门。这些公寓,根据地域的不同所用材质也不同,产石区的房子全部用石头,产砖的地区则用砖,无论砖还是石,门的材质却出乎预料地统统使用木料,欧洲茂密原始森林的木材不用作门窗岂不白瞎。公寓门楣上总会刻着“建于1767年”或“建于1829年”的字样,好几百年的建筑镶嵌着好几百年的水门,封闭起几个世纪的时光,呈献给后人的满是岁月的古老。每一扇门,厚熏大气,附着着生命的气息,恪守着无数人间的秘密。

小门的颜色一般采用深赭色、樱桃木色和原木色,欧洲南部国家则多刷成跳跃的亮色,比如嫩绿,艳粉和湛蓝。门,有的斑驳,裂纹细密,有的刚刷过漆,光洁如新,这就要看主人的审美取向了。但无论什么颜色,门,永远还是那扇好几百年的门,裂纹再多也不会扔掉换新门。崇尚古风、节俭为本的欧洲人没有扔东西的习惯,他们把门卸下来自己动手刮刨、修补、翻新,再重新安上,于是,一扇年代久远充满故事的门就越发厚重了。门上雕饰着凹凸的图案,长方形、多角形、椭圆形,在老石和老砖的衬托下,一派古典。

这时,门,就成了艺术。

门最精致的看点,在于磨得发亮的、同定在门上的铜质把手,它们被做成各种形状,有的是一只握成拳头的手,有的是两个叠加的圆,有的是猫头或狗头,还有的是一个占代美女头像,它们在门的中间部位形成一个亮点,让整扇门顿时生动起来。法国评选出的一百五十六个最美丽的村庄,全部是好几百年历史的老村落,那里,集中了法国最雅致最古典的门,每家每户的门都不重样,在村子转悠.与其说是看风景,还不如说是看一扇扇满是时光印痕的门。

法西南大西洋沿岸的塔尔蒙村,以两百年的老宅和盛开的蜀葵花入选了最美丽村庄,每家¨前蓬勃牛长着红色、粉色、白色的蜀葵,明媚着因岁月而沧桑的老门。

欧洲最气派的门是凯旋门,岁马、柏林、布鲁塞尔、波尔多和巴黎都建有凯旋门,只不过它们是大理石垒筑的,坚硬的石材更易于雕铸和恒久。欧洲所有的凯旋门,都是人类英雄时代赢了一场战争后竖立起来的,门的内壁刻着将士的名字,然后,持枪保持冲锋姿态的将士,再以浮雕的形式屹立于门的两端,永恒在天地间。

最古老的君士坦丁凯旋门,让罗马以一座门的姿态站立在古罗马的废墟上。五十年凯旋门的门拱内,常年都飘扬着一面比利时国旗,让布鲁塞尔永久巍然于荣耀之巅。

P14-15

序言

为了生命中的美好

我喜欢军人、军服和一切与军事关联的人和事。军人的刚毅、豪迈和坚韧,以及他们在军服中挺拔的姿态,曾让我想入非非地仰望了多年。小时的梦想是当一名文艺兵,而非什么上大学读研进媒体。

无论走到哪儿,我总爱盯着穿军服的军人,如果赶上有一战二战的军事巡游,看热闹的人群里一定有我。书稿中有多篇涉及将士、老兵和一战二战的文字,都源于我少年的军事情结。

对于父母“逼迫”考大学,我只有无条件服从,当兵的梦想终成泡影。当后来真正进入到媒体,也就不得不强迫自己尽快进入角色,少年时诸多不切实际的理想也随之全部淹没在永无止境的各种忙乱中。

从业以来参与了许多国内和国际大型报道,采访过鞋匠、裁缝、大山里的失学儿童,也曾和总统、联合国官员以及不同肤色的平民百姓平等对话,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桩桩动人的故事,敏锐着我的目光,丰富着我的内心,灵动着我的笔触。我,记录下了生命中无数感动的细节和瞬间,也见证着无趣的时代依然闪烁的人性光辉。

一次飞机上遇到北京某科技研发公司的老总,他刚参加了法国里昂的一个国际会议。谈到对法国的印象,他说一点都不喜欢里昂,一幢高楼也没有,全是又矮又旧的老房子,还是美国好。原来和我一起在鲁汶学习的许多同胞也纷纷离开被他们称为“农村”的比利时,涌向美国。

那么,铜锈斑剥的欧洲到底有什么?遥远的非洲大陆仅是落后和疾病的代名词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用平静的目光注视亚非欧,用好奇的心态发现这三个大陆未被写进《旅游攻略》的细枝末节,甚至一块废弃的遗址,一面粗砺的颓墙,也能成为我文字的素材。然后,以朴素的情怀,将我看到的景观,我采访过的人以及这些人的生活境况,以我的叙述方式呈献给读者,把那砦看似散乱的光点整合到一起,组成一幅亚非欧大陆生动的人文和自然图像。

