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黎东方讲史(共9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黎东方//赵剑敏//沈起炜//虞云国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黎东方、赵剑敏、沈起炜、虞云国著的《黎东方讲史(共9册)》分为“细说秦汉”、“细说三国”、“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九卷,以“讲史”的形式,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职官、制度、文化、学术等等,分列为若干题目,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分别加以“细说”,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信史,文字挥洒优美,史事翔实可信。国学大师胡适读过黎东方的书,赞赏有加,劝他把中国历朝历代都“细说”一遍。

内容推荐

黎东方、赵剑敏、沈起炜、虞云国著的《黎东方讲史(共9册)》以作者黎东方首创的“细说体”写法,以生动活泼的文笔,严谨详实的史料,叙述了自秦汉至民国创立的中国历史。

目录

细说民国创立(黎东方讲史)

 序一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序言

 序二 黎东方先生讲史之学

 原初版《自序》

 原《再版自序》

 《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

 中国大陆版自序

 一 老百姓怕官

 二 官怕洋人

 三 洋人怕老百姓

 四 民国的国父

 五 兴中会

 六 孙中山的家世与早年

 七 乙未广州之役

 八 横滨分会

 九 伦敦蒙难

 一○ 宫崎寅藏(一)

 一一 康梁(一)

 一二 宫崎寅藏(二)

 一三 庚子惠州之役

 一四 史坚如

 一五 再接再厉

 一六 大明天顺国

 一七 革命潮

 一八《革命军》

 一九 《苏报》案

 二○ 思想战(一)

 二一 康梁(二)

 二二 思想战(二)

 二三 秀才从军

 二四 同盟会以前的同盟会

 二五 冯自由

 二六 黄兴

 二七 华兴会

 二八 科学补习所

 二九 同盟会

 三○ 《民报》

 三一 吴樾

 三二 陈天华

 三三 丙午萍醴浏之役

 三四 日知会

 三五 丁未黄冈之役

 三六 丁未七女湖之役

 三七 丁未防城之役

 三八 丁未镇南关之役

 三九 徐锡麟

 四○ 秋瑾

 四一 戊申钦廉上思之役

 四二 戊申河口之役

 四三 熊成基

 四四 同盟会香港分会及其后的南方支部

 四五 庚戌广州新军之役

 四六 刺摄政王

 四七 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之役

 四八 四川保路风潮

 四九 武昌起义(一)

 五○ 湖北军队同盟会

 五一 群治学社

 五二 振武学社

 五三 文学社

 五四 同盟会中部总会

 五五 共进会

 五六 武昌起义(二)

