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和方法
在考察具体的个人情况时,怎样才能追踪到那些为学术卓越和持久的原创性贡献打下了基础的主要影响因素呢?我简单地选择了去依赖一些杰出的个人的意见。访谈以现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所说的“一流知识名人的闲谈的形式”,提供颇有价值的洞见。用访谈来介绍某人颇有价值的往事,这种方式本身不仅让人读起来有趣,而且还迥异于纯粹由一个人写作的自传,这在于可以对访谈进行某种程度的引导。访谈者能够进行追踪提问,从而能够突出某件事、说明某个必要的背景资料、澄清一些术语,并给出事情的来龙去脉。
对于本书而言,我采访了经济学界的十位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只选择诺贝尔奖得主?我得预先承认,对此没有任何完全决定性的原因。世界上还有其他许多杰出的学者。卓越并不能自动转变成“获得诺贝尔奖”。在有些情形下不会,在其他大多数情形下绝不会。为什么我仍然选择只涉及诺贝尔奖得主,主要原因只是在于,平均而言,他们的卓越较之其他学者,争议往往更小。
获诺贝尔奖是推测卓越的良好指标
某一位或几位诺贝尔奖得主是否应该获奖,每个人都能够提出值得商榷的理由。但在统计术语中,这不过是标准差而已,而且大体而言,不能说获得诺贝尔奖是有关卓越的最糟糕的指标。当然,它囊括不了每一个人,但一般说来,对于那些确已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而言,其贡献的重要性是没什么可怀疑的。获诺奖是推测卓越的良好指标。这足以适合我的目的了。
另一个原因是,比较而言,诺贝尔奖得主都很著名。这是一个优势,因为此类访谈也可能吸引那些在他种情况下或许会被吓跑的读者。在此,我要同时迎合圈内人和圈外人,即密切留意抑或参与学术争论的人和更间接的只对经济学有明显兴趣的读者。来自这两个群体的人将投入他们“对分享著名人物的生活的渴求”,就像经济学家迈克尔·森贝格所说的那样,“我们对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动机以及他们给任务带来的资源有无限的好奇。我们还试图探索科学家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兴趣是在怎么样和为什么,这能够引领我们去发现创造性动力的源泉”。即便这绝不是每一个人的嗜好,但他一语中的。这种好奇心也许与人类的——有缺陷的——认知方式有关。正如哈耶克表述的,“我们的人格化倾向……我们观察的事件大概是运用我们自己的身体运动所提供的先验图式……的结果”。
这些访谈中,将有某种学术内部人的谈话,言谈中也有相当多的以亲密、随意的口吻借助显要人物以抬高自己的身份的举动,这肯定是免不了的。但我提供了解释性的注释,内容从有关大萧条的大致数据,到‘‘格雷欣法则”的含义和起源。所以,不应该有读者会感到有所缺憾。 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的做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现在大多年事已高,这一点也许看起来很奇怪。所有我采访过的这些人现在都大于67岁。正如我将在后面解释的,至少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受人欢迎的选择偏好。这些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得诺奖时,平均年龄正好是67岁。迄今为止,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时,年龄最少者是肯尼斯·阿罗,1972年51岁,其后依次是罗伯特·默顿,1997年55岁,保罗·萨缪尔森,1970年55岁。迄今获得诺奖时的最年长者是莱昂尼德·赫维奇,2007年度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之一,时年90岁,之后是托马斯·谢林,2005年度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之一,时年84岁。
年长的优势
年长是值得重视和珍视的东西,尤其是这里的背景下。当这些长者回顾过去的时候,他们能记得并传达年少者所不及的事情。他们已对这些事情做过反省。他们现在完全与世无争,并不寻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他们在年轻时大概就会努力这样做。年龄并不总是与智慧相一致,但就我所知的大多数情形中,这句话至少有几分真实。因此,这些学富五车的年长的经济学家将帮助其他人理解一个超出后者本身的记忆的时代。他们将带我们回到一片我们从未亲眼目睹过的土地,即便我们已经在其地面上建立起了我们自己的家园。这些得自另外一个时代的见证者的传闻产生了它们自己的洞见,而且也有它们自己的感人之美。P15-18
卡伦·霍恩提出的问题富有洞察力,其评论严密准确,富有教益。
对于自己在书中提出的关于创造力的核心问题,霍恩的总结令人信服且切中要害。总而言之,本书拿起来就难以释手。可以想象,任何一位读者都将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
——英国伦敦大学和白金汉大学,马克·布洛格教授
通读本书,本人深有感触,现列举如下,仅作抛砖引玉。
本书立足于经济学,通过对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访谈,从多个方面对经济理论的进步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我想从更广的层面作一番讨论。
