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越南采风六记(附光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铭道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铭道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前音乐学系系主任,从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越南采风六记(附光盘)》是作者赴越南采风三个月后,有感而发,所写作的一本书籍,全书图文并茂,适合业余音乐爱好者阅读。在音像方面,CD是对越南音乐的记录,DVD则是对当地风光、民俗、人文的拍摄。

内容推荐

不是每个音乐学家都能写出如此清新灵动的文字,也不是每本“杂记”都有如此深厚的知识与丰沛的情感,更不是每个知识分子都能在无奈告别壮年时还不忘自嘲。《越南采风六记(附光盘)》作者陈铭道用他的才华和悟性荡涤音乐界的学究气,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享受文化的细雨微风外还有一种难得的感动——尤其是那只越南鹦鹉。

南无越南鹦鹉!

目录

前言

一、大河上下

二、八卦西贡

三、金生的歌

四、梦绕巴纳

五、纵情官户

六、顺从教化

注释

音视频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旅游团是哪里人多往哪儿凑,为了挤时间带游客去购物(所有的购物,导游都拿回扣,这是他们收入的重要来源),导游驱赶着游客不停地走程序抢景点。在越南,除了自费项目就是去不收门票的地方。我在河内多次看到中国旅游团被带去参拜李太祖。李太祖——李公蕴,是越南李朝的开国皇帝,把国都定在河内。瞻仰他,不收门票。看望过太祖,拐弯就去享受自费项目——水木偶(导游在剧院门口收钱,统一购票),听那边厢婆娘边弹边唱:“君住江之头,妹住江之尾,流水慢悠悠,思君何日休?”

所谓旅游,就是坐车赶路,拍照,吃饭……再奔下个景点。不能指望游客能提供什么令人激动的感受——他们心灵的伤口不会嚎叫。为了看看这些美妙的景色,咱们跑了几千里,得拍照留纪念,异国情调最后成为计算机文件夹中的jpeg数据——这是对会用计算机的游客而言。

咱们博客里的游记则说叨历经怎样的种种不适,如何到达那美景所在:路怎么烂、怎么堵,车怎样颠簸,饮食如何粗糙,屎尿憋得多难受,各种V姿、各种Hi状、各种自恋,等等,都拿到网上晒。越南,已经被写透了,文字都很好,很吸引人,但是写的内容,多半是个人旅程史诗般的记述。

如果我告诉你,下文题图照片中,红顶房子是一座仓库,经过它门前,转个弯就是云屯路,沿河上行过卡尔默特桥便到打败中国元朝大军陈兴道将军的塑像,塑像旁是很大的旅游市场,那儿晚上有夜市……如此这般,没什么意思。咱坐飞机六个小时,不是为了来认路。

在这个世界游走,任何地方都能给人心灵的触动,哪怕他玩世不恭、生冷不忌,哪怕他感觉迟钝、呆若木鸡,人们都能在世界的某处受到触动,难以平静。

专业作家,记详尽的流水账,越专业,账目越细腻,才情越高,文章越可读:

抵达悬崖的顶端以后,路就沿着悬崖绕行200米;然后路向上直角转弯进入城镇,城镇上一条长街,两边排列着低矮的房子,白色或灰色的墙。街的尽头是一个广场,广场上有橙色与珊瑚色的树木,树与树之间长着绿草,其后是多岩石的乡间,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那儿)有山岳陈列。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2009:5)

文字顺畅,功力深厚。尤其是结尾“陈列”一词,深得梅花枝头闹之趣;中文译得也好,让人颇有把这本厚书读下去的欲望。

这类描述居然相当受欢迎;有市场,真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描写亚马逊河流域、西藏、非洲的旅游书籍、探险记录和摄影集充斥书店,每一本都强烈地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结果是使读者无法评估这些书籍里面的证据是否有价值。

目前,探险已成为一种生意,做探险者并不如一般所想的那样辛勤工作努力多年,发现一些前所未知的事实;目前的探险不过是跑一堆路,拍一大堆幻灯片或记录影片,最好都是彩色的,以便吸引一批观众,在一个大厅中展示几天。对观众而言,探险者实际上跑了20,000公里这件事,似乎就把他一大堆其实呆在家里也可以抄袭到的老生常谈和平淡闲话,都神奇地变成有重大意义的启示录了。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2009:240)

这些话,棒打一大片,真够狠的,我不敢说。斯先生还有很多精辟无比的议论,无法赘引,务必请读原书。

因此,现在要说越南,必须有新颖的视角,不能再搞些鹦鹉学舌的说道。

说到鹦鹉,有几句不完全是题外的话——不似闲愁,胜似闲愁,简直就是纠结。

我到西贡第三天,朋友送来一只小鹦鹉。它有翠绿的羽毛,红红的嘴,很喜纳人。从此,我乐于伺候它,给它换水、添食。有时,把人吃的肉喂它,它理也不理,仿佛在说:我素食。啄了一口奶酪,马上吐出来:不吃不吃,啥东西啊,这么黏糊(它讲越语)。人总是跟养大自己的食物打交道,乌儿也一样吧。但这只鹦鹉最喜欢的主食却是方便面(它祖上显然没福气享受泡面),于是我便经常泡好越国的康师傅、五谷道场什么的,切成短截,喂它。它被忽悠了:把一截截方便面当成小虫子,又啄又撕,还欢喜得直蹦哒。