 五七 光复汉阳汉口

 五八 中华民国军政府

 五九 鄂军都督府

 六○ 汉口之战

 六一 汉阳之战

 六二 武昌之守

 六三 停战

 六四 黄陂之战

 六五 外府州县之光复

 六六 各省光复

 六七 民国成立

细说宋朝(黎东方讲史之续)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

 序言

 自序

 一 先说个大势

 二 辽太祖

 三 兄弟母子

 四 也算是一国两制

 五 燕云十六州

 六 陈桥兵变

 七 杯酒释兵权

 八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九 三大纲领

 一○ 宋太祖

 一一 烛影斧声

 一二 金匮之盟

 一三 海内一家

 一四 从高梁河之战到雍熙北伐

 一五 杨家将

 一六 太平兴国

 一七 天下已治蜀未治

 一八 李继迁父子

 一九 宋太宗与他的宰相们

 二○ 吕端和李沆

 二一 承天萧太后

 二二 澶渊之盟

 二三 一国君臣如病狂

 二四 天禧的宰执和政争

 二五 刘太后

 二六 景祐亲政

 二七 元吴

 二八 宋夏和战

 二九 夏毅宗与他的儿孙

 三○ 庆历新政与党争

 三一 宋仁宗与他的名臣们

 三二 宋英宗

 三三 熙宁新法

 三四 大变法与新旧党

 三五 元丰改制

 三六 与西夏的再较量

 三七 元祜更化与洛蜀朔党争

 三八 绍圣绍述

 三九 从建中到崇宁

 四○ 《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

 四一 如此君臣

 四二 宋江、方腊与摩尼教

 四三 从辽圣宗到天祚帝

 四四 金太祖建国破辽

 四五 海上之盟

 四六 耶律大石

 四七 靖康之变

 四八 建炎南渡

 四九 从争夺关陕到保卫川蜀

 五○ 流寇集团与农民武装

 五一 刘豫与伪齐

 五二 秦桧、张浚与赵鼎的三角关系

 五三 绍兴和议与岳飞之死

 五四 秦桧与宋高宗

 五五 金熙宗

 五六 金主完颜亮

 五七 海陵南侵和采石之战

 五八 隆兴北伐

 五九 大定之治

 六○ 宋孝宗

 六一 两朝内禅

 六二 庆元党禁

 六三 开禧北伐

 六四 史弥远专政

 六五 金章宗与卫绍王

 六六 从任得敬分国到西夏灭亡

 六七 中原大变局

 六八 李全

 六九 金哀宗

 七○ 宋蒙终于交战了

 七一 端平更化

 七二 大理国

 七三 市舶与蕃客

 七四 佛教

 七五 新道教

 七六 理学与宋学

 七七 史学

 七八 散文

 七九 宋诗

 八○ 宋词

 八一 书画

 八二 三大发明与科学技术

 八三 瓦子勾栏

 八四 “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八五 贾似道

 八六 钓鱼城

 八七 鄂州之役引起的失着

 八八 襄樊之战

 八九 会子危机

 九○ 景定公田

 九一 元军下临安

 九二 再说钓鱼城

 九三 崖山之战

 九四 文天祥与忽必烈的遗产

细说两晋南北朝(黎东方讲史之续)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序言

 自序

 开场白

 一 不及格的开国君臣

 二 魏晋之际的才人名士

 三 《徙戎论》

 四 白痴皇帝和黑丑的矮皇后

 五 皇族大混战

 六 成汉李氏

 七 匈奴刘渊的汉朝(前赵)

 八 怀、愍二帝与西晋灭亡

 九 陈敏和杜锼,长江流域的动乱

 一○ “王与马,共天下”

 一一 刘琨之死

 一二 北方的两个安定地区——河西和辽东

 一三 石勒建立后赵

 一四 王敦

 一五 苏峻、祖约的叛乱

 一六 庾氏弟兄收复中原的尝试

 一七 桓温灭成汉

 一八 石虎父子、冉闵

 一九 殷浩、桓温北伐的失败

 二○ 苻坚和王猛,北方的短期统一

 二一 淝水之战

 二二 北方的重新分裂

 二三 拓跋氏建立北魏

 二四 后燕的残局

 二五 桓玄、孙恩

 二六 刘裕北伐

 二七 西秦和四个凉国

 二八 赫连勃勃和统万城

 二九 东晋的文化名人

 三○ 刘裕做皇帝

 三一 元嘉之治

 三二 北魏统一北方

 三三 崔浩之死

 三四 元嘉北伐胡马窥江——宋魏势力的消长

 三五 自相残杀的刘宋帝室

 三六 提倡节俭的齐高帝

 三七 北朝的女政治家——文明冯太后

 三八 魏孝文帝改革旧俗

 三九 齐、梁的更迭

 四○ 北魏宣武帝和高肇

 四一 梁初与魏争夺淮南的战斗

 四二 北魏胡太后临朝

 四三 高欢在魏末大乱中崛起

 四四 魏分为二、东西恶战

 四五 高欢父子的虐政

 四六 “五十年中,江表无事”

 四七 侯景乱梁

 四八 侯景的末日

 四九 江陵的陷落

 五○ 陈霸先

 五一 恣意作乐的北齐高湛父子

 五二 宇文氏的霸业

 五三 北方的统一

 五四 金陵王气黯然收

 五五 岭南女杰洗夫人——一个深明大义的政治家

 五六 士族

 五七 南北朝的文艺学术

 五八 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细说隋唐(黎东方讲史之续)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

