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镜源主编的《于己百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主要采用评传体裁,医文结合,详细记载了于己百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诸位中医药学家的医学成就和宝贵经验得以发扬光大。该书的出版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于己百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张镜源主编的《于己百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主要采用评传体裁,医文结合,详细记载了于己百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诸位中医药学家的医学成就和宝贵经验得以发扬光大。该书的出版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由张镜源主编的《于己百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记载了于己百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目录 家学渊源 德行高尚 伤寒六病 冥契道妙 善抓主证 擅用经方 对药组药 别具一格 继承传统 改革创新 建言献策 谋求发展 行远传世 提掖后学 试读章节 于己百出身中医世家,18岁为继承家业随父亲于有五学习中医。于有五(1895—1951),北平华北国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施今墨的高徒,毕业后曾侍奉施今墨左右。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携家眷迁至兰州,悬壶行医,济世救人;诊病之余,还执教杏坛,1942年与姜集云创办光华国医学社、举办国医学习班,1946年与同学王仲英等创办兰山中医夜校、兰山中医学校。他行医数十载,治病救人无算,疗效卓著,誉满金城,人所共仰,为甘肃一代名医;执教近十载,桃李遍天下,言传身教,寓教于用,深受学员爱戴和欢迎,是甘肃省中医教育事业的先驱。他崇尚国医,又不排斥西医,广收博采,兼收并蓄,医术精湛,学验俱丰,重视《伤寒论》的研究,特别对伤寒、外感病最有心得,有《伤寒论讲义》、《处方学讲义》、《施今墨先生医案选》等著作传世。 于己百学医之始,由父亲指定系统学习了陈存仁编辑的《皇汉医学丛书》之《素问识》、《素问绍识》、《伤寒论辑义》、《伤寒论述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及《增辑陈修园医书七十种》之《神农本草经读》等中医经典著作。在父亲的指导下,主要通过自学中医经典著作,边读书边见习,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向父亲请教,有时也与父亲相互探讨。他说:“我第一次试诊用《伤寒论》的柴胡桂枝汤治疗感冒取得疗效,对我边读书边见习学习中医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1947年我考中医师资格也得益于读了《皇汉医学丛书》中的经典著作。” 于己百耕耘杏林60载,注重经典著作学习,崇尚仲景学说,兼及各家所长。他认为,作为中医应特别注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经典中医书籍的学习。他常说,学习《黄帝内经》可通晓人与自然密切相关以及脏腑之间紧密结合、互相协调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学习《伤寒论》能掌握六经辨证的方法和外感病的治疗方法,学习《金匮要略》能掌握脏腑辨证的方法和内伤杂病的治疗方法。学习《神农本草经》可知晓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了解药物的功效与主治。学习经典不仅要读、要背,而且更要理解、运用,不背诵则无法理解原文,临床也不能灵活运用,背诵是理解和领悟经典的基础。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才能逐渐领悟原文的精神内涵,临床也才能运用自如。学习经典的最终目的是启发思路和指导临床,只有反复学习,细心体会,不断实践,才能灵活运用,也才会有所创新。如溃疡性结肠炎,他根据其腹泻便溏、湿泻水泻、黏液血便、便前腹痛、里急后重及久泻不止的临床特征,认为本病应属“肠澼”、“泄泻”、“腹痛”、“休息痢”的范畴,特别是与《黄帝内经》的肠澼证非常相像。肠澼,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肠澼为痔。”《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肠澼一证,在《黄帝内经》凡十多见,既指痢疾,又指湿泻水泻,如杨上善在《太素》释为“泄脓血”的痢疾,《康熙字典》引《集韵》之“澼,肠间水”而解为水湿泄泻。从《黄帝内经》原文所述来分析,“肠澼”的临床表现不仅有腹泻便溏、湿泻水泻、久泻不止即“飧泄”、“肠澼”的症状,而且有便下脓血、里急后重即“肠澼”痢疾的症状,更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实际。所以,从《黄帝内经》“肠澼”的概念去认识现代医学的溃疡性结肠炎,比起用泄泻、痢疾等立论更为贴切。 于己百在谈到其成长经历时认为,要成才必须“立志在先,勤于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说父亲给他起名“己百”,语出《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即有勤奋刻苦、立志成才的寓意。他认为,学习中医必须打下坚实、系统的中医理论基础,边读书边见习、学用结合以掌握系统的中医知识体系,训练中医的临证思维方法。 P7-11 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体系。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传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丛书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