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婵悄悄地走到小屋旁,顺着窗子往屋里一看,屋里有两个人,此时他们正在吃着什么。
他们的面前有个炉子,炉子上面有一口大锅,锅里煮着满满的……好像是羊蹄,而两个人并不说话,只顾歪着头,在一根一根地啃着。啃一根,拼命地嚼,把啃剩下的骨头扔在地上,又去锅里拿一根,歪着头,继续啃着、嚼着。看他们吃得那香香的样子,如同饿了八辈子没吃过东西一样……
郝婵进退两难了,进屋去吧,不忍心打扰他们啃羊蹄;不进去吧,谁知道一大锅的羊蹄他们会啃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呢?
说实在的,看到屋里两个人吃得香香的样子,也早把她的馋虫儿勾上来了。她望着啃羊蹄的两个人,心里在暗暗地琢磨:
“你们的羊蹄儿有那么香吗?虽然在家她吃过煮羊蹄,但那羊蹄与大馋国的羊蹄一样吗?也那么香吗?”
不知什么时候,她的嘴里充满了唾液。她是多么想进去拿一根尝尝啊……
终于,她决定去敲门:
“砰砰砰,砰砰砰。”
只见那男的边啃着羊蹄,边懒洋洋地站了起来。喊道:
“谁呀?等等。”
由于一块骨头还在他的嘴里,因此尽管他喊的声音不小,可别人却听不清楚他到底在说什么,只是呜噜呜噜地响。
“砰砰砰,砰砰砰。”
郝婵仍在敲门。
那男的不耐烦地拉开了屋门,立刻,一股浓郁的香气扑来,几乎将郝婵击倒,她拼命地猛吸了几口,顿时,全身充满了活力:
“哎呀,真香……啊……”
她大声地说着。尽管看门人半开着门,问她什么事,她却早被满屋的香气与羊蹄所吸引,身子不由得向屋里挪动。
“你……干什么呀?”
“我……哟,您的羊蹄……可真香……”
说着,郝婵走过去就要从锅里去拿煮羊蹄。
正在啃羊蹄的女人一下子急了,嘴里叼着羊蹄,腾出两只手上去就阻拦郝婵。开门的男人见了,也上来阻拦。可怜的郝婵,羊蹄没吃上,却被涂了满身油。
“哎,你是哪儿的呀?”
啃羊蹄的男人问。
“……来玩的。我叫郝婵。”
那男人听了,不由得笑了:“怨不得进屋你就抢羊蹄吃,原来你叫好馋呀!”
“不对,姓郝的郝,婵娟的婵,知道吗?”
“不管怎么说,反正你是够馋的。” “我说,看她是个孩子,给她一块骨头吃吧!”说着,啃羊蹄的女人从地上捡起一块核桃大的羊骨头递给郝婵。郝婵赶忙夺了过去,大口地啃了起来。由于骨头已经被别人啃过了,上边没有多少肉,于是她啃了几下,又想去锅里拿羊蹄。
啃羊蹄的男女如临大敌,两人阻拦郝婵,如同打架一样。
“自给你骨头啃你还不想吃,非要啃羊蹄,你知道,就这啃过的骨头,我们也不愿意给你呀!我们还要留着慢慢啃呢!”说着,那男人以蔑视的目光看着郝婵。
郝婵很不服气,两只眼睛一直盯着锅里的羊蹄。啃羊蹄的男人和女人意识到这个小女孩一定是馋上羊蹄了,而且她的名字也已说明,她是个“好馋”的孩子。可你馋我们也馋呀,不馋买它干什么?煮它干什么?你不解,我们就解了?不行,甭说羊蹄,这回连一块骨头也不能再给你吃了。
为了彻底断了小女孩抢羊蹄的念想,那男人索性把羊蹄大锅端到地上,上边又压了一块重重的石头,而啃羊蹄的女人也把煤火盖上了铁盖,又找来一只口袋,把啃剩下扔在地上的羊骨头一块一块地扔进口袋里,时间不长,“羊蹄”完全消失了。然后,他们往凳子上一坐,歪着头看着小郝婵……
郝婵不住地吞着即将流下来的口水,又不时去看看那口装满羊蹄的大铁锅,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正在双方对峙的关键时候,几辆汽车从外边路过,那个男人皱了皱眉只得推门出去。就在他刚刚离开的刹那间,郝婵几步跨到铁锅前,双手用力那么一推,铁锅上面的石头“哗哗”向侧面倒去,满锅的煮羊蹄一下子展现在梦寐以求的郝婵面前。说时迟,那时快,郝婵顾不得羊蹄的热与油,双手各抓了一大把羊蹄跑出门外。她边跑边啃,边啃边跑,瞬时消失在他们的视野里……
男人发现小女孩抓去了羊蹄,立刻着急了。只听他对妻子喊道:
“你在这儿看住横杆,我去追她。”说完转身跑走了。
原来,在这里看边界横杆的是夫妻,男的叫舔舔,女的叫吃吃。只要有汽车来就把横杆立起,而车一过去就再把横杆放下。如果有不是本国的人进境,就负责把人带到国王宫去办入境手续。
此时,舔舔去追郝婵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带郝婵去国王宫办理入境证;另一个就是夺回她抓走的煮羊蹄。那可是他和夫人最爱吃的宝物啊!