 序言

 自序

 一 再现大一统

 二 隋文帝

 三 独孤皇后

 四 隋初功臣

 五 高颍

 六 韩擒虎、贺若弼

 七 李德林

 八 史万岁

 九 洗夫人

 一○ 大索貌阅、输籍法

 一一 杨素

 一二 嫡长制的变通

 一三 雄心大欲的隋炀帝

 一四 突厥问题

 一五 大运河

 一六 征高丽

 一七 隋末大起义

 一八 杨玄感事变

 一九 宇文化及

 二○ 王世充

 二一 瓦岗寨

 二二 窦建德

 二三 杜伏威、辅公柘

 二四 李渊从太原起兵

 二五 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二六 裴寂

 二七 刘文静

 二八 玄武门之变

 二九 古今独步的唐太宗

 三○ 房玄龄、杜如晦

 三一 魏徵、王珪

 三二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三三 贞观之治

 三四 玄奘取经

 三五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三六 药王孙思邈

 三七 唐高宗

 三八 女皇武则天

 三九 狄仁杰

 四○ 许敬宗、李义府

 四一 来俊臣、周兴

 四二 唐中宗、韦后一

 四三 唐睿宗、太平公主

 四四 史才刘知几

 四五 千古奇帝唐玄宗

 四六 姚崇、宋璟

 四七 开天盛世

 四八 张九龄

 四九 李林甫

 五○ 高力士

 五一 杨贵妃

 五二 僧一行

 五三 诗仙李白

 五四 诗圣杜甫

 五五 安史之乱

 五六 张巡、许远

 五七 人如其字的颜真卿

 五八 唐肃宗

 五九 李泌

 六○ 郭子仪、李光弼

 六一 唐代宗

 六二 唐德宗

 六三 理财家刘晏

 六四 杨炎与二税法

 六五 卢杞

 六六 陆贽

 六七 唐顺宗与永贞革新

 六八 刘禹锡、柳宗元

 六九 中兴之主唐宪宗

 七○ 裴度

 七一 李想

 七二 韩愈

 七三 自居易

 七四 唐穆宗

 七五 唐敬宗

 七六 唐文宗与甘露之变

 七七 唐武宗与会昌毁佛

 七八 小太宗唐宣宗

 七九 牛李党争

 八○ 唐懿宗

 八一 裘甫起义

 八二 庞勋起义

 八三 唐僖宗

 八四 黄巢起义

 八五 唐昭宗与唐朝灭亡

 八六 三省六部

 八七 地方官制

 八八 学校

 八九 科举考试

 九○ 山河的裂变

 九一 后梁

 九二 后唐

 九三 后晋

 九四 后汉

 九五 后周

 九六 吴

 九七 南唐

 九八 前蜀

 九九 后蜀

 一○○ 南汉

 一○一 楚

 一○二 吴越

 一○三 闽

 一○四 荆南

 一○五 北汉

 一○六 敬翔

 一○七 周德威

 一○八 桑维翰

 一○九 史弘肇

 一一○ 王朴

 一一一 冯道

 一一二 罗隐

 一一三 李煜

细说秦汉(黎东方讲史之续)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

 序言

 一 秦汉以前

 二 秦的来源

 三 从非子到穆公

 四 穆公图霸

 五 孝公变法

 六 用文化眼光看商鞅

 七 惠文称王

 八 昭襄王削弱魏韩赵楚

 九 合从攻秦

 一○ 孟尝君

 一一 平原君

 一二 信陵君

 一三 春申君

 一四 长平之战

 一五 吕不韦

 一六 秦始皇的神秘身世

 一七 蕲年宫事变

 一八 六王毕,四海一

 一九 千古一帝

 二○ 中国政治的新秩序

 二一 焚书坑儒

 二二 以吏为师

 二三 沙丘政变

 二四 秦二世的暴政

 二五 指鹿为马

 二六 李斯的悲剧

 二七 秦政的“德治”包装

 二八 秦汉之际大变局

 二九 陈王奋起

 三○ 项羽在巨鹿大显威风

 三一 先人关者王之

 三二 刘项争雄

 三三 鸿沟分界

 三四 垓下决战

 三五 汉高祖

 三六 白登的耻辱

 三七 功臣一个个死掉

 三八 吕后的故事

 三九 文景之治

 四○ 洛阳才子贾谊

 四一 为富安天下

 四二 游戏结了死仇

 四三 清君侧

 四四 平了七国之乱

 四五 唐姬误会

 四六 汉武帝了不得

 四七 东方朔的政治幽默

 四八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四九 司马迁和《史记》

 五○ 戾太子刘据

 五一 轮台诏

 五二 儒生的地位上升了

 五三 天马西来

 五四 昭宣时代的中兴

 五五 元帝以后就不行了

 五六 老太太当家

 五七 王莽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五八 农民暴动

 五九 烂羊头,关内侯

 六○ 红眉毛的大军

 六一 光武帝不该打小算盘

 六二 班超十分英雄

 六三 甘英遗憾

 六四 短命的皇帝一串

 六五 外戚与宦官之争

 六六 班固和《汉书》

 六七 新兴的田庄经济

 六八 东汉“土围子”

 六九 太学的“学潮”

 七○ 党人的光荣

 七一 政坛“铜臭”

 七二 汉末民间秘密宗教

 七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七四 大灾荒和流民运动

 七五 江南得到了开发

 七六 把董卓引进来了

 七七 袁绍发难

 七八 几个未曾加盟的人

 七九 孙坚有点傻劲

 八○ 董卓之死

 八一 也有人替董卓报仇

 八二 吕布穷无所归

 八三 偷曹操的兖州

 八四 被曹操赶走

 八五 又偷刘备的徐州

 八六 死在白门楼下

 八七 董承是干什么的

 八八 袁术做了一场皇帝梦

 八九 刘备被曹操打败

 九○ 袁绍也被曹操打败

 九一 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外甥都被曹操解决

 九二 连辽西乌桓也人于曹操掌握

 九三 刘表被曹操吓死

 九四 年轻的孙权竟想抵抗

 九五 赤壁之战

 九六 周瑜死得可惜

 九七 三分天下

 九八 夷陵战役

 九九 诸葛亮的神话

 附录国史“细说体”的创立及其特色

 编后记

 补编后记

细说三国(黎东方讲史)

 代序(序一)

 说三分——序黎东方先生《细说三国》(序二)

