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文学批评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繁荣景象。经过“五四”时期的开辟建设,到30年代现代文学批评已初具规模。现代文学批评领域最有成就的一批人物,大多是在这个时期取得重要成就或成长起来的。批评家抱着自己的理论主张,以自己独特的批评观念,开展不同观点之间的批评与切磋,使30年代成为批评思想非常活跃、批评成果相当丰硕的繁荣时期。余娜著的这本《文化转型的现代探寻--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研究》将林语堂在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作为研究对象,立足文本和史料,宏观、全面地把握其文学批评的观点、立场及其风格等,进而探寻林语堂在30年代文学批评中所显示出的特质,并讨论林语堂的文学批评与同时代的文学批评的关联,探讨在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中,林语堂的文学批评所具有的意义。
林语堂的文学批评自成一家。余娜著的这本《文化转型的现代探寻--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描述与分析林语堂文学批评的立场、观点、方法、风格等。研究全面梳理、辨析了林语堂文学批评与同时代文学批评个体、流派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也力图以个案研究揭示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文化所构成的互动相生的关系。
绪论
第一章 现代视野下的传统承续
第一节 于道德文章寻找人的文学
第二节 对经典的现代解读
第三节 寻找传统的现代资源
第四节 “丛残小语”的现代“不用之用”
第二章 推崇自由精神的创作
第一节 从西方读到的人生与幽默
第二节 对表现独立人格的向往
第三节 在表现人性中反思现代性
第三章 面对30年代文坛的新文学思考
第一节 批判与反省:评30年代的新文学
第二节 “寄沉痛于幽闲”:评周作人
第四章 林语堂30年代的文学批评思想
第一节 文化人格的独立性:“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第二节 游戏精神:“赞成一切的业余主义”
第三节 平民审美文化:“尘世是惟一的天堂”
第五章 林语堂文学批评的风格特征
第一节 “以气作文”的创作方法
第二节 “湛然有味”的文学品味
第三节 “气”与“味”的现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