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原乡记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曹益君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曹益君,1962年11月出生,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团南村人。现为奉贤区钱桥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奉贤区名教师,奉贤区作家协会会员,华师大语文教师研究所成员,市写作学会会员。《原乡记事》收录了作者的129篇散文,分为“往事追忆”、“晚秋偶拾”“人在旅途”等3辑。

内容推荐

《原乡记事》收散文129篇,分为“往事追忆”、“晚秋偶拾”“人在旅途”等3辑。作者曹益君是上海奉贤人,在这些篇幅不大的文字里,他不但写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写了自己的童年记忆,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乡情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以外,这里还留下了作者的一些人生感悟,以及他们无不精彩的游记,正是这些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他的心灵深处。

目录

往事追忆

 1、新娘子插秧

 2、老家廊棚

 3、童年换糖

 4、挖蜜蜂

 5、刮蟾蜍浆水

 6、捉香蛳

 7、手绢

 8、搬张台子外头吃

 9、那年看《姿三四郎》

 10、野营拉练

 11、青春旋律

 12、煨蚕豆

 13、阿宝故事

 14、一粒米七担水

 15、火头将军

 16、走泥路

 17、书信往来

 18、童年圣果寺

 19、美丽乡愁在放牛

 20、儿子,画桥回来

 21、家里来了裁缝

 22、摇头小妹

 23、结伴上学

 24、倪家弄堂

 25、打弹子

 26、老布衣裳

 27、渚沟头

 28、小瞎子

 29、当年放学

 30、露天电影

 31、野煎蛋糕

 32、屋里来了开河人

 33、偷烧火

 34、挤壁脚

 35、削水片

 36、守望稻田

 37、拔茅针

 38、割羊草

 39、砻糠换瓦

 40、杨水汀

 41、板壁上奖状

 42、学游水

 43、扛垫脚方

 44、又到新年

 45、腌酱菜

 46、生煤球炉

 47、居民户

 48、过年姑妈家

 49、那时纳凉

 50、进门之法

 51、红萝卜

 52、不惜笔墨绘春色

 53、一颗红星

 54、捉蜻蜓

 55、回家路上

 56、《奉贤报》让我走进家

 57、侬写呀

 58、听先生讲课

 59、军帽,军帽

 60、儿时昵称

 61、赖学去学车

 62、高高的铁塔

 63、捣山芋

 64、绞毛粘

 65、奔跑在渡口

 66、弯芦捏

 67、儿时外婆家

 68、洋泡泡

 69、又到大团去

 70、灶头菜饭

 71、白眼树

 72、麦满粉

 73、木头人

 74、扔泥巴

 75、踏客人

 76、刮米缸声

 77、毛咪毛

 78、大娘子

 79、瓜果长不熟

 80、知了声声

 81、儿时吃喜酒

 82、一张旧照片

 83、渡口,渡口

 84、天落水

晚秋偶抬

 1、茶杯

 2、买书回来

 3、电影与爆米花

 4、给作品编码

 5、腔调

 6、夹块牛肉在半空

 7、打喷嚏

 8、陪女士买衣

 9、其实不想走

 10、让座

 11、笑声背后

 12、鼠

 13、一句口头禅

 14、名著

 15、一笑置之

 16、走圈

 17、夜读《吃瓜子》

 18、做个幸福人

 19、转身

 20、随笔八则

 21、不用客气

 22、重要事情说三遍

 23、主要看气质

 24、人在朋友圈

 25、吻别之鹅

 26、说说而已

 27、常回家看看

 28、窗外

 29、让规则落地

 30、一箱酸牛奶

 32、酒话

人在旅途

 1、到芦泾去

 2、夜雨古镇到晨曦

 3、老洋房餐厅

 4、走近黄果树瀑布

 5、人在旅途

 6、佘山之行

 7、行走秦邮

 8、木桶羊肉

 9、留步鼓浪屿

 10、一宿沈园边

 11、湾里人家上平台

 12、戏水山沟沟

 13、新场面疙瘩

试读章节

新娘子插秧

有人说,人上了年纪,健忘又不忘,此话不假。常常是刚想进门拿东西,可进去后却又忘了,退门而出,低头兜几圈,还是没想出,此种尴尬,只得苦笑。可对几十年前事,却是说起来滔滔不绝,讲起来历历在目。想想当年生产队劳动,新娘子插秧一事,当属一例。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业学大寨浪潮持续高涨,全国农村上下劳动场面,轰轰烈烈。尤其在夏季“双抢”之时,在外只要是农村户口人员,悉数回生产队参加劳动。此时田野里,劳动场面波澜壮阔。人们忙着抢收早稻、脱粒稻谷,因而打谷场夜晚灯火通明;忙着抢种晚稻秧苗,与时间赛跑,因为立秋一过,再种秧苗,已属脱季,到秋收一定收成不好。所以当时农民劳动作息,常常是“两个黑隆隆,一个急匆匆”,人们时常谈双抢色变,视“三不弯腰”为奢望。而辛劳、困倦、疲乏下,每当新娘子上演插秧场景,犹如清风扑面,人们一下子来了精神。