 原出版自序 写在《细说三国》之前

 中国大陆版自序

 一 合久必分

 二 黄巾

 三 董卓

 四 吕布

 五 袁术

 六 公孙瓒

 七 陶谦

 八 早期的刘备

 九 袁、曹之战

 一○ 乌桓

 一一 公孙度

 一二 公孙康

 一三 公孙渊

 一四 孙策

 一五 孙权

 一六 诸葛亮

 一七 赤壁

 一八 孙夫人

 一九 荆州问题

 二○ 益州易手

 二一 曹操收降张鲁

 二二 刘备攻取汉中

 二三 刘备称王

 二四 孙刘翻脸

 二五 汉吴同盟

 二六 诸葛亮北伐

 二七 诸葛亮的为人

 二八 蒋琬

 二九 费祎

 三○ 从董允到樊建

 三一 曹家的事

 三二 孙家的事

 三三 刘家的事

 三四 司马懿

 三五 司马师

 三六 司马昭

 三七 姜维

 三八 分久必合

细说清朝(黎东方讲史)

 序一“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序言

 序二黎东方先生讲史之学

 原版《小序》

 《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

 中国大陆版自序

 一先说一个大概

 二皇帝的祖宗

 三他们搬了家

 四死于非命

 五努尔哈赤报仇

 六受到本族人的敌视

 七却也有英雄能识英雄

 八帮他四面征讨

 九打下一片江山

 一○建立汗国

 一一以“七大恨”告天

 一二大胜明军于萨尔浒、界凡、尚间崖、布达里冈

 一三取沈阳、收辽阳、破广宁

 一四在宁远遇到对手

 一五皇太极得了汗位

 一六皇太极汉化程度颇深

 一七对袁崇焕试战

 一八南征朝鲜

 一九西征察哈尔

 二○五人长城,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二一降服祖大寿

 二二活捉洪承畴

 二三大欲未遂,无疾而终

 二四多尔衮颇有嫌疑

 二五杀害代善的一子一孙

 二六压下豪格

 二七扫荡李白成、张献忠

 二八掳福王

 二九奈何不了鲁王

 三○重用降臣

 三一削平闽、粤

 三二自称皇父

 三三死后遭受清算

 三四顺治年少有为

 三五李定国支持残局

 三六郑成功坚持抗清

 三七顺治出家之谜

 三八鳌拜弄权

 三九吴三桂叛清

 四○绿营立功

 四一对俄和战

 四二征讨噶尔丹

 四三出兵西藏

 四四治河

 四五通漕

 四六理财

 四七佞幸成群

 四八祸起萧墙

 四九贤士在野

 五○雍正之狠

 五一彻底集权

 五二被准噶尔击败

 五三盖棺而未论定

 五四乾隆这个人

 五五第一个十年

 五六大小金川

 五七消灭准噶尔

 五八大小和卓

 五九香妃

 六○对付缅甸

 六一册封郑华

 六二册封阮惠

 六三控制西藏

 六四讨伐廓尔喀

 六五补记朱一贵

 六六林爽文起义始末

 六七总论十全武功

 六八巨蠹和坤

 六九《四库全书》

 七○乾嘉学人

 七一嘉庆皇帝

 七二白莲教

 七三天理教

 七四内忧外患

 七五道光皇帝

 七六律劳卑之死

 七七义律连升三级

 七八鸦片问题

 七九鸦片战争

 八○《南京条约》

 八一虎门、望厦、黄埔

 八二澳门事件

 八三鸦片畅销

 八四上海走运

 八五粤人抗英

 八六焦亮(洪大全)

 八七洪秀全

 八八杨秀清

 八九石达开

 九○李秀成

 九一华尔、白齐文、戈登

 九二太平天国残局

 九三略论咸丰

 九四曾国藩

 九五编练湘勇

 九六抑制王鑫

 九七靖港之败与湘潭之胜

 九八夺回武昌

 九九冲过田家镇

 一○○打不下九江

 一○一分兵回援武昌

 一○二苦守南昌

 一○三丁忧回籍

 一○四转败为胜

 一○五东山再起

 一○六围攻安庆

 一○七节制四省

 一○八攻破南京

 一○九天国插曲

 一一○捻

 一杜文秀

 一一二东干

 一一三新疆

 一一四补叙咸丰外患

 一一五辛酉政变

 一一六同治中兴

 一一七天津教案

 一一八马新贻案

 一一九湘军尾声

 一二○李鸿章

 一二一蒲安臣

 一二二对秘鲁建交

 一二三对日本立约

 一二四丧失琉球

 一二五再度垂帘

 一二六马加理事件

 一二七烟台条约

 一二八苦命皇帝光绪

 一二九甲午之战

 一三○《马关条约》

 一三一日本还辽取台

 一三二《中俄密约》

 一三三瓜分前奏

 一三四筑铁路的经过

 一三五门户开放

 一三六百日维新

 一三七戊戌政变

 一三八义和团

 一三九八国联军

 一四○《辛丑和约》

 一四一慈禧的最后七年

 一四二清朝的最后三年

细说明朝(黎东方讲史)