其实,任何学科,乃至人类的知识,都是人类从好奇心出发,对自然、人、人性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由粗到精、由浅入深地认识的过程。从科学发展看,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由宗教而科学。科学最初是统一的哲学,后分化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前者是对大自然的认识,后者是对人、人性乃至社会的认识。人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所得知识也就越来越细致,科学也就越来越细分为各门学科,以致交叉学科。然而,每门学科中颇有成就、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往往会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所以他们堪称是哲学家。伟大的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虽然获得的是经济学奖,但其最杰出的贡献却在哲学方面。
就经济学领域而言,亚当·斯密开经济学之先河,其后人才辈出,成就斐然,既有精深者,也有通才,而保罗·萨缪尔森成了承前启后的人物,集先人成就之大成,奠后人发展之基础(例如经济学的数学化),他也就有了经济学“最后的通才”之誉,非智慧高于后来者,乃哈耶克所谓的“知识分工”所致。知识的细分,反映在学者身上,就有了哈耶克的“困惑者”和“学科大师”和罗伯特·索洛的“难题解决者”和“系统建立者”之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借助自然科学(如数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的工具、方法,集合其他学科对人、人性乃至社会由浅入深的认识的结果,从被动观察、认识经济规律,发展到主动实验、探讨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这些都离不开对人性的认识。詹姆斯·布坎南就从人性出发,借助经济学手段,为经济和政治决策理论奠定了契约和宪法基础。其实,国家和社会都是人组成的。国家的形成,从历史来看,乃是群体中的全体为保护既有利益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让渡出部分权利,由精英(他们就是统治阶级)行使——这构成了权力,以与大自然作斗争,或与其他群体进行竞争,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而统治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有自身的利益,需要进行制衡,乃有现代国家的三权制,乃至第四权(媒体),媒体不过是国民行使自由言论及监督政府的权利的某种主要形式。
回到本书,这些杰出的学者,因作出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个人智慧、努力、运气等之外,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实际上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结果。纵观古今中外,不论哪门学科,概莫能外。本书作者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作了总结。相信读者读了之后,定然有所收获。
本书学术性较强,涉及范围广,翻译过程较为艰辛,因此,本书得以翻译完成,离不开诸多人士的大力帮助。譬如,在专业方面,以下诸位不厌其烦地给予了答疑解惑:姜玉芝、靳学军、崔柏、周连红、曲冬菊、李胡建等;在文字核对等方面,需要感谢以下人士:冯玉成、祝广平、罗海党、阴明辉、古荣涛、潘晓宇、韩月星等;在查找资料及文字输入等方面,需要感谢如下人士:董松、秦玉环、周连红、刘波、崔洪艳、张孝强、赵炳雄等;在选词造句方面需要感谢的是罗志军、丁智慧、刘正权、邱森林、徐宏云、潘祖文;为了使英文的原意表达得更加精准,还有许多人士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本文不可能全部提及,谨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当然,本书得以付梓,离不开华夏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陈小白
2011年9月
卡伦·霍恩编著的《通往智慧之路--对话1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立足于经济学,通过对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面对面的访谈,从多个角度对当代顶尖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分析解答,就呈现在这部富有洞察力的深刻而高度振奋人心的著作中。
经济理论的进步是如何发生的呢?
突破性的思想源自何处?
是什么使得这些杰出的学者能够做出各自的重大贡献呢?
某一特定历史状况的“足迹”有多深,经济学中的政治潮流或发展水平有多强,个人经历对其个体智慧之路有多大的影响?
《通往智慧之路--对话1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作者卡伦·霍恩花费数年十年时间采访,保罗·萨缪尔森、道格拉斯·诺斯、肯尼斯·阿罗、莱因哈·泽尔腾、詹姆斯·布坎南、乔治·阿克尔洛夫、罗伯特·索洛、弗农·史密斯、加里·贝克、埃德蒙德·菲尔普斯这十位当今最秀的经济学家,探讨了他们在经济学领域取得那些卓越成就的不可思议的产生过程。
因为是一手资料,尤其珍贵难得。这些经济学家是不轻易接受采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