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南峭著的《河洛青青——知青岁月纪事》把一段青葱而迷濛的知青岁月重新带给了文坛。我仿佛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读一个少年的心事。在那段被复活了的原始记忆中,这个少年的压抑也显得那样清纯而明媚。朴素、实诚的文字里,有大地深情,有良知之光、在历史的波峰浪谷间起伏、闪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河洛青青--知青岁月纪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南峭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南峭著的《河洛青青——知青岁月纪事》把一段青葱而迷濛的知青岁月重新带给了文坛。我仿佛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读一个少年的心事。在那段被复活了的原始记忆中,这个少年的压抑也显得那样清纯而明媚。朴素、实诚的文字里,有大地深情,有良知之光、在历史的波峰浪谷间起伏、闪烁。 内容推荐 张南峭著的《河洛青青——知青岁月纪事》通过对主人公乔楠在嵩阴县桐花坡村庄和老庙林场插队的经历,以及对一系列具有朴实情感和“土而奇”的农民式智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叙说着作者对历史和社会的理性思考。该书语言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泥土气息,小说中除了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场景着力描绘,还对节令与农时进行记录、对农具进行细致的描写,堪称再现了中原农耕文明的“最后一个标本”。 目录 第一回 自伊洛回嵩阴高中毕业 辞同学怀壮志奔赴农村 第二回 大红花戴胸前县城开会 皇陵沟接回来知识青年 第三回 桐花坡桐花开紫云锦幔 井台上辘轳摇农家晨曲 第四回 蜀黍糁捞面条粗茶淡饭 走村中吃派饭亲情铭心 第五回 闹春耕坡岭地挥锄抡镢 抒豪情油灯下走笔写诗 第六回 起内讧春月夜抢卫生箱 恨不平知青分三六九等 第七回 担茅粪偶遇公社刘书记 受勉励干劲增如虎添翼 第八回 团支书谈文学结为好友 庆“五四”公社院大出风头 第九回 石窑洞谈家世初识赵义 学习班走洛汭诗圣故里 第十回 古汉语似山阻“评法批儒” 郭疯子继绝学《大学》《中庸》 第十一回 广播里扬名声飘然翘尾 “再教育”讲体会被邀军营 第十二回 众添柴知青点开伙做饭 好军嫂笑点评助一臂力 第十三回 灰毛驴架子车乔楠拉煤 老地主忙救驾郭孬放歌 第十四回 安家费倾囊出购小提琴 圆梦想学音乐慰藉心灵 第十五回 赶庙会南山口置办农具 田兴旺神侃二十四节气 第十六回 喜开镰忙“三夏”争分夺秒 赛割麦谁说女子不如男 第十七回 打麦场起金浪人欢马叫 好“木锨”靠实践才出真知 第十八回 边防军回家乡欢歌麦场 坡岭上烙馍香麦垛搭起 第十九回 皇陵沟大队喜交爱国粮 桐花坡马号开进小四轮 第二十回 布谷鸟声声传河洛古风 话勤劳人人说“麦罢扛锄” 第二十一回 知青会争名誉惹起风波 草根人无所依心凉受挫 第二十二回 锄蜀黍汗如雨心躁出走 华山顶观日出神思飞越 第二十三回 慈恩寺遇高人解说瑜伽 阿赖耶种子识尚待机缘 第二十四回 小暑天大暑天坡岭护秋 青纱帐孤独人思绪茫然 第二十五回 脚受伤好兄弟背回村里 饲养员“呼雷炮”传接地气 第二十六回 大寨行成泡影再受挫折 拜老师学农业虎头蛇尾 第二十七回 送支书农学书百味难陈 盼入团当园丁尚待时日 第二十八回 金秋季蜀黍红薯齐登场 棉花白芝麻香再当场长 第二十九回 犁耙地镢锄锨渐入门径 诸农活留遗憾摇耧耩麦 第三十回 农业学大寨气势威震天 大集体人民公社成史篇 第三十一回 冰雪天大战“人造小平原” 皇陵沟敢教日月换新天 第三十二回 “厂社挂钩”来到老庙林场 结新友重感受精神压抑 第三十三回 “城里人”妄心起骄慢痴疑 老场长讲马列当头棒喝 第三十四回 批斗会上纲上线讲专政 入另册无缘阿国油橄榄 第三十五回 遇招工盼进城顾影自怜 过春节守林场自强不息 第三十六回 寻自我夏夜走嵩山北麓 逛省城觅儿时依稀记忆 试读章节 第一回 自伊洛回嵩阴高中毕业 辞同学怀壮志奔赴农村 按神州的历法,这是二月下旬,二十四节气里的春分时候。地处“八方辐辏”“九州腹地”的古老帝都伊洛城笼罩在似雨又似雾的白茫茫水汽中,正所谓“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已是西历20世纪70年代的第五个年头了,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的伊洛城已处在了社会主义时代。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起来的工业城市,中州大道柏油马路两侧的法国梧桐一派新绿,百货大楼那儿街心公园里牡丹含苞待放。涧水西边的工业区烟囱林立、机器隆隆,每隔数分钟就会有一台崭新的“东方红”履带拖拉机下线,被装上火车运向大江南北的千里沃野。现在是那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第九个年头,位于市中心的伊洛市革命委员会大楼上高挂着大喇叭,大喇叭里正播放着豪迈雄壮的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锦绣河山更加壮丽…… 1974年4月初的一天,在伊洛火车站那苏俄风格的候车大厅里,一群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模样的小青年通过进站口进入站台,他们中间只有那个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个头较矮者手里拿的是车票,其他人都是站台票。