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影片开始显现的辽阔天体宇宙,有星际,有银河,但所有的形象会比我们现在已知的天体物理的星际天空还要大,最后应是一种佛教中所说的,十三层天的“空与无”“涅槃寂静”的感觉,辽阔无边的,有着离出、解脱、喜悦的感觉,与现代的“实有”的天体表现有认识的不一样,很佛学,很东方——关键很新鲜。
在辽阔的十三层天中用古老梵音读出:
地、火、水、风(佛学中的“四大”)。
古老梵音读出:
色、受、想、行、识(佛学中的“五蕴”)。
古老梵音读出:
苦、集、灭、道(佛学中的“四真谛”)。
用越来越多的梵文字、巴利文字(注:南传佛学多巴利文)、中文字、藏文、英文、法文各种文字读出,汇成各种经文的感觉……
般若,菩萨,轮回,法喜,佛陀,思维这些词突出出来。
大地上几千年前,一片一片各种质品上书写的经书文字,飞向太空。
越来越多的字词。
如天上繁星一样密集地转换成以文字为表现的思想。
之后被吸束着回转大地。
大地上倾盆大雨的生成与降落……
天空中彗星灿烂的尾翼的展示……
被地球吸落的陨石溅落时的动感……
大风狂沙……
“如空”般静寂的月亮……
佛学中所说的实的假象的表现……海上和沙漠中的蜃景……
人在做的梦……
人类对世界进步着的,有限的认识和那些灾难,人祸的种种无常。
(再提示:片头至此都该展现的是佛学对大千世界的认识,表现出的我们“世俗谛”所见的物质,与佛学“胜义谛”的不同解释。)
……一页最古老的印度的文字残片,随着人手的翻阅及读的声音的消逝,在岁月更迭中变成了尘埃,在大地上最终消失……
1。唐长安大觉寺禅房?夜?内
(导演:此场,春节时改的二稿的东西都删了。那稿太笨,原因太直。玄奘西行的理由,可以在路上都说清了。)
(贞观元年八月末。)
禅房内没有点灯……
黑暗中可以听到默读经文的声音(玄奘)……
那些读经的字音在黑暗中,幻化出了萤光点点……
敲门声轻起…… 玄奘的念经声没有被打断……
门开,小沙弥提了盏小灯,
小沙弥:法师,“真觉,圆通”二位法师,差人传口信来说,不能同法师共赴佛国了,也请法师好自为之。
玄奘的念经声在小沙弥的报告声中,没有任何变化且不断……
小沙弥回过话后,轻轻把门关上,禅房中复归黑暗。
玄奘的经声……念罢。
玄奘从怀中拿出一只藏有火绒的银錾花小火种盒,打开后轻吹一下,里边燃着火绒丝发出红光,隐隐照出玄奘二十八岁的脸。
玄奘将一枝细香借火绒点燃……
恭敬上香……轻声口念。
玄奘上过香后,转身背起已然准备好的行李架,出门。
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禅室?晚
(导演:加这戒贤法师结构是家卫导演提出的建议,我回来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如果真是中印合拍,印度演员在最后的三分之一出现,显然不合适,而这戏,印度演员中,戒贤法师是最主要的角色,事实也是玄奘出发时,正是戒贤法师因病痛欲求死时,在坐化过程中,被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托梦引回……戒贤法师在这部戏中,是个成了精的小老头,有神经质和关键时沉着的特点,百岁老僧,有孩儿心,想哭就哭,想赞就赞。没有那么多的世俗顾忌。很生动的一个老头儿。)
P5-P7
“对于一个不被理解的人,历史无非会给他两种待遇:一种是忘却,一种是娱乐。玄奘则不幸被娱乐化,成了唐僧。”这次,中影采用娱乐中最高的艺术形式——电影,对玄奘形象进行一个反拨,第一次用电影这种形式真实在现中国历史上的这位伟大人物,定位是宗教英雄,格局是史诗传奇。
邹静之先生的剧本是我们发愿编辑这本书的根本动因。邹先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神性的诗意表达,让玄奘这位一千年前的宗教英雄19年的取经之旅具备了可信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为了梦想,发足西行,期间千山万水,命在旦夕亦不改初衷;他慈悲为怀,沿途尽到佛家的本分和庄严;他喜欢学问,专精而不封闭,开放而有所守;他有“根”的意识,即使在天竺的所学所悟足以让他安身立命,仍在机缘合适的时候选择负经回国。“他对信仰的坚定,心态的从容不迫,跟所有人都不一样,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乱’。”人性和佛性的近乎完美的统一,让这一次对玄奘的解读奠定了正剧的力量和史诗的格局。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编剧对全剧结构的思考,本书在剧本前收录了邹先生与剧组的一封信。
《大唐玄奘》作为这一代电影人与历史和宗教英雄的一场精神对话,我们在本书中还收录了本片导演霍建起和主演黄晓明的艺术访谈,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以及对艺术的纯粹追求让人们对执著的玄奘精神产生一次当代体验和阅读上的互文效果。这部分访谈和电影的部分拍摄日志,供读者了解一部史诗电影的核心理念和诞生过程。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兰州大学的“丝绸之路”学术专家王冀青教授在录制“百家讲坛”百忙之余,为读者撰写了《史实中的玄奘取经》,让有探究精神的观众和读者有了解玄奘的更广阔的历史空间。
