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沉潜与言说/凸凹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凸凹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沉潜与言说》系著名作家凸凹的随笔集。时间跨度二十余年,是作者在其创作生涯中多年写就的随笔的精选集,其中很多文章在文坛和读者中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这些随笔涵盖了作家二十余年的人生感悟以及阅读中的深度思考,并且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创作之路,亦阐述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当下在迷茫中追寻梦想的人们分享了重要的人生经验。其文字中充满了对喧嚣浮躁时代的反思与对心灵自由的渴望。

随笔中有对生活天马行空的“妄言”,有对人性之善恶的深度剖析,亦有对文学作品的个性解读。生活与理想、人性与文心、文学与写作,都在作者的文字中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这是一本于浮躁时能令人静心的书,翻开它,你就会找到迷茫心灵的安放之所。

内容推荐

笔者追求文字的“复合”品质,学识、思想和体验,不露声色、自然而然地融会在一起。只有学识,便流于卖弄;只有思想,便失于枯槁;只有体验,便败于单薄。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丰厚了——前人的经验,主观的思辨,生命的阅历——知性、感性和理性均在,这样的境地才是妙的。

收在《沉潜与言说/凸凹文集》这个册子里的文字,正是体现着这样的思路,也许道行不深,难以致远,但用心是真切的,可请读者明察。

目录

自序

生活启示录

 关于家园

 表演的光荣

 生活随想

 灯下小悟

 废园心态

 独处四昧

 情爱的视角

 辨证四种

 浑噩中的警醒

 寂寞之上没有更上的寂寞

 惊悚之玉

 本性的力量

 善待“过程”

 地母

 成人的生活智慧

 纯朴之香

 过度而反

 我的英雄崇拜

 疼在疼痛之外

 反省小节

 市井观点

 拜年有礼

 望子成龙之忧

 说累

 说小人

 说劳动

“妄谈”与迷思

 “美人”妄谈

 当境与离境

 静思杂咀

 宁静效应

 幽默种种

 悖语人生

 寂寞

 文学的缩减

 不迷本性

 一句风流

 断章

 梦之梦

 美味之鼠

 吃的名分

 门外剧谭

 说改变自己

 说责任

 艺术之母

 因势而立

 武器可借,但运气,请自备

 物质时代的爱情美学

 人与动物之思

 切莫轻论“迷格”

读书杂感

 生命的泉流兀自涌动

 “不识时务”的求知者

 人生非浮沤

 向善的悲哀

 感念快乐

 几种欲望

 在温暖中读书

 文人幸福

 风声在耳

 风吹在风上

 阅读而行远

 “杂在别的东西里面的甜”

 景词皆我

 士的自救之途

 生日暖吟

 重塑散文批评的尊严

 另一种眼光看“八股文”

 生命的自由与诗意的安顿

 性情之书

 感性的大地道德

 人性的真实

 雄踞之处,未必是巅

 文人的力量

与写作有关

 文心与人心

 大在小处

 咫尺之艰

 万物生长,诗人复生

 戏侃作家

 苍凉的书写者

 文字的命运

 象征与幽默的高超运用

 幽光独照

 不读之辩

 文艺批评的“两个之外”

 文学关乎世道人心

 中正之论与矫枉过正

 人趣先于文趣

 同与不同之思

 向与孤独为伴的人致敬

 关于外国文学批评

 作家话题

 为大地道德的书写贡献中国经验

试读章节

关于家园

许多作家写过“寻找家园”这个题目。但什么是家园呢?至今尚未有人界定清楚。

不是不想界定,而是不好界定,家园是个主观上的概念,因人而异也。所以,人们写寻找家园,多写“家园情绪”,或“归家情绪”,宣泄一番之后,不了了之。

对家园的认定,不是一个恒定的东西。比如,有一刻,我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女人,便咬定,心爱的女人便是男人的家园。无论你漂泊到哪里,只要夜半醒来,摸到相爱的女人在身边躺着,便有一种居家之感。男人是飘动的枝叶,女人是根须,只要不失去爱情,便未失去家园。后来我变了,因为爱情是那么的不可把握,她把你弄得遍体鳞伤之后,竟会飘然离你远去,把你扔到荒芜的大漠:脚底无一抔“家园”的泥土,头上无一片“家园”的屋瓦。我哭了。