 序一“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序言

 序二黎东方先生讲史之学

 原出版《自序》

 《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中国大陆版

 自序

 一 明朝值得细说

 二 从朱元璋当和尚说起

 三 加入了反元复宋的队伍

 四 战无不胜

 五 刘福通

 六 韩林儿

 七 徐寿辉

 八 陈友谅

 九 张士诚

 一○ 方国珍

 一一 陈友定

 一二 何真、也儿吉尼

 一三 元朝内斗

 一四 北伐

 一五 西征

 一六 深入沙漠

 一七 北元概略

 一八 明玉珍、明舁

 一九 梁王巴匝剌瓦尔密

 二○ 开国规模——甲、里、州、县

 二一 州、省

 二二 布政使司、分守道;按察使司、分巡道

 二三 巡抚、总督

 二四 都指挥使

 二五 军民分籍、卫所

 二六 五军都督府、兵部

 二七 六部

 二八 都察院、十三道

 二九 六科

 三○ 五寺

 三一 三公、三孤;詹事府、翰林院

 三二 内阁

 三三 诸司、外三监、内十二监

 三四 李善长

 三五 刘基

 三六 宋濂

 三七 胡惟庸

 三八 蓝玉

 三九 冯胜、朱文正、朱亮祖

 四○ 徐达

 四一 常遇春

 四二 李文忠

 四三 汤和、邓愈

 四四 沐英

 四五 勋臣后裔

 四六 朱元璋的儿子

 四七 建文帝

 四八 方孝孺

 四九 成祖功罪

 五○ 迁都北京

 五一 永乐文臣

 五二 永乐武臣

 五三 贵州设省

 五四 交耻

 五五 成祖北征

 五六 北元世系

 五七 北元内情

 五八 郑和

 五九 仁宣二宗

 六○ 英宗

 六一 也先

 六二 土木之变

 六三 景帝、于谦

 六四 夺门之变

 六五 京军三大营、团营

 六六 孛来、毛里孩

 六七 孛罗忽、满都鲁

 六八 宪宗

 六九 李贤、彭时、商辂

 七○ 韩雍

 七一 项忠

 七二 王越

 七三 余子俊

 七四 马文升

 七五 纸糊阁老

 七六 泥塑尚书

 七七 孝宗

 七八 弘治贤相

 七九 弘治能臣

 八○ 白沙先生

 八一 武宗

 八二 阳明先生

 八三 世宗

 八四 兵的演变

 八五 达延汗

 八六 俺答

 八七 乞庆哈、撦力克、卜失兔

 八八 图们可汗

 八九 林丹·呼图克图

 九○ 倭寇

 九一 穆宗

 九二 张居正

 九三 神宗

 九四 三大案

 九五 光熹二宗

 九六 补叙朝鲜战役

 九七 内乱重重

 九八 思宗

 九九 尾声

细说元朝(黎东方讲史)

 序一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序言

 序二 黎东方先生讲史之学

 原出版《自序》

 《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中国大陆版自序

 一 源远流长

 二 寡妇孤儿

 三 失妻,夺回

 四 盟兄分手

 五 义父信谗

 六 吞并南部乃蛮

 七 吞并北部乃蛮

 八 受推为“成吉思可汗”

 九 组织雏形的帝国政府

 一○ 讨伐西夏

 一一 受畏吾儿之降

 一二 受斡亦刺惕等部之降

 一三 囊括西辽旧壤

 一四 消灭花剌子模

 一五 击溃钦察人与俄罗斯人

 一六 伐金

 一七 灭金

 一八 金宋之间

 一九 宋与蒙古之间

 二○ 蒙古汉军

 二一 成吉思可汗的遗产

 二二 窝阔台、贵由、蒙哥三个可汗得位的经过

 二三 与忽必烈争夺可汗大位的四个人

 二四 海都对铁穆耳可汗也不承认

 二五 硕德八刺以后八个可汗的继位纠纷

 二六 蒙古可汗与元朝皇帝的名单

 二七 耶律楚材

 二八 耶律铸、察罕、孛鲁合

 二九 王文统

 三○ 姚枢

 三一 阿合马

 三二 卢世荣

 三三 桑哥

 三四 完泽

 三五 脱虎脱

 三六 六部

 三七 中央的其他机构

 三八 行省

 三九 达鲁花赤

 四○ 路、府、州、县

 四一 其他的地方机构

 四二 四大汗国

 四三 马可·波罗

 四四 南方民众的反抗

 四五 宋末诸儒

 四六 经学

 四七 史学

 四八 文学

 四九 成宗铁穆耳

 五○ 武宗海山

 五一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五二 英宗硕德八刺

 五三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五四 文宗图帖睦尔

 五五 惠宗(顺帝)妥帖睦尔

试读章节

一 源远流长

“蒙古”这一个名词,蒙文的字义,并不是彭大任所说的“银”(《黑鞑事略》),也不是萧特所说的“勇士”(《大英百科全书》Mongols条),而是“永恒的河”。首先作如此解释的,是札齐斯钦教授(姚译《蒙古秘史》第五十二节附注)。