采访,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行走,也不是溜溜儿地看风景。采访和行走最丰富的给予,就是让我从中发现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种心态,另一种人生观,并逐渐懂得,生命中,不光是物质的追逐,不单是急急忙:忙的争抢,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发现的诗意。

每个人多少都在竞争和忙碌的时代变得麻木,该不该给生活制造点诗意?当感慨诗人不再时.我依然在尝试寻找、发现,我眼中,我笔下的世界,总是处在喧嚣的对面,惠风和畅。外国江山一片红?不。比如,法国口碑极差的餐饮服务业,欧洲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噪音极大车厢巨烂的巴黎地铁……但我,一如既往感恩地凝视世界和这个世界的人,我的双眼一直被美丽遮挡,而不是龌龊。

职业的需要.写字已成为不得已的选择,渐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我另一个自己,另一种表达。不写,我可以活得更轻松,爬格子的确是件很费神的事,但如果真的停止写,生命就会缺乏气质。与鲁汶大学的一位学友闲扯“人生价值”,他说:“价值,写稿子就有价值了,你们写的稿子究竟有多少人在看?”于我,所谓“价值”,不关乎他人认可,无关乎物质,而是内心的饱满。

从想当兵的理想中,一头扎进并非梦想的职业成为一名新闻人,似乎,已经习惯在灵感中淋漓醉墨的生活节奏,也为自己能够见证一些美好、记录几段历史而快慰。世间诸事操之人手不能自主,唯一可自由驾驭的就是用笔,为自己构筑一个叙述和行走的天地,让身体和灵魂飞舞。

从业二十多年来,有一些新闻作品获奖,今年,又接过法围驻华大使顾山先生颁发的“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征文”一等奖证书,没有惊喜,体会深刻的却是一路走来职业的艰辛。颁奖仪式后说起曾来中国启动法国文化年的希拉克,顾山大使对我说:“2004年随希拉克访华时我们一定见过面的,只不过当时彼此并不认识,前不久回国刚拜见了希拉克,我会把你的获奖作品《你好,希拉克》转给他。”

我身边,充斥着太多的优秀媒体人,更有大把的重量级写手,与他们比,我算不上勤奋的记者,但我,一直努力着。小学作文时常引用一句作家名言: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年父亲读到自然也很赞赏,其实那只是为博得老师的点评而写,在闭塞冷峻的年代,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淡何志向?成年后,父亲一直是我的忠实读者,并经常是我的第一位读者。连续三年每个月的第一天,他都会一大早跑到报亭买《环球》月刊,并非我的文章精彩,我太懂一位父亲对孩子微弱成绩都感到极大满足的心理。因此,这本书,也是为父亲而作。

小时候,父亲带我滑野冰,钓鱼,横渡长江,做弹弓打麻雀,这些男孩子的游戏在我性格中加添了不少“坚毅”的因子,也无形地激励我,永远胸怀明灯,在人生的黑洞中前行,向上。

在诺曼底占维尼村的莫奈花园,一段文字这样写他:莫奈生前不喜欢被人簇拥,一生只面对家人、朋友和风景,晚年走不动还推着画车画莲……这幅由文字勾画出的画面,之所以动人,因为简单,纯粹。

落笔。收起键盘。此刻,我窗外,青黛色蜿蜒的山影是我挚爱的北京西山,写作时无数次的凝望,每一个山脊的起伏都印在了心底。

五月,樱桃时节,我完成了一次文字旅行。

后记

灶台·字台

灶台,字台,我生命中两张重要的台面。

两者非得拼个孰重孰轻,一定是灶台占上风。灶台连着烹调,烹调是文艺的说法,说白了就是做饭,我的水准估计还达不到烹调级别,不过在微信的标签上,我已自诩为“大厨”。

或因是家中长女或许天性,扣小我就喜欢和父母混在厨房里一起忙活,并很快学了不少招数,9岁便尝试为全家煮饭,居然还烧得蛮有滋味,就连蜂窝煤的炉子都用得很上手。到农村做客,实在插不上手,我一定会主动请缨蹲在灶台下烧火,左手拉着风箱,右手往灶膛里添着木柴、玉米秸,看星星柴火燃烧成烈烈火焰,夏天,被烤得大汗淋漓也乐此不疲,那么冬天,灶台,便是布满阳光的天堂。火,蒸腾着生活,热烈着生命。后来一直爱围着灶台转与米面油盐为伍,还不如说是对火的一种莫名崇拜。

没见过我只读过我文字的人把我想象成“只知埋头写字、不食人间炯火”,而现实中,写作只占了我生活微乎其微的一部分,除了正常上班,大部分时间我都无情浪费在逛街,扫货,读闲书,刷博,买菜和做饭上,剩下的很少部分用于行走。