记得那时,刚收过早稻的田地,金黄色田野瞬间成了一片水田,方格有形,茫茫一片,波光粼粼。路边彩旗飘飘,猎猎作响。刚进婆家的新娘子,照例是率先田埂一站,整装待发。只见她戴着新草帽,穿着红格子新衬衫,围一条印有梅花图案的新毛巾,腰间束着一条彩色新腰带,衣袖捋起,裤脚卷起,怯生生地、低头微微笑着。队里其他姑娘中,插秧能手当仁不让,紧挨着她,颇有点想“包饺子”意味,其余的也估摸着自己插秧本事,慢慢地、慢慢地,在互相推搡下,一个个靠上去,由高到低,一字排开。不多时,男青壮年们已挑秧抛撒,驻足垄上,两手叉腰,要一睹新娘子插秧首秀。

插秧开始。新娘子轻轻入水,两脚稍稍分开,把一扎秧苗,一分为二,只见她左手握着其中一半,四个手指托着,大拇指轻轻摁着,如同发货员,只轻轻一推滑,四五根秧苗便离开群体;而右手四指并拢赶紧接着、托着,大拇指也摁着,所有手指一律倒垂,如一把刀似的把秧插入泥中,苗儿稳稳地、直直地在风中摇曳。看着这一切,想想人们习惯性地把这劳作叫插秧,而不叫种秧,是有道理的。伴随着左右手娴熟,令人眼花缭乱地配合插秧,两脚也慢慢地,在淤泥中向后移动,在泥中形成两条平行轨道,恰好在轨道两边各插两束秧苗,中间又是两束,这样六行秧苗很是挺直。不多时,绿色世界在她们手下,徐徐铺展开来,刚插下的秧苗不住地向她们频频点头。

其间,新娘子插秧出色表现,引得边上男人一阵喝彩,其丈夫在人群中也是一边憨厚笑着,一边用毛巾扇着凉风。此时,新娘子边上的插秧能手,不甘示弱,奋起直追。只见她左手秧苗被徐徐、匀称分开,右手如鸭子在水中跳跃似的,一行秧苗迅速插上。她暗暗使劲,后发之势愈加强劲。不多时,她已与新娘子并行。边上男人们瞪大眼睛,丈夫看得更是一个急,巴不得自己跳下帮她插上几棵。我们几个小孩在秧手姑娘后面盘秧,统筹一下她们后面的秧苗多少。那时大家不约而同,都会往新娘子后面扔好秧,就是那些根清无泥、齐整统一的秧苗。不多久,新娘子又与边上能手拉开一点距离,可没多久,又被那姑娘赶上,而且几近超出。几经拉锯,在最后时刻,新娘子终于捷足先登。边上姑娘也旋即插好,对她笑笑。正好路过的队长,看着开心得眼睛眯成一条线。边上男人们啧叹声响成一片。

新娘子走上田埂,转身到垄沟里手脚一洗,身上居然全无一点泥渍,仍然光艳靓丽。后续插好秧上来的姑娘们,无不对她投以钦佩目光,纷纷上前讨教插秧经验。因为她们知道,不久将来,她们也会出嫁,也会有这样一天。因为她们的母亲经常教育她们,生活要来三(能干),到婆家会受人尊敬。就连我们几个小孩,也在一边水田,模仿刚才新娘子插秧动作,也希望将来一展身手,获取人们赞叹与掌声。

夜晚,星星也次第亮了,人们习惯性地指点着一颗最亮的星。在队长一声收工声里,人们陆续走出田野。回家路上,人们还在不住地夸奖今天新娘子出色表现,大人们也不失时机叮嘱自家姑娘要好好学。她的公婆走在人群里,侧着耳,低着头,倾听着,微笑着,一天的劳累,在他们身上却看不出来。P3-5

序言

原乡风物在襟怀

记得也是秋天,打开邮箱发现一位作者发给我的几篇文章,署名是曹益君。因是仲秋,秋朗气清。无燥热而有凉风,四野虫鸣如瀑。这是宜遐思的夜晚。曹益君,这名字无所谓的时代烙印,譬如:解放、建国、援朝、文革者流。“处江河之远而忧其君”,益君莫非援引自此?那大概是个老者了。那是他给《奉贤文学》投稿的文字,老人往往固执且脾气大,不能怠慢,迟复恐其不悦。于是赶紧看稿。记得一篇是写老家廊棚的,一篇是写放牛的。取材往事,文字老到且属半文不白的那类。这似乎印证了我的猜度。于是就敲击起回函,也以半文不白应之。大意是文章很有生活气息,请多赐稿之类。