每天早上,它都在笼里欢乐地唱歌,迎接黎明,催我起床;我从房间出来,它便在笼里蹿上蹿下地雀跃——早上好;它经常从笼里伸出红嘴轻啄我的手,这是亲热之举,鸟儿只能用嘴表达。我在西贡,因是旱季,每天早晨都是阳光灿烂;每天起床,都有乌儿在窗口欢叫,让人觉得生活是这么美好。P14-17

序言

本书不是学术,而是闲下来的愁烦,是人荒心死,梦的影子。我搞学术一辈子。不想再说学术,老大爷我戒了,自肆于山水之间,寂寞而莫我知,但了了分明,尚存一个能知的心。

在异国他乡,对境心起,无明烦恼,想就看到的(不敢说是观察到的)越国说几句话,这些话既没逻辑,也没理性。是心性的镜子。

对他人的音乐行为,如果可以跳出音乐形态又不自恋,可以从人的角度写到什么程度,我想试试。结果,写出这么个四不像,我很失望。

30年前,到北京参加研究生复试。因为那么少的材料,竟说了那么多的话,而且说话的方式还那么煽动,老先生们把我的专业从史换成了论。关键在于老先生们一辈子都文质彬彬——灰色中山装永远扣着风纪扣:而我是质胜文——一个下乡插队的野孩子,穿着破棉袄,腰系着几根稻草,跟在牛屁股后面过了那么些年。悔不当初也,其实人生哪里是悔得了的。

当年,我真有点像穷途末路的野兔,瞎打误撞走上学术之路。苟延残喘到今日,终于明白不是爱学术,似被前缘误,我从事的工作真不能解决什么人类音乐的大问题,不过自说白话而已。活着,或许,我们真的不必把自己的书写得那么令人畏惧:或许,我们更不必把怡情的音乐变成哲理辩难。

于是,我换个新式样说,还是自家话语,但说给会心人听。

说实话,越朝那些事儿,与我啥相干?我看到了,找个由头,白扯白扯。写这个杂粹,不是想改变人家,而是不想让人家改变我——他们不比别人好(如他们自诩的那样),也不比别人坏(如我们嫌弃的那样),其实,跟我们一样是普通的饮食男女。我这里那么一说,看官那里就那么一听,请别去咂摸什么微言大义。

我想说,除了圣徒,人都不理性(圣徒也会犯痴恶见)。人类历史上真正有理性的人就那么几个,在史书上挂着呢!而不理性的人总要探求生活的真谛,压制体内的兽性。我觉得自己已经太堕落,不配光明正大地谈论理性,于是,我只好忧郁。我正视自己卑贱的思想,不想给自己拉道德虎皮。

甚矣吾衰矣,奋力唱衰目睹的不义。江左风流,毋帮闲,恁时节,不知和尚在还是钵盂在。

我不相信真实的东西会被蒸发,只留一些废话在人间。人类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永远在变革中,彼时彼地的记叙只有爱心和信心会保留下来,给他时他地的人带来心的温暖。

一个人总是和自己吃饭的家什打交道,手痒难耐,还是弄出些枯燥的音乐描述。为了不让看官乏味,本书只是在最最最低的限度上留一点点。请原谅,我曾是靠这个过日子,也算心祭吧。

后记

在越南期间,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阮清河,多方安排并照顾我到各地考察,甚为周到,在此书付梓之际,必须表达我的所有谢意。而且不仅是对阿河本人,对阿河的大哥、妹妹、妹夫、侄子,阿河的同学阿迈、阿庄、阿香、阿贞,都表示真诚的谢意。没有他们,我在越南的生活,不可能如此惬意,资料收集不可能如此顺手——众所周知.要进入_个国家/民族/社区/人群,得到真实的资料,是田野调查的难题。

我明白,为了我在越南,阿河动员了他在祖国的各种人脉、资源,尽量让我工作顺利,生活开心。为此,我郑重地向河内的阿幸,顺化的阿辉、阿香,音乐学院阮院长,外办阮主任、林达,致以真诚的感谢。他们是离我三千多公里生活着的人群,却那样热情地帮助我,这是什么样的缘分?对他们的思念成了我写这本书的指导思想——随缘做去,直道行之。

河内还剑湖畔如蚁的人群,顺化香江逐浪的舢板,岘港金色的海滩、无垠的河口……永远在记忆中交织成一幅幅难忘的图景。

至于波来古。那是让我重温童年的地方——小时候在成都东门大河,从来是光屁股下水。我在波来古那六天的早晨,夜即将苏醒的时分,湖面有一层淡淡的雾,好美。谢谢波来古。

我在西贡住了两个月,那里已经有了我的莫逆:黎致孝,他不苟言笑,冷峻得令人生畏,然而他痴迷音乐,他在音乐中展现自己:谢明心,我忘不了他穿着美军大雨衣开着哈雷,伴我们过茶萝桥,他头戴美式钢盔,样子很酷。

