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默斯·希尼著雷武铃编译的《区线与环线(精)/希尼系列》是2006年英国著名的诗歌奖艾略特奖,以及2007年爱尔兰时报的现代诗歌奖获奖作品,是希尼晚期代表作。本书是经过著名诗人、翻译家雷武铃先生几年来精心打磨,多人反复审核修订的重磅诗歌翻译作品,诗集附有译者详细注释、解说,为广大读者真正理解希尼提供了一条便捷的路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区线与环线(精)/希尼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爱尔兰)谢默斯·希尼 |
出版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谢默斯·希尼著雷武铃编译的《区线与环线(精)/希尼系列》是2006年英国著名的诗歌奖艾略特奖,以及2007年爱尔兰时报的现代诗歌奖获奖作品,是希尼晚期代表作。本书是经过著名诗人、翻译家雷武铃先生几年来精心打磨,多人反复审核修订的重磅诗歌翻译作品,诗集附有译者详细注释、解说,为广大读者真正理解希尼提供了一条便捷的路径。 内容推荐 雷武铃编译的《区线与环线(精)/希尼系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的第12部诗集,于2006年出版并于当年获得英国最富盛名的诗歌奖艾略特奖,2007年爱尔兰时报的现代诗歌奖获奖作品。这部诗集既有对当前世界最严峻的政治问题的关注,也有对前辈诗人的致敬和缅怀,但起支撑作用的,还是诗人一贯的对自己从小生活和成长的地方,那里的人与事的回忆与记录。这些不同的主题相互呼应,童年记忆与时代问题相互交织,历史意识与现实面貌彼此映照,构成一个紧密关联又激烈冲突的世界,一个有着历史景深和统一空间的活生生的社会,又透出一种恩典般的精神之光。希尼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冷静观察和对内心情感的温暖信任,真实、朴素、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一个充满意义的迷人世界,为我们建造起一个强大的抵御虚无与混乱的精神栖居地。 目录 芜菁切碎机 震颤 波兰枕木 阿纳霍瑞什,1944 给天堂里的麦克·乔伊斯 小型机场 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头盔 镜头外 里尔克:《大火之后》 区线与环线 给冥间的塞菲里斯 华兹华斯的滑冰鞋 耙钉 诗人对铁匠说 零点时的铁砧 草绳 小学毕业班 点头 剃头 爱德华.托马斯走在拉甘斯路上 翻找出来的散文 抬棺 即兴 船尾 在此世界之外 在爱荷华 霍芬 现场 春天的托兰人 莫玉拉 种桤树吧 泰特街 一个在劈砍的偶合者 蕨菜 在塔姆拉夫达夫向巴勃罗.聂鲁达致敬 家务帮工 里尔克:《苹果园》 收工时刻 家中之火 白桦林 卡瓦菲:“剩下的我要对下界哈德斯领地的人去说” 在一条骡马道上 格兰摩尔的乌鸫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小型机场 它首先变回杂草地,之后 再变为仓库和砖场(被称作 克里夫草地工业园), 它战时灰色的控制塔被重建装满玻璃 成了棱角分明的CEO风格别墅: 图姆机场变成了本地历史。 机库,跑道,弹药库,半桶形掩蔽棚, 周边带刺的铁丝网,都遗忘了,消失了。 但没遗失的是雏菊的芬芳 和新铺马路上热沥青的气味,1944年 复活节星期一。还有那天下午两英里外 一年一度的图姆集市鲜亮的售货棚, 那因无法去到而更显明亮的一切。 我们没有廉价货摊,没有 风雨棚,无檐帽,或扎缎带的俗艳品: 世界在那里,而我们在别处, 不在那里,也不会去那里。麻雀可以飞落, B26轰炸机没有返回,但那天空 在被征收令篡夺的土地之上 守望和等待着——就像那天我和她 在机场边守望和等待着。 一种恐慌掠过,就像夜间飞行 见光即散的翅膀在白天飞掠过 看不见的上空:她会高升起来 随那飞行员从“雷电”战机发出的召唤走掉吗? 但她那方,作为回应,只是最轻微的 后挺僵直,仍牢牢地站在大地 同时她的手向下,紧紧握住我的手。 如果自我是一种定位,那么爱也如此: 确定方位,画出标记,选定基点, 选择,固执己见,决不动摇,保持距离 在这里和那里在此刻和那时,坚守立场。 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一一仿贺拉斯《颂歌》第1集,34 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你知道朱庇特 几乎总要等到乌云密布之后 才投下他的闪电吗?然而,就在此刻 他驾驶他的闪电战车和飞马 穿过清澈湛蓝的天空。它撼动大地 和拥塞的阴间,冥河斯提克, 蜿蜒的溪流,大西洋海岸自身。 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最高的塔楼 被倾覆,那些身在高处的人被吓倒, 被忽视的人得到重视。磨尖了喙的命运 俯冲,使空气喘动,从一个头上扯下羽冠, 把它血淋淋地放到另一个头上。 地面塌陷了。天空的重量 升离了阿特拉斯,像一只水壶的盖子。 压顶石移动了,一切无法再安置好。 大地上的灰土和火蘑菇沸腾着汽化。 是的比.布林的,他波士顿消防队员的礼物 红色字母的“BREEN”印在它 展开的扇状尾檐上, 汗水和发油的渍迹 染透了皱缩的海绵和减震网 就在帽盔之下一一 更准确地说是冠冕,它真是冠冕一一 真皮镶边,钢制帽脊,手工加工,手工缝制, 顶端装饰一个薄铜小花苞…… 鲍比.布林带徽章的头盔在我的架子上 二十年了,“这是部落 头饰”,如奥格雷迪所称 在那个有种英雄气概的下午 当消防员诗人把它赠送给 作为“客座消防员”的我一一 好像我胜任它,好像我戴着它 服务过很久,拿着他的消防勇士盾牌, 他的遮挡篷,在碎玻璃 和碎瓦砾从燃烧的屋顶纷纷落下 冰雹般砸向每个持消防斧和水管的人之时 直到坚固耸立的保护墙倒塌。 P11-16 后记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能对希尼和希尼的诗歌做一些全面、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因为希尼和希尼的诗歌从一开始对我就是一种教育。我们这一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大学的)写诗的人中,很多人的文学(诗歌)教育都来自西方文学,尤其是西方现代文学(诗歌)。我们的教育方式几乎都是自学,一种东拼西凑的胡乱学习,类似大饥荒年代,被难以满足的饥饿感驱使,依靠本能寻找一切可满足食欲的东西,胡吞乱吃。这种自我教育如今想起来也颇有几分好玩,类似从各种残缺的武林秘笈中搜罗一鳞半爪的口诀和招式,然后照着比画,胡乱地开始非常严肃认真的照猫画虎,练习各种神奇功夫。最神奇(无神奇不成诗歌)的是,这么多年下来,这些人中的一些人竟然也这样练成了一身硬功夫(当然他们的自我教育也是与时俱进的)。其中真有一些喜剧性的神农尝百草的效果。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时诗歌资源的极度匮乏(现在它被浪漫化为诗歌的黃金时代)和近乎空白的诗歌教育。当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合乎年轻人成长需求的时代精神的有效阐释几乎没有,而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成就太低。无法作为年青一代成长所需的典范和榜样。当时西方文学,尤其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也极为零散,但契合时代心灵的渴求,被长久的精神文化封闭憋坏了的年轻诗人认为他们的诗歌写作要寻求的是解放,是打开大门,睁开眼睛,进入并接续开放的、发展的世界文学。他们瞩望现代世界文学潮流,其实也就是西方现代诗歌精神,折服于西方现当代大诗人的成就(其中有许多自我投射的心理和情怀臆想)。一些著名的诗人或诗派成为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的典范。希尼是我的学习典范之中的路标式人物。 希尼诗歌对我的教育首先是一种校正、纠偏,帮助我重建了对西方现代诗歌的认识。我和大多数同时代读大学的人一样,都是头脑里先有一个文学史概念,然后再接触具体作家和作品的,或者在选择和阅读具体作家作品时总有一种文学史的幽灵在暗中紧随。之所以这样是由当时的客观现实条件所造成: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大学的文学教育以文学史为核心课程。这种文学史表面上是一种历史叙述,但它实质的核心是这种历史叙述所贯穿的线索。这条线索既是线性的历史时间,又是单向的逻辑理性,同时还是唯一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概述性课程,用一种文学史观(理论思想)把历史上所有文学事实(史料)编排起来,给出一个历史性的评判和价值定位。这种文学史最主要的目的也是它最大的好处是便于包装、贯彻和灌输某种思想意识形态。通过统一的文学史教材,就可以培养出统一的文学价值观念。它众多糟糕的影响之一是给人一种假象,以为对文学的这种整体性的抽象评判就是对具体丰富的文学本身的掌握,它替代、取消了具体丰富的作家作品。这种文学史思想渗透到文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即使读作品的人,也会以这种文学史的价值性概述为先导,指引对具体作品的阅读。二,当时西方现代文学作品本身的翻译极为匮乏,只能通过一些介绍性的文字去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些介绍性文字也多是文学史性质的叙述,因此读者在读到作品之前就对作者有一种文学史地位的了解和想象。就这样,那时候我们头脑里充斥着最空泛的文学史评判,欠缺着最重要的具体作家作品的阅读体验。就这样,在接触希尼诗歌之前,主要是通过一些介绍性文字,一些宏大的文学史简述,我头脑里大致有一个西方现代诗歌的概念,都是诗歌史观念之下的价值性概念:一,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历史合理性。它是西方诗歌历史自然的发展和进步,是一种历史潮流,有着普遍的必然性和正当性,是西方现代诗歌的真正价值之所在。二,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普世价值性肇始于法国,扩张到整个西方。法国从象征派一直到超现实主义,英美从庞德、艾略特、史蒂文斯,发展到阿什贝利,到各种支派。像一种有着必然性的历史潮流,德国、俄国、南欧、拉美……世界各地都回响着这些运动。各种运动思潮标榜的“先锋”一词意味着创新,意味着价值、意义、历史允诺与保证的未来胜利。各个诗人都在这一历史进程的链条和环节中得到定位与确认。三,现代主义诗歌美学的历史性意义。它是一种反传统的创新美学,一种持续的革命运动。革各种文学传统的命,就是和原来的文学方式和观念反着来,语言必须是扭曲的,费解的,破碎的,非正常逻辑的,断裂、跳跃、混乱的,梦呓一般潜意识的,充满幽暗神秘的象征。是没有具体所指的,想象性、比喻性的语言,脱离现实世界的物质规定性的约束,不为一般世人所理解和接受。在整个大学期间,赋予了也显明了这些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这项工作能完成,当然要感谢吴小龙先生。他推动广西人民出版社买来了希尼诗集和访谈录的版权,并找来了高水平的译者,遂了我进行深入全面的大规模希尼作品的汉译的心愿。他对这部诗集译稿所做的核校工作,极为认真细致,让我惊讶,受益匪浅.我也要感谢在GsU访学时的合作导师LeeAnne Richardson教授,她知道我在翻译希尼时,专门安排我们每周一次在她的办公室讨论希尼。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讨论《波兰枕木》那首诗。这首诗就两个句号,由两个长句构成。她帮我分析第二个长句的结构,指出这首诗的第一行:Once they’d been block—built ciriss—cross andfoyr-aquared其中block—built ciriss-cross的声音效果,我告诉她这是不可能在翻译中体现出来的。她的友好令人难忘。我还要感谢的是一个网站http://fawbie.com,英国一个退休的希尼诗歌粉丝建立起来的。上面有对这部诗集的每一首诗的解说。这些解说的指向性,对我有莫大的帮助。其他还有很多的帮助我都记在心里,不再一一道出,这个译后记已经太长了。 翻译过程中还有一段极为愉快难忘的经历。那就是研究生同宿舍住了3年的我和铁军,没想到毕业20年后,又一起在他亚特兰大的家里住了4个多月,得到他生活方面的很多照顾和嘲笑。工作曰每天一起,早出晚归驱车100公里,路上聊天听收音机,晚归车上我常强忍着瞌睡。几乎每天去家附近的河谷森林里散步,周末去更远的森林里徒步.那时他也在译希尼的另一部诗集《电灯光》(还有其他两位希尼的译者是水平很高的诗人王敖和黄灿然,让我感觉很荣幸),他经常催促我。我们众多的谈话中,也包括关于希尼诗歌的交流。那些谈话具体的都记不清了,只留下非常愉快的总体感觉和印象。 总之,翻译希尼这部诗集对我这种没耐心,从小就养成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的人是一种考验(教育)。现在不管怎么说,把它做完了。这只不过是件小事,并没有多了不起,但它是我少有的认真做完的一件事。包括写这篇这么长的译后记这种苦差事,都做完了,现在真是感觉满心喜悦。想年轻时给人做翻译枪手,信誉很好的快枪手,译过各种东西,幸亏合作的哥们出事了,也就没再做那种事了。那时候会想什么时候能认认真真地翻译一个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啊。现在真的做了,做完的感觉真是愉快极了!当然即使在这最高兴之时我也知道翻译是件最容易出错的事情,不对之处祈望读者多批评指教! 雷武铃 2016年5月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