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花间晚照(丝绸图案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苏州市工商业档案史料丛编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范存良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花间晚照(丝绸图案设计的实践与思考)》是一本汇集范存良半个多世纪丝绸图案设计实践与思考的作品。一篇篇充满智慧的专业性论文、一幅幅独具匠心的设计图稿向我们诠释了一位认真勤奋、态度严谨的丝绸图案设计者深厚的专业功底;那些充满睿智与哲理的散文随笔又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位长者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深邃的思想。

内容推荐

《花间晚照(丝绸图案设计的实践与思考)》汇集了范存良在50余年丝绸图案设计实践中的所思所感,分为“花间拾得篇”、“丝路寻芳篇”和“书窗忆旧篇”三个篇章。徜徉在美丽的花海里,作者被形态各异、绚烂多姿的花朵所陶醉,他用文字和画笔将它们永远定格;追随丝绸的足迹、探寻丝绸的芬芳是作者不懈的追求,他将参加洽谈、出国考察的所见所感诉诸笔端,努力循着丝绸之花的芬芳前行;透过朴素清新的文字,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作者,他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态度凝练成一篇篇散文随笔。全书配以作者的大量设计图稿,图文并茂,让读者直观地感受丝绸图案设计的魅力。

目录

花间拾得篇

 篇首语

 形与色

 花与地

 虚与实

 束花

 丝绸图案中的S线

 纹理浅论

 织印结合相得益彰

 花样和配色

 花卉与丝绸图案

 真丝印花图案的现代特征

 丝绸图案设计中的抽象手法

 工艺技术对图案设计的影响

 设计和工艺之间

 “灰色”的作用

 花卉图案中的几何形因素

 设计思维中的辩证法

 图案韵律感觉的产生

 积存草图

 来样得失辨

 面料视觉效应与服装设计

 丝绸服装与花色设计

 图案的形式变化

 创新

 丝绸印花图案设计

丝路寻芳篇

 篇首语

 沟通信息和贸易的桥梁——国际博览会简介

 西欧丝绸花色品种情况介绍

 旅欧回望

 真丝绸流行色自成体系

 流行色及其运用

 流行色与印花配色

 丝绸艺术之花

 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设计和选样——欧洲丝绸图案设计情况点滴

 良好的开端有效的尝试——深圳印花绸洽谈会笔记

 1987年广州丝绸小交会花色情况汇报

书窗忆旧篇

 篇首语

 学艺

 丝绸:苏州文化印记的百年起落(记者访谈)

 感悟时间

 跳高的标杆

 塑料花

 热闹的随想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叶

 绿岛

 阵雨

 由“废电池漂洋过海”想起

 习惯

 且说地图

 营造安宁

 学科外的知识

 远离喧嚣

 读《反思中日强国之路》的思考

 色彩·音乐

 音乐喷泉

 散步的收获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片树叶,看似单薄,一阵风就可以吹走,但它却是树木的名片。正是无数的绿叶汇集着组成树荫,给我们带来清凉的新风。

生活中,绿叶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每天吃的蔬菜,就是植物的绿叶。烟民离不开烟叶,丝绸来源于桑叶,解渴还是龙井的茶叶……

儿童在林间拾到一片枫叶,是大自然寄来的信笺?美丽的花纹,粗细疏密的脉理,兴许是大自然的密码!也像高明的图案设计。

大自然不满足于单调和重复,于是给各种植物剪裁出不同的叶子,灵巧的外形,丰富着我们贫乏的想象,成为装饰美术不竭的源泉。

人们欣赏秋天灿烂的红叶,在阳光映照下红里透紫,如果仔细观察,还可以在叶子的一角,找到残留的夏绿、秋黄。

看红叶的去处,当然还是栖霞或香山,远远望去,云蒸霞蔚,层林尽染。

旧书中一片三角枫的残叶,使尘封的记忆因之苏醒,那是同学少年登山的纪念……周恩来曾在欧洲收到中国的枫叶,那是邓颖超在万里之外寄去的思念和问候……小小一片树叶常常寄托着无穷的愁思,传递着坚贞的爱情……