我以为这“永恒的河”不仅仅是预祝幸运的部落之名。它确有所指,而所指的是“蒙兀室韦”之北的“望建河”。望字的古音从m,不从w。今天的上海话,仍把“望”读成“芒”,去声。建字的古音,从k或出气的g,不从jh。今天的台湾话,仍把“建”读成“给因”,去声。

望建河与蒙兀室韦,见于《旧唐书·室韦传》。看《室韦传》的口气,很像是把整个的黑龙江都称为望建河。“永恒的河”四字,黑龙江自然是当之无愧。即使我们追步津田左右吉与王静安(国维)先生的后尘,用严格的标准检讨室韦传,说它的作者误于传闻,事实上望建河并非整个黑龙江,而是黑龙江上游的一支:源出俱轮泊(呼伦泊)的额尔古讷河。然而,这额尔古讷河从呼伦泊流到与石勒喀河汇合而成黑龙江之处,也够宽够长,够得上称为“永恒的河”。

蒙兀室韦,只是室韦的若干部落之一。与蒙兀室韦夹望建河而对峙的,有“落俎室韦”。在他们的西边,有“大室韦”。“大室韦”的西边,有“东室韦”。东室韦的西边,有西室韦。西室韦的西南边,是呼伦泊。呼伦泊的西南,有葛塞支部落、移塞没部落、乌素固部落。乌素固部落与当时的回纥相邻接。此外,在柳城(热河朝阳)的东北,直至大兴安岭的山麓,也都有若干室韦部落。

这些室韦部落,在汉朝不曾有人说过,很像是到了北魏之时,才突如其来、出现于今日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和辽宁省东部。事实上,他们的祖先,早就生活繁衍于这个区域了。室韦二字,依照法国汉学家伯希(PaulPelliot)的看法,与鲜卑二字同音同义,是一个名词的两种译法。

鲜卑这一个名称.常被汉朝以后的史家滥用,因此而兼指了很多的部族与部落。真正的鲜卑,只是东胡的西支。他们的领袖檀石槐,于东汉桓帝之时成为“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的霸主。檀石槐死于灵帝光和年问(公元178年至183年),传位给儿子和连。和连死后,和连的侄儿魁头继位。其后,和连的儿子骞曼与魁头争位,鲜卑因而中衰。魁头死后,魁头的弟弟步度根,与鲜卑的另一新兴领袖轲比能分据东西,而轲比能的势力较大。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乞伏氏、秃发氏,皆被称为鲜卑。慕容氏之为鲜卑,没有什么问题。拓跋氏,伯希和以为是在语言上属于突厥语系,然而他所据以判断的拓跋氏词汇极少,因此而他的说法迄今仍未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我们姑且仍依《魏书》,把拓跋氏认作鲜卑。宇文氏呢,曾经被称为“乌丸鲜卑”,显然就是乌桓,属于东胡的东支,与女真满洲相近。乞伏氏起家陇右,秃发氏发迹河西,这两氏是否鲜卑,亦成问题。秃发氏又似乎与拓跋氏本为一家,如果拓跋氏是鲜卑,秃发氏便可能也是鲜卑了。

室韦的名称,最初见于魏收的《魏书》,写作“失韦”。魏收说,失韦人的语言,和库莫、奚、契丹、豆莫娄等国的人相同。唐朝李延寿编《北史》,把失韦改写为室韦,补充了一些部落的名称,并且说,“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五代后晋的刘晌编《旧唐书》,把部落的名称增加了很多,其中的一个便是望建河之南的蒙兀室韦。

薛居正的《旧五代史》,说契丹在唐僖宗之时出了一位国王,名叫沁丹。此人“乘中原多故,北边无备,遂残食诸郡,达靼、奚、室韦之属,咸被驱役。”这一位沁丹,是辽太祖以前的契丹领袖。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对室韦各部落颇用了几次兵。就大体来说,室韦各部落对契丹的帝室相当服从。

脱脱所主修的《辽史》,成于元朝末年。当时的史臣很讳言元朝祖先对辽的关系,他们只在道宗本纪留下了两条“萌古国遣使来聘”。一条在道宗太康十年二月,一条在同年三月(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道宗的继位者天祚皇帝受女真打击,常得“谟葛失”援助。这谟葛失三字很像是人名,其实,“谟葛”是“蒙兀”与“萌古”的异写,“失”与《旧唐书·突厥传》的“设”相同,意思是君长。

谟葛失一面援助辽朝的天祚皇帝,一面也和新兴的女真建立友好关系。《金史·太祖本纪》说,“天辅六年五月,谟葛失遣其子葅尼格贡方物。”天辅六年相当于辽朝天祚皇帝的保大二年,宋朝的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

