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校状态是理想的状态?什么样的教育状态是美妙的状态?一个天天在校园里的人,是不是也需要离开一阵子?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视野,换一种思维方式,会不会获得一种新的审美趣味?教育是什么?就是将那些相联系的事情梳理成体系,并揭示其规律;就是对那些看似没有联系的事情,作出准确的判断,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呈现出相互影响的轨迹。
《学校是美的》讲述作者柳袁照的教育情怀和感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校是美的/大夏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柳袁照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什么样的学校状态是理想的状态?什么样的教育状态是美妙的状态?一个天天在校园里的人,是不是也需要离开一阵子?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视野,换一种思维方式,会不会获得一种新的审美趣味?教育是什么?就是将那些相联系的事情梳理成体系,并揭示其规律;就是对那些看似没有联系的事情,作出准确的判断,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呈现出相互影响的轨迹。 《学校是美的》讲述作者柳袁照的教育情怀和感触。 内容推荐 校园,对老师来说,是另一个家。自己工作岗位的那块空间,能够作为另一个家。那个空间一定有她能够被人当成家的可爱之处,爱着她必然有爱的理由,理由在哪里呢? 《学校是美的》讲述作者柳袁照的教育情怀和感触。 目录 序 本是草木情 我的母亲 我的父亲 顾老板 毛家市 又到杨林河 又回毛家市 曾经的曾赵园 五班的学生是我一生的财富 最初的遥远 彼方的诗意 仅仅是开始 梦之彼岸 唯有感恩、谦卑与恭敬 走在路上 同样是一种攀越 《西花园的颂》序 《西花园的雅》后记 归彼大荒 我们是在什么样的地方生长 一个有诗意的地方 我们所面对的都是风景 阳光像雨一样落下来 日常悟教育 对话是人与心最美妙的碰撞 谁是教育家 每一位老师都是校长 无用之大用 要从“家”中走出来 每一个校长都是老师 教育家不是培养出来的 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校长 好学校与好教育 新春的愿望:让学校回到童年 教育的坚守是一种美丽与超越 做老师讲效率更要有情怀 坚持“标准”,还要超越“标准” 保护孩子的原创品行 西花园情怀 这个园子生生不息 校园是记忆也是开始 梧桐树下振华堂 元培楼里的九班 西花园里的两个谢姑 我在“成人门”前迎候 天心月圆 春花小径 我们自身也是风景 红楼荫浓 高考日的情思 试读章节 我想写写苏州的定慧寺巷,它是我少年和青年时代待过的地方。我写定慧寺巷,不是为我,而是为我的父亲。 十一岁那年我跟着父母亲从镇江到苏州,就住在定慧寺巷的东头。父亲是1950年从上海到镇江的,退休以后把我们一家又带回了老家苏州。他一生很多时间都在火车站工作,以此养家糊ISl。 苏州老家没有老宅,我的姑母,即我父亲的同父异母的姐姐住在定慧寺巷,我们一家最初就借居在她家。那年是1966年,苏州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许多人家都把瓷器、字画、佛像、神器等拿到巷里,扔了、毁了、烧了,父亲带着我怔怔地看着。 定慧寺巷的东口,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板桥,叫吴王桥。走过桥是钟楼头,当时是很冷清的地方,还没有钟楼新村。定慧寺巷的西口,是甫桥西街。甫桥西街没有一家商业店铺,马路两旁种着女贞树,没有一点喧闹,是一条很幽静的街。现在不一样了,改名叫凤凰街,街两旁开满了灯红酒绿的饭店酒家。 我来到苏州就在巷子里读小学,就是现在叫双塔公园的地方。很简陋的房舍,双塔就在校园内。双塔的西面是操场,南面建起的一排平房,就是我们的教室。双塔是被围墙圈在校园内的,里面一片荒芜。我现在才知道,那荒芜的园子,原是五代罗汉院大殿遗址,曾是香火旺盛的所在。 过了没有几个月,房管所给我们分了房子,一间正房一间厢房,很巧的是,这个住所,还在定慧寺巷。只是从东头搬到了西头,离甫桥西街只隔一家门面。我在此一直住到而立之年以后才离开。虽然,其间我下乡插队,上大学,离开了苏州I多年,可我的家还在那里。 我还是说说我父亲吧。我父亲小时候不是在定慧寺巷长大的,只是六十岁以后一直生活在这里,直到去世。父亲六岁丧父,是祖母,还有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把他拉扯大的。