家园啊。

冷静下来,感到家园首先与生养你的那块土地有血脉联系,即“家园”与“故乡”或许是一种等同的东西。我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回忆它的时候,已模糊不清,只留下沟壑纵横、荒草漫漫的大体印象——这几乎是北方山区共有的特征。

一想到故乡,便想到那株柿树。

那柿树,长在石板小屋的背后。柿树很高大,将小屋整个荫盖起来。这是我至今weiyi看到的,远远高于同类的一株柿树。在故乡的地盘上,能够攀上这株柿树的,只有父亲。树和它的主人像有一种宿命的关系在。于是,便不担心人为的损失:柿子可以放心长到很深很深的秋境,直到霜降将来临,不得不摘下来。

柿子结得很多,果实长得很大,大得出奇,称“磨盘柿”。

摘柿子的时候,我坐在小屋的顶上,看他如何作业,从第一只柿到最后一只柿。

父亲攀柿树的技巧,清晰地印在我的大脑深处:他用摘柿子的长竹竿把长长的大绳挑到树的中干,用力抽一下绳身,活扣便系牢了。他双手抓住大绳,双膝紧紧夹住树身:手往上攀一下,双膝便也往上挪一下,是一个同步。若不同步,那绳子便会把人荡起来,荡来荡去,将人荡晕了头,重重地摔到地上。往中干上爬时摔到地上,只会摔断脚,无生命之虞。人已到了相当的高度,绳子是万万不能荡起来的,若荡起来,其后果:一、摔断脚杆;二、摔断脖颈;三、摔碎心肝。

攀树之前,父亲叮嘱说,无论有多大的惊险,决不可叫喊。谁若叫喊,谁便是盼他死去。那么,有谁敢叫喊呢?所以,看他上树,心里不是滋味。他攀上树膛之后,坐在树杈间,抽一袋莫合烟,然后脆厉地咳一声,开始摘柿子。他摘完一只,再摘一只,不急不躁。果实到手,急什么呢?  这个过程写得太长了。但不能不写得长一些,这个过程诞生了故乡的意义:

在故乡,或许什么都没有,却有一株奇异的柿树。由于这株奇异的柿树,便产生了一个有异样秉性的父亲。我的幼年,只能同一株柿树联系起来,而不会是一条船、一只风筝、一匹骆驼……

去岁深秋,回了一次故乡。柿树依旧茁健,果实正期待着收获。在回归的儿子面前,父亲意气风发起来,他要再攀到柿树上去,收取荣誉的果实。

他攀到树的中干,夹紧树干的双膝便颤抖起来。他用力并拢膝头,一块树皮脱落了(柿树老了),他随绳荡了起来。下意识地,我心中怦地响起一个声音:故乡老了,家园衰颓了!

父亲跌下的时候,被我托住了。我想替父亲攀到树上去,双手却怎么也拽不拢那摇荡的绳子——我根本不能开始那最初的援。

父亲白了我一眼,在膝头上裹了两块兽皮,吃力地攀上去了。

我忽然感到,无论如何,那株柿树,只能属于父亲。待他不再能够征服它的时候,他会依偎着它悄然死去,它也会因为他的消失,变得毫无价值。而我只能远远地望着它,任它孤独地伸向岁月的深处。

于是,故乡之于父亲,才具有永恒的意义。之于已远离故乡的我辈,故乡这座家园便只是一个心相,一个回眸。

故乡是父辈的家园。

那么,我辈的家园呢?

为了栖身,在工作的小城,要了三分土地,盖了几间房子,整了一个庭院。刚住进的时候,我整夜睡不着觉:我觉得我枕的是一块异地的土壤,除了给我提供一个栖身的场所之外,它无法填充我无边的心灵落寞。这种落寞是远离故乡的一种伤怀,是远离根系,无依无靠的一种恐惧。

伤怀之下,从故乡弄来一些马齿苋和谷头蓟的种子,在庭院之中开了一爿小小的田园,将种子撤下去。很快就长出幼芽,一周便长成完整的植株。割下嫩茎,沸水浸渍,凉拌之后,不改故乡滋味。一周之后,二茬的植株又异常繁茂,若不割采,便老了,老得菜茎如柴,割下丢弃,令人叹息。于是,即便是出远门,也要叮嘱内子,莫错过采割佳期。

后,又植了一株香椿。香椿幼株,遇雨疯长,几天之内便长出一尺开外,若不打尖,只长主茎,不生旁条。而香椿的食用芽,均长在旁条之上,只长主茎,于人何益?便遇雨打尖,悉心调理,感到它的成长,责任在我。

奇怪地,在小田园里侍弄久了,竟不再有异地之感,心里充满着对马齿苋们的多情牵挂,落寞的影子亦跑得不见踪迹了。

我的马齿苋谷头蓟啊!我的疯长不息的香椿啊!