西贡音乐学院副院长范教授年三十请我到他家里吃饭,让我感到十分温暖:副院长阮氏美绫教授特意为我组织极富特色的宴会,实在感谢:而院长文氏明香教授,风姿绰约,英语得体,她在办公室为我烹茶,后来又专程来北京停留叙旧,友谊令人难忘。

为了感谢帮助过我的越南朋友,我把自己拍摄的波来古明成寺风景制作成挂历,给他们寄到越南。他们回信说,十分感动。其实,感动的是我,《越南采风六记》就是感动之作。

必须要表示最诚挚、最深切的感谢是对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欢:本书付梓之前,他主动提出要给我把关——我经常口无遮拦,为此,他不惮自己工作繁忙,通读了全文,提出极中肯的意见,于是,今年才有这本书。

说到新疆师范大学,我马上感受到那个群体给我的温暖和帮助,谨藉此,向副院长崔宾教授致谢——他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把我带到赛里木湖边扎营,此后我便递投名状加入了以新疆农业大学副校长赵吉远、新疆教育厅周拥军为核心的超级“驴友”(含疯狂徒步)团队,得以在如画的霍斯布拉克、哈日图勒格等等新疆人都去不了的非景点度过忘不了的日子:

向手风琴演奏家王茗教授致谢,她始终以挚友的心怀关心我的一切,而去年以来她经历的失去亲人过程和痛苦,我却很难帮上什么忙,实在很内疚:

向买买提·艾沙书记致谢,他的睿智和幽默,始终启迪我的智慧:

向王晓群副书记致谢,她总是默默地给我提供帮助,她亲手做的面包永远给我留下记忆:

向阎政远副书记致谢,他多次替我送递资料书籍,实在让我不好意思:

向张力泉教授致谢,他不辞辛劳的奔走巴里坤、江布拉克安排采风,趴在驾驶盘上酣睡,累成那样,真让人心疼:

向院长助理巴吐尔·巴拉提致谢,他在北京攻读博士学位,百忙中还没忘记给我带来维吾尔族的特效药,替我疏通拥堵的血管:

向院长助理谢万章致谢,他总是很快地给我办完一切文牍手续,而这些是一个学院外聘一位教师所少不了的琐碎不堪的事务:

向办公室杨志刚主任致谢,我在新疆的一切,吃、住、行、水、电、气、宽带……直到有线电视收看,全是他在照料,他到北京进修外语,这些事就落在接替他的梁秋丽老师头上,还拉上新近留校的戴虎老师、许军老师来给我帮忙。

向合唱教师邓文欢致谢,他十分关心我,经常来问寒嘘暖,最近他送我一本新出的NIV The Scofield Study Bible.我知道,将来我床头有书读了。而我20年前带回的那本,已经翻得脱胶、掉壳了。

这里,我必须单列致谢的是洛阳外语学院的祁广谋教授,没有他慷慨的帮助,没有他含金量极高的学术支援,本书将失色不少——失误甚至可能会贻笑大方。而给我引来祁教授的是洛阳文联主席方斌,方斌与我已有十余年的交情,这次方斌和他的夫人黄源娟提供的帮助是纯金般的友谊。

本书,不是国家重点课题“湄公河流域音乐实录”的内容。但该课题组让我使用他们采录的资料,为本书添上重彩的一笔。谨此向课题负责人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图书馆唐锐副馆长,音像部洪伟主任、李颖表示感谢:洪玮还承担并加班完成本书全部视频资料的剪辑录制,让我很过意不去。我与他们长达20年甚至30年的友情,不是一个谢字了得:

唐锐老师,除了提供并让我挑选在越南拍摄的照片,还专门为本书拍摄了压底图片《乐工》。让全书的文化韵味得到提升,他的艺术品位在这张照片中只是略展些微。

我还必须向过去的学生、现在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副馆长马英君致谢,师母罹癌,她前后照应:后来,我陪师母到山西运城住院半年,而我患脑血栓以后,一直要服用防继续栓塞的药,我的医保在北京,她一直每月替我取药寄药,让我得以挺过那难熬的夏天。

同时向过去的学生何迥弟、赵雪萍致谢,师母住院,他们夙兴夜劳,我到成都葬妻、新疆支教、到越南散心,他们迎来送往,毫无怨言。

此外,硕士研究生张芳、魏珍奇,学习任务那么重,他们仍替我网购资料,联系越南语翻译,参与现场工作,我无以为报,谢谢他们。

中国音乐学院攻读钢琴专业硕士的越南留学生阮德胜,在阿河返国后,义务担任越南语口译,翻译整理了数小时的录音材料,为本书做出很大贡献。

崔宾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李青,参与本书工作,提出参考意见,让我有可能发现并剔除一些不妥贴的意气文字,即此鸣谢。

译安东尼·西格尔的《苏亚人为什么要歌唱》,发现他的鸣谢很长。我感觉到一个作者写出一本书,在大多情况下,他后面都站着一个强大的人脉后援团。不然,他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收集调查陌生人的材料,相当困难。一本书出版,是很多人的努力。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人家该的,我一定要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再说一声谢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