深秋时节,银杏树林也值得一看。树叶早已失去了绿的光泽,但是黄得透明、黄得亮丽,完全是一种成熟的柠檬黄色调,背衬着深蓝的天空,因此就有“碧云天,黄叶地”这样的佳句。特别是年代久远的老树,它苍老的枝干上深深地刻下了多少风雨,多少经历。在树根的周围,堆积着厚厚的落叶,我想来年就会变成腐殖质,还原到土壤中去,成为新叶的营养,这是自然界一种天然的循环。古人说“叶落归根”,道破了其中自然哲学的玄机。

我桌上有一盆“印度紫竹”,曲折的枝节上互生着绿叶,还镶嵌有暗紫的花边。严冬过后,大部分叶子枯萎了,只剩下枝头顶端的几片,依然顽强地存活。清明前后把这几片残叶带着枝干插入泥土,待到春夏,它又茂密如初,生机盎然。

我知道,现在的竹叶并非就是去年的竹叶,所以唐诗《咏月》说:“昨夜圆非今夜圆。”但生命在延续,年复一年,生生不息。这叶,就像并未枯萎过,它在成为花泥之后,重新获得生命,当最后一片枯叶翩然飘落时,新叶也已经悄悄地在枝头萌动。

绿岛

最近从广播电视报上看到空中拍摄的苏州,使我们长年生活在这里的人耳目一新。老城与新貌交辉,古老而充满生机,今非昔比,令人神往。

因为是居高临下,空中鸟瞰,视角和平时不同,有一种全方位的整体感觉,河流、绿地、建筑、道路的分布特别明显。反复看过之后,总觉得美中还有不足,那就是绿色所占的比例还不够多,有几张照片中的绿色只能说是一种点缀,绿色成片的只有公路两旁的农田。

《姑苏晚报》7月5日讯《酷暑中绿岛战热岛》,宣传绿化的好处,极有同感。“热岛”指现代城市的一种热污染,城市排放二氧化碳量大,加上人口密集、工厂多,散发热量多,使市区温度高于郊区,大城市中心区可以比郊区高出4~5℃。而标题中的“绿岛”,大约是为了在文字上追求一种对称美,但是恰恰很确切地道出了绿化的不够。就像上面说的航拍照片,这些珍贵的绿色,像一座座小岛,星星点点地分布在苏城内外,而大片大片的柏油马路、水泥地、钢筋混凝土的大楼却连成了“汪洋大海”。

连续几周焦渴的高温,人们特别向往有一个清凉世界,有一片绿色把烈日阻挡。在市区大概已经不容易找到这样的去处。我原来居住的东园附近,白塔东路的法国梧桐,有几十年树龄,道路两边的树枝几乎相接,形成一条绿荫的通道,大暑天一走到这里明显感到阴凉。可是前两年冬天,绿化队修树,不知何故把好端端的大树锯得只剩光秃秃的躯干,长了好几年,现在还恢复不了元气。

市区大公园周围,也是“热岛”中的“绿岛”。至于新近开发的金鸡湖景区,好是好,对一般市民来说远了些,只能偶尔去“远足”一趟,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遗憾!

据负责新区征地动迁的同志汇总,1985年以来,已拓展了58.8平方千米土地,其中大多是农田,现在已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拆迁过程中的补偿、赔偿费用达4亿7千万元。我想这里原先是农田,当然是整片的绿色,而现在绿色永远消失了,谁给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去补偿呢?

希望在接下来的大型开发中,特别是市区,多建些绿地。如观前的改造,绿色就特别稀少,连称“岛”的规模也够不上,观前街上整片的石板,在酷暑中烫得像炉壁。路边一个个大花盆,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化。

我想苏州这样一个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借助绿化这重彩浓墨的一笔,完全可以和新加坡、吉隆坡这些花园城市一样,以绿化来抵消城市的热岛效应。

当然,这种绿化不是“绿岛”,而是颇为壮观的绿色环境的营造。

P221-223

序言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着的绫罗绸缎如今普通百姓也能享用,织、印、染、绣、绘等多种制作手法令天生丽质的丝绸愈加绚烂。然而,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舒适便利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那些为此付出辛劳和汗水的前辈们。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且让我们停下脚步,将时间倒退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那是中国丝绸行业的繁荣期,国家重视行业的整体发展,企业注重产品质量。这除了表现在技术装备、工艺技术方面不断更新外,还体现在培养了一批丝绸设计人员,范存良即是其中之一。他幸运地被委派到各地学习、考察,这些经历开拓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的灵感,使他的丝绸图案设计的步伐更加坚实。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勤奋的人,青年时代拜师学艺异常刻苦,经常对着花草写生,为了画好线条,练手上功夫,特意在大冷天画白描。然而,在范存良眼里,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因为这是他自己热爱的事业,他觉得能够一辈子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是一种福气,辛苦也变成了乐趣。以范存良等人为代表的丝绸工作者,为新中国的丝绸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老而神秘的丝绸技艺通过他们代代相传。