凭借对地理位置的熟悉与男子汉的力气,没用多长时间,舔舔就在一个坡沟下找到了正在啃羊蹄的小郝婵。只见他急跑几步扑过去,不但夺回了郝婵手中吃剩下的羊蹄,而且把她吐在地上的羊骨头也拿起来放进嘴里,拼命地啃着……
“走吧。” 男人大声地说。
“干什么?”
“走吧。”
P7-11
“怪怪国”是孩儿们的快乐王国。孩儿们必定在自己的王国里开心地成长。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
“怪怪国”丛书熔生活的哲理、奇妙的想象、幽默的趣味和曲折感人的故事于一炉,构建了一个亦真亦幻、怡情悦性的童话世界。相信通过阅读走进“怪怪国”的孩子们会在快乐开心之中流连忘返,收获多多。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
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成长
我是在笑声中构思并写完这套“怪怪国”丛书的。
屈指算来,从1983年我的第一部中短篇儿童小说集《魔笛声声》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出版50余部各种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长篇科幻小说、短篇科幻小说集;中篇童话、短篇童话集;长篇科学童话、短篇科学童话集,以及多部描写国外见闻、童年记忆等生活的散文集等,却都没有写这套丛书这么快乐、这么开心、这么心花怒放,甚至想起来都会笑的。
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笑是手段,少是目的。而“怪怪国”这套书,则是让小读者在笑声中去感悟人生的脚步,或勤劳、或尊友、或认真、或健体,从而达到茁壮成长的目的。
在写这套丛书之前,我是做了一番调查的:有的是小学、幼儿园教师,有的是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还有的是出版少儿读物的挚友,让他们说说当前小学、幼儿园的孩子存在的最普遍的“毛病”是什么?当然答案是各异的。经过“合并同类项”之后,便凸显出了:懒惰、不懂规矩、偏食与马虎几大类。随之,我又通过外事部门的朋友,了解了一些国外孩子的普遍毛病是什么?虽然各有不同,但懒惰、折腾、偏食与马虎等问题也是比较多的……
在这里,中外“合璧”了!
我发现,从孩子们的行为中闪烁出来的“另类”,既天真、可爱、具有其“年龄特征”,又有帮助其“纠正”的必要。
那么,怎样去纠正呢?是打骂?是训斥?是强制?是挖苦?还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艺术“特质”来关心他们、诱导他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毛病,并改正之?我认为后者要比前者——“轰轰热烈”地打骂好得多!
于是,我便有了快乐构思、快乐行文,自然,今天也才有了这四本快乐的答卷。
教育是一门艺术。
教育是一门科学。
文学是陶冶情操的良方。
文学是少年儿童的益友。
愿文学与教育有机地融合之花,释放出迷人的芳香……
宗介华
北京五洲之星儿童文化艺术院
2015。3。28北京
一天下午,我从海南岛参加完一家少儿出版社的文学创作笔会,刚乘飞机回到家,屁股还没坐在沙发上,手机就响了,看看号码是陌生的,因为在这个电话号的旁边没有编号,就是说,这是一位“不速之客。”
“您好!您是哪位?”
“请问您是宗作家吗?”
“是的。我是宗介华。您是哪位?”
“我是你大哥,听不出来?”
“我大哥?”
我奇怪地眨眨眼,在家我是长兄,怎么会凭空又蹦出个大哥来?
“您是哪位……大哥?”
“你还有几个大哥呀?我是你第一大哥。”
“第一……大哥?”
我真的晕了。第一……大哥?
看来,这一定是位熟人,否则怎敢在我这儿冒充什么“第一”呢?
“对不起,真是想不起来了,您是哪位呀?”
“你们作家就是爱忘事儿。告诉你吧,我是王大胡子。想起来了吧?”
“王大胡子……哎呀呀,想起来了。”
那天,去书店买书,也看看我新出版的散文集《童年四季》(四册丛书)是否上架。正转着,忽然感觉我的脚被什么碰了一下,低头一看,原来是一辆轮椅车的右车轱辘擦着我的脚过去了,而车上坐的是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残疾人。
“对不住了,兄弟,碰您……咦?兄弟,您是——咱们见过吧?在哪儿?我想想,对了,您是作家,在书上看过您的照片,对对,就是这样的……兄弟,你真棒!”
没等我说什么,络腮胡子竟然说了这么多,而且还兄弟长兄弟短地说见过我,俨然真的亲兄弟。
“您在哪本书上见过我?”
我故意以审视的目光看着他,想弄明白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就是那本我给孩子买的书……挺厚的、挺多的,叫什么……大系……上面有张照片……对,是您吧?”