这拨年轻人说着笑着进了站,经过天桥来到第二站台。十多分钟后,由前进型蒸汽机车牵引的一列火车由西向东驶进站台。从闪过的车窗看,车厢里乘客并不多。列车停稳后,那戴眼镜者上了车,行李是由车下他的伙伴们从车窗里递进去的。戴眼镜者放好行李,在一靠窗位置坐好后,站台上的伙伴就与他告别:“你是咱们班第一个下乡的,再过几天我们也要下去了。”“乔楠,到了嵩阴县就来信啊。”“有时间我去你下乡的地方玩儿。” 随着一声长鸣,列车就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欢快旋律中缓缓开动了,车上车下的年轻人挥手相互道别。“再见了,广阔天地再见!”列车的速度在加快,车头吐着白色的汽团。又是一声长鸣,伊洛被甩在了后头,渐渐消失在视线中。车窗外,北邙山下这古老的河洛大地一派新绿,田野里的小麦正在返青,如同大块儿大块儿的碧毯。火车上那戴眼镜的青年是伊洛棉纺织厂子弟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乔楠,他此次的目的地是伊洛市东百余里地的嵩阴县,来送行的是同学仇步月、刘武、陈洛生、何苏华和岳朝晖等。 学着解放军打背包的方式,乔楠将被褥还有换洗衣服等捆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大豆腐块,洗脸盆放入一个网兜里,这样洗脸盆里不仅可以放毛巾牙刷牙膏肥皂盒,还可以放他的书籍,包括学过的教科书——乔楠的高中时期正赶上邓小平复出后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数、理、化、语、史、地还有生物等课程都开设了;这里还有乔楠喜欢的文学读物,如豫省革命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版的数册《文艺作品选》,像《红旗》杂志那般大小;还有《南京长江大桥胜利通车》《“一二五”赞歌》之类的报告文学集。这些书里有两本已没了封面封底甚至前后都缺了页,它们是“文革”前出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和外国小说《牛虻》,现在都被精心地包上了牛皮纸书皮,书皮上没有写字,外人看不出这是两本“毒草”。在乔楠的书里面,最有分量的是四本《世界通史》,每本都有砖头那么厚。“不懂历史的人永远都是孩子。”这是在学校时班主任刘桂荣老师讲的一句话,乔楠记在了心里。 临走时母亲流泪了,可乔楠并没有多少伤感,也没让母亲来送行,说有不少同学要送的,这就可以了。再有几个月乔楠就满十八周岁了,他清楚地知道,今后的路是要靠自己走的。乔楠有着其他同龄人没有的不幸,他出生的1957年,在豫省日报社工作的父亲成了“右派”分子,那时讲的阶级敌人是“地、富、反、坏、右”,排在第五位的就是“右派”,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最好的说法也就是“可教子女”(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了。从“文革”前小学时人少先队、“文革”中参加红小兵到中学时期参加红卫兵、人共青团,乔楠均得到了“入另册”的“照顾”。父母离异后又各自组建了家庭,乔楠就随下放的父亲在嵩阴县林场度过了少年时光。嵩阴县林场在县城以南的嵩山山区,乔楠可以说是一个山里长大的孩子,只是上高中时,父亲和母亲达成协议,让乔楠到伊洛市上学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在伊洛上中学期间,与同学相处时乔楠也是说说笑笑的,尽可能地表现出自己也是“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健康茁壮成长”的样子,可实际上,这是一棵缺少阳光的赢弱禾苗,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与碌强,这些从他的眼神里就可以看出来。 乔楠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生活是充满了憧憬与渴望的,被别人视为离开‘了父母照看的艰苦的农村生活,却是他能够独立自主支配自己人生的开始。一想到与仇步月、陈洛生、何苏华、岳朝晖和杨建中这些同学的友情,乔楠的心中就泛起一股暖流,“在农村那广阔的天地里再会吧,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一点多,列车抵达嵩阴车站。乔楠背上背包,拎起网兜下了火车。嵩阴站在铁道北面,嵩阴县城在铁道南面,需经铁路闸口穿过去。过去闸口是一个机瓦厂,厂里的高音喇叭里正播放着一首歌曲《革命青年志在四方》,歌声让乔楠更加振奋,对将要到来的知识青年生活充满了信心。 P1-3 书评(媒体评论) 《河洛青青》把一段青葱而迷濛的知青岁月重新带给了文坛。我仿佛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读一个少年的心事。在那段被复活了的原始记忆中,这个少年的压抑也显得那样清纯而明媚。朴素、实诚的文字里,有大地深情,有良知之光、在历史的波峰浪谷间起伏、闪烁。 ——同济大学教授 王鸿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