品一杯香茗,静静地翻阅此书,在获得美的享受、心灵受到熏陶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感动。这是一本汇集范存良半个多世纪丝绸图案设计实践与思考的作品。一篇篇充满智慧的专业性论文、一幅幅独具匠心的设计图稿向我们诠释了一位认真勤奋、态度严谨的丝绸图案设计者深厚的专业功底;那些充满睿智与哲理的散文随笔又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位长者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深邃的思想。

范存良是中国丝绸印花图案设计专家、全国丝绸设计能手,他却不愿意让我们称他为“国家级丝绸印花大师”,觉得自己还称不上“大师”,他的谦虚让我们感动。他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曾经在苏州丝绸印花厂从事多年丝绸图案设计工作。苏州是丝绸的故乡,如今,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即将建立中国丝绸档案馆。对于我们档案人来说,这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于丝绸界老一辈的专家而言,亦是令人振奋的消息。范存良是一位极随和热情的人,当征集人员的脚步迈入他家之时,他那颗从未熄灭的丝绸之心便再次燃烧起来。他不仅将手头的丝绸史料和实物捐赠给档案馆,还为我们牵线搭桥、出谋划策。目前,中国丝绸档案馆已经征集了近两万件丝绸档案。正是有了像范存良一样热心丝绸事业的老专家们的鼎力支持,才会有我们今天如此丰硕的成果。

丝绸既是华夏文明,也是世界遗产。中国人民用“一带一路”搭建起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的桥梁,也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国人的追梦之旅贡献丝绸人和档案工作者的绵薄之力。  苏州市档案局(馆)长肖芃

2016年5月

后记

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还得从3年前说起。2013年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本书的作者范存良老先生应邀来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参观指导,当时范老就对中心能够妥善保存数量众多的丝绸印花档案给予了高度赞扬,表示愿意为中心丝绸印花档案的整理出一份力。随后的日子里,范老不遗余力地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中心领导和工作人员最初登门拜访范老时,热情随和的范老夫妇给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范老和夫人刘美英都是在苏州丝绸印花厂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员工,对苏州丝绸怀有深厚的感情,得知我们为苏州丝绸事业所做的工作,感到十分高兴,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将珍藏多年的丝绸物品无偿赠给了我们,如范老设计的丝绸方巾、手绘稿等。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篇范老工作几十年来所写的专业技术性文章和一些散文随笔的存稿,于是萌发了出一本书的想法,这算是出版本书的缘起吧。

想法很美好,要实现却非易事。范老的专业性文章大多发表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现成的电子版,需要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而范老年事已高,又不太用电脑,打字这种事只能由我们代劳。此外,很多文章都配有图片,而杂志上的图片并不清晰,那么多的图片,范老就用自己的画笔一幅幅重新画出来,令我们非常感动。这本书的封面相信也会让读者眼前一亮,摇曳多姿的花朵忽明忽暗地呈现出来,钱绍武老师所题的“花间晚照”四个大字与美丽的花儿相得益彰。这些花朵的图案亦是范老亲自设计和手绘,由此可见范老做事十分认真细致。

初稿完成后,又经过一遍遍的修改完善。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文中有些字词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不太规范,有些语句因为当时有一定背景,比较容易理解,时隔这么多年,今天读来却不甚清晰,这些我们都与范老一遍遍确认以后再进行完善。版式设计方面,我们也是一次次在出版社和范老之间沟通改进,我们无法点点手指通过网络与范老联系沟通,所以只能一次次登门拜访,已经记不清去过范老家多少次了,然而看到这么赏心悦目的书付梓出版,再多的辛苦也都值了。

苏州大学出版社也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读者及业内专家不吝赐教,以使该书不断完善。

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

2016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9: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