这位菹尼格,我们在现有的蒙古史料之中找不出来。应该详细记载蒙古及其帝室先世的《金史》,把金对蒙古和战的事闪烁其词。这不怪职司记载的金之史臣,而该怪写定《金史》的元之史臣。《金史·章宗本纪》,提起了“北边”的军事,而并不说明“北边”的敌人是谁,只一度说出带兵官移刺睹等为“广吉刺部兵所败,死之。”王静安先生说,这广吉剌部便是《元朝秘史》之中的“翁吉剌”,《元史》之中的“弘吉刺”。

蒙兀室韦在金朝的时候已经发展为一大部族,被政府称为“萌骨部族”。室韦的其他部落,先后遭受辽金两朝的政府打击或吸收,多数不再被人提起。

蒙兀部族及其血统相近的人向南延伸,到达了呼伦泊、贝尔泊、喀尔喀河(合答斤族及撒勒只兀惕族);向西延伸,到达了斡难(鄂嫩)河与克鲁伦河的河源(孛儿只斤族);向西北延伸,到达了贝加尔湖沿岸(篾儿乞惕族与瓦剌族);向西南延伸,到达了阴山山脉之北(汪古族)。

蒙兀人何以能够起来得如此之快,是历史上的一个谜。他们的子弟参加了金朝政府的幺L军(称为“萌骨幺L”),可说是转弱为强的原因之一。不过,十几个其他的部族也参加了幺L军。蒙兀人的发祥地,比起其他的室韦部落,是除了落俎室韦以外,离开辽金二朝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可谓最远,因此而遭受打击的机会较少,于是休养生息,形成一个大国。

这个新兴的大国,虽则在金太宗天会七年(1125年)“举部降金”,却在十七年以后,使得金朝政府为其所“困”(《宋史·洪皓传》)。到了金世宗金章宗之时,政府的大军便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有事于“北边”了。大定七年(1167年),负责征剿萌骨的是移剌子敬;大定十年与十一年(1170年与1171年),是(完颜)宗叙;大定十七年(1177年),是宗颜觌古;明昌六年(1195年)至承安三年(1198年)是夹谷清臣、右丞相(完颜)襄、与(完颜)宗浩。移剌子敬、(完颜)宗叙、宗颜觌古,这三人和蒙兀部族的何人交手,无考。夹谷清臣的对手方,据王静安先生考证,是呼伦泊之东的合答斤族与撒勒只兀特族。右丞相(完颜)襄的对手方,本是蒙兀的某一氏族,却因偏军被阻■(鞑靼)所包围,于是改向鞑靼进攻,追他们追到了呼伦泊西北三百多里的斡里札河(乌里杂河)。(完颜)宗浩的对手方,是广吉刺(翁吉刺)部长忒里虎,合底忻(合答斤)部长自古带,山只昆(撒勒只兀惕)部长胡必刺。白古带与胡必剌均向(完颜)宗浩屈服。胡必刺告诉宗浩说,在他的山只昆部之中,有“必烈土”,住在移米河(伊敏河),“不肯偕降,乞讨之”。王静安先生以为这必烈土便是《蒙古秘史》之中的“别勒古讷惕”。所谓别勒古讷惕,原为朵奔·篾儿干第二个儿子别勒古讷台的后代,正如成吉思可汗是朵奔·篾儿干第五个儿子孛端察儿的后代。

有人说,孛端察儿不是朵奔·篾儿干的第五个儿子,而是朵奔·篾儿干第三个儿子。又有人说,孛端察儿根本不是朵奔·篾儿干的儿子,而是他的寡妇阿兰美人与“一道白光”之神所生的儿子。

孛端察儿在成吉思可汗的祖先之中,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在孛以前,有过十二代;在孛以后,也有过十二代。从第一代的祖先,名叫“苍狼”的数起,数到二十五代,便是成吉思可汗,而孛恰好是第十三代。

苍狼的名字,在明朝初年被人从蒙古话译成北京话写作孛儿帖·赤那(《蒙古秘史》);在清朝初年又被人写作博尔忒·漆诺(《蒙古世系谱》)。

《新元史》的作者柯绍忞,比起《元史》的主编人宋濂,也是略逊一筹。宋濂懂得孔子“断自唐虞”的大手法,把成吉思可汗的祖先只从孛端察儿讲起。柯绍忞有了《蒙古秘史》作为参考,本有把历史向上推的权利,却不该盲目地抄袭波斯人拉施特的《史集》,说“蒙古之先,出于突厥”。这与《蒙古世系谱》的著者把成吉思可汗的祖宗说成印度人,同样荒谬。

P1-4

序言

出版说明

20世纪90年代后期,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教授的“细说体”历史著作《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简体字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从此,在中国大陆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又增添了一种新的叙史体裁——“细说体”。