他既受娇宠又吃过苦头——曾经做过小贩,却亏了本;给茶馆跑过堂,却把茶水泼翻了几次。他读过几年私塾,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挺拔而有力;但自理能力很差,直到去世,不会洗一件衣服、烧一锅饭。 我父亲曾娶我大妈为妻,生两男两女。大妈患病去世,父亲又娶了我母亲,我母亲又生了我们两女三男。父亲生我的时候已经五十一岁了。在我的印象中,与其说他是父亲,不如说是祖父。 父亲是怀着落叶归根的心情回苏州的。1966年及以后的几年,是特殊的几年。那几年,父亲心里一定悲哀。大概1945年,父亲凭自己识几个字的优势,到了上海火车站工作,还加入了国民党。听父亲说,他们是集体加入的,解放战争时期,铁路部门是半军事单位,不参加意味着将失去饭碗。 就是这件事让父亲吃尽了苦。当时,我在双塔小学读四五年级,有时放学回家,就会看到几个人坐在厢房里,与父亲谈话,气氛很紧张。母亲会偷偷地拉我到一旁,打发我到角落的厨房去。父亲是国民党,写得一手好字,大概担任了文书什么职务。那时不时会有一些单位的人来调查、取证于一些“当权人”。在那个时候,这是了不得的大事啊。居委会如临大敌,邻居戳戳点点。我常常躺在床上,在漆黑的夜,仰望着天花板,听父母在床上辗转反侧的声音。 有一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四十年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坐在五二班教室,在我的北面是双塔,从窗口望过去,斑驳而灰暗。在上一节语文课吧,老师讲完课,还剩几分钟,他突然神情严肃地对大家说:我们这里的一个同学,他的父亲原来是国民党特务,这个同学同样也隐藏得很深。接下来这位老师说什么,我一句都没听见,只感觉五雷轰顶。我是如何的羞愧!我是如何的心冷!那窗外的双塔扬起头,在我看来直刺云天,这位老师的两句话,更像两把刺刀插入我的心里。 那一天,我是流着泪走回家的。回家后我什么也没说,望着悲哀的父亲、悲哀的母亲,我什么也没说。现在父亲去世二十多年、母亲去世两年了,今天我才第一次从心里说出来。 1974年,我从苏州十中高中毕业,去了太仓乡下插队落户。父亲年近七十岁,与六十岁的母亲一起,从定慧寺巷的那个小屋,送我到了太仓靠近浏河的杨林河边,他们的脸上只有无奈和慈爱的神情。在农村的几年,我不常回家。每次回,都看到父亲格外高兴。他手臂上常佩着一只红袖章,坐在定慧寺巷中的苏公弄口值班。我心里知道他高兴的理由:那说明他政治上没问题,居委会让他值班,是对他的信任,他虔诚地认为,居委会对他信任,就是政府对他信任。 苏公弄南头是定慧寺,苏轼与寺院住持僧守钦友善,常往来定慧寺。当年父亲坐在弄口,注视来往行人,有何感想?其实,那时候他只有苦尽甘来的那种满足:感到可以直起腰杆做人,可以不再连累儿女了,哪有什么思古之情。 也许是少年时候的这段经历,我曾是很内敛的人,在人面前很少说话,在陌生人面前更不会说话。小学、中学的时候,放学就在家里,不出门,我从不与巷子里的邻居小孩玩。母亲也不会让我干家里的活,我只是看书、读书。父亲也从没有问过我学习成绩好坏的事,但父亲是一个把荣誉看得比较重的人。我的去青海支边的二哥,是第一个为他挽回面子的人。我二哥在青藏高原几十年,在70年代早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盐区一个基层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这件事,是父亲晚年的重大事件了。在父亲看来,二哥为我们这个一度受压抑的家庭光宗耀祖了。意义不仅限于此,他的子女都会有光明的前程了。父亲晚年是长长舒了一口气的——终于没有让自己的历史问题影响子女。P7-9 序言 假日,外面到处是车、人。水边、山里,只要是风景,到处是人。校园里,平时热闹的地方,反而空荡荡,悄无声息。假如心也能够随这园子静下来,走走,看看,坐坐,想想,也许会体悟到许多道理。静与动都是相对的、变化的;人在与不在,也都是一时的,甚至是瞬刻的。历史的记忆,在哪里?文化的气息,是什么?教育的、学校的、老师的宝藏,也许就是眼前的一棵草、一块匾、一扇门、一块石头而已。 校园,对老师来说,是另一个家。自己工作岗位的那块空间,能够作为另一个家。那个空间一定有她能够被人当成家的可爱之处,爱着她必然有爱的理由,理由在哪里呢?与她相处,是一种互动的交流,有碰撞有融合。我遇到这样一所学校,受她浸润,体验她的美、她的真,于是,我出了一本书——《教育是什么》,那是这所学校一百年来的故事,叙述一百多年来那个园子里的人与事。那是对家的感受,流淌的同样是亲情。 仅仅生活在家里,是不够的,还必须走出去。一直处在内部,是不是会束缚自己?一个天天在校园里的人,是不是也需要离开一阵子?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视野,换一种思维方式,会不会获得一种新的审美趣味?我喜欢出去走走,有时走得很远,有时走得很近。