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代总序)
导论
第一章 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哈贝马斯对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影响
一、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领域的建构因素
二、民族国家与后民族国家
三、跨国公共领域的基本构想
第二节 查尔斯·泰勒对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影响
一、认同、身份与承认
二、美好生活与本真性
三、平等尊重政治与差异政治
第三节 艾里斯·扬对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影响
一、正义的方法论
二、压迫的五种形式
三、差异与承认的悖论
第二章 弗雷泽正义理论的架构
第一节 弗雷泽正义理论的雏形
一、弗雷泽的二元正义观
二、代表权正义的建构
第二节 弗雷泽正义框架的完善
一、三维正义范式
二、参与平等原则
第三章 再分配正义:弗雷泽正义理论的经济维度
第一节 再分配政策的流变
第二节 再分配正义的规范取向
一、平等主义分配取向
二、权利本位取向
三、需要原则与需要诠释政治
第四章 承认正义:弗雷泽正义理论的文化维度
第一节 弗雷泽与霍耐特关于承认问题的论争
一、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二、弗雷泽与霍耐特的规范分歧
第二节 再分配与承认的关系
一、作为民间范式的再分配与承认
二、作为哲学术语的再分配与承认
三、再分配与承认在政治上的整合
第五章 代表权正义:弗雷泽正义理论的政治维度
第一节 错误架构:对元政治批判的反思
一、弗雷泽对非常规正义理论的构建
二、普通政治与架构政治的反思性
第二节 政治架构原则:作为实质规范批判的识别
一、三种现有的政治架构原则
二、弗雷泽的所有从属者原则
第六章 参与式民主正义构想
第一节 弗雷泽的参与式民主正义理论
一、正义与民主的关系
二、“反思能力”与“庶人反公共领域”
第二节 实现参与平等的其他理论路径
一、参与民主理论
二、阿伦特的协商系统
三、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
四、扬的深层民主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