这三部分内容从创作、拍摄和史实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一部电影的揭秘,对一个伟大人物的一次神交。
假如人生是一场修行,希望玄奘西行的故事以及艺术家们为了重现这次人类伟大的追求之旅所付出的努力,可以为尘世中奔波的芸芸众生带来滋养心灵的力量,那是编者的欣慰。
1300多年前,玄奘大师用他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人格的光辉、信仰的力量。
在汇集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丝绸之路上,从兴盛的大唐王朝、马背上的突厥人、神秘的中亚大陆一直到多种思想大碰撞的印度,在玄奘大师眼前所一一展现的不仅仅是多元的世界与文化,更是一关关生死之门的严酷考验。
有人说,电影是教育世人、传递情感、弘扬真善美的重要媒介。电影人所要做的是通过这个媒介走“文化兴国、文化举国、文化富国”之路。电影《大唐玄奘》是习近平主席为促进中印影视合作与交流,大力推崇的中印联合拍摄的三部“表现中印友好交流题材的电影”之一,致力于还原历史,还原真正的玄奘大师追寻信仰的旅程。因此,这部电影从立项之初就注定了要历尽艰苦。所有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信念,不辜负中印两国电影人对中影股份的信任。所以,无论为《大唐玄奘》投入多少心血和努力,我们都认为是值得的。这是向文化致敬、向历史致敬、向玄奘大师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始终如一的信仰致敬。
在您手中的这本书里所呈现的不仅有主创、主演的采访纪实和拍摄花絮,阐述电影《大唐玄奘》的拍摄初衷以及幕后故事,更有许多他们对人生、对历史、对文化、对佛法、对信仰的理解和感悟。与此同时,它更记录了我们追寻信仰以及还原历史的艰辛历程。编剧邹静之打磨剧本的心路历程,导演霍建起以及主演黄晓明和所有剧组人员在拍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在最热的季节前往沙漠,最冷的季节进入雪山,我们是如何在这种极端环境条件下进行拍摄的?如何真实还原盛大的礼佛盛况以及丝绸之路的沿途异域风情民俗的?面对这些困难,如何克服和解决,你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这些经历,不仅对全体演职人员,对中影股份意义非凡,对于树立中国人的精神自尊和文化自信的道路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玄奘取经历程的全新认识,更能使年轻人体会到坚忍不拔、追寻信仰的玄奘精神。
《大唐玄奘》从剧本的打磨、拍摄到后期制作,从筹备到营销宣传推广上映,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书中所体现的仅仅是其中的代表,还有更多默默无名的工作人员在幕后为它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这些都是我们值得铭记的,在这里也要向他们表达感谢!
我还要向此书出版方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表示祝贺:我们不只拍了一部致敬文化、致敬历史、致敬信仰的一部伟大电影,我们还出版了一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东方大道智慧且颇有教育意义的书!
邹静之所著的《大唐玄奘》分访谈和电影的部分拍摄日志,供读者了解一部史诗电影的核心理念和诞生过程。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兰州大学的丝绸之路学术专家王冀青教授在录制“百家讲坛”百忙之余,为读者撰写了《史实中的玄奘取经》,让有探究精神的观众和读者有了解玄奘的更广阔的历史空间。
著名编剧邹静之(代表作:《一代宗师》、《归来》、《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又一力作,
霍建起导演,王家卫担任艺术顾问,黄晓明领衔主演,
千古第一取经人的传奇史诗,坚定内心信仰的疗愈之书。
《大唐玄奘》收录了本片导演霍建起和主演黄晓明的艺术访谈,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以及对艺术的纯粹追求让人们对执着的玄奘精神产生一次当代体验和阅读上的互文效果。这部分访谈和电影的部分拍摄日志,供读者了解一部史诗电影的核心理念和诞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