所谓家园,不正是生长属于你的植物的地方么?寻找家园,不正是在寻找一株牵系你的植物么?

P8-11

序言

难能才显可贵 毛志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作家)

我很少给人做序,因为我既厌于说虚话、套话,又懒于说“学者话”“学问话”。两年前不慎,为一位很有才气的青年作家(兼学者)的集子写了个跋,不期惹恼了一位自认为是名家其实我对他又颇陌生的人物,在报上登文斥我,说是要给我这个大小也算是教授,并且与他的某些恩师也时时称兄道弟的人,进行写序、写跋的“启蒙”。不过看他的行文,看他行文中闪露出来的隐意,是嫌我的文字不够“古典”,不够“文牍”。

老实说,要玩弄那一套古文把戏,他似乎还差着不小的资格。

但我之所以不玩那一套,就在于我不是职业的或狂热的为人做序者。偶尔为之,所选的对象一定是我既识其文,又识其人的人,说白了就是颇有一点相知的朋友。

写在友人书上的话,何必玩“模式”、玩“套路”?例如眼前这本随笔集的作者,笔名凸凹,原名史长义,就是我亲眼看着成长为作家的人。对他的成功之路,我早就用四个字形容过:难能可贵。

说其难能,首先是因为他生活在“农业空间”,且又久栖“基层政界”。但他没有像大多数乡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那样,一涉写作就很惯性地匍匐在“乡土”上,醉倒在“村俗”中。他的作品,有的是研磨历史,有的是冶炼哲理,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多工序蒸馏,有的是对人生真谛的多层面思考。

这叫出手不凡,难能一也。

久栖政界而未“官化”,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都未落入官场模式,保持着文学思考、文学语言的鲜明个性。

这叫才情足备,难能二也。

综观作者这些年的文章,依据时间顺序如实地看一看,由朴拙到浑然,由粗疏到精致,由直白到多彩的轨迹是很鲜明的。这得力于作者边写边学,在“输出”的同时不忘“汲取”。也就是说,他纵横笔墨的前提,是涵养学问,做到腹笥充盈。这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不仅是个优良习惯,也是注定大有作为的首要前提。

这叫大器意识,难能三也。

作者的这部著作,我愿推荐给读者,是对读者负责的。为了证明我的话言之有据,不妨拉来一个佐证:就我所知,书中的许多文章,被收入了各种权威选刊、选本,堪称经典。

临末,愿向作者进几言:

在这文海如潮、作家如鲤的气象多变年代,文学成功者的出现与消失都是瞬间的事,存在比出现尤难。既已难能,就要可贵,可贵无它,只在于:

不骄不躁,锲而不舍!

滴水足可穿石,不仅在于它持之以恒,而且在于它目的始终如一。愿以此与作者共勉。

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凸凹的小说打破了田园牧歌式、阶级斗争式等传统的乡土文学写作模式,创作了一种立足于大地本真的新的乡土文学范式,具有划时代的文本意义。

——解玺璋

这个坐在故乡土地上思考祖父的中年人,打通了与土地的最深刻的关系,成为土地道德与土地哲学的代言人。

——宁肯

凸凹的文字,有很深的情理,然而却是家常的。正因为是家常的,便有了质朴而准确的价值趣味,即人性之真。

——邱华栋

凸凹的乡村散文是土地上长出来的文字,自然、蓬勃、温暖、野性,是一种原生态创作。

——刘江滨

凸凹的小说,有乡土的东西,也有学问的东西,九曲回肠,大概是王小波说的:小说具有无限可能。凸凹就确确实实地具备了这种品质——像诗,像随笔,像风情绘,又像戏剧。

——孙郁

凸凹并非一涉写作就很惯性地匍匐在“乡土”上,醉倒在“村俗”中。他的作品,有的是研磨历史,有的是冶炼哲理,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多工序蒸馏,有的是对人生真谛的多层面思考。

——毛志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3: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