那是天地山川、森林草原,那也是小桥流水、莺歌燕舞。不一样的风光、风雨,不一样的春花、秋叶,在我们相遇的一瞬间,会有一种特别的意味。我的许多教育感悟,就是于这样的场合获得的。那也是继《教育是什么》之后,这本《学校是美的》的由来。它是我面对外部世界的“自言自语”,其实,也是在一种新的语境下的自我对话。 从《教育是什么》到《学校是美的》,对我来说是一段旅程。时光,从春夏秋冬再到春夏秋冬;空间,从学校再到学校。不过,我相信,虽然还是春夏秋冬,但已不是原来的那个春夏秋冬;学校,虽然地理方位没有丝毫的变化,但已不是原来的那个学校。正如古老的建筑之旁的那棵梧桐树,年年绿了又黄,但经历的是岁月。梧桐树下,走过的学子,一年又一年,总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青春又美好,但是又不同以往世界的变化,都是在这样的变与不变之间,教育的、学校的进步是不是也如此呢? 什么样的学校状态是理想的状态?什么样的教育状态是美妙的状态?仅在学校里去设想、去追求,往往是不够的。从丰富的自然世界、缤纷的社会中去获得灵感,参照、比较,会给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全新的视野。古人在天地山川、草木、乌兽、虫鱼之间,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语),说得好。范仲淹面对岳阳楼(即使他没有去过岳阳楼,仅仅对着岳阳楼之画),就获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柳宗元游永州的小石潭,看到水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而悟人生孤独需超脱的境界。确切地说,苏轼、王安石、欧阳修不走向赤壁、石钟山、琅琊山,何来《赤壁赋》《游褒禅山记》《醉翁亭记》?这些文章的意义不仅在于游记本身,还在于游记呈现的思想,以及产生这些思想的途径与方式。我们能说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范仲淹、欧阳修不是一个老师吗?难道我们不能从他们身上获得某种有关教育的启示吗? 但仅仅体悟万物是不够的,还要在万事之中体悟。所有的事件之中,我们都能找到教育的因素或教育的启迪。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给人以阳光。不管我们意识到还是意识不到,太阳总是在那里。不管有阳光,还是没有阳光,太阳总是在那里。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拨去乌云让万事与万物一样——发生的时候,有阳光照着。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事情,有些事情有意义,有些事情看似无意义。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有的有联系,有的看似不那么有联系。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让那些有意义的事情更有意义,让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彰显意义。教育是什么?就是将那些相联系的事情梳理成体系,并揭示其规律;就是对那些看似没有联系的事情,作出准确的判断,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呈现出相互影响的轨迹。 《学校是美的》中有一些篇幅,写的是我家中的故事——我的父母亲人,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我的底色,家庭的底色,生活、工作环境的底色。底色即背景,文化的背景,社会的背景,这是我理解人生、理解社会的基础,也是我理解教育、理解学校的基础,是我做教育工作的本色之色,是我生命中的阳光。从这个家到那个家,把生命融入学校、融入教育,是偶然也是必然,是经意与不经意的结果,也是人生的归属。节假日,大家都会出门走走,看看风景,这是生命中的小憩。只有从家中走出来,才会回家,没有离开过,也就不会有回来。而我在这个时候,选择从这个家到那个家,是“离家”亦是“回家”。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心中美美的愿望,无论何时何地,做什么、想什么,都是美丽。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各复归其根。”说得何其好,一棵草、一块匾、一扇门、一块石头,万事万物,在我看来,都是灵动的、有生命状态的,教育的真谛往往蕴含其中。 柳袁照 2015年10月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