生命原本就是行走的过程,行走,是一种历练肉体锻造意志的美好体验。行走之于我,并非一定是名胜古迹的游览,而是在我居住的城市无目的地闲荡,北京那些积攒着市井生活的小胡同和大杂院、八皖古镇和江南古典园林,成为我近年痴迷涉猎的目标,我想,这可能与文化和心灵归属有关,一个从小被华夏文化浸润的人,一呼一吸都是中国气息,年轻时喜欢看世界,以为长见识开眼界,现在来看,真正最富魅力最真实并属于我的文化在中国,在我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北京。这里,我求过学,消费过青春,绽放过爱情,孕育过生命,也经历过与所有人一样数不清的欢乐与失落。

一个崇尚健康饮食且味觉敏感的人,做饭自然占了大块时间,真正留给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而许多文字又来自一时的灵感,这种散漫的经营,导致本该十年前就出版的书一直拖到今天。

十三年前,新华社《环球》杂志编辑部主任找到我,他从《环球》上看到我写比利时的一篇文章,觉得角度和风格很适合连载,想跟我约稿并开一个外国文化专栏。我答应了。于是在被人信任的欣喜和压力下“洋洋洒洒”写了三年,稿子也陆续在《环球》刊载了三年。后来他建议:“你把这些稿子集结成册弄成一本书会更好。”他的第一本书倒是很快就出版了。然后他又催我,我总是应付“嗯快了,正在整理”。等他四年从周外回来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书呢?”我找借口:“唉各种的忙一直没顾上。”这期间,许多同事也频繁向我讨书,我在《环球》发表过的文章也被收入《新华社记者看世界》。

有位好友对我说:忙是借口,如果真想写,怎么都能挤出时间。

我很惭愧,一向做事麻利认真的人,怎会在书稿上拖沓了十年?十年,一个可怕的数字。十年,足以让一些事沧海桑田,十年,多少梦想能成为现实?

于是,我真真切切开始了细致的、脚踏实地的努力,把原来的书稿一篇篇整理补充修改,再加上我近几年写的和正在写的稿件,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这本书。

为了这本书,今年春天,我误了花期,省略了逛街的闲情逸致,推掉了朋友聚会,牺牲了发现老北京魅力的一次次行走……好在,做饭从不偷懒,一如既往不厌其烦地同着灶台,为家人也为自己,精心料理每一餐饮食.调制每一款美酒。

在完成所有书稿的当天,我在朋友圈附了一张图写下感言:今晚开这瓶法国在北京房山酿制的粉红酒庆祝我这列在英吉利海底隧道疾驰的列车终于见到了隧道另一端的第一缕亮光。

弘回:大厨,这句没标点的话让我差点倒不上气。

我一直认为写作与烹调一脉相通,两者都需要耐心、功夫、调制和搭配,一篇好义好比一杯红洒,散漫而悠长。我想,也许正是我对做饭一种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专注,成就了我能够坐定在毫无表情的电脑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把内心涌动着的人和事一一键入文档。

书稿许多涉及欧洲国家,比利时和法国占的章节较多,因为那里曾是我生活学习并实习过的地方。

这本书当然也给了非洲不少篇幅。2006年,受新华社对外部领导委派,我参与了“新华社记者非洲行”的采访活动,短短几个月历经西非六国的采访,我见到了一个与人评说中完全不同的大陆,那里的山地海洋和人民,那里,由女人衣裙组成的炫目的色彩,以及有着水般清澈大眼睛的黑孩子,成为我记忆中最美好的一本相簿,被我如获至宝地珍藏。

另外两篇关于加拿大的文字,是随中国新闻记者代表团出访加国后,首次刊载于《环球》的稿件,明显可以看到刚上路青涩的痕迹,收录在册致青春。

除_广曾经采访和经历过的人,书中还有几篇涉及我父亲和我的几位老师,他们的爱,以及他们对我一生的影响,不足几千字就能书写于纸页间,需要用心,时间和生命。

感谢各位读者耐着性子读完这本书,一本不是名家的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但它,是我生命的记载,小求面面俱到文采飞扬,但求朴素、真实。

行笔中,我领受了各位好友的鼓励,尤其家人的鼎力支持让我的写作不再是苦旅。还要特别感谢贵州大学出版社闵军社长和办公室主任吴瑕女十的得力组织,刘津先生的版式设计以及葛静萍女士的责任编辑,为我的书锦上添花。

有问:“还接着写吗?”  稿子还会写,吃这碗饭别无选择。书,两说。

写作,记录生命。行走,看生活的色彩……

记者采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为了世界和平我们能做什么?她答:回家,爱你的家人。

我眼中的和平:回家,做饭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1: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