大概过了约半年,一次朋友小聚,那都是供职于学校的教师们。酒半,就问大家可有认识曹益君老先生的。并说他的文章倒是不错的。于是诸公大笑。说我边上兀坐的便是。我有些窘迫。谛视之,此公近五十的模样,头发茂密,国字脸上配一副黑框眼镜,应该有络腮胡,但脸刮得青青的。一脸的真诚。见此,他厚道地笑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我们彼此站起来握手,于我,则有因先人为主的误判而致歉意。

于是知道,他是一所中学的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是区里的名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在教职之暇,除写有关教学的文章外,还写散文随笔。曾获得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的一等奖。

之后,我们的接触也多起来,他也加入了区的作协。他为人厚道,做事认真,这也许是他从教三十余年养成的习惯。我们协会的活动他总是热心地参与,并主动分担服务工作。

前些时日,他想将累年积淀下来的文字裒辑成稿,拟出一本散文集,并嘱我为序。益君有所托付,吾能辞否?

益君的文字,大概有这么几类:童年记趣、乡野记乐、原乡忆旧、生活杂碎、人生屐旅。

曹益君的散文,是形象生动而颇具生活气息的。如“农忙时节,晨曦里,肩扛锄头、钉耙、镐等农具的农民,在一片说笑声中,如流水涌向缺口一样,向我家廊棚聚拢,遂成鼎沸之势。其间,有戴草帽,围毛巾的;有敞开外衣,抓着衣角使劲摇着,扇凉风的;有赶紧梳着发髻,急忙插上针簪的;还有狼吞虎咽忙着吃早点的。不多时,廊棚内早已人头攒动,大家挤挤挨挨,后来者也只能蹲在廊棚外头。此时,生产队长嘶哑着喉咙,忙着给大家分派农活,通常是按照男女壮劳力组,以及老弱组分工,在一片嬉笑喧嚷声中,人群渐渐散尽,廊棚又恢复夜晚般宁静”(《老家的廊棚》)。其中的各式人等,在廊棚里的动作表情,描摹的惟妙惟肖。

“老汉拿出铁皮圆盒,打开盖子,露出表层雪白的斩白糖,拿出薄刀,摁住糖块,小锤子敲得当当直响,可糖只是很薄一片,在小孩‘再敲一点,再敲一点’要求下,老汉照例小锤是敲得很响,糖却是一小片。这样的情景,在与后面小孩换糖中不断持续着,随着时间推移,换糖老汉周边小孩各自拿着换来糖,蹦蹦跳跳散去”(《童年换糖》)。这其中老汉的敲糖动作和小孩得糖后的雀跃之情,刻画得生动。

细节的真实,是文章得以站起来的基础。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什么都得凭票,猪肉也不例外。所以吃上一顿肉,便是奢望。“只见满满的一碗肉,那是一个巨大诱惑,红红的,流着油光,香味更浓了。瘦肥搭配的五花肉,使人想到瘦肉坚香,肥肉的味醇,想着,想着,口水直往肚子里咽。这时,胆小的会用筷子蘸一点肉汤,含着筷子吮吸一下,也是闭眼咂嘴,幸福满满;胆大一点的,则是趁人不备,迅雷不及掩耳,抓起一块肉就跑”(《家里来了裁缝》)。孩童的馋相猴相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新场面疙瘩》是旅途所得,它勾起作者儿时的记忆,既写儿时更写眼前的面疙瘩:“吃的新场面疙瘩,着实精致不少,一个个小巧玲珑,形态各异,而且吃起来蛮有嚼劲的。老板娘看我俩吃得开心,聊得起劲,也便和我们聊起。我们这才知道这面疙瘩店,在新场古镇就此一家,为此她也是用心用情,把这店铺当作事业来做。谈到品牌名字,她也一筹莫展,曾经有客人建议她用‘疙瘩西施’,不过她觉得不好,我们也认为疙瘩与西施,两者好像走不到一块,也不接地气,本来嘛,面疙瘩就是民间点心,而且有点土味。不过我私下认为,既然是新场古镇上唯一店家,何不以地方命名,叫作‘新场面疙瘩”’。这些文字,勾引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凡读了益君的这篇文章的,会特意去新场来一碗面疙瘩的。

如今,到处有写乡愁的文字,益君的这些散文,该也在其列。乡村、古镇正在远逝,乡愁是留不住的,正因其如此,所以能牵动怀想的情怀。乡愁其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愁”,更多的是恋,因恋而不得,才成愁。所以,它显得特别美好。曹益君集子中的文章,大多属于此类。它能净化心灵,激起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我是比较喜欢这类文字的,所以为序荐之于读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9: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