我忙告诉他,那是我去年主编的一套大型儿童文学丛书。
他一听,眼睛立刻放起了光:“哈,真的是您。我就佩服作家,写什么像什么,对了,赶明我跟您学学,把我小时候淘气的事儿写出来,保证让孩子们乐死,要不怎么把腿……给弄坏了呢。对了,作家兄弟,有名片吗给一张,不定什么时候我真的向您请教一下子呢。”
出于对这位残疾“大哥”的尊重,我从服务台上找了张纸,写上手机号,双手递给了他。
他受宠若惊地说:“乖乖,乖乖,作家就是懂礼数,还双手递给我,受不了,受不了。”他边说边双手接了过去,使劲眨眨眼,又眯着眼看了半天手机号……
“不定哪天,您方便的时候,我就找您去,到时您可别不认我这个傻大哥呀?”
“哪里哪里,有事您就打手机。”
由于买书的人越来越多,我俩也就分手了。谁知道,大半年之后,这位“第一大哥”竞从这儿冒出来了。
“呵呵,我想起来了。在书店……咱们见过。”我赶忙解释说。
也许是他听说我刚出差回来,怕耽误我的休息,就赶快切入正题了:
“这么回事,好久没跟老弟说话了,怪想你的。另一个呢,就是有点事,想求求你。不不,可不是我个人求你,是想代表上千个孩子……求求你……这不,‘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想请位作家去给孩子们讲讲故事,让他们笑笑,就行了。可是呢?他们柳校长不认识你,这不,我就把这个差事揽下来了,就来请你这个大作家了。怎么样啊?有时间吗?”
我这才恍然大悟,一定是他的孩子上学的那个学校,听说请作家讲故事,他又说认识我,于是就来“帮忙”了。
我当即答应,并问了讲课时间、地点、要求等,就把电话挂断了。
可他“走”了,我却犯起了嘀咕:
讲故事?讲什么呀?讲抗日英雄故事?讲科学家的故事?讲科幻故事?讲十佳少先队员的故事?讲文学家的故事?虽然这些我都在一些学校讲过,却又被悄悄地自我否决了。
这……
突然,大懒国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了,这是我在南国之行中正在构思的一个童话故事,虽然还没有结尾,但离奇的故事、意外的情节、幽默的人物、深刻的寓意,足以让孩子们开怀地笑上一场了。
于是,我当机立断,就讲这个了。
果然,在“六·一”儿童节上午的故事会上,我讲了一段大懒国的故事,获了个满堂彩,不但学生们大笑,就连许多老师也笑得直扶墙,生怕笑趴下……特别是讲故事那天,“第一大哥”络腮胡子也去了,他的残疾人车就在台的左边,听起故事来比学生还认真,要不是有两个男老师帮他扶车,他非得笑得滚到车外边来……
从那以后,大懒国的故事就在校园里传开了。在同学的要求下,我又抽时间去了六次,才算把这个故事基本上讲完了。
写到这里,你一定按捺不住急迫的心情在想:什么大懒国呀?那是个什么国家呀?有什么可笑的呀?我就不笑!行吗?
好吧!现在就把大懒国的故事“搬”到这里来,讲给大家听听吧,但有一样,听了不笑才算“真英雄”!想当英雄吗?
你看,大懒国悄悄地向我们挨近了、挨近了、挨近了、挨近了……
宗介华著的《大馋国寻医记》讲述:有个小姑娘叫郝婵,在小学读三年级。由于偏食,见到爱吃的就要吃够,不爱吃的一口不动,被爸爸称为小馋猫。她听说大馋国好,就主动去参观。大馋国的国徽为一只滴着口水的猫,国歌为《馋虫儿之歌》。在这里各有所馋。为了掌握每个人的馋法,大馋国馋虫测试中心为每人进行口水测试。在这里,馋虫共分为八类,每类组成馋虫协会,大家交流经验,又分别饲养、养殖所馋物品,如肉虫协会养动物;蔬菜等馋虫协会种蔬菜,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大馋国的女王叫馋馋,她最爱吃香肠,每天只以香肠为生,人也胖得圆圆的。她给郝婵改名为“好馋”,并让她在全国讲馋学。由于郝婵为羊肉虫儿,因此她的讲课内容,由于不全面而受到另外七个协会的反对,最后也使郝婵因为偏食而发胖,闹了一身病。但到哪里去求医呢?大馋国是没有医生的。在十分痛苦之时,她“回到”了现实之中,为了身体的健康,她不再偏食,成了一个身体十分健康的好孩子……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宗介华最新力作——中篇系列童话丛书《怪怪国》让孩子们经历跌宕起伏的冒险与大笑不止的愉悦,从中感悟到自身爱犯懒、好折腾、易马虎、爱偏食的毛病,继而在现实生活中加以改正,茁壮成长。
本册《大馋国寻医记》主人公郝婵由于偏食,见到爱吃的就要吃够,不爱吃的一口不动,被爸爸称为小馋猫。她听说大馋国好,就主动去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