“细说体”源起于抗战期间黎东方教授在重庆的“讲史”盛举。当年黎教授以历史学家的睿智与妙趣横生的词锋,讲三国、讲武则天,倾倒四座,轰动山城,听众争相买票入场。黎先生“讲史”完全不同于一般说书人,他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件事情,而是广泛地从各种史书中搜集和贯串史料,按需而取,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语言吸引了无数听众。“细说体”历史著作即以“讲史”的形式,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职官、制度、文化、学术等等,分列为若干题目,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分别加以“细说”,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信史,文字挥洒优美,史事详实可信,它使读者“以读《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原台北大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语)。无怪乎胡适博士读了《细说清朝》后,就曾力劝黎先生将历朝历代都“细说”一遍。而林语堂则将他自己的“幽默大师”名衔拱手礼让给黎东方先生。

“细说体”历史著作是用口讲说在先,以笔成文在后,因此,其文其质都别具特色。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盛赞黎东方以深厚学养和探索精神撰写“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独辟历史通俗化的蹊径:“他用干净利落、明白晓畅的文字加以表述,使得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而且都能读得饶有兴趣。”“细说中国历史丛书”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解答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之谜,如秦始皇的神秘身世、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雍正是否吕四娘所杀、乾隆是否汉人之子……等等,既具珍贵的史料价值,又有极强的可读性,这是一般史书所难以做到的。

“细说体”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同时,随时加以点评,鲜明地表达自己的好恶和观点,虽持一家之说,但冲破了某些正统的陈腐思想,颇具真知灼见,引导读者以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很有新意。例如,作者认为刘备不仅不是圣人,而且不是贤人,因为他每逢军事失利,就把老婆儿子一起丢掉,只顾自己逃命。又如,作者认为曹氏篡汉,只是个“篡”字,因为天下是曹操自己打出来的;而司马氏篡魏,不仅是“篡”,还要加个“窃”字,因为天下是司马懿靠“骗”和“媚”偷来的。再如,作者认为雍正为人虽狠,但政绩卓著,在位十三年胜过康熙六十一年的治绩。凡此种种,书中都有详细事例加以印证。

旅美著名学者、教育家顾毓琇先生,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唐振常先生都热情洋溢地为以上五种《细说》的简体字横排本作序,介绍了黎东方当年的“讲史”盛事以及“细说体”的由来和特色,使这位离开故乡五十年的资深史学家重新得到祖国大陆史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黎先生的五种《细说》曾于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出版,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90年代在上海出版后,同样受到读者的追捧,出版社多次加印。这使黎东方先生受到很大鼓舞,也进一步加强了写齐从秦汉到民国全部历史的决心。当时,黎先生已年近九秩,他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开始了撰写《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的艰巨工作。孰料执笔至1998年12月底,黎先生竟夜睡不起,猝然仙逝,以致大愿未竟,良可哀痛。

为竟黎先生遗愿,亦为众多爱读“细说体”史书的读者计,出版社受黎夫人黄鸿书女士的委托,约请对丛书所缺的各朝历史素有研究,且熟悉“细说体”笔法的学者,分担撰写任务。黎先生高足、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副教授陈文豪承担起整理黎先生《细说秦汉》部分遗稿的工作。因其内容不全,大陆学者、著名秦汉史专家王子今又慨然受托,补写完成了书稿所缺的章节。与此同时,《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也分别由上海三位学者沈起炜、赵剑敏和虞云国完成,并由历史学家沈渭滨教授为新撰的四种《细说》作序。至此,“细说中国历史丛书”集海峡两岸两代史学家之心智和功力,终于大功告成。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虽然未经大力宣传,更无电视媒体的依托,却是一印再印,长盛不衰,不仅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获得史学界的高度赞扬。不少学者建议,在当今许多名为讲史,实为讲故事的书籍热销之际,何不把中国卖票讲史第一人黎东方教授的“细说”系列重新修订出版,让更多喜欢历史的读者从生动精彩的故事中了解真正的历史?于是,就有了这套“黎东方讲史”。其中虽然有三本书不是黎先生原著,还有一本系在黎先生原稿基础上由他人补编,但所有作者均系出版社受黎夫人委托而约请,而所有文字均按照黎先生首创的“细说体”撰写,当可视作“黎东方讲史”之续,自应纳入这一系列。

从“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到“黎东方讲史”,我们做了以下几件工作:

1.恢复了部分初版时删除的章节和文字。如《细说清朝》中的“丧失琉球”,《细说明朝》中的“北元世系”,《细说元朝》中的“宋末诸儒”等。

2.恢复了《细说清朝》中原有的插图和图注,并在其他各书中添加了插图和图注。

3.增补了部分章节。如《细说隋唐》中的“李煜”、“冯道”等。

4.修正了原书中的疏漏和错讹。  5.重新设计了封面和版式。

但愿以焕然一新面目出现的“黎东方讲史”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

编者

2007年元月

书评(